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弟:再答王颋——評《學術批評的困境》
發(fā)布時間:2020-06-10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去年初,王颋在評潮網發(fā)了一篇題為《中國人口史第三卷元代部分糾評》(以下簡稱《糾評》)的文章,對我出版的《中國人口史》第三卷元代部分提出批評。不久,我在網上發(fā)表《就中國人口史第三卷元代部分糾評答王颋》(以下簡稱《答王颋》)的文章,回答了王颋的責難,F(xiàn)在,王颋這篇《學術批評的困境》(以下簡稱《困境》),又將我捎上了。古人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我當然要應戰(zhàn)。此文針對我的部分,沒有半句擺史實講道理的學術批評,只有蒙人的瞎說,當然也用不著我逐一答復,以免浪費讀者諸君和我的時間。如果哪位讀者對此真的有興趣,只要翻翻我的《中國人口史》第三卷有關元代各章,即可獲得自己的看法。
不過,王颋此文有兩段話,并非事實,我必須在此嚴肅指出,以正視聽。
一、王說我:“不僅如此,當著眾人的面,讓我在復旦的同事轉告我:如果不反商榷,就說明你的水平太差!
事實上,我當時對那位同事說:我這本書中有關元代戶口制度的觀點,不同于王新民,所以我希望能得到他的批評。我不想在此說出這位同事的名字,以免將他卷入這場沒有任何意思的糾紛中,但我相信,凡是熟悉我或者熟悉王颋的人,沒人會相信王颋的說法。
二、王颋說:“對于我的指正,以‘學術批評’自許的吳松弟先生曾在網上表示‘基本’接受!
對于王颋《糾評》中的“指正”,我在那篇長達二萬二千字的《答王颋》中已逐條予以回答。這篇文章有一段話,總結《糾評》對我批評的差錯率:
“綜上所述,《糾評》所列的六個部分中明確指出本書有誤的地方,二、四、五、六等四個部分基本上都說錯了,對本書的批評不能成立。只有在一、三這兩部分中,有9條說對了,即使這樣在這兩部分中仍有2條是批評錯了。按比例而言,《糾評》批錯了的占了三分之二以上,而批對的只不過三分之一不到。如果我們聯(lián)想到《糾評》并未批評本書在與《芻議》商榷后建立起來的五條結論,甚至沒有批評五條結論的立論基礎和論述過程,又未能攻倒所依據的資料和論述方法,它批評對的9條也只是人名、時間、地點方面的錯誤,而這些錯誤并未影響對元代戶口統(tǒng)計制度和區(qū)域人口的分析,我們得出的結論只能是:《糾評》對本書的批評是缺乏證據和說服力、錯誤百出的,根本不足以否定本書的價值!
諸君如看完上述一段話,不難得出這樣的看法:王颋所謂我對他的“指正”已“基本接受”這句話,完全是用來掩飾自己“指正”失敗的編造。讀書人都重臉面,如果沒有多少理,沉默不語便可以了,何必要學阿Q呢!
我的《答王颋》這篇文章,至今仍在評潮網和中華讀書網上,網址是:www.reviewtide.com和www.creader.com。讀者諸君如對其感興趣,不妨一閱。
當初寫《中國人口史》第三卷,我給自己立了規(guī)矩,不僅要廣泛吸收國內外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而且要查明學術源流、分清他人的成果和我的成果,并對他人的成果和觀點采用就事論事、擺史實講道理的方法,展開討論,決不繞過。王颋1983年發(fā)表的《芻議》一文討論元代戶口制度和數據分析這一基本問題,當然更無法繞過。但我沒有想到,絕大多數的被批評者都以平和之心對待我書中的學術討論,唯一例外的是王颋,從此視我為仇人。
王颋的《糾評》和《困境》并非正常的學術批評,這不僅由于《糾評》中充斥著與學術無關的攻擊性的語言和《困境》中上述兩段任意編造的話,也由于兩文都沒有以有力的證據和論述,證明我以“一知半解和篡改原意”來“批判”他在1983年寫的文章,有關其他方面的批評也大都站不住腳。王颋此篇大作稱《學術批評的困境》,其實他自己就是給學術批評制造困境的人,他用自己對別人學術批評的不正常反應,讓人們知道了什么是“學術批評的困境”。
我真誠希望王颋能平心靜氣地對待我在《中國人口史》中對他觀點的討論。我歡迎他的批評,但這種批評應嚴格限定在學術層面,通過擺史料講道理的方法來逐一說明問題。這樣的學術批評,不僅有益于學術研究的深入,也有益于責難與答復的雙方。誰愿意將大好時光,浪費在學術以外的無謂糾紛中呢!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