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奚:道家自然主義的現(xiàn)代啟示
發(fā)布時間:2020-06-22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自然是道家哲學的最高價值。在老子和莊子的著作中, 自然還不是一個名詞, 更不是我們今天所謂的自然界、大自然, 而是一種觀念、態(tài)度, 即自然而然、順其自然、不勉強從事、讓事物自成其功。對自然的崇尚可稱為自然主義。在道家看來, 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最有價值的。根據(jù)這樣的主張, 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應該遵循自然主義的原則, 盡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種深刻的思想, 時至今日更加顯示出其重要的警示作用和啟悟價值, 對于現(xiàn)代人類尋找新的文化對策, 緩解人類生存危機, 防治現(xiàn)代文明病, 都是不可多得的思想資源。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加以簡要的討論。
第一, 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
老莊所謂自然雖然不同于我們今天所謂的自然界, 而是一種觀念和態(tài)度, 然而這種觀念和態(tài)度是從人與萬物的關系中引發(fā)和得出的, 因而其所適用的范圍, 無疑包括了周圍的物質世界, 而且首先就適用于物質世界。道家主張以自然主義的態(tài)度處理人與周圍物質世界的關系。首先, 根據(jù)道家的自然主義, 事物的自然狀態(tài)是最佳的、最合理的狀態(tài), 在沒有人類行為強烈干預的情況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夠以它的最佳狀態(tài)存在著,發(fā)揮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 保持著最合理的發(fā)展速度和最長久的持續(xù)性。然而,人類為了發(fā)展, 就必然要開發(fā)自然, 必然要用自己的行為作用于自然, 從而對自然界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這樣就會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然的面貌。但這并不意味著人與自然勢不兩立, 并不意味著人類的活動必然會破壞自然界的和諧與平衡, 并不意味著人類終將毀滅自然。事實上, 只要人類不采取極端過火的行為, 就可以大體上維持與自然的和諧, 獲得持續(xù)平穩(wěn)的發(fā)展。因而, 人類必須把握好自己行為的性質、程度和方式, 以盡量不破壞事物的自然狀態(tài)為原則, 讓事物依靠自身的功能自發(fā)地達到存在與發(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用老子的話說, 就是讓萬物“自生”、“自賓”、“自定”、“自化”;用莊子的話說, 就使讓萬物“自得”、“自成”、“自適”、“自善”。
其次, 道家從來不主張將人與自然分開, 他們也主張“天人合一”。但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與儒家的天人合一有所不同, 他們并不認為人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從來不主張“制天命而用之”, 從來不認為“人定勝天”,從來不主張對自然界“物畜而制之”, 從來不把自然看作是人類索取和控制的對象, 而是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強調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在我們國家, 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很長的時期內曾經(jīng)十分流行, 出現(xiàn)過許多豪言壯語, 比如, 戰(zhàn)天斗地、改天換地、征服自然、駕馭自然規(guī)律等等。如今看來, 這樣的觀念如不加以辨別和反思是十分有害的。道家的主張與此正好相反, 他們在自然面前持一種謙遜的態(tài)度。比如,《老子》提出“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的思想, 《莊子》也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 的思想, 反對“以人助天” (《大宗師》) 、“以人滅天”(《秋水》) 和“敖倪于萬物”(《天下》) , 反對用人為的力量隨意地改變自然、破壞自然。莊子認為, 事物各有其自然本性———“天”, 這些自然本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人類應該順應事物的天性, 而不應該隨意地拂逆它們、改變它們, 正如《胼拇》篇所言: “鳧脛雖短, 續(xù)之則憂; 鶴脛雖長, 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 性短非所續(xù)!痹凇稇弁酢菲, 莊子講述的那個為渾沌“鑿七竅”, “日鑿一竅, 七日而渾沌死”的著名寓言, 更是對“以人助天”、“以人滅天”的辛辣諷刺和嚴重警告。
再次, 道家主張尊重自然, 反對人類中心主義。道家指出, 人們總是習慣于以人類為價值判斷的中心來觀察思考問題和采取行動, 在道家看來, 這種我們今天稱之為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是一種嚴重的成見和偏見。比如,《莊子•齊物論》打通了人類與萬物的界限, 對究竟什么是“正色”、“正處”、“正味”進行了別開生面的討論, 莊子發(fā)問說:“吾嘗試問乎女: 民濕寢則腰疾偏死, 然乎哉? 木處則惴栗恂懼, 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處? 民食芻豢, 麋鹿食薦, 蛆甘帶, 鴟鴉嗜鼠, 四者孰知正味? , 狙以為雌, 麋與鹿交, 與魚游, 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 魚見之深入, 鳥見之高飛, 麋鹿見之決驟,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過去我們常指責這段著名的議論是詭辯, 現(xiàn)在看來, 莊子的發(fā)問是極具啟發(fā)性的, 他提醒我們, 人類并不是宇宙萬物的中心, 人類的標準沒有資格作為宇宙萬物的共同標準, 萬物的存在方式各有其內在的合理性, 人類應當充分尊重自然, 而不應自以為是, 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自然萬物!肚f子•至樂》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 奏九韶以為樂, 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 不敢食一 , 不敢飲一杯, 三日而死。”莊子指出, 這是“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 而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這個故事說出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道理: 人類的標準并不適合于萬物, 人類中心主義足以構成對萬物的危害。老莊道家以上這種對待萬物的自然主義的態(tài)度,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正日益受到重視和提倡, 被稱之為“生態(tài)智慧”,它對于當今人類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主題思想和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價值。
第二, 關于政治活動和社會管理
道家主張以自然主義的態(tài)度處理政治事務和進行社會管理, 他們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盁o為而治”的命題是根據(jù)老莊特別是老子的有關思想概括出來的, 《老子》和《莊子》書中并未出現(xiàn)這一命題。有趣的是, “無為而治”的命題最早卻是出現(xiàn)于儒家的著作, 《論語•衛(wèi)靈公》篇記載:“子曰: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我們當然不能據(jù)此認為“無為而治”不是道家的思想而是儒家的思想,《論語》中出現(xiàn)“無為而治”的命題,正表明老子所倡導的這種獨特的政治主張和為政思路, 在當時已廣為流傳。在《老子》中, 無為而治的思想表述為“為無為, 事無事” (六十三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三章) 、“無為而無不為” (四十八章) 等。在《莊子》中, 這一思想表述為“無為為之之謂天” (《天地》)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天道》) 、“帝王無為而天下動” (同上)等; “無為而無不為”則出現(xiàn)在《庚桑楚》和《知北游》篇中。
老莊主張的無為而治有著深刻的涵義,并不能單從字面上理解為徹底撒手放任不管。無為而治并不是排斥任何政府行為和社會控制, 而是要把握好政府行為和社會控制的性質、程度和方式, 反對不必要的、不適當?shù)、勉強的、強制性的、破壞性的、違反常規(guī)的作為, 反對過多過濫的指令和干預。根據(jù)老莊的這一思想, 在治理國家和進行社會管理的活動中, 人們應該盡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 自然的程度越高, 獲得的效率就越高, 持續(xù)發(fā)展的時間就越長, 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小。老子曾經(jīng)根據(jù)自然的程度的高低, 將政府的行為分成了幾個等級: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老子》十七章) 莊子也指出: “彼民有常性, 織而衣, 耕而食, 是謂同德。一而不黨, 命曰天放!(《莊子• 篋》) 在老莊看來, 人民自有“常性”、“天放”, 無須統(tǒng)治者指手劃腳, 因而“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 莫若無為, 無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莊子•在宥》) 在老莊心目中, 最好的領導人實行無為而治, 盡量不表現(xiàn)自己,盡量不出風頭, 盡量減少自己的意志和欲望, 盡量不發(fā)號施令、指手劃腳, 不輕易干涉老百姓的生活, 這樣的政府, 老百姓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不知有之”) 。實行這樣清靜無為的政治和管理, 反而會收到最好的實際效果。至于那種時時要表現(xiàn)對人民的“親切關懷”, 希望人民感恩戴德而“親之譽之”的政府, 正是儒家求之不得的理想政府, 而以老莊的標準看來卻是不夠自然的,已經(jīng)是干擾人民生活的多事政治了。以今觀之, 老莊式的“清靜無為”, 不是徹底放棄人為, 而是只保留最必要、最有效的政府功能, 而將不必要、不適當?shù)男姓深A和控制行為減少到最低限度, 讓社會依靠本身具有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調諧功能而自發(fā)地達到最佳狀態(tài)。歷史的實踐證明, 老莊的自然無為之道, 是成功之道, 清靜自然無為是一種高明的管理方式, 它可以幫助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少走彎路。當今, 清靜自然無為作為一種政治智慧和獨特的管理觀念, 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 日益成為各行各業(yè)的人士取得成功的法寶。
第三, 關于個人生活
在個人生活方面, 道家也主張要順其自然, 從容豁達地對待人生, 使自己生活得更輕松、更灑脫, 而不要勉強從事, 不要把名利看得過重, 不要成為金錢和名利的奴隸。老子最先思考了如何對待名利的問題: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老子》四十四章) 他提醒人們不要被名利牽著鼻子走, 不要被身外之物所役使。莊子也說: “名也者, 相軋者也; 知也者, 爭之器也。二者兇器, 非所以盡行也!(《莊子•人間世》) 在莊子看來, 名利和智巧是傾軋爭奪的“兇器”, 所以他把為名利而奮不顧身的世俗之人稱之為“喪己于物, 失性于俗”的“倒置之民” (《繕性》) , 而以“無己”、“無功”、“無名”(《逍遙 》) 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老子甚至說: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 老子這里的“身”, 不同于佛教所說的“肉體”,“有身”乃是指的世俗之人追逐名利的觀念誤區(qū)。如能做到“無身”, 淡泊名利, 無疑是排解煩惱和避免禍患的最徹底的方法。
以道家的這種哲學立場觀之, 現(xiàn)代人所承受的社會壓力, 有很多都是自尋的煩惱,人們本可以換一種輕松的活法。如果我們不把名利和社會地位看得過重, 學會像老莊那樣“恬淡為上”、知足知止、知進知退, 從容豁達地對待人生, 這何嘗不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較為明智的生活選擇呢?
道家這種自然主義的生活態(tài)度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謂的“平常心”, 它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對于現(xiàn)代人類有效地緩解來自社會的精神壓力、協(xié)調日益緊張的人際關系、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保持內心的超脫和寧靜, 都是一種十分難得的生活指導。“平常心”并不是要人放棄努力、甘于落后, 而是要順其自然, 不勉強從事, 不逼迫自己, 以達觀、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和事業(yè)!捌匠P摹彪m然不給自己找壓力, 不給自己設定“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悲壯目標, 卻往往會贏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君不見激烈的賽場上, 那些背負著沉重心理包袱的競賽者常常會手忙腳亂、表現(xiàn)失常, 而懷有“平常心”者卻能夠輕裝上陣, 往往會有上佳表現(xiàn)。如今,“平常心”已成為時髦的話語, 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 但往往事到臨頭又被拋在腦后,可見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若要真正擁有“平常心”, 讀老莊或許最有效。老莊道家的這種生活智慧, 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種高度藝術化的境界。它不僅可以啟發(fā)現(xiàn)代人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采取順其自然、淡泊超脫的態(tài)度, 有效地緩釋精神壓力、化解煩惱, 而且也不失為現(xiàn)代人走向事業(yè)成功、攀登人生佳境的一種獨特而有效的指導方法。《老子》七章中所說的“后其身而身先”, 早已深刻地揭示了這種生活的辯證法。
原載于《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