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教育下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本土化策略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8-06-21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摘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體現(xiàn)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tài)。基于課程的這種特點,借鑒STEM教育,對于解決當前我國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綜合實踐課程實施STEM教育本土化的策略包括選取貼近生活的課題;組織形式要回歸生活和社會;要引入社會熱點,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STEM教育;綜合實踐;教育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6)35-0049-03
前不久有幸參加了首屆中國sTEM教育國際論壇,零距離地感受STEM的魅力:STEM教育源于美國,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shù)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的簡稱,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STEM教育作為美國當今教育思想的潮流,成為教育界的一個頗受關注的新名詞,越來越受到世界其他國家的關注。STEM教育注重知識的整合與聯(lián)系,也重視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STEM教育在綜合實踐課程中的應用和實施,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本土化的STEM教育,為我國綜合實踐課程注入新的活力,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與研究。
一、STEM教育素養(yǎng)及特征
STEM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STEM素養(yǎng),STEM素養(yǎng)包含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素養(yǎng),同時又不是四者的簡單組合:它包含運用這四門學科的相關能力,把學習到的零碎知識轉變成探究真實世界相互聯(lián)系的綜合能力,STEM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有其獨特的特征。
。ㄒ唬㏒TEM學習具有開放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為主要形式,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主題進行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研究探索精神。
(二)STEM學習作為一種新型課程,具有內容鮮活、范圍廣泛,且與時俱進的特點
它是學生個性發(fā)展需要的課程,是綜合程度最高的課程,是以學生實踐并取得直接經驗和體驗為主要形式的課程,它不是其他課程的延伸或附屬,而是與其他課程并存和互補的課程。
二、綜合實踐課程中STEM教育本土化的意義
(一)STEM學習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挑戰(zhàn)和革命
1.從教育對象上看:傳統(tǒng)教育以教師為中心,把學生當作承受知識的容器;STEM教育則把學生當作是完整的生命體,承認學生生命的整體性和發(fā)展的能動性,鼓勵學生在STEM學習的過程中滿足各方面發(fā)展的需要。
2.從學習方式上看:傳統(tǒng)教育強調接受性學習,讓學生接受現(xiàn)成的結論。STEM教育則是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鼓勵超越。STEM學習不是否定接受性學習,而是要在綜合實踐教育中找回STEM學習在學生發(fā)展中應有的方向,促使學生更好地發(fā)展。
3.從教學方式看:傳統(tǒng)教育下的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教學方式是傳授式、一言堂。STEM學習使教師失去了權威和壟斷,淡化師生界限,教與學的互換日趨頻繁,教師成了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指導者。
4.從評價方式看:STEM教學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評價過程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評價方式,強調多元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全方位評估。同時,施評者也由單一的教師評價轉變?yōu)橛蓪W生本人、同伴、家長評價,使評價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作用。
。ǘ㏒TEM學習是實施素質教育重要契機
1.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融合的契機
目前來看,我國的中小學生已經具備堅實的科學基礎,但是學科之間融合不緊密,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的強大作用下,綜合實踐課程地位得不到保障。在這種形勢下,STEM的教育理念給了我們一次將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融合的有利契機。
2.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本質提升的契機
美國教育對STEM教育重視的一個依據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不斷下降,強烈的危機意識對教育改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國的學生在應試環(huán)境中成長,其結果是模仿能力取代了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STEM的教育理念給了我們一次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本質提升的良好契機。
三、綜合實踐課程中實施STEM教育本土化策略
綜合實踐課程中包含的知識較為廣泛,簡單來說就是一門以學生的生活和經驗為基礎的課程,國家相關教育部門很難編制統(tǒng)一的教材,只有指導綱要,讓各地學校根據自身的教學需要自主開發(fā)課程資源。
。ㄒ唬┰O計融合STEM本土綜合實踐課程內容要選取貼近生活的課題
整合教育成為STEM教育的必然趨勢,從多學科知識綜合應用的角度選擇內容,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為STEM教育首要目標。如,自然篇可以設計《家鄉(xiāng)民用石器研究》等;社會篇可以設計《小區(qū)健身器材的調查研究》等;自我篇可以設計《我的課桌我做主》;等等。這樣多學科整合設計課程內容,讓孩子們感受著STEM理論下綜合實踐活動的魅力所在。當然內容的設計還要注意STEM教育具有的體驗性特征,如《環(huán)境保護,紅領巾在行動》將抽象的知識與實際生活連接起來,很好地體現(xiàn)了STEM教育的體驗性特征,這是維系學習的原動力。
(二)STEM活動的組織形式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注重生活時空的多元
我們不能將學生“圈養(yǎng)”在學校,而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的活動網絡,全面實施STEM教育,滿足學生樂學的需要。因此,活動的組織形式要具有以下三點特征。
1.情境性:STEM教育具有情境性特征,情境是STEM教育重要而有意義的組成部分,強調讓學生獲得將知識進行情境化應用的能力。教師在設計STEM教學時,一方面要基于真實的生活情景,另一方面又要蘊含著所要教的結構化知識。新綜合實踐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要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造親身體驗的真實場景,要寓教育于生活實踐中,必要時還可以運用道具、布置特定場景等方法,促成與模擬角色相匹配的活動氛圍,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實感。
2.協(xié)作性:STEM教育具有協(xié)作性,強調在群體協(xié)同中相互幫助、相互啟發(fā),進行群體性知識建構。STEM教育中的課題設計是真實的,真實任務的解決離不開其他同伴、老師或專業(yè)人員的合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與他人交流和討論。STEM教育的協(xié)作性就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共同搜集和分析學習資料、提出和驗證假設、評價學習成果。
3.創(chuàng)新性:STEM教育強調學生要具備一定技術素養(yǎng),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并通過技術表現(xiàn)多樣化成果,讓創(chuàng)意得到分享和傳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力。例如在研究《家庭廚房烹飪廢油煙氣的凈化及相應凈化過濾裝置的設計與研究》這一課題的同學,為了選取家庭廚房烹飪廢油煙氣的凈化材料,他們咨詢了相關專業(yè)的專家,根據專家的建議,他們從中又選取幾種材料,自己設置實驗裝置,親自進行試驗研究。經過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學生不僅掌握了研究的方法,而且學會了從實際出發(fā),通過踏實探究獲得結論的方法和技能。這種探究的精神,不正是STEM研究的創(chuàng)新精神嗎?
。ㄈ㏒TEM教育要發(fā)揮時間上的近距離效應,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當今世界的社會現(xiàn)象千變萬化,學生生活在充滿各種信息的社會里,適當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設計《不斷更新的交通工具》時,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人手,體會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從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了解到了交通的發(fā)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總之,STEM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運用知識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實施STEM教育,學生從課堂中走出來,充裕的時間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翅膀,廣袤的空間是綜合實踐活動的舞臺。學生在動態(tài)、多維的天地里,去探索、去求知,深入社會、把心靈深處的內在感悟轉化為一種精神產品,人生得以精彩,生命得以健康成長。
“始則師而法之,繼則比而齊之,終則駕而上之”,這是我們對STEM教育理念進行本土化研究的最終目的。讓我們共同努力利用好STEM教育這塊陣地,給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提供更廣闊的天地。
【責任編輯 馮榮光】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