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誰在看美國《國家地理》
發(fā)布時間:2020-06-09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美國人的平均地理知識差得離譜。這一點,不僅盡人皆知,他們自己也毫不隱諱。有識之士搞調(diào)查、辦研討、挖根源、想對策,奔走疾呼了幾十年,可收效甚微。普通美國人對發(fā)生在那片廣袤富饒的北美大陸以外的事情,既不了解,更沒興趣;
仿佛生活在桃花源中的先秦移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與這種普遍存在的“地理歷史無知無畏癥”互為因果,一方面,美國的地理、歷史課程,特別是關于國際的部份,在初高級普及教育中嚴重缺失;
另一方面,從六十年代以來,國際新聞在美國媒體報道中的比例,無論在廣播電視中,還是報紙雜志上,都呈逐年遞減之勢。有資料顯示,這種下降螺旋在冷戰(zhàn)結(jié)束后的90年代更加明顯。雖然9/11的恐怖襲擊短暫打破了這一趨勢,國際新聞報道數(shù)量和讀者興趣都有所回升;
但畢竟積重難返,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人的基本地理歷史知識還是令人難堪地遠遠落在后面,與其超級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2006年5月份,一份由美國著名的“國家地理學會”和Roper公共事務調(diào)查局聯(lián)合發(fā)布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再次讓有關的專家羞愧得抬不起頭來。這是一項對美國18到24歲年輕人進行的地理知識隨機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四分之三的被訪者不能在一張亞洲的地圖上找到印度尼西亞,也不知道那里絕大多數(shù)人口是穆斯林---雖然僅僅2年多前,那場史無前例的海嘯曾占據(jù)媒體的主要版面達幾個月之久。關于中東的報道一直是美國國際新聞的重點,可是,同樣高達四分之三的被訪者無法在中東的地圖上找到伊朗或是以色列。以文風辛辣諷刺著稱的美國作家安布羅斯比爾斯在100年前曾無奈地慨嘆道, “戰(zhàn)爭才是上帝教美國人地理的辦法。”可是,美國從2001年發(fā)起的反恐戰(zhàn)爭已經(jīng)打了將近6年,自己傷亡近3萬人,耗資超過6000億美金; 可在被調(diào)查的美國人中,90%找不到阿富汗,三分之二不知道伊拉克在哪兒。更可笑的是,在美國自己的地圖上,三分之二的被訪者找不到前年被颶風肆虐、損失慘重的路易斯安那州,更有一半的人不知道紐約州的準確位置。中國的迅速崛起顯然在美國年輕人的腦海中留下了印跡---還好,有70%的被訪者知道中國的位置;
但大部份人以為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兩倍,而只有18%的人知道漢語是世界上使用者最多的語言。
對于本此調(diào)查的組織者來說,這個結(jié)果實屬意料之中。四年前類似的一項調(diào)查,美國參加者在地理知識上的得分,排在所有其他發(fā)達國家(瑞典,德國,意大利,日本,加拿大,英國,法國)之后,僅稍稍好于墨西哥。其實,真正讓組織者吃驚不解的是被訪者對于地理知識無所謂的態(tài)度:超過一半的年輕人認為“知道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或是會說一門外語,雖然重要,但并非必需”。在知識、信息、資本、商品和人才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在全球范圍內(nèi)不停流動的今天,在一個GDP占世界四分之一、軍事開支占世界一半的超級大國里,為什么年輕人卻如此封閉、自賞,甚至可以說跟不上時代呢?為什么當美國的外交政策和政經(jīng)力量深刻影響著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并直接間接插手幾乎所有國際事務時,美國媒體對世界的報道卻在萎縮、邊緣化,而出現(xiàn)在普通美國人腦海中的世界圖象又是如此失位、破碎、扭曲呢?
可能的解釋有這么幾種。首先,美國是超級強國,武林霸主;
既然無與爭鋒,自然唯我獨尊,不屑它顧。再者,美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既無強敵環(huán)嗣,又有兩洋屏障,所以普通百姓得以“跳出三界外”,不聞不問窗外事;
當然,也可能是決策者統(tǒng)治階層故意采用“愚民政策”,或者是教育部門失職短視,或者是普通民眾養(yǎng)尊處優(yōu),不思進取。等等,等等。
本來,行文至此,也該蓋棺定論了?墒,幾個費解難纏的問題偏偏又此起彼伏地在大腦皮層上跳動,讓人不能妄下斷論。比如,“既然美國人對地理知識如此無知無趣,那么,又是誰在訂閱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呢?” 這份1888年創(chuàng)刊的雜志,由美國的“國家地理學會”出版, 是一份以提高人們地理歷史知識、增強文化自然資源保護意識為宗旨的著名月刊。100多年來,這個當初只有33名成員的非營利組織,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享有世界聲譽的集歷史、地理、教育和人文自然資源保護為一體的機構(gòu)。每個月,通過印刷、電子和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它都用30多種語言向全球大約3億訂戶提供各種圖片、專題片、專訪和調(diào)查報告。在美國,《國家地理》是隨處可見的暢銷雜志,由“國家地理學會”推出的“發(fā)現(xiàn)頻道” (Discovery Channel) 和“歷史頻道” (History Channel) 也是最受歡迎的電視節(jié)目之一。對于與地理歷史有關的考古調(diào)研,美國的政府投入和民間支持也非其他國家可比,而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是首屈一指的。為什么在一個對基本地理知識漠然輕視的國家,偏偏又存在著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地理歷史教育機構(gòu)和出版發(fā)行物呢?另外,雖然對于周圍國家的歷史知識、地理位置興味索然,不甚了了,但美國人對于外層空間、火星探險、“星球大戰(zhàn)”等話題卻是如醉如癡,很多人談起來如數(shù)家珍。最后,更引人深思的是:美國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擁有100多個軍事基地,幾乎遍布世界各大洲大洋,常駐的軍事和后勤人員及家屬以數(shù)十萬計;
每時每刻,天上穿梭著成百上千美國的偵察衛(wèi)星、間諜飛機、戰(zhàn)略轟炸機,水上水下游蕩著成百上千艘美國的戰(zhàn)艦、航空母艦戰(zhàn)斗群、攻擊核潛艇,所有這些操作人員在監(jiān)視屏幕上、探測儀器里、GPS定位系統(tǒng)中看到、聽到、觸摸到的地理知識,是單純的書本概念所能比擬的嗎?
關于美國人和地理知識的過節(jié),也許最恰當?shù)母爬ㄊ牵浩骄裕绹说牡乩碇R可能不可思議地差;
但真正熟悉地理知識的那部份人,其知識深度和知識運用能力,卻是超乎常人地強。這種知識結(jié)構(gòu)上的不平衡和巨大落差,對于美國外交政策的制訂和實施來說,意義深遠。一方面,普通美國選民地理、歷史知識的缺失,直接導致了有關民意調(diào)查的失真,和政策制訂基礎的失實。比如,很多反華反共團體就是利用大部分美國人根本不知道臺灣、西藏的具體地理位置,而誣蔑指責中國政府所謂的“侵略性”。另一方面,一旦美國外交政策在政府的授意、媒體的鼓動和民意的追隨下,醞釀成形,其執(zhí)行實施起來的精確、專業(yè)、和效率都不容低估。美國反恐戰(zhàn)前夕,摧枯拉朽一般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quán),劍指偏鋒直搗薩達姆的巴格達老窩,便是這種地理實用知識和能力的體現(xiàn)。
美國總統(tǒng)在世界某個地方出現(xiàn)緊急情況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我們的航空母艦戰(zhàn)斗群在哪里?”他不用知道那個惹事國家的位置,他只要知道自己航空母艦的位置就夠了。這個重復了無數(shù)次的膝跳反射式的反應,不知道是美國的幸運,還是世界的悲哀。不過,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布什總統(tǒng)絕對不是《國家地理》的忠實讀者。2001年6月,在瑞典的一次新聞發(fā)布會上,剛上任不久的布什這樣回答一個關于非洲問題的提問,“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來談論非洲,因為非洲這個國家目前正在遭受惡性疫病的折磨! 對不起,總統(tǒng)先生,非洲是個大陸,不是一個國家;
關于這個事實,《國家地理》肯定介紹過。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