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肖濱:中國現代國家成長的三波

發(fā)布時間:2020-06-19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從1949到2009,新中國已經走過60年的歷程。在共和國60年的歷程中,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時間觀察點:一是1949年,二是1979年,三是2009年。三個時間點蘊含著三個問題:以1949年作為觀察點,我們關注的問題是,在中國現代國家成長歷程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何在?以1979年作為觀察點,我們關注的問題是,在新中國成立30年之后,中國現代國家的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之下譜寫了什么樣的新篇章?以2009年作為起始點,我們關注的問題是,在新中國成立60年之后,在改革開放30年之后,中國現代國家的成長將走向何方?

  

  第一波:從皇權帝國到主權國家

  

  從皇權帝國到主權國家是中國現代國家成長的第一波。這一波始于晚清皇權帝國的危機與崩潰。在經歷鴉片戰(zhàn)爭、洋務運動、甲午海戰(zhàn)、變法維新等諸多歷史事變之后,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終結了滿清王朝的皇權統(tǒng)治,但中國并沒有真正成為現代意義的主權國家。相反,在袁世凱于1916年去世之后,掌控國家軍事暴力資源的北洋軍閥迅速分裂,形成直、皖、奉三大派系,各大軍閥派系之間互相廝殺。軍閥之間的相互混戰(zhàn)表明國家的暴力資源已經徹底分散,這不僅宣告了傳統(tǒng)國家的解體,同時也是在呼喚結束軍閥割據、實現國家統(tǒng)一、重建國家權威、走向現代國家。在20世紀20年代聯省自治的方案落空之后,以俄為師的國共兩黨聯手作業(yè)打擊軍閥,取得了軍事北伐的基本成功。不過,在1927年國共兩黨分手之后,兩大政治軍事集團之間開始了長期的軍事政治斗爭;
雖然,在八年抗日戰(zhàn)爭中,他們也一度協(xié)同抗戰(zhàn),但最終經過四年的國共內戰(zhàn)之后,一方才將另一方趕出大陸,于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就中國現代國家的成長而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意義究竟何在?從根本上說,其意義在于主權國家的建立。正是由于主權國家的建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面臨的生存風險得以基本化解,并且為下一步的國家成長奠定了基礎。不過,以蘇俄暴力革命的方式確立主權國家也給未來的國家成長留下了一個后手,這就是革命邏輯與階級立國。所謂革命邏輯其實是共產主義革命的邏輯,這種革命的邏輯是將革命進行到底,它不僅要進行政治革命,而且要進行經濟革命、文化革命,因此,革命邏輯隱含著后來1949年之后那么多大大小小的革命運動,包括已經被徹底否定了的文化大革命。另外一個后手就是階級立國,階級立國意味著立國的根基不是公民權利,而是階級。

  

  第二波:從全能國家到市場國家

  

  如果說中國現代國家成長第一波經歷的時間很長,那么從1949年到2009年的第二波則相對較短,剛好60年。第二波的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從全能國家到市場國家。這一波可以分為前后30年的兩個階段。

  前30年:一個邏輯,兩個故事

  前30年是從1949年到1979年。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用一個邏輯、兩個故事來描述這30年。一個邏輯就是革命邏輯———全盤革命的邏輯:革命從政治領域、經濟領域一直延伸到思想文化領域。兩個故事中的第一個故事就是政黨中心主義的故事。所謂政黨中心主義的故事就是政黨對國家和社會一元化的全面領導,它具體表現為政黨對國家統(tǒng)治系統(tǒng)排斥競爭性的壟斷、政黨對國家統(tǒng)治機關的控制,甚至政黨對國家權力系統(tǒng)的替代(“文革”中國家機關已經癱瘓,黨、政、軍一體的革命委員會取而代之)、政黨對社會的全面統(tǒng)領(政黨滲透到社會組織的各個角落)。第二個故事是國家全能主義的故事。如果說政黨中心主義主要涉及政黨與國家統(tǒng)治組織和社會的關系,那么,國家全能主義主要涉及的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其實質是國家權力無邊界擴展,國家對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以及個人生活領域的全面滲透、吞噬,它具體表現為政企不分、政社不分以及私人領域被侵犯等。

  就中國現代國家的成長而言,政黨-國家/全能國家如此集中資源,其成就是什么?最大的成就就是鞏固了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當然,為此也支付了巨大的代價。如果說,第一波的最主要代價是無數仁人志士、無數同胞的鮮血和生命,那么,第二波前30年的代價是什么呢?最簡單地說是兩點:一是經濟短缺、物質匱乏,說得白一點,那個時候很多人吃不飽肚子,饑餓。二是自由的喪失,個人自由、經濟自由、社會自主的喪失。這樣,一個扼死了自由的體制當然是僵化的。這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前30年中國現代國家成長留下的后手,也是需要改革的對象。這種僵化的體制給中國帶來了新的風險:如果說第一波中國面臨的風險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那么,第二波前30年帶來的風險則是中國的“球籍”就要被開除掉了。換句話說,如果中國再不改革開放、再不搞現代化,那么,中國就面臨在地球上無法立足的風險。正是這個后手為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埋下了伏筆。

  后30年:改革的故事

  如果說第二波前30年的故事是革命邏輯下政黨中心主義和國家全能主義的故事,是革命的故事,那么,第二波后30年(從1979年到2009年)的故事則是依托政黨中心主義改革國家全能主義的故事,是改革的故事。換言之,雖然政黨國家和全能國家是一體兩面的,但30年改革開放恰好是依托一面———政黨中心主義來解構另一面———國家全能主義。

  國家全能主義的解構主要體現在四個層面。一是放權于地方。國家全能主義的表現之一是中央集權,中央控制得很死,30年改革開放的內容之一就是向地方放權。二是還權于生產者。之所以說是“還權”而不是放權,是因為這里的權力是指生產者的自主權,它本身就屬于生產者自己。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把生產自主權還給了農民,改革國有企業(yè)、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把生產經營權歸還給了企業(yè)。三是限權于政府。比如說,國家通過制定行政許可法,圈定政府許可的范圍,確立政府權力的邊界,以限定政府的權力。四是分權于社會。例如,國家通過對行業(yè)協(xié)會的改革,實行政社分開,將原來由政府管理的一些社會事務交給社會組織。

  對國家全能主義上述四個層面的改革釋放了經濟自由的空間、激發(fā)了社會活力和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不僅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而且推動了中國現代國家的成長。

  一是走向市場國家。隨著政企逐步分開,一方面,現代企業(yè)制度建立,企業(yè)成為獨立生產經營的主體;
另一方面,政府逐步退出微觀經濟領域,劃定政府權力運行的邊界,這樣,在國家領域和市場領域之間形成邊界劃分,國家成為與市場在結構上互相分離的領域,從而成為一個市場國家。

  二是確立稅收國家。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全能主義國家在財政收入上是“自產國家”(owner-state),它以國有企業(yè)為核心自己生產財政收入,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國家自有財產帶來的收入。在全能主義的自產國家,不是國家依賴于國家之外的納稅主體以獲取財政資源,反而是個人和各種組織高度依賴國家,從國家那里獲取所需資源。隨著改革對全能主義國家的解構,國家全面壟斷經濟社會資源的格局被打破,國家與市場領域、社會領域的結構性分離,私營企業(yè)、民營企業(yè)、外資企業(yè)迅速崛起,市場逐漸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這樣,國家之外的個人、經濟組織從國家那里獲取資源的機會在減少,相反,國家在財政上反過來依賴國家之外的納稅主體,由此,國家不得不通過稅收從國家之外的納稅主體那里汲取財政資源,以支撐龐大的國家機器的運轉。這樣,從自產國家走向稅收國家是中國國家構建中不可避免的選擇。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兩次利改稅和90年代實行分稅制、引入增值稅等稅制改革,中國開始建立起現代稅制的基本框架,走向稅收國家。

  三是構建行政國家或者說管理國家。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其一,行政架構重組。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多次政府機構改革直接推動了中國行政國家組織體系的建設:從早期單純的精簡機構到中期的轉變政府職能再到近年來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的政府機構改革不僅將政府職能逐步轉向、定位于公共服務,而且初步組建了一個面向市場經濟、著眼于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行政架構。其二,行政隊伍建設。從1993年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到200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逐步走入法制化軌道的國家公務員制度為行政國家公務員隊伍的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框架;
依照考試、考核、培訓、輪崗、辭退等程序管理的公務員隊伍已經成長壯大,頗具規(guī)模,它們?yōu)樾姓䥽业挠行н\轉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其三,行政法規(guī)制定!缎姓V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等一系列重要行政法律的出臺將中國政府的行政運作逐步引向現代法治政府之路。其四,行政能力提升。一方面,國家的行政資源急速膨脹,舉例來說,依托30年快速的經濟增長,中國政府獲得的巨大財政收入為行政資源膨脹奠定了堅實財力的基礎;
另一方面,國家的行政能力有著極大的提高,其中政府提取稅收的汲取能力和確保社會穩(wěn)定的監(jiān)控能力得到最為顯著的提升。

  總之,即使從國家成長的角度來看,30年改革的故事也是成功的故事:正是改革開放使中國的國家成長進入市場國家、稅收國家和管理國家的階段。這里令人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蘇聯改革的結果是國家解體,而中國改革的結果是中國的國家在成長、在發(fā)展?也許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改革針對國家全能主義,但是依靠政黨中心主義,換句話說,在執(zhí)政黨的領導下解構、改革國家全能主義。如上所述,前30年形成的格局是政黨國家和全能國家同構于一體的結構:一邊是政黨中心主義的結構,一邊是國家全能主義的結構;
后30年的改革恰恰是以政黨中心主義為依托,改革、解構國家全能主義,解構全能國家。印證這一分析的經驗事實是,30年來,一方面,改革確實是在執(zhí)政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沒有哪一項改革政策的制定、改革措施的落實不是在執(zhí)政黨的領導和操作下進行;
另一方面,從農村到城市,從政府機構、事業(yè)單位到國有企業(yè),改革擴展到許許多多的領域,但是政黨中心主義的基本結構沒有變化。這也許是中國30年改革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不過,依靠政黨中心主義來解構國家全能主義也留下了巨大的后手,正是這種后手為中國現代國家成長進入第三波埋下了伏筆。

  

  第三波:走向公民國家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國家全能主義的逐步解體,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能力遇到新的歷史任務,面臨新的挑戰(zhàn)。目前,這種挑戰(zhàn)尤其來自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精英集團的結盟。在一些局部領域或某些地區(qū),這種結盟甚至演變?yōu)榫⒓瘓F之間的勾結。近期披露出來的黃光裕、陳紹基、王華元案正是這種勾結的典型個案。從目前來看,黃光裕案涉及多個公權力比較集中的要害部門,比如政法部門,且官員的職位很高,涉及金額較大,人數眾多,既涉地方一些部門,也涉一些中央部委,甚至海外也有牽連,比如“公海賭王”連超。而將好幾個高官卷進去的,又是一個典型的資本集團。故這不是一個平面的簡單的官商勾結,它表明政商勾結已經發(fā)展到新的階段、達到新的水平。這種現象的出現預示了中國國家成長面臨一種新的風險:蛻變?yōu)楣唇Y型國家的風險。

  另一方面是底層民眾的維權與抗爭。改革開放30年來,由于城鄉(xiāng)發(fā)展、區(qū)域發(fā)展的不平衡和貧富懸殊的急劇拉大,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群體已經出現。面對艱難的生活狀況和權益時常受到損害的處境,他們正在以各種方式維權與抗爭,以致觸發(fā)群體性事件的不斷發(fā)生。統(tǒng)計數據表明,從1994年以來,群體性事件的數量在急劇增長、規(guī)模在逐步擴大。從2008年貴州的甕安事件到2009年的湖北石首事件、東北的通鋼事件,所有這些具有典型意義的群體性事件都顯露了底層民眾情緒的炙烈。

  一方面是精英集團的結盟甚或勾結,另一方面是底層民眾的抗爭。在此雙向夾擊之下,政黨國家可能面臨兩種風險:要么寡頭化,國家最后完全被少數精英操縱,成為一個權貴國家;
要么民粹化,國家完全被底層民眾的聲音所左右。這兩種風險的社會基礎在于中國社會結構的兩極化,亦即這是一個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社會分層凝固化的金字塔結構。從社會層面看,化解這兩種風險在于社會結構的調整,從政治層面看則在于向公民國家轉型。而向公民國家轉型正是中國現代國家成長的第三波。如果以2009年作為這一波的起點,那么,也許再經過30年或60年,中國現代國家成長的歷程就會進入嶄新的階段。這也是中國現代國家成長最后的一步。

  走向公民國家的推手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執(zhí)政黨和政府。它們在國家層面采取行動,推動公民權利的落實。今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已經清晰地勾畫出近今明兩年執(zhí)政黨和政府保障公民權利和基本人權的行動路線圖。其實,國家的人權行動并不始于2009年,在此之前已經在推進了:30年來,執(zhí)政黨、各級政府在落實公民權利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另外一個方面的推手是公民以及成長中的公民社會。公民依法維權、合法抗爭也是走向公民國家重要的推動力。舉例來說,當年孫志剛在廣州被打死之后,正是通過公民、媒體一系列的活動,國務院最終廢除了收容遣送條例,從而在落實公民人身自由權利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實際上明智的政府官員也寄希望于民眾依法維權,因為龐大的官僚系統(tǒng)沒有民眾的積極行動,光靠中央的英明舉措是不夠的,需要民眾的推動,上下夾擊才會有作用。

  

 。▉碓矗耗戏蕉际袌笤u論周刊)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成長 國家 肖濱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