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昝濤:保守主義與戰(zhàn)后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概論——以吉田路線為主

發(fā)布時間:2020-05-25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初期,日本處于破敗不堪的境地。但是,日本從50年代開始迅速實現經濟復興,并在60年代末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在日本實現經濟騰飛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對日本的宏觀發(fā)展戰(zhàn)略的研究,本文試圖以對吉田路線的論述作為切入點,對戰(zhàn)后日本保守主義政治的發(fā)展作一概括性的闡釋,旨在探討保守主義對日本發(fā)展戰(zhàn)略的貢獻及其轉變原因。本文認為,在探討戰(zhàn)后初期的日本發(fā)展戰(zhàn)略時,不能只強調美國作為具有決定性的外因的作用,還要充分考慮到以吉田茂為首的保守政治家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戰(zhàn)后日本保守政治之所以能夠長期把持日本政局,跟其深得民心的發(fā)展戰(zhàn)略是分不開的;
戰(zhàn)后日本保守政治對日本社會發(fā)展階段的把握是符合當時日本國情的,而隨著日本國情的變化,保守政治的戰(zhàn)略也發(fā)生了轉變,這些變化都與日本成長為經濟大國有著密切關系,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同時,本文還認為,以吉田路線為主導的戰(zhàn)后日本發(fā)展戰(zhàn)略雖然有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實主義一面,但它也遺留下了很多問題,尤其是與日本侵略戰(zhàn)爭有關的政治與文化問題。

  

  一、 相關概念與研究方法

  

  筆者在本文中所使用的保守主義是一個描述性(descriptive/idiographic)概念,而非嚴格的規(guī)范性(normative/nomothetic)政治學定義(1)。在政治學家那里,保守主義被看作是與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并列的“當代世界三大主流意識形態(tài)”,(2)他們多以英國的柏克作為保守主義的先知,把保守主義作為西方的一種政治思潮或意識形態(tài)。因此,在政治學上,保守主義更多地是一個符號,現在,這一符號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意識形態(tài)化,并作為一種模式化的概念去套用(3)。

  偏愛普遍性的政治學家這么做有他們的道理,最起碼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比較簡單明了。但是,筆者認為,這么做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點,即一旦用符號化的標準去衡量任何一種語境下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事件,必將忽略特定個案中的異質因素。本文的論述對象戰(zhàn)后日本保守主義不是一種抽象的政治哲學思潮,而是具體的政治理念與實踐(4)。因此,作為一種社會理論或哲學思潮的保守主義不是本文所關注的內容。

  本文所提到的國家戰(zhàn)略也不是一個嚴格界定的概念。本文中所談到的國家戰(zhàn)略,指的是在一個較長時段內各派政治集團關于日本戰(zhàn)后發(fā)展思路的宏觀考慮,比如,堅持輕軍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一種戰(zhàn)略考慮,堅持重整軍備就是另一種戰(zhàn)略思路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探討戰(zhàn)后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時,對不同階段的論述側重點有所選擇:探討吉田路線形成時,論述比較全面;
而在探討后吉田時代的發(fā)展戰(zhàn)略時,選取其變化比較明顯的國際戰(zhàn)略進行考察。

  在方法論上,筆者堅持羅榮渠先生所強調的“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的互動”,羅先生說:“過去探討文化動向只在文化層面打轉轉,不接觸經濟層面,最后就會回到把中國出路問題歸結為一個文化問題的思路上來。為了避免這種泛泛議論,探討文化問題的重點應放在文化因素對經濟增長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這個時代的課題上,即文化因素是在什么條件下起作用的問題。”羅先生從唯物史觀出發(fā),把經濟因素看成是“自變因素”,把文化因素看成是“它變因素”,強調文化的作用“始終限定在一定經濟和政治條件與國際環(huán)境中”。他反對“脫離整體的時空環(huán)境(背景)和社會條件來孤立地考察文化因素的歷史作用”,堅持“文化因素的探討必須與制度因素首先是政治因素結合起來考察!保5)

  上述思路是歷史學家對思想文化研究提出的真知灼見。概括而言就是把抽象的研究對象放在具體的歷史進程中,充分考察其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循著這一理路,筆者關于戰(zhàn)后日本保守主義的研究就是強調具體過程與背景的、以多個個案進行綜合說明的歷史研究,而不是對某種思潮的泛泛而論。

  日本學者北岡勛認為日本傳統(tǒng)的保守主義思想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自然的保守主義、初始的保守主義和政治的保守主義。以這三個過程為基本分析框架,林尚立認為,自然的保守主義普遍存在于日本的古代和封建社會,是一種社會態(tài)度和普遍的精神,即一種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心理。自覺的保守主義形成于明治維新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日本社會從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向近代的工業(yè)社會轉化為歷史背景,有進步意義,它是政治保守主義的初始階段,在現代化的選擇上傾向于走君主集權專制的道路,表現為明治維新的保守性;
近代政黨又主張進步與發(fā)展,反對復古與守舊,但它的現代化與民主化都不徹底。政治的保守主義基于戰(zhàn)后民主化改革確立的新的民主體制,這時的保守政黨不僅對保守主義有自覺的意識,而且將其作為自身的統(tǒng)治綱領和主張,從而使保守主義上升為一種統(tǒng)治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
它是戰(zhàn)前自覺的保守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在日本社會中作為一種文化心理而存在的自覺的保守主義是其發(fā)展的深層的文化基礎。(6)

  上面的論述認為,戰(zhàn)后日本的保守主義是一種新事物,雖然有戰(zhàn)前的所謂“文化基礎”,但是,它已經成長為自覺的保守主義,而且借助于新的民主體制將保守主義作為其自身的統(tǒng)治綱領。筆者不想判斷上述觀點的是與非,但傾向于認為,保守政治雖然有其深刻的文化淵源,若離開具體的歷史實踐和歷史條件談保守主義則不免讓人摸不著邊際,因而,筆者仍覺得它過于抽象。本文的思路是,從戰(zhàn)后初期日本所面臨的實際問題談起,將吉田路線的形成作為重點,并論述后吉田時代日本保守主義向新保守主義的演變,在這一過程中,我將著力闡述保守主義關于日本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某些具體主張與具體實踐。

  

  二、 吉田路線的形成

  

  1945年8月15日午時,日本天皇裕仁播放其“玉音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從此,日本開始擺脫其法西斯主義的夢靨,進入戰(zhàn)后時期。日本在戰(zhàn)后被美國單獨占領,并在“盟總”指令下自1945年至1947年進行了政治、經濟、社會諸方面的民主化、非軍事化改革。包括:解散原有軍隊,解除軍國主義分子的公職,取締右翼法西斯團體,廢除專制,保證婦女和工人的權利,實行經濟民主化和教育自由化,解散舊財閥,進行農地改革,制訂新憲法等等。這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別是新憲法的制定以及相關的制度性改革,使日本確立了現代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這一政治制度與戰(zhàn)前日本的政治制度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然而,美國的上述政策沒有得到忠實的執(zhí)行。40年代末50年代初發(fā)生了所謂的民主化改革“逆流”。從1949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占領當局在鎮(zhèn)壓日本進步勢力的同時,積極扶植保守勢力,特別是在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1951年5月1日,新任占領軍總司令李奇微發(fā)表聲明,要求吉田內閣對為實施總司令部的指令而發(fā)布的各項政令“進行必要的修改”。這些政令大都是日本被占領時期按照占領當局發(fā)布的一系列有關“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指令進行的改革措施。同年5月6日,吉田內閣成立了首相私人咨詢機構——政令咨詢委員會,并根據這個委員會的建議,采取了被稱作“逆流”的反民主化措施(7)。這一轉變是服務于美蘇冷戰(zhàn)的需要的,同時也是日本國內以吉田茂為首的穩(wěn)健的政治保守派積極促成的。

  在以美國為主導的戰(zhàn)后日本發(fā)展進程中,美國因素無疑具有決定性意義。但這里不把美國政策轉變這一眾所周知的事實作為論述重點。下面,我將著重討論以吉田茂為代表的政治保守派是如何堅持己見,靈活地與美國討價還價,并最終在外部條件適合的時候將自己的主張變?yōu)楝F實的。搞清楚這些內容,才能真正理解日本保守主義的實質。為了進行綜合考察,下面從內政、外交兩個方面來探討吉田路線。

  從總體上來說,以吉田茂為代表的保守派追求的是復興日本經濟,保持社會穩(wěn)定,他們積極主動地促成了民主化改革的“逆流”。吉田茂說,占領軍“對于破壞舊的政治結構,實行徹底的社會改革,會給日本人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一點,也是抱著單純的樂觀主義態(tài)度,”這些人中的新政派“注重計劃和理想并集中力量付諸實行,而對其是否符合日本的實際情況以及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則似乎不甚關心!保8)這鮮明地體現出吉田對“盟總”的政策是持謹慎的保留態(tài)度。

  戰(zhàn)后初期,日本滿目瘡痍,生產癱瘓,糧食和物資極度匱乏,物價飛漲。因戰(zhàn)敗和喪失殖民地,驟然有700多萬軍人及平民涌回國內,大批人員就業(yè)和吃飯問題無著落,困難局面更趨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吉田茂認為日本的首要任務是“振興科學,引進美國資本,重建財界,最終進一步發(fā)揮帝國精髓……”(9),“……虛心而坦然地正視戰(zhàn)敗現實,尤應大膽打破累年積弊,決定開國進取方策,向國家重建的目標邁進。”(10)在1946年時,吉田茂就講到,“局勢極為嚴重,特別是盡速解決糧食問題是我國國民生存之關鍵,不容瞬間延遲。我相信,解決糧食問題是本內閣的一大使命,為此,內閣的全部施政方針和全部工作都集中在這一點上。斷然采取進步而又合理的對策實屬絕對必要。據此信念,對糧食問題的內閣人選給予了特別注意,力圖選拔能滿足國民要求和愿望的最合適的成員入閣,我滿懷誠意、披肝瀝膽地進行了工作。糧食緊急對策的實際情況是,不得不伸手謀求盟軍當局的善意援助,但我想強調的是,從根本上還需要國民和政府齊心協(xié)力,下定決心,拯救我們民族!保11)顯然,嚴峻的客觀形勢使吉田把經濟的重建和現代化的發(fā)展作為日本戰(zhàn)后初期的最核心任務。

  在政治上,吉田茂對美國主導的民主化改革一直持慎重態(tài)度。早在1945年9月20日,吉田作為外相就走訪過麥克阿瑟。在談到民主主義問題時,吉田茂明確地表述了自己的見解,他說,“‘民主主義’則是富裕國家的產物。為實現‘民主主義’,首先,使國民能夠吃飯、給以工作并謀求生活安定發(fā)展至為重要!裰髦髁x’并非一日可建成的!保12)吉田堅持的是窮國無自由這樣的邏輯。

  面對強大的盟總,吉田茂并沒有一味妥協(xié)。他說,“對于占領軍的政策,當對方有認識上的錯誤或不符合日本國情的主張時,我一向是明確地提出我方的意見,但盡管這樣,問題仍按占領軍的主張做出決定時,我所采取的態(tài)度是遵守這個決定,以等待能夠糾正對方錯誤或過失的時機到來!保13)此時,吉田茂關心的重點是糧食與穩(wěn)定的問題,是日本如何從戰(zhàn)后的廢墟里重建并恢復國力的問題,他沒有把政治體制改革放在第一位。吉田茂的政策是立足于引進美資、與美合作,從而復興日本。

  還是在做幣原內閣的外相時,吉田茂就一直反對解散財閥,他有自己的認識,“與軍部連手大發(fā)戰(zhàn)爭財的是新財閥”,“舊財閥對和平產業(yè)極為關心并衷心歡迎停戰(zhàn)的到來”;
在整肅問題上,吉田茂也采取了抵制的態(tài)度,起初他以擔心出現所謂“無政府狀態(tài)、混亂及共產主義化”為由,向盟總表示整肅礙難進行,后來又向麥克阿瑟致函反對整肅的擴大化(14)。

  在對待共產黨的問題上,吉田一直持反共立場,他說:“我的第一次內閣,實際上完全是在紅旗的包圍中組成的。”對此,吉田茂認為,戰(zhàn)后日本工人運動的高漲,完全是盟軍總部方面采取“縱容勞動政策”和鼓勵共產黨公開活動的結果。他對工人運動十分仇視,稱工運領袖為跳梁小丑。(15)他認為,占領軍歡迎和鼓勵共產黨的發(fā)展,公然扶植和保護工會,這些措施“的確具有過火的性質”(16)。工人運動與革新力量的活躍使保守政黨感到一種強大的政治威脅,并產生“危機感”。吉田茂說,盟總的民主化措施“被破壞勢力乘停戰(zhàn)不久后的生活不穩(wěn)定而加以利用,以至發(fā)展成頗有政治色彩的示威運動和勞資糾紛,從而助長了社會的混亂”。(17)吉田茂為首的保守派認為,要防止這種威脅就必須建立強有力的保守支配體制。

  到1948年,吉田茂認為,“人們的情緒逐漸安定下來了。一個方面從戰(zhàn)敗的打擊中重新站立起來,另一方面從熱中于改革的情緒中清醒過來了?傊,人們都認真地工作,并逐漸深刻地認識到必須復興日本的經濟!保18)這成為吉田內閣在1949年1月獲勝的重要原因,也說明在戰(zhàn)敗的條件下站立起來的日本人開始關注自身生活條件的改善,并認識到只有促進日本的經濟發(fā)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吉田內閣所推行的一系列被稱為“逆流”的措施也就具有了相當的社會基礎。

  第三屆吉田內閣成立后,其政策導向是“為適應美國對日政策的變化并準備媾和、道奇計劃下國內經濟體制的轉換以及對付勢力急劇壯大的日本共產黨”。在這種認識下,保守政黨傾向于穩(wěn)定的政權和現實的政策,最終把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穩(wěn)定作為最大的政治問題。而要迅速完成這樣的任務,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是非常困難的。

  與上述內政方面的內容相一致,(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吉田的外交政策也是圍繞日本的重建而展開的。吉田茂戰(zhàn)前擔任外交官,主張與英美等列強協(xié)調,反對締結三國同盟,反對與英美開戰(zhàn)。戰(zhàn)爭期間他曾策劃推翻東條英機的軍人獨裁政權,因而,他在戰(zhàn)后受到美國重視是很自然的。在外交上,他清楚地認識到,一個被解除了武裝的、沒有軍隊、沒有任何國際地位的日本是沒有資格談論實力外交的,要想獲得在國際上的發(fā)言權,只有先迅速把日本的經濟恢復起來,并且“背靠大樹好乘涼”,日本必須借助于美國這棵“大樹”。吉田茂常說,二戰(zhàn)以來的日本歷史是“有戰(zhàn)爭中失敗和外交上勝利的歷史”,而所謂“外交上的勝利”,顯然是指他所確立的不以武力為背景、追求經濟繁榮、以經濟力量為基礎、尋求日本生存之路的外交。(19)

  在丘吉爾的“鐵幕”演說與美國拋出“杜魯門主義”之后,冷戰(zhàn)正式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在這種形式下,吉田茂認識到,作為戰(zhàn)敗小國的日本,不僅不能再靠軍事手段到達復興的目的,而且還必須加入兩大陣營中的一個,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而且,他也知道,只要冷戰(zhàn)繼續(xù)下去,美國就不會放棄日本,所以,無論是基于現實考慮還是未來打算,投入美國的懷抱,換取博大的媾和條件和安全保障,才是識時務的上策。這對于日本的經濟建設也是一個上乘選擇,因為,它可以盡量減少軍備上的負擔,專心致志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安全與繁榮都能在最大限度內獲得保證,真可謂“一舉兩得”。站在日本當時的內外情況之立場上,我們不能不承認,吉田茂這種“小國主義”和“低姿態(tài)”的確是很現實的,而且,歷史也證明,這一戰(zhàn)略為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綜上所述,吉田路線的實質就是以如下兩大基礎為支撐的發(fā)展戰(zhàn)略:冷戰(zhàn)環(huán)境下的日美基軸主義(20)和經濟中心主義。

  

  三、 后吉田時代保守主義的戰(zhàn)略演變

  

  以吉田為代表的保守路線最初并非是所有保守派的共識。繼吉田茂之后上臺執(zhí)政的鳩山一郎和岸信介均以修改憲法、重新軍備為執(zhí)政綱領,企圖利用“政治至上主義”代替吉田的“經濟至上主義”。當然,在那時和平民主思潮占主流的社會環(huán)境中,此路顯然走不通。

  因此,在吉田茂的兩個得意門生池田勇人和佐藤榮作執(zhí)政時期(1960-1972年),吉田所倡導的“富國輕兵式”經濟立國路線得到徹底的貫徹。池田當政時期,不但力圖改變前任的強權政治形象,而且,以“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吸引人民的注意,使他們更加關注物質生活。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保證該計劃的實現:充實社會資本、產業(yè)結構調整、促進貿易和國際經濟協(xié)作、提高勞動者能力和重視科學技術、調整雙重結構和確保社會穩(wěn)定、減少農業(yè)人口等。這些措施的目標是符合當時日本國內普遍提高國民生活水平之要求的,國民的興趣逐漸從政治轉向經濟方面。實際情況是,“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推動了日本經濟的告訴發(fā)展,其速度大大超過了計劃本身的預料。在高速的經濟發(fā)展基礎上,日本政局也實現了相對穩(wěn)定,自民黨的支持率也一直是居高不下。

  佐藤政權繼續(xù)推行以發(fā)展經濟為中心的戰(zhàn)略,他致力于糾正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通貨膨脹、農業(yè)衰退、公害等問題,制定了“中期經濟計劃”,“以期取得均衡持續(xù)增長”,并采取措施刺激消費與出口,其結果便是從1966年起,日本經濟實現了持續(xù)57個月高速增長,國民生產總值在1968年超過聯(lián)邦德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在這種情況下,保守政治的支持率持續(xù)上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佐藤政權始,日本國內已產生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的意識。佐藤認為,對日本來說,“模仿、追隨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進入了由自己選擇自己的目標的時代”。(21)佐藤內閣已經開始在政治與外交上“有所作為”:強行通過了與韓國締結的基本條約;
在聯(lián)合國配合美國阻撓把中國代表權問題列入聯(lián)合國大會議程;
公布防衛(wèi)力量裝備計劃概要,提高軍備費用等。

  1973年石油危機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打擊,使其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低速增長。在此背景下,1975年日本政府動員十余家研究機構,研究日本“面向21世紀的(國家)綜合戰(zhàn)略”。這些研究機構于1977年向政府提出了各種政策建議。在此基礎上,1978年9月,福田赴夫首相在國會發(fā)表施政演說時宣布:“明治維新后110年來,日本民族所追求的‘趕、超’(美歐)的目標”已經實現,經濟上“今天已發(fā)展到同先進國家并肩而立的地步”,“當前(日本)政治的最大課題是確立日本民族的發(fā)展方向”。這一宣布是日本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過渡的信號。

  隨后的大平正芳在一次演講中更清楚地表達了如下看法:“我國現在正面臨著應該稱之為戰(zhàn)后總決算的轉機”。他說:“迄今為止,我們一心一意地努力追求富裕,但得到的富裕中,未必發(fā)現了真正的幸福和生活的價值。我們雖毫不猶豫地沿著經濟增長的軌道奮力前進,但正是由于增長甚快的緣故,現在不得不再度追求穩(wěn)定了。我們曾不顧體面地嘗試著將經濟向海外擴展,但正是由于這種擴展急劇的緣故而受到了外國的嫉妒和抵抗。我們雖以對美協(xié)調為基調避免正視嚴峻的自主外交。我們曾舉國一致,專心致志于經濟復興,但正是由于我國經濟增長和躍進的緣故,不得不作為國際大家庭中的一員充當促進經濟國際化的主體。這應該說是一個偉大的轉換期。”(22)

  大平的這段十分話清楚地表達了日本需要發(fā)生轉變的原因,這里不必多費筆墨進行解釋。我們想知道的是,大平到底干了些什么?他擔任首相的時間是從1978年12月到1980年6月。在這期間,大平開始著手設計日本新的發(fā)展道路,用他自己話說就是“堅決大膽地修改迄今為止的政策軌道”。概括而言,他要做的是:在文化上修正明治以來尤其是戰(zhàn)敗以來日本輕視自己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傾向(23);
在政治上改變日本“經濟巨人”、“政治侏儒”的國際形象。

  真正繼承了大平正芳發(fā)展戰(zhàn)略的是中曾根康弘,他在1982年11月登上了首相寶座。中曾根當選首相的前幾天,就在《正論》上發(fā)表文章稱:“迄今為止,我們一直在為追趕坡上的一朵云而努力,而現在這朵云已經消失,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更新的一朵云!保24)中曾根的確意識到日本正處于重要的轉折時期。他要做的是:“檢查戰(zhàn)前及戰(zhàn)后的偏差”、“糾正戰(zhàn)后40年的弊端”、“消除戰(zhàn)敗遺跡”、改變日本“經濟大國”、“政治小國”的形象,把日本建設成“國際國家”,創(chuàng)造一個輝煌的“日本世紀”。(25)中曾根的“三大改革”是80年代日本的重大事件,其中關于政治領域的一些理念與實踐值得我們特別的注意。中曾根在大力主張強化國民的國家與民族意識,培養(yǎng)“愛國心”的同時,強調日本人必須擺脫戰(zhàn)后以來“趕超發(fā)達國家”的落后小國心態(tài),“大膽觸動過去懸而未決的問題”。他在1985年7月的一次研討會上說:“我們已經來到了這樣的轉折點,即面向21實際,要在日本人一致同意的前提下,大膽觸動過去意見紛紜或回避觸及的問題,重新形成統(tǒng)一看法,以促進日本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進!保26)中曾根在任期間還使防衛(wèi)費用突破了占國民生產總值比率的1%,于1985年8月15日以內閣總理大臣的身份參拜了靖國神社;
在國際上改變以往僅涉及經濟問題的被動局面,積極參加全球性政治問題的討論;
在文化上提倡日本主義,鼓吹日本文化的優(yōu)越性,以此來激發(fā)日本人的民族主義情緒,為實現政治大國的目的服務。

  后冷戰(zhàn)時代,大國主義路線再度抬頭,一部分政治勢力企圖繼續(xù)推動日本走向政治大國,進而成為軍事大國。90年代初的海灣戰(zhàn)爭在日本國內引起巨大震動。也正是在這時,以小澤一郎、《讀賣》集團為代表的新保守主義勢力提出一些新的主張。他們認為,海灣戰(zhàn)爭的爆發(fā)表明世界還存在不穩(wěn)定、不確定的因素,日本也面臨著多種多樣的危險,如果繼續(xù)堅持“經濟立國”的立場,日本的安全將受到巨大威脅。所以,必須修改憲法,使日本成為擁有獨立軍事武裝權的“普通國家”。這一政治勢力的代表人物是前自民黨干事長、新生黨代表干事小澤一郎,其政見集中反映在他所著的《日本改造計劃》一書中(27)。

  小澤在談及吉田路線時說:有人認為吉田路線導致日本優(yōu)先發(fā)展經濟,并取得成功,因此“不應該改變”,這是一種“誤解”。他進而說:“日本優(yōu)先發(fā)展經濟的政策,既不是來自吉田首相的政治哲學,更不是一成不變的政治原則”,“在冷戰(zhàn)結束后的今天,要毫不遲疑地擺脫對吉田路線的誤解,樹立新的戰(zhàn)略”。在這里他提出了日本要成為“普通國家”的路線。所謂“普通國家”,按他的解釋是:“在國際上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日本)也要視為理所當然,并理所當然的去做”。也就是說,日本要擺脫和平憲法的約束,像美歐發(fā)達國家那樣在國際上發(fā)揮政治和軍事作用,即要使日本成為同美歐發(fā)達國家并立的政治和軍事大國。他所主張的“普通國家”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內容:第一,主張日本在國際上發(fā)揮軍事作用。他說,作為“普通國家”,不能把安全保障(軍事)問題“排除在國際貢獻的對象之外”,日本要“建立相應的體制,在安全保障方面做出與自己的(國際)責任相應的貢獻”。第二,主張“改編自衛(wèi)隊”,使自衛(wèi)隊在日本“積極參加構筑(世界)新秩序”,并在保障本國安全中作為“核心手段”發(fā)揮作用。為此,要把迄今所采取的“被動的專守防衛(wèi)戰(zhàn)略”,改變?yōu)椤澳軇拥暮推絼?chuàng)造戰(zhàn)略”。第三,要把自衛(wèi)隊作為“聯(lián)合國機動部隊”提供給聯(lián)合國,使之能赴海外參加聯(lián)合國維持和平活動。第四,鑒于周圍國家對日本在海外單獨采取軍事行動“抱有警惕,應十分重視發(fā)展同美國的關系”,“同美國步調一致,是日本對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的最合理、最有效的政策”,即要利用美國的國際影響,掩護日本在海外采取軍事行動。第五,認為憲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千古法典”,主張為了使日本能將自衛(wèi)隊派往海外做軍事貢獻而修改憲法第九條。其辦法是,或者在憲法第九條的兩個條款之外增第三款,或者另外制定“和平安全保障基本法”。第六,小澤認為現有日本政治結構缺乏領導全國的能力和威信,主張打破現狀,“實行政治改革”,建立“權力集中的強有力的(國家)領導體制”。(28)

  綜合前面的論述不難看出,小澤一郎的主張實際上不過是中曾根所推行的大國主義路線在新形勢下的延長和發(fā)展。小澤的《日本改造計劃》發(fā)表后,在日本引起巨大反響,當時的發(fā)行量達70萬冊。小澤的政策主張在政府官僚和中青年階層引起共鳴和好感。據《朝日新聞》對日本政府官員進行的調查,該書是當年最受關注的政治家著作,在被調查的21名各省廳事務次官中,有13人讀過《日本改造計劃》,占62.4%。

  橋本出任首相后即表示,戰(zhàn)后50年,日本處于重大轉折期,歷史賦予的使命就是面向未來,重建充滿活力與自信的社會,對政治、行政、經濟和社會實行徹底的改革,建立與21世紀相適應的新體系。他表示要重建強大的日本經濟,奉行“自立”的外交政策,使日本成為在世界上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國家。橋本強調要加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參加聯(lián)合國維和行動、修改憲法、作政治和軍事大國。他一直十分重視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發(fā)揮日本的國際作用。在就任首相后的施政演說中橋本即把外交的基本方針定為“自立”,表示要進一步為國際社會作貢獻。這一姿態(tài)表明,日本將要改變它在國際事務中的“被動地位”,由“被動國家”轉變?yōu)椤爸鲃訃摇,要在世界上發(fā)揮主導作用。

  現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一方面是,日本經濟持續(xù)10余年的低迷使其無法不正視經濟問題,因此必須致力于改革,正如他自己所言:“沒有改革就沒有經濟增長!绷硪环矫,日本仍然是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大國之一,其追求政治大國的目標不但不會改變,而且還有新的動向。小泉執(zhí)政以來,不斷以安全立法的形式突破“和平憲法”對軍事行動的限制!9?11”之后,日本通過了《反恐怖特別措施法》等三項法案,大大突破了日本自衛(wèi)隊向海外派兵的限制。特別是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和朝核危機的爆發(fā),對日本政府來說是天賜良機。5月和6月,日本政府借口朝鮮核武器的威脅,設法使國會通過了“有事三法案”,即《應對武力攻擊事態(tài)法案》、《自衛(wèi)隊法修改案》和《安全保障會議設置法修改案》。其主要內容是說在“發(fā)生武力攻擊事態(tài)”或者“預測到武力攻擊事態(tài)”時,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國民如何應對,其中包括設置以首相為首的應對總部;
經國會同意后,首相有權向自衛(wèi)隊、地方政府和公共機構下達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的命令;
地方政府和國民屆時必須與中央政府合作等。第二次伊拉克戰(zhàn)爭后,美國要求日本派兵參與維持伊拉克局勢穩(wěn)定。(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對此,小泉政府不顧國內民眾的強烈反對,于2004年1月9日下達了出兵伊拉克的正式命令。這是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日本首次派遣武裝部隊登陸交戰(zhàn)地區(qū)執(zhí)行綜合性任務,這標志著日本軍事力量的任務由純粹自我防衛(wèi)轉向在國際社會謀求更大作用。

  

  四、吉田路線的現實主義特征及其轉變原因

  

  戰(zhàn)后的日本,各種政黨紛紛建立或重建,各種政治勢力都希望在百廢待興的轉折關頭使自己的主張獲得認可,使日本走上他們所設想的道路。大致而言,除了吉田茂的“輕軍備、經濟優(yōu)先主義”路線外,日本國內關于戰(zhàn)后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還有另外兩種重要主張:一是以革新勢力為代表的和平主義與民主主義路線,其基本主張是擁護憲法,反對日美安保條約,反對自衛(wèi)隊;
二是保守是勢力內部以鳩山一郎、岸信介為代表的民族主義或傳統(tǒng)保守主義路線,主張日本作為“主權國家”應當擁有主權國家所必備的統(tǒng)治力量和防衛(wèi)力量,為此,必須修改憲法和“重整軍備”。(29)

  吉田的路線在不同方面遭到了這兩派的抵制。“占領政策的重點,在1947年至1949年之間,由進一步改革轉為經濟復蘇時,左派人士也完全大失所望!庇绕涑r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們認為,占領當局在政策上已經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由“保護人變成了敵人”,過分依賴美國會阻礙日本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而且還有把日本再次卷入軍國主義的危險。(30)他們擔心的是,過分依賴美國,會使日本介入美國的遠東戰(zhàn)略,甚至卷入美蘇的全面戰(zhàn)爭中;
即使在保守派內部,在多大程度上依賴美國,也存在不同意見的分歧。保守派內部的右翼民族主義一系則從日本安全的角度考慮,反對輕軍備,他們要重新武裝日本,根據日本國情修改憲法。

  開始的時候,包括吉田路線在內的上述三種主張基本上是分別獲得了1/3的支持,也就是說,日本到底走哪條道路并不是在一開始就確定了的。然而,短短幾年內,形勢急轉直下。外部原因前面已經講到了,那就是美蘇冷戰(zhàn)的全面拉開,使日本必須做出選擇;
清算戰(zhàn)爭余孽已不再是美國最關心的事情了,最主要的是要讓日本穩(wěn)定下來,成為可靠的軍事基地和前哨。所以,不管是出于意識形態(tài)的考慮,還是出于穩(wěn)定的需要,革新勢力尤其是日共在國內已經不再象開始時那樣被認可與容忍(31)。再加上革新派的內部意見分歧過大、宗派主義嚴重,經常處于分裂狀態(tài),這使他們難以掌握國家的發(fā)展方向。其實,這也說明,作為革新勢力,他們在日本國內的發(fā)展時間比較短,政治上遠不成熟(32),尚不具備掌握政權的能力。

  吉田路線與鳩山主張的差別實為保守派內部的分歧,他們在使日本重新崛起這個大方向上幾無差異,只是在具體的戰(zhàn)略主張上不同而已,吉田走的是經濟優(yōu)先路線,在外交上追隨美國,是實現日本復興的重要手段,關于軍備問題,吉田茂的看法是:“日本的現狀不能只根據軍事上的要求來決定兵力的數量。目前,充實國家的經濟力量以安定民生乃是先決問題。日本由于戰(zhàn)敗,國力消耗殆盡,如同一匹瘦馬,如果讓這匹晃晃悠悠的瘦馬承擔過度的重載,它就會累垮!保33)故而他才把安全問題交給美國去搭理;
鳩山等人所走的是政治中心主義的路線。70年代的所謂新保守思潮與冷戰(zhàn)后的新保守主義在宏觀方向上其實是鳩山路線的翻版,只不過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經過較長時間的發(fā)展,花樣翻新了很多,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因此,無論吉田路線也好,新保守主義或傳統(tǒng)保守主義也罷,在戰(zhàn)后初期都已經具備了雛形,而在此后的發(fā)展中,只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誰更符合具體歷史現實,誰就有市場。

  吉田路線之所以最終勝出,是因為它一方面符合了當時日本戰(zhàn)敗衰退的國情,另一方面也得到了渴望改善生活的日本國民的普遍支持。從當時日共失去群眾支持,而吉田茂有較高的支持率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此外,隨著戰(zhàn)后經濟恢復的完成,日本的鋼鐵、電力和電機等骨干產業(yè)已成為推動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以此為基礎的大企業(yè)壟斷資本急需一個穩(wěn)定的保守政權,并確保這一政權至少延續(xù)20年,以為其進一步“保駕護航”(34),這也是“五五年體制”形成重要原因。在上述條件下,成熟而穩(wěn)健的吉田路線一躍成為主導戰(zhàn)后日本發(fā)展的主導戰(zhàn)略可謂有其主客觀上的合理性。

  對“保守”/“革新”/“激進”這些標簽,要歷史地看待,保守并不就等于是反動與落后,它是相對而言的。具體來說,吉田的保守是相對于當時的革新派而言的。逆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日本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上對美國按照西方自由民主模式改造日本的修正,……重要的是,吉田的修正措施并未觸動在戰(zhàn)后初期民主化改革中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這些制度保障了廣泛的政治參與以及建立在其基礎上的多元政黨政治體制。也就是說,廣大勞動者以及代表他們利益的革新政黨在政治過程中仍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保35)“逆流”最主要的后果是,為“保守聯(lián)合”與“五五年體制”奠定了穩(wěn)固的基礎,從而“為日本戰(zhàn)后現代化的發(fā)展確立了一個穩(wěn)定的、有權威的領導力量”(36)。所以,對待保守與激進或者革新不能做意識形態(tài)化的輕率的判斷。

  70年代是日本社會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時期。雖然經受了兩次石油危機和國際匯率的沖擊,日本進入低速增長時期,但日本這時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大國(37),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崛起和普通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低姿態(tài)”的吉田路線已經開始發(fā)生變化。

  在國家經濟勢力躍居世界前茅,國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完善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國民對現有生活普遍感到滿足。日本輿論界把這種生活滿足感稱為“中流意識”。這種意識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對現有生活的滿足感;
二是維護既得利益的保守心理。在這種意識的基礎上,一種被稱為新保守主義的思潮在日本開始形成,其具體表現為:保守政黨及其政權獲得相當穩(wěn)固的支持;
對“日美安全條約”和“自衛(wèi)隊”持肯定態(tài)度;
民族優(yōu)越感增強。(38)

  按照有學者的分析,日本很快發(fā)展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國民收入迅速增加,物質生活富裕起來,絕大多數日本人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由是,社會意識趨于保守化。自民黨的支持率雖有所下降,但仍一直居各黨之首位。在日美安保體制、自衛(wèi)隊、發(fā)展軍備、修改憲法等問題上,民眾對自民黨的政策主張的支持率不斷提高。自民黨政府對憲法的擴大解釋基本得到國民的認同。對日美安全條約持贊成和理解態(tài)度的人,在1972年僅為15%左右,進入80年代,認為日美安全條約、自衛(wèi)隊是“必要”、“合憲”者增加到80%以上。1993年日本政治變動,社會黨政策轉變,中道政黨被新保守黨新進黨融合,日本政治保守化。這絕不能孤立地僅僅看作是政界領域里發(fā)生的事,應該說是日本社會總體保守化趨勢的反映。(39)

  盡管中曾根在任內出現的一些言行,諸如“不沉的航空母艦”、“美國黑人智力低下”、軍費突破國民生產總值1%、參拜靖國神社以及教科書問題等引起國內外尖銳批評,但國內輿論卻十分平靜,而且其國民支持率也呈上升趨勢,一度達到59.6%,并在1986年7月的兩院選舉中大獲全勝。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國民對中曾根所提倡的民族主義和大國主義的認同。

  1986年的時候,日本評論家長谷川慶太郎出版了一本名為《再見了,亞洲》的書。該書把亞洲國家看成是“垃圾場”,日本是高聳其間的“高樓大廈”,是自由、民主、富裕的“世界大國”,脫離亞洲是日本的必然。他還說,日本不必拘泥于過去的戰(zhàn)爭責任,應以毅然決然的強硬態(tài)度對亞洲各國施加影響(40)。從這本書成為當年日本的暢銷書并深受青少年的贊賞可以看出,由于保守主義主導的戰(zhàn)后日本沒有徹底清算戰(zhàn)爭責任問題,經濟發(fā)達之后所帶來的大國主義思潮在對待歷史問題上是多么囂張!

  80年代末90年代初,石原慎太郎再掀波瀾。他不但斷然對美國說“不”,而且在主張日本擁有獨立的世界戰(zhàn)略、進行自主外交的同時,還否認南京大屠殺事件。就是這位被亞洲其他各國人民所厭惡的石原先生卻在日本社會受到相當廣泛的歡迎。(41)

  日本政治向右傾保守化的方向發(fā)展,反映出的是戰(zhàn)后一度占據主流的和平民主主義思潮某種程度上的倒退。用一位學者的看法來說就是,雖然和平主義社會思潮在日本沒有消亡、未被取代,但隨著歷史的階段性發(fā)展確也出現了一些重要變化。在社會心理基礎方面,從過去對侵略戰(zhàn)爭歷史的內省轉為對經濟生活水平和社會穩(wěn)定的追求,以及對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就表現形式而言,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高潮已過,體現和平主義訴求的社會政治活動,其劇烈程度減弱,影響范圍縮小。(42)

  這些都從不同側面說明了日本大國意識的上升,體現出“低姿態(tài)”的吉田路線發(fā)生變化是有著深刻的社會基礎的。

  因此,從“低姿態(tài)”的吉田路線轉向對政治大國的追求,并非保守主義路線的質變,毋寧說這是在日本經濟實力崛起的情況下,保守主義“相機而動”的結果。而實際上,就是吉田茂本人也從來沒有打算讓日本永遠處于“低姿態(tài)”。吉田茂的女兒麻生和子作證,1945年9月就任外相的吉田茂茫然地望著因戰(zhàn)爭而化作瓦礫的市區(qū),反復嘟囔:“日本要戰(zhàn)立起來,日本早晚必定要戰(zhàn)立起來!保43)

  當代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家亨廷頓也堅持從經濟發(fā)展角度看待文化轉變的問題,他說:“日本80年代成功的經濟發(fā)展與人們所察覺到的美國經濟和社會制度的失敗和‘衰落’形成了對照,這使日本人日益擺脫了對西方模式的幻想,并越來越相信他們成功的根源一定存在于自己的文化之中。導致了1945年的軍事災難并因此不得不被拋棄的日本文化,至1985年已產生了經濟成就,并因此可以被接受了。日本人對西方社會的日益熟悉使他們‘認識到作為西方的一員對其本身來說并非那樣理想。他們是從自己的制度中得出這一結論的!保44)他還引用了一位日本著名記者于1993年所說的話來左證——“美國打噴嚏,亞洲就感冒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果一味強調日本國內經濟發(fā)展因素的決定意義,不免陷入經濟決定論的窠臼之中。特別涉及到對冷戰(zhàn)結束后日本國家戰(zhàn)略的選擇時,不能不考察后冷戰(zhàn)時代新國際環(huán)境對日本的影響。一方面是美國的態(tài)度變化,日美之間雖然有安全保障關系,但是美國也以警惕的目光注視著日本軍事力量的發(fā)展,這種警戒是針對日本的軍事力量有可能增強到對美國構成威脅的程度。東北亞地區(qū)地緣政治的變化也是影響日本戰(zhàn)略選擇的重要原因,“北朝鮮的核武器開發(fā)問題,對俄羅斯的戒備感甚至近年來再度被一部分新聞每體渲染起來的中國的擴充軍備等等,都是為日本迅速增強軍事實力辯護時不可欠缺的托詞材料!保45)

  日本學術界在談到“新民族主義”的成因時,強調三方面:1、“冷戰(zhàn)體制崩潰造成的社會主義的破滅!薄靶旅褡逯髁x”的骨干“原來多是社會主義的支持者,但后來思想發(fā)生了變化”。他們從和平主義運動的參與者轉向民族主義立場,進而與極端民族主義者合流。2、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日本國內不少人將其視為“美國旨在摧毀日本經濟和社會的陰謀”而產生抵觸。3、日本社會中家庭、社區(qū)、學校的“空洞化”。為孤獨感而苦惱的民眾尤其是青年人“對政治的不滿和對經濟失控的焦躁、對日常和未來的擔心都失去了表達的語言,產生了阻塞感”,最終“在民族主義運動中發(fā)現了自己的希望”。

  這些觀點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把日本民族主義抬頭、追求成為政治大國的輿論完全歸結為經濟崛起也并非是全面的,還應注意到具體的人群、具體的主張都有不同的原因和動機。

  

  四、 對保守主義的批評

  

  承認吉田路線更適合當時日本的國情,承認其發(fā)展變化有客觀的現實原因,是否就意味著對以吉田路線為代表的保守主義戰(zhàn)略持全盤肯定的態(tài)度呢?顯然不是!為了比較全面而客觀地論述保守主義戰(zhàn)略的影響,下文將著重探討對保守主義的批評。

  從實際情況來看,正是由于過分專注于國家利益與經濟發(fā)展,吉田路線忽略了對日本的侵略歷史的反省與客觀認識,這造成了日本國民普遍的對待歷史問題的曖昧態(tài)度,也從而在總體上使國民意識發(fā)生了內在的分裂,反映出戰(zhàn)后日本改造的不徹底性,這其中一大部分是保守主義應該負責的。按照日本當代學者的概括,保守政治在內政與外交方面至少造成了三個直接的影響(46):

  

  1、 民主主義的形式化

  戰(zhàn)后掌握政治權力的是戰(zhàn)前的政治勢力,這使民主主義的實現變得更加困難。甚至應該這樣說,他們拖住與民主主義無關乃至敵對的思想不放,其用心只在于如何使為實現民主主義而導入的法制框架形式化。而日本國民在美國政策轉變和保守勢力上臺的情況下,原本就不強的民主覺悟就被妨礙了,“作為主人翁的覺悟沒有形成……日本國民在戰(zhàn)后沒有能確立起根據自己的意志決定日本發(fā)展道路的主體能動性。(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

  

  2、 國際和平主義被架空

  “戰(zhàn)后日本的保守政治徹底追隨美國,唯經濟利益是圖,走上了與積極的國際和平主義南轅北轍的道路。憲法并沒有‘一國和平主義’的思想,而日本的保守政治所堅持的正式‘一國和平主義’貨色!痹谶@種情況下,由于只關注經濟發(fā)展,而且由于美國對日政策的轉變加上保守派的長期掌權,“日本的戰(zhàn)爭責任、加害者責任的曖昧化造成了只以為自己是犧牲者、受害者的國民心理;
而作為對近鄰各國的加害者,雖然有逃脫不了的重責,但正視它的態(tài)度受到了弱化!倍裉烊毡緡衿毡閷τ趹(zhàn)爭責任的麻木態(tài)度,也正是保守派政治所造成的嚴重后果。

  

  3、 日本從亞洲游離

  美蘇冷戰(zhàn)導致的美國對日政策轉變與保守政治的上臺,使得原本應該徹底進行的肅清軍國主義、追究戰(zhàn)爭責任半途而廢,這直接是蒙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各國“以復雜的目光關注著日本”。美國主導下的對日和平條約與日美安全保障條約排除了亞洲各國,這使日本游離于亞洲之外。在這種情況下,保守政治也沒有認識到要去彌補這一缺陷,反而把追隨美國作為唯一的認識。因為,這些拒絕充分反省軍國主義和日本戰(zhàn)爭犯罪的保守政客心里“原本就沒有什么探索指定獨自的亞洲政策的精神基礎”。這也是影響深遠的,導致大多數日本國民對自己加害國的反省以及對亞洲的認識是畸形的。

  該學者還認為,倘若美國民主化、非軍事化政策“被忠實執(zhí)行了的話,戰(zhàn)后日本的發(fā)展方向則可能有很大的不同”。(47)“美國的對日政策轉變使得與戰(zhàn)前一脈相承的日本保守政治勢力實現政治復權并得以長期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日本保守政治所做的是,對外全面與美國的戰(zhàn)略、政策協(xié)調,而在國內則極力使美國遺留下的民主制度成為空洞的形式以至于廢止,導入并確立與自己的保守的意識形態(tài)相適應的制度!保48)

  這是有良知的日本學者所做的負責任的檢討。當前日本所表現出的種種跡象莫不有保守主義政治留下的陰影。不管是吉田茂還是鳩山一郎,這些人不但是戰(zhàn)后的新保守派,而且都與戰(zhàn)前有著不可隔絕的聯(lián)系,正是這種前后的延續(xù)性,使他們在戰(zhàn)后反省歷史問題時存在固有的不徹底性。而作為日本壟斷資產階級代表的、在戰(zhàn)后長期執(zhí)政的自民黨其保守性也更體現在對歷史的態(tài)度上。日本保守主義政治留給當代日本人的遺產,不僅是吉田路線,也不僅是大國主義追求,還有更深層次的歷史問題,與此相關的就是在整體上日本國民意識中的矛盾現象。

  這種矛盾現象具體體現在對待70年代以來保守主義戰(zhàn)略的態(tài)度上。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無論是中曾根還是小澤都曾獲得了很大的支持,但同時,在保守主義內部和外部都對這種大國主義傾向的國家戰(zhàn)略提出了尖銳批評,這也是我們必須考慮到的。

  比如,小澤一郎的主張在原保守陣營內部就遭到了反對。前副總理后藤田正晴發(fā)表談話稱:小澤的“普通國家”論是“大國主義、霸權主義,搞得不好有可能導致日本走向依靠軍事實力的方向”。前首相宮澤喜一則擔心小澤的主張“會突破迄今執(zhí)行的路線,實行軍事國家所需要的裝備”,其結果“會引發(fā)一場(日本進行)核武裝的議論”。武村正義在其著作《小而閃光的國家》中則主張,日本“要遵守憲法”,要向世界表明“不再進行侵略戰(zhàn)爭的決心”,“不謀求可能導致成為軍事大國的、擁有軍事實力的政治大國”。他進而表示:日本“沒有必要使軍事力量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而膨脹”,不贊成日本在國際上“做出與國力相應的軍事貢獻”。他實際上不點名地對小澤一郎的主張進行了批評。(49)

  國民意識的矛盾心態(tài)還體現在對右翼勢力的態(tài)度上。冷戰(zhàn)結束后,日本右翼勢力急劇抬頭,活動日益頻繁,它們經常制造針對政府、政黨、企業(yè)、法院、報社以及社會進步團體的各類恐怖事件。據統(tǒng)計,在1989—1993 年期間, 右翼團體制造的恐怖事件就多達66起。另據估計,日本國內的右翼團體成員已有12萬之多。這些右翼組織和右翼團體往往冠以“革新”“愛國”“進步”之名,行倒開“歷史之車”之實。它們否認侵略事實,反對道歉;
主張修改現行憲法,堅持“天皇至高無上”,反對和平民主,它們還通過蠱惑人心的輿論宣傳迷惑大批對歷史了解甚少不明真相的日本人民特別是年輕一代。這些右翼組織在日本擁有不少的支持者,特別是得到了保守政治家、舊軍人和他們的子孫以及戰(zhàn)死者遺族等的支持。

  盡管右傾保守勢力十分強大,他們對日本政治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但是在國民當中支持進步、反對右傾保守的人也決非少數。日本現行憲法對右傾勢力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束縛作用,這部憲法總的來說反映了大部分日本國民的意愿,受到廣大國民的擁護,盡管一些右傾勢力屢屢掀起改憲之風,但和平憲法仍巋然不動。隨著日本經濟的日益發(fā)展,日本在世界各地擁有越來越廣泛的經濟利益,這也制約了日本政治的進一步右轉。

  這些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和平主義的思想原則已在日本深入人心,對國民意識的滲透也日久彌深,“成為多種衍生性思潮和戰(zhàn)略設計的底色”。和平民主主義與右傾保守主義之間長期糾葛,互相制約的現象由來已久,而且還將繼續(xù)伴隨日本政治、社會發(fā)展的始終。

  矛盾不但體現在民間,還體現在那些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身上。小澤一郎也主張,為使日本能在亞太地區(qū)發(fā)揮作用,應直面歷史,不否認侵略責任,該反省的反省、該清算的清算,以消除鄰國對日本的不信任和警戒感。倘若能夠真正尊重歷史,把這一套說辭付諸實踐,那么,這或許可以稱的上是真正的“新保守主義”了。然而,緊接著在對戰(zhàn)爭的定義上,小澤畸形的矛盾心理便展現無疑了,他認為,“世界上有所謂‘侵略戰(zhàn)爭’或‘正義戰(zhàn)爭’,但是何謂侵略,何謂正義,依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說法,這是非常抽象的、主觀的!畱(zhàn)爭’事實上就是對人的殺戮行為,把這種行為加上價值的評價很明顯是錯誤的。”(50)由此可以看出,小澤的歷史觀貌似明朗,實際是為卸下包袱,輕裝上陣,他兩眼還是只盯著日本成為政治大國、軍事大國這些更為“直接”的問題,保守主義的特質由此可見一斑。2001年10月8日,小泉首相參觀北京西南的盧溝橋和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在“血肉長城”巨幅雕塑前鞠躬、獻花圈,并默哀,這是日本政府首腦第一次在這里獻花圈。小泉表示,對過去那場侵略戰(zhàn)爭中的中國死難者表示道歉和哀悼,并稱對過去的歷史要反省。然而,盧溝橋畔的道歉與反省言猶在耳,半年之后小泉卻參拜靖國神社,使日本失信于亞洲鄰國。且不管小泉的參拜是出于什么目的,最起碼這一行動表明,參拜是可以取悅日本國內某些人的。而同時,日本各界也不斷發(fā)起反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反對向伊拉克派兵的各種游行示威活動。而這正反映出保守主義政治在日本國民中造成的分裂。

  本文對戰(zhàn)后日本保守主義政治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了概括性的論述,筆者對日本保守主義持辨證態(tài)度,一方面認為,它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戰(zhàn)后日本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另一方面指出,保守主義要為當代日本的很多問題,特別是對與侵略戰(zhàn)爭歷史相關的問題負主要責任,保守聯(lián)合長期執(zhí)政日本,先期正確的發(fā)展戰(zhàn)略使日本成長為經濟大國,后期則使日本在追求成為政治大國的過程中,國民意識領域出現分裂與矛盾,這都與保守政治主導下的日本對戰(zhàn)爭責任反省不徹底有關。而這在國際上,特別是在亞洲受到各個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國家的密切關注,對日本而言,無論是“脫亞”還是“入亞”,國家政治與國民意識層面上對歷史問題的認識與反省將是它無法逃避的。

  目前的日本正處于冷戰(zhàn)結束后的新時期,既面臨重新審視和調整與主要盟國——美國及東亞周邊國家的關系與政策的需要,又在文化與社會方面面對全球化、信息化與民主化的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新局面,需要對80年代以來的“日本獨特論”進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傊瑹o論在經濟、政治還是文化上現在的日本都正處于新的轉折關頭。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保守主義及其遺產都是日本各界需要重新認識的重要課題,也是世界其他各國特別是亞洲國家認識日本、了解日本無法回避的重要課題。

  

  注釋:

  

  (1) 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沃勒斯坦強調,“強固和劃分描述性研究(研究特殊規(guī)律的)的人文學科和規(guī)范性的(研究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的方法論之爭”是個“完全錯誤的辯論”,他認為,“如果所有的分歧被認真地用以對真實世界進行描述和解釋,那么這些分析必須同時是歷史性的和體系性的!眳⒁娢掷账固梗骸段掷账固咕狻罚暇┐髮W出版社,2003,“導言”,第4頁。筆者對沃氏的觀點是贊同的,但是,我在這里所要指出的一點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與一個描述性的研究是有所不同的,描述性的概念毋寧是用某一概念指稱某些具體的事物或事件,本文的保守主義不是政治學上所定義的那種規(guī)范性的保守主義。當然本文的研究也力圖在描述性與規(guī)范性之間實現平衡。

 。2) 劉軍寧:《保守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序言”,第1頁。

  (3) 有學者也提出,在劃分“保守”與“激進”時,要堅持歷史主義的原則。參看中國社科院網站上宋志明的文章“堅持歷史主義的原則”,http://www.cass.net.cn/webnew/file/2004010912051.html

 。4)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其《新的保守理論》中解釋他的保守主義時說:“首先,我們要保衛(wèi)日本美麗的大自然和日本國土;
第二,保衛(wèi)日本人的生活及其生活價值;
第三,保護自由的市場經濟;
第四,保護日本民族在大化革新和明治維新時所表現出來的活力和積極進取的民族氣魄——這就是我所說的保守主義。有時‘保守’被人誤解為墨收現行體制的‘守舊’,但我提出的四個維護中的第二和第四項,真正守舊的人是絕對不會亮出來的。”見宋成有主編:《日本十首相傳》,東方出版社,2001,第404頁。

 。5)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第227-228頁。

  (6) 林尚立:《政黨政治與現代化:日本的歷史與現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243-247頁。

 。7) 其主要內容為:第一,對憲法第9條做出新的解釋,建立了不稱為軍隊的軍隊;
第二,重建中央集權式的警察制度,加強對整個社會的管制;
第三,修改勞動法規(guī),限制工人的合法斗爭權利;
第四,鎮(zhèn)壓革新政治勢力及“肅共”;
第五,解除剝奪公職處分,恢復各種戰(zhàn)犯和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政治活動以及出任公職的自由;
第六,廢除各級教育委員會的公選制度,強調所謂“愛國心”的教育;
第七,在經濟領域停止民主化改革,如廢除了有關解散財閥的政令。參見王新生:《政治體制與經濟現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第2-16頁、第33-36頁。

  (8) 吉田茂:《激蕩的百年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第53頁。

 。9) 吉田茂紀念事業(yè)財團編:《吉田茂書翰》,東京中央公論社,1994,第263頁。轉引自徐思偉著《吉田茂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第63頁。

 。10)《吉田茂書翰》,第175頁。轉引自徐思偉:《吉田茂外交思想研究》,第64頁。

 。11)豬木正道:《吉田茂的執(zhí)政生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6,第142-143頁。

 。12)徐思偉:《吉田茂外交思想研究》,第71頁。

  (13)吉田茂:《激蕩的百年史》,第43頁。

 。14)徐思偉:《吉田茂外交思想研究》,第114-116頁。

  (15)鄭毅:《鐵腕首相吉田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第56-57頁。

 。16)吉田茂:《激蕩的百年史》,第65頁。

 。17)吉田茂:《激蕩的百年史》,第65頁。

 。18)吉田茂:《激蕩的百年史》,第66頁。

  (19)富森睿爾:《戰(zhàn)后日本保守黨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第43頁。

 。20)參馮昭奎等著:《戰(zhàn)后日本外交(1945-199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第32頁。

 。21)岡本文夫:《佐藤政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第266頁。

  (22)日本綜合研究開發(fā)機構編:《事典?90年代日本的課題》,第775頁,經濟管理出版社,1989,轉引自李寒梅等著:《21世紀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第41-42頁。

 。23)一位西方人在1994年評論說,“現在我們非常難以意識到所有的一切——宗教、文化,這個國家精神生活的所有各個方面曾在多大程度上被用來為戰(zhàn)爭服務。戰(zhàn)敗是對制度的徹底打擊。在他們的頭腦中一切都變得沒有價值并被拋棄了。(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Alex Kerr, Japan Times, 6 November 1994, p. 10. 亨廷頓在引用了上述評論后也說,“在這個國家,所有與西方有關聯(lián)的東西,尤其是戰(zhàn)勝國美國的東西,都開始被看作是好的和理想的!比姞?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1999,第105-106頁。

  大平正芳是這樣表達他的觀點的:“急劇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城市化和經濟合理主義,以此為基礎的物質文明本身,已到了極限”,“可以說,已經到了由現代化的時代到超現代化的時代,由經濟中心的時代向重視文化的時代過渡的時候!鞭D引自李寒梅等著:《21世紀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第43頁。

 。24)劉迎春:“中曾根政權與日本的轉折”,《日本問題資料》1987年10月。

 。25)這里“國際國家”是“政治大國”的同義語。見李寒梅等著:《21世紀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第45頁。

 。26)孫承主編:《日本與亞太》,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第26頁。

  (27)關于小澤主張的概括還可以參見淺井基文著:《日本新保守主義》,新華出版社,1999,第10-11頁;
亦見徐靜波、胡令遠編:《戰(zhàn)后日本的主要社會思潮與中日關系》,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第38-39頁。

 。28)趙階琦:“當前日本政局的動向”,《日本學刊》1994年第6期

 。29)李寒梅等著:《21世紀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第7-8頁。

 。30)埃德溫?賴肖爾:《日本人》,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第118頁。

 。31)50年代開始,日共內部首先發(fā)生了分裂。緊接著,根據美國的意思,日共在日本國內受到了打壓。1951年10月日共召開第五次全國協(xié)議會,認為日本當前的革命是針對美帝國主義和日本政府及其支持者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主張從“和平革命論”轉變到“暴力革命論”,號召發(fā)動武裝斗爭,這顯然屬于左傾冒險行為。在當時的條件下,這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從而失去了群眾支持,以致喪失了戰(zhàn)斗力。

 。32)冷戰(zhàn)后日共日趨走向現實主義,標志著它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

 。33)吉田茂:《十年回憶》,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第117頁。

 。34)李寒梅等著:《21世紀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第31頁。

 。35)王新生:“1955年體制的制度性背景及其基本特征”,《日本學刊》2001年第2期。

 。36)林尚立:《政黨政治與現代化:日本的歷史與現實》,第112頁。

 。37)到1980年,日本這個僅占世界陸地面積2.7%的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美國的一半,占世界經濟的10%,這在日本歷史上是空前的。

 。38)孫承主編:《日本與亞太》,第22-24頁。

 。39)李閣楠:“戰(zhàn)后日本社會黨的變遷”,《外國問題研究》1997年第1期。

  (40)孫承主編:《日本與亞太》,第30頁。

 。41)《讀賣新聞》1991年4月發(fā)表的一項民意測驗,結果表明,認為海部之后下屆首先最合適的人選是石原慎太郎的占14.9%,居第二位。

 。42)紀廷許:“社會思潮界說與日本的社會思潮”,《日本學刊》1999年第3期。

 。43)肖偉:《戰(zhàn)后日本的國家戰(zhàn)略》,新華出版社,2000,第10頁。

 。44)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第107頁。

 。45)淺井基文:《日本新保守主義》,第20-21頁。

  (46)淺井基文:《日本新保守主義》,第46-48頁。

 。47)淺井基文:《日本新保守主義》,第46頁。

  (48)淺井基文:《日本新保守主義》,第49頁。

 。49)趙階琦:“當前日本政局的動向”,《日本學刊》,1994年第6期。

 。50)小澤一郎:《日本改造計劃》,連載于美國紐約《世界日報》,1993年9-10月。轉引自田培良:“日本政局的演變及對外政策趨向”,《世界經濟與政治》1996年第4期。

  (原刊于《大國》第二期)

相關熱詞搜索:保守主義 日本 戰(zhàn)后 概論 吉田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