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水法:質疑“中國學術自主性問題”的正當性
發(fā)布時間:2020-06-17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一、學術自主性問題的正當性。學術自主性并不是一個自明的問題。我想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學術?在漢語里面,學術是一個比科學更廣的概念,在其他的語言中,情況不盡相同。但是,學術的精神與科學的精神是一致的,這就是對這個世界的事件所做的系統(tǒng)而有方法的探索,它在觀念層面的形態(tài)是理論性的和知識性的。它的知識論特征就是開放的、批判的。在這里面,除了人文學科外,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原則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除了上述的特點之外,尚需明證性。于是,第二個問題,什么是學術自主性?今天坐在一起的討論的都是人文與社會科學學者,這個境域表明,在議題的設計者看來,學術自主性僅僅是一個只有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才有的問題,自然科學并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議題是“中國文化下的學術自主性問題”,所以看來也只有中國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有自主性問題。這樣,我就要問一下,學術可以是不自主的嗎?或者說,從事學術是可以在他主的情況下進行的嗎?這在我看來是不可能的。可以明確地說,沒有自主性就沒有學術。因此,這個議題所揭示的只是“有沒有學術”,而不可能是這樣的情況:有兩種學術,一種是沒有自主性的,另一種是有自主性的。所以,緊迫的問題其實是,將學術與非學術明確區(qū)別開來,而后者主要就是現(xiàn)在甚囂塵上的以宣傳、布道、價值主張、復制(剽竊、抄襲、欺世盜名等等)來冒充學術的偽學術。這些都是事關學術本身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區(qū)域性的問題,盡管這些現(xiàn)象在中國已成司空見慣之勢。這里,還可以再追問一下,自然科學有自主性問題嗎?
二、文明發(fā)展的可能性。聽了上、下午的發(fā)言,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發(fā)言者將中國學術自主性與中國文明當下境況和前途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如果要從文明的精華中選出二、三種因素,那么學術就是其中的一種。從現(xiàn)代的觀點來看,學術力量的大小與水平的高低,與社會的整體狀況直接相關;
而從歷史的眼光來看,沒有哪一種曾經長期繁榮并對后世產生重要影響的文化,沒有繁榮的學術活動。所謂文化自覺,固然與學術自主性有關系,但并不是同一回事情。因為維護一種文化,包含著價值的主張。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文明之所以淪落到這個地步,就是單一的價值主張掃蕩神州的結果。學術研究雖然有價值主張的前提,但是價值主張不能代替學術研究本身,否則就是學術的劫難。就這點來說,學術對中國文化自覺的意義,只能是加強對中國本身的研究,包括對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研究。但是,卻不能以價值主張代替學術研究,否則就始終無法改變現(xiàn)在依然存在的一種令人羞愧的狀況,即使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在許多領域外國人做得要比我們好得多。
本土學術與外來學術的區(qū)分,對于學術史有意義,但對于學術發(fā)展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學術的精神是不分本土與外來的,只是學術的興趣與態(tài)度可以分本土與外來的。
關于中國文明的前景,必須區(qū)分我們主觀的要求與現(xiàn)代世界發(fā)展的大勢。文化精英分子對于某種文化的某些因素的維護、憐愛之情,與這種文化發(fā)展的大勢,以及造就這些大勢的基本主要因素,如社會中堅力量的組織方式與態(tài)度,這個社會的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政策,需要區(qū)別開來。這樣,我們才能了解,在今天的形勢之下,一種文明能夠延續(xù)下去的主要因素是哪些。我想,創(chuàng)新能力及其成就,文明的規(guī)模,經濟實力,是決定一種文明能夠延續(xù)下去的主要因素。將來的世界,從最積極的方面來估計,就是幾個大的文明形態(tài)共存,而從消極的方面來設想,很可能是一種主流文明形態(tài)凌駕于許多小文明形態(tài)之上。對避免后一種情況的出現(xiàn),中國人自然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抱殘守缺,顧影自憐,敝帚自珍這些態(tài)度,都是無濟于事的。
三、充分了解社會變遷的復雜性。說到文明的興衰,如果不了解社會變遷,從而文明更替的復雜性,就無法做出正確、合理的判斷。德國是在被基督教化之后再興起的,古日爾曼的傳統(tǒng)文明在現(xiàn)代德國文明還有多少痕跡?再具體地說,普魯斯也是在德意志化之后才強盛起來的。另外一種例子,日本成為一個強國,究竟緣于脫亞入歐,還是發(fā)揚了傳統(tǒng)文明中的積極因素,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中國的傳統(tǒng)文明與西方迥然不同,而且也不是在長期發(fā)展中自然消亡的,也不是外族入侵被消滅的,而是由中國人自己根據(jù)一種教條來掃蕩掉的。傳統(tǒng)的東西在今天真是不多了,尤其是積極的因素幾乎都斷絕了!袄^絕世,舉逸民”,有可能嗎?說到傳統(tǒng),我向來主張區(qū)分“老傳統(tǒng)”與“新傳統(tǒng)”。所以,今天提文化自覺,真是要格外的小心。許多人們所說的“中國特色”,恰恰就不是傳統(tǒng)中國的東西,F(xiàn)在最為危險的一種情況是:那些最公開而堂皇地反對全盤西化的人,強調中國特色的人,卻可能正是在推銷西方文化中的糟粕的人,或者推銷中國傳統(tǒng)中的糟粕的人。簡單地說,在今天,中國文明,沒有創(chuàng)新,就無法復興。嚴格地說,西方今天的文明,與作為它們的淵源的任何一種文明,都有重大的差別。
四、還有一個誰也揮不去的政治問題。這是中國學術的基本背景,這是一個中國特色,恰恰是消極特色的典型。學術歸學術這么簡單的一點,能夠做到嗎?實際上在政治干預學術的情況下,學術才會有產生自主性的問題,而這時自主性的問題就成了政治問題,而非學術問題,學術從其本來的意義上來說就消逝了。在今天,一個真正以學術為業(yè)的人,都可以做到自主,現(xiàn)代學術本來就有自己的精神、原則和規(guī)范。自主性的問題,說到底,關鍵在于區(qū)分真學術與偽學術,而不是這一地區(qū)的學術與另一地區(qū)的學術。當然,有外在的原因,確實有一些人,要用各種學術以外的因素來壓迫學術活動,腐化學術活動,毒化學術活動,而學術本身做不到這些,因為在這個時候,學術就消失了。
五、如果有什么學術自主的原則,那么就是學術本身的原則,為學術而學術。從事學術研究的起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學術活動是有自己的原則的。如果背離了這個原則,那么學術就淪為其他目的的手段,但在這個時候,學術就不復存在了。所以,真正的學術工作都是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大概是不可能不是自主的,而是他主的。
如果再聯(lián)系到文明問題上面,那么西方文明之所以成為強勢文化,就學術與科學而言,原因也就在于學術的基本原則得到遵守與維護。如果西方人泥古不化,比如一招一式都要照古希臘文明的原樣來做,且不說這是否可能,西方的文明就會真的中斷了。事實上,古希臘的文明就中斷了相當長的時間。后來的復興是一種創(chuàng)新意義上的復興。就學術而言,雖然整個古希臘文明都是重要的資源,但是,形而上學的精神,科學的精神,乃是最為主要的原則。正是這兩個原則,盡管也是在曾經中斷之后再發(fā)揚起來的,才使得這些資源才依然保持為重要的資源。如果雜以其他的原則,政治因素,意識形態(tài)因素,或者宗教的因素,那么古希臘的文明,即使那么輝煌,也會后繼無人。中國傳統(tǒng)文明與現(xiàn)代學術的關系,也必須從這個角度來考慮。
我希望,自主性不要成為一個話題。否則的話,就會像以前的所有話題一樣,熱炒一陣,然后一風吹散,沒有留下什么痕跡。真正需要的是堅持學術原則,而真正的學術和思想研究,是不可能熱炒的,而是必須由細火慢功燉、熬而成的!
一切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東西,都是中國的文明;
學術尤其如此。
2005年11月29日寫定于北京魏公村聽風閣
。ㄔ妮d于《大學與學術》,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