共同探尋課堂的未來發(fā)展
發(fā)布時間:2018-06-27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習本課堂是一場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習”為本源和價值取向的課堂變革,強調人的內化習得機制,實現對人的自我認識、發(fā)掘、迭代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近10年的研究與實踐過程中,它獲得全國專家、學者、同行等的指導和建議,F在,深圳羅湖區(qū)政府要大力推進習本課堂改革,確定“習本”作為正在籌建的“未來學!钡霓k學理念。
顧明遠(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師生關系應該發(fā)生變化,教師已經不是知識權威,也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教師的作用主要是設計,幫助每個兒童設計出適合的教育方案、學習方案。其實,課程實施是四種課程的轉化,理解課程是制定課標,開發(fā)課程是編寫教材,實施課程是教師在課堂上的實施,最后都要落實到“習得”課程,學生學習了什么。這是站在課程與課堂兩位一體的高度肯定了“習得”的重要性。
朱永新(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結合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認為核心素養(yǎng)最后的關鍵點是行為習慣,包括思考的習慣,因為習慣與素養(yǎng)都與習得有關。知識技能可以通過傳授而掌握,素養(yǎng)只能通過習得的方式形成。習慣養(yǎng)成是指一系列的習得行動,習慣是呈現素養(yǎng)的方式。一個人所有的穩(wěn)定素養(yǎng),都會通過習得的方法以習慣體現,所有的核心素養(yǎng)必然因為習得,通過各種習慣體現。這與習本課堂提出的習得知識、習得習慣、習得習性三重境界相呼應。
陳麗(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習本課堂課題研究的首席專家顧問):習本課堂是一項本土、原創(chuàng)、草根的教學改革實踐,提出一種新的教學價值取向——以習為本,挑戰(zhàn)了長期以來主導教學實踐的教學二過程理論,提出教學三過程理論,即有教、有學、有習,強調應以“習得”作為課堂教學的本質追求。這個新的教育價值取向的轉變和今天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價值取向不謀而合。習本課堂比翻轉課堂更能抓住教學的本質性功能。作為本土性的創(chuàng)新課堂革命實踐,習本課堂的理論和實踐值得身處新時代的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即廣大一線教師參考和關注,它是教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代表了一種工業(yè)化轉向信息化社會的教學方式,是對傳統教學的顛覆和變革。
藏鐵軍(北京教育考試院副院長):立足考試評價角度關注“習得”,在如何判斷學生真正將所學轉化為自己所得方面,他認為以前的課程注重于教,這種教的體系是一種很快的知識傳輸或者是能力傳輸的渠道,但是教得越來越精,分化越來越細,就會變成固化,學生習得的東西會越來越少。教是教理論的東西,是教規(guī)律的東西,但是最后學生要進行整合、感悟,這方面就是習得。這種情況下,學生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獲得,還有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升,“學得和習得的關系,習得非常重要”。
余勝泉(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習本課堂研究的指導專家和參與者,在他看來,“習本”理論強調的“習”不是望文生義的練習,而是強調“習得”教育是個性化教育,課堂本質強調它的知識遷移和轉化,強調以習保護好奇心,支持創(chuàng)造力。
聶新平(深圳市羅湖區(qū)區(qū)長):站在全區(qū)教育戰(zhàn)略層面,提出應實踐習本課堂,探索未來教育模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他認為,如果將教育比喻成車間生產,傳統教學則是批量生產,批量灌輸知識并輸送到社會;習本課堂則是個性定制,針對性地對每個學生開展因材施教,充分發(fā)掘每個學生的個性和潛力。傳統課堂中,用一樣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不一樣的學生,忽略了一些學生在成長教育中的特點,顯然已被時代淘汰。隨著信息時代的更新,教育個性化改革勢在必行,教學模式、教材質量、課堂氛圍等都要進行革命性的變化。習本課堂從課堂功能出發(fā),糅合了“習”的三位一體,讓學生把知識轉化為一種習慣性的實踐能力,通過“互聯網+”的手段讓學習回歸本質,同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認知,因勢利導地串聯好課堂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對話、交流、合作中掌握知識,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他要求進一步完善優(yōu)化習本課堂模式,形成可復制的經驗在全區(qū)推廣,探索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教改成果,讓學生在“大眾教育”的背景下依然能夠享受“精英教育”,讓習本課堂成為羅湖教育的特色品牌,助力羅湖打造“精品教育”。
劉曉明(廣東教育學會教育國際化專委會理事長):習本課堂主張以學生“習得”為根本,為教學導向,對“教”“學”“習”三者進行科學分界,辯證地處理三者的邏輯關系,把“習”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突出學生的實踐、操作和應用,用“習得”知識和技能作為評價標準,推動整體教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習本課堂理念的提出,既有現實意義,又有學術合理性,而且是從中國語境和文化的視角來探索教育改革問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大力實踐。
責任編輯:孫建輝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