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潭:金融信用與公共管理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編者按]隨著外資進入中國速度的加快、規(guī)模的擴張,資本項下的完全開放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然而,在總結其他亞非國家這一過程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也是極易引發(fā)金融危機的時期。為避免我國金融業(yè)重蹈覆轍,更為給制策者以清醒而深刻的認識,我們在這一期不僅提出了金融信用的重要性,而且更要從信用管理和培育社會誠信環(huán)境的公共管理層面上強化金融信用的制度建設與環(huán)境建設。
一、金融信用:和諧經濟的黃金律則
信用是一個在社會關系和社會系統(tǒng)中產生并維持團結的整合機制。
——[德]鮑曼:《信任與權力》
信用是指信守規(guī)則、遵守諾言、實踐踐約,是組織與公眾對言行者信譽的一種主觀評價和價值判斷,是言行者所產生的信譽和形象在組織與公眾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反應。孔子特別強調“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認為“人無信不立”(《論語•顏淵》)。由此,信用作為公共倫理范式成為安身立命之本、社會交往準則和國家治理指南,成為建構社會秩序的主要工具之一。
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說,信用是一種建立在授信人對受信人償付承諾的基礎上,使后者無需付現(xiàn)即可獲取商品、服務或貨幣的能力。信用關系是在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的基礎上產生的,反映了商品生產者或資本持有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從史料記載來看,信用在歷史上長期以實物借貸和貨幣借貸兩種形式共存。由于存在社會分工和產品剩余,才有交換行為和借貸行為的發(fā)生。但交換行為中的以貨易貨、以錢易貨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常常造成不便,而且也常常存在著賣方急于脫貨、買方急于要貨的情形,于是,熟人社會中約定未來時間再行付款的賒帳方式慢慢形成!百d帳”意味著授信人(賣方)給予受信人(買方)的未來付款承諾信任。隨著時間的推移,信用慢慢超出了商品買賣的范疇,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也參與了這一過程,借貸活動出現(xiàn)了!敖栀J”意味著債權人給予債務人未來還款付息的承諾信任。毫無疑義,貨幣是一種信用媒介,是一種普遍主義的信任結構。美國著名學者熊彼特認為,“信用是貨幣的創(chuàng)造者”。另一方面,貨幣也需要信用來維系。實際上,現(xiàn)代金融業(yè)就是貨幣及其借貸信用關系發(fā)展的產物。同時,從歷史來看,信用發(fā)展也經歷了道德化階段、商業(yè)化階段和證劵化階段。
著名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在其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說過:“切記,信用就是金錢。如果有人把錢借給我,到期之后又不取回,那么他就把利息給了我,或者說是把我在這段時間里可用這筆錢的利息給了我。假如一個人的信用好,借貸多,并善于利用這些錢,那么他就會由此得來相當數(shù)目的錢!薄吧聘跺X者是別人錢袋的主人……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錢袋則會永遠向你關閉!彼终f道:“一直把欠人的東西記在心上,這樣會使你在眾人心目中成為一個認真可靠的人,這就又增加了你的信用! 市場經濟文明是以權利主體之間的平等互利交往為實質內容的契約文明,是以信用為黃金律則的信用文明。隨著市場交易頻率的不斷增多,由此自然而然地牽涉到了交易費用、交易信息和交易風險問題,而信用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費用和有效化解交易風險。在現(xiàn)代經濟活動中,從商品市場的買賣到資本市場的借貸,從要素市場上的交易到證劵市場上的支付等,無不體現(xiàn)著信用。沒有信用就沒有交換,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不能正常運行。如果我們一邊吃肉一邊納悶:“這肉是不是注水肉?”如果我們一邊吃藥一邊擔心:“這是真藥嗎?”如果我們一邊數(shù)著工資一邊嘀咕:“這該不會是假鈔吧?”那么,我們便失去了生活的基本安全感。
我們知道,金融是現(xiàn)代經濟運行的核心,而金融信用更是市場經濟信用文明中的關鍵內核。這是因為:首先,金融信用是充分配置社會資源和實現(xiàn)資本自由流動的手段,是促進高效率社會生產力的必備要件;
其次,金融信用是降低市場交易、節(jié)省資本流通費用和加速資本周轉的必要前提,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要求;
最后,金融信用是化解金融風險和防范金融危機的道德基礎。如果金融市場缺乏信用,那么市場交易成本必然提高,嚴重時還會導致整個交易鏈的中斷。交易鏈中斷一旦波及整個經濟,就會導致金融混亂和經濟衰退,拉美和亞洲所爆發(fā)的金融危機就是明證。隨著外資進入中國速度的加快、規(guī)模的擴張,資本項下的完全開放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然而,在總結其他現(xiàn)代化發(fā)展國家這一過程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也是極易引發(fā)金融危機的時期。在當下中國建構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加強金融信用與凈化信用環(huán)境對于致力和諧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二、信用不足:多因素復合的非常態(tài)
信任是需要保護的社會利益,就象我們需要保護我們呼吸的空氣或喝的水一樣。當它被破壞時,整體的連續(xù)性就會被損害;
當它被摧毀時,社會就會不穩(wěn)固和崩潰。
——[美]伯克:《信任:公共和私人生活的道德選擇》
眾所周知,沒有信用的社會秩序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種客觀存在,信用缺失、信用貧困、信用濫用、信用危機等信用失范現(xiàn)象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社會各個領域。比如,行政領域——執(zhí)法犯法、虛報業(yè)績、摻水數(shù)字、欺上瞞下等;
學術領域——論文抄襲、考試作弊、文憑縮水、學位大躍進等;
媒體領域——虛假廣告、“有償新聞”、“黑嘴股市分析”等。至于金融領域,從1985年美國哈頓公司的透支事件、1991年國際信用和商業(yè)銀行的銀行詐騙案到2002年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在安然事件中的信譽崩盤,我們可以看出:即使在發(fā)達國家擁有發(fā)達的信用管理體系也無不存在信用風險和信任危機問題。從以往的記憶來看,中國金融失信現(xiàn)象似乎特別嚴重。來自2001年11月底有關部門的統(tǒng)計,在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開戶的42656家改制企業(yè)中,經金融債權管理機構認定又逃廢債務行為的有19140戶,占總數(shù)的44.8%,逃廢銀行貸款本息的1460億元,占貸款本息總額的37.96%(資料源自《人民日報》2001-04-05)。從最近幾年來看,金融領域的信用危機問題仍然令金融從業(yè)者擔心和不斷防范,信用不足也成為了制約消費需求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儲蓄增長率保持每年29~39%的高水平。相比之下,居民借貸率極低,城市居民只有5%的人向銀行借貸,信用消費只占國家信貸總額的1%左右。在美國,消費信貸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5%。究其原因,恐怕與中國人傳統(tǒng)消費習慣、理性消費預期不高、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消費品結構不合理等因素有關,但我們不能無視信用不足這個最大原因。由于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銀行辦理借貸手續(xù)繁瑣,從而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頻率,致使近70%的客戶遠離這些“煩瑣環(huán)節(jié)”。
概括起來,造成金融信用不足或信用失范現(xiàn)象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歷史因素。中國歷史上一直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農本工商末”的思想根深蒂固,商人地位歷來低下。同時,“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義”的道德主張不但有損商業(yè)的發(fā)展,而且也造成了“無商不奸”、“無奸不商”的世人印象,好像商人的財富只有通過抗蒙拐騙等詐騙行為才能得來。這種具有歷史傳承性的錯誤認識嚴重打擊了商業(yè)領域的相互信任感,也增強了經濟領域里的相互猜疑和互不信任。
第二,政治因素。政府政策的隨機性越大,政府官員的自利性促進了尋租活動的普遍性和經常性,腐敗現(xiàn)象蔓延。政府部門和官員政策多變、信口開河、言行不一、政府采購合同隨意變更,一些地方政府不恰當?shù)亟槿虢洕顒樱约航o自己擔保,最后說不管就不管;
政府項目批了,但資金遲遲不按合同約定投入,而是釣銀行或者外來投資者的錢;
一些政府招商引資時熱情周到,開出許多優(yōu)惠條件,但等投資者資金到位后漠然視之,對整個社會信用問題的負面影響極大。禁不起各種誘惑,因而濫用職權、謀取私利。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在以往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批判中,往往充斥著“暴力”、“不人道”、“爾虞我詐”、“道德淪喪”等字眼,使大多數(shù)人產生了這樣一個錯覺:市場經濟就是一個不講信用、唯利是圖的經濟制度。
第三,信息因素。在金融市場交易中,存在嚴重的信息鴻溝和知識差距。同時,由于交易雙方不是同一個主體,擁有的信息是不一樣的,就難免有些人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進行不當牟利和金融詐騙。這種“不對稱”嚴重時甚至還會導致信用危機的出現(xiàn),致使社會交易成本增高和交易鏈的中斷。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克洛夫教授研究的就是關于“二手車買賣”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有的人是因為工作調整或待遇提高要求把車子賣掉,有的人是因為零件壞死或性能不好而把車子賣掉。賣車的人很清楚他車子的狀況,可是買車的人卻不一定知情。顯然,這種信息上的不充分和不對稱會帶來信用問題。
第四,道德因素。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引發(fā)社會的一系列變革,其中道德領域也經歷著從舊道德到新道德的嬗變,期間難以避免道德混沌、秩序失衡甚至道德無政府狀態(tài)。舊道德沒有完全蛻化,新道德尚未規(guī)范建構,生活在如此場景中的人很容易陷入迷茫、彷徨乃至極端自私,相互間的猜忌和不信任也在所難免。由于誠信教育的缺席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失場,對市場經濟和金融放貸的道德偏見仍然存在。其實,誠信是公共倫理的道德底線,是每個公民應該持有的道德操守。
第五,制度因素。當下中國的金融信用制度建設存在兩大“軟肋”:一是制度短缺即制度供給不足;
二是制度執(zhí)行失范。在信用制度建設方面,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制度、完備的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公正的信用評估體系、有效的信用監(jiān)督懲戒機制等等出現(xiàn)供給不足的問題。如果守信者和失信者享受“同等待遇”,那就會出現(xiàn)如古典經濟學所言的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這種集體行動的邏輯將會使公眾人人自危、信用環(huán)境惡化,金融信用失范也就在所難免。
三、他山之石:美國信用管理的制度
為應對不確定和不能控制的未來,信用變成了至關重要的策略。
——[波]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fā)達的西方社會,不僅有完備的信用形式、發(fā)達的信用工具,而且還建構了健全的信用制度,形成了規(guī)范的信用關系和正常的信用秩序。我們以世界上信用交易額最高、信用管理行業(yè)最發(fā)達的美國為例。
美國信用管理制度的總體表現(xiàn)為:(1)建立統(tǒng)一的社會安全號碼。在美國,一個人出生后3個月左右即可辦理并擁有一個終生不變的由9位數(shù)組成的“社會安全號碼”,每個人都擁有一份信用服務公司作出的信用報告,以供公司、銀行和業(yè)務對象有償查詢,可憑個人信用狀況進行借貸、零付款和透支等。(2)建立發(fā)達的信用電子信息系統(tǒng)。發(fā)達的電子信息系統(tǒng)以及貨幣電子化支付手段為檔案登記和管理提供方便,使每個人的貸款、收支、交易情況等都可以通過發(fā)達的信息網絡反映出來,銀行和資信機構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獲得比較全面的資料。(3)信用公司主宰信用管理市場。美國有許多專門從事征信、信用評級、商帳追收、信用管理等業(yè)務的信用中介機構。(4)規(guī)范個人信用報告和評估制度。美國有大量的個人信用管理機構,專門收集、管理個人的信用檔案,為金融部門了解個人信用狀況提供服務。同時,金融部門一般采用信用評分法和主觀判斷法來對消費者個人的資信狀況進行評估。(5)擁有比較完備的信用管理法律體系。在美國,與信用相關的立法有16項,其中較重要的有《公平信用報告法》、《公平債務催收法》、《平等信用機會法》、《公平信用結賬法》、《誠實租借法》、《信用卡發(fā)行法》和《電子資金轉賬法》等。此外,征信數(shù)據的取得和使用等都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公共政策部門和法院執(zhí)行著信用監(jiān)督和執(zhí)法作用,而政府在信用行業(yè)管理中的作用比較有限。(6)設立嚴密而又靈敏的信用風險預警、管理及轉移系統(tǒng)。個人信用風險管理機制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制定相關金融法規(guī)、制度、辦法,依法約束信用借款人的行業(yè);
二是金融機構按照嚴格程序和要求與借款人簽訂借款契約;
三是銀行采用抵押、擔保和信貸保險等方式轉換自身風險。(7)加強對銀行風險的監(jiān)控。美國對銀行業(yè)的風險監(jiān)控主要包括管理水平監(jiān)控、貸款監(jiān)控、保持足夠資本的監(jiān)督、資產流動性監(jiān)督、風險集中管理。(8)強化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確保信用關系中的債權人的權益不受侵犯,并強制債務人履行其償債義務,是維護正常信用關系的基本前提。(9)建立發(fā)達規(guī)范的金融市場環(huán)境。(10)開展信用管理的教育和研究。信用管理的教育和研究有利于提高信用管理水平。(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在美國,一些大學專門開設有信用管理課程,信用管理協(xié)會也常常舉辦相關培訓班,還設有信用管理研究基金。
從美國信用管理制度的特點可以看出,西方發(fā)達國家對金融信用的管理主要體現(xiàn)為國家的信用管理體系和個人信用制度兩大層面,這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的金融信用建設及其管理具有重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四、揚善之風:加強中國金融信用建設
一個民族的良好存在和它的競爭力只以一個普遍深入的文化特征為條件:一個社會固有的信任水平。
——[美]福山:《信任: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chuàng)造》
當下,中國的金融信用建設面臨三大挑戰(zhàn):一是市場經濟的挑戰(zhàn),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面對市場政府要轉變職能,對付信用危機必須盡快加大建立信用制度的力度和改革步伐;
二是加入WTO的挑戰(zhàn),WTO的原則和透明條款要求社會信用系統(tǒng)必須與國際接軌;
三是信息時代的挑戰(zhàn),網絡化、信息化要求必須建立社會誠信檔案。面對三大挑戰(zhàn)及其要求,金融信用建設必須立足于以下幾個方面:
——加強信用道德建設,培養(yǎng)公民誠信意識。政府要把“恪守信用”、“誠信為本”作為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把講信用作為公共倫理的底線。金融信用道德要求強調服務的理念、績效的理念、倫理的自主性、公共精神、責任意識。信用管理教育要求不僅要嚴格遵守法律對契約行為中誠實信用的具體規(guī)定,而且必須重視培育契約主體的誠實信用意識。同時,必須發(fā)揮社會輿論道德的監(jiān)督和導向作用。
——建立社會征信體系,推動信用管理行業(yè)的發(fā)展。大力扶植和監(jiān)督信用中介服務行業(yè)的發(fā)展,使信用管理機構或專業(yè)公司能夠合法、真實、迅速、完整、連續(xù)、公開地獲取用于制作企業(yè)或個人資信、信用的有關數(shù)據資料,并允許合法地傳播或經營經過處理的征信產品。信用管理行業(yè)范圍也應當包括企業(yè)資信調查、消費者個人信用調查、資產調查和評估、市場調查、資信評級、商賬追收、信用保險、信用管理顧問、通過電話查證票據服務等。
——建立個人資信制度,推行個人誠信檔案。實行個人資信檔案登記,檔案信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借款人在申請表上反映其就業(yè)、收入、居住和婚姻狀況、財產擁有及未償還債務等方面的信息;
二是一些信用管理公司提供的借款人信用歷史資料,包括未償還債務的清單、按時付款的信息等。完備的個人信用登記制度提供即時和歷史的信用資料,可以保證金融機構發(fā)放貸款的安全性。除了建立信用記錄之外,還需要建立信用的評價和公開制度,為社會提供信用信息,使誠信者獲得更多的交易機會,使失信者無機可乘。
——制定信用法律法規(guī),建構國家信用管理模式。比如,制定《社會信用法》、《公正信用報告法》等,規(guī)范企業(yè)和個人行為,引導市場主體誠信交易、守法經營、有序競爭。同時,制定這些法律法規(guī)的作用還在于建立監(jiān)督機制和懲戒機制,對在履行契約關系中的各種各樣的欺詐行為給予嚴厲的法律制裁,對失信者追究其民事責任乃至刑事責任。
——推進信用生態(tài)建設,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要加強金融信用建設,就必須優(yōu)化信用生態(tài);
要塑造信用生態(tài)或信用環(huán)境,就必須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此,政府不但要加強自身的信用建設,而且要對全社會的信用建設承擔責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入手進行信用工程建設,從而塑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huán)境。
原載于《當代金融家》2006年第3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