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銳:由“科大十年”看北大振興之道
發(fā)布時間:2020-05-19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看完香港科技大學前學術副校長孔憲鐸教授①近著《我的科大十年》,得以大致了解香港科大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十年歷程,不禁思緒萬千。香港科大于1991年在港府支持下由清一色留學博士傾情創(chuàng)建,至2001年已成為一所名揚國際的一流學府,取得了一系列的驕人業(yè)績:聚集了一批世界級的學者;
成功研制世界上最細小單壁納米碳管;
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入選《金融時報》全球排名前50位,亞洲第一;
會計學系教授在五份著名會計學術期刊中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曾居年度全球第一;
……香港科大穩(wěn)健而快速的發(fā)展過程值得大陸高等教育界人士深思,并足以成為北大及其他高校辦學的借鑒。
著眼世界
尚在籌備階段,創(chuàng)校者們便確定香港科大的創(chuàng)校理念是“著眼世界”,即向世界名校看齊,以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以世界級的學術標準和管理標準要求自己,并據(jù)此在世界范圍內尋找一流的人才。正是因為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才使香港科大得以迅速崛起。
著眼世界應根據(jù)世界標準制訂出一整套的游戲規(guī)則,并以此作為各項工作的基礎。在教員聘請原則上,“正教授應在其學術領域有所創(chuàng)新,并開出一條像樣的道路,有人選擇并跟進這一條道路;
副教授應在其學術領域有公認的貢獻,并保持著相當?shù)乃疁剩?br>助理教授應表現(xiàn)出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Γ屓擞X得假以時日將有成就”。
以此標準觀諸北大,即可看出與世界一流的差距。北大聚集了眾多的國內頂尖學者,但他們的影響絕大部分也僅局限于國內,具有世界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學者寥寥無幾。北大校友李政道教授重返燕園執(zhí)教雖令人欣喜,但北大需要的是更多更年輕的杰出學者走向世界。
除人員以外,北大在學術標準、總體水平、管理體系、配套設施等各方面都與世界級名校有相當?shù)木嚯x。北大已確立了在若干年內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開始具備走向世界的意識,但在實際行動上,尚任重而道遠。這就更需要著眼世界,惟其如此才能趕上世界,超越世界,才能挺立于世界名校叢林之中,而不是被拋棄于世界主流之外。
因國內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生態(tài)所限,各高校之間難免有一些磕磕碰碰,這樣少許師生把注意力更多投在了與他人較勁上,反而耽誤了自己發(fā)展的腳步。其實北大人完全應該有這樣的自信,只把世界級的名校列為參照對象和競爭對手。至于出于純粹商業(yè)動機而炮制的漏洞百出的大學排行榜,大可一笑置之,絲毫不必理會。
教學、研究、服務社會
現(xiàn)代研究型的大學,多有三個功能:教學、研究和服務社會,這也是當前世界大學的主流理念。一般大學部重在教學,研究生院重在研究,并以源源不斷地輸出人才和推出成果來服務社會。香港科大正是因為很好地秉承了上述理念,才爭取到港府的大力支持,為健康發(fā)展贏得了天時地利人和之便。
對北大而言,通過優(yōu)質教學培養(yǎng)大批杰出人才、通過精深的研究推出大量高水平成果、與服務社會緊密掛鉤等三方面一直都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并不需要特別強調,但如果在某些方面講究策略并注重細節(jié),效果將更為顯著。
作為位于首都的大學,北大的發(fā)展依賴于北京的發(fā)展與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大北京”的建設也需要北大從中盡力,二者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所以北大應該積極投身于北京的建設和發(fā)展進程中,同時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條件,以解決長期以來嚴重制約自身的重大問題,如發(fā)展用地問題等等。北大首都發(fā)展研究院的運作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先例,但光有它還遠遠不夠。最近學校領導與北京市領導的洽談希望能盡快開花結果。
作為國內學界的精神領袖和思想的發(fā)源地,北大應把傳播精品文化、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當作自身始終不渝的責任,以促進全民素質的提升。由于學校規(guī)模的限制和保障教學質量的要求,北大在目前基礎上繼續(xù)擴招的空間已經很小,但這不應成為學校擔當此任的障礙。這就應該順應信息化發(fā)展的潮流,大力借助新技術手段來達到此目標。在此方面北大在線做出了很好的嘗試:數(shù)以萬計的學生通過網(wǎng)絡接受北大學歷教育和優(yōu)質文化產品,這將是他們事業(yè)的新起點和為社會多做貢獻的新動力。
對于繼續(xù)教育和成人教育,很多人抱有誤解,認為學員純?yōu)榛煳膽{,并以此為理由呼吁停止。但實際上,選擇北大繼續(xù)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人士絕大多數(shù)是真正想學知識的,也因此而對北大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秉承“有教無類”的古訓,北大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手段還要擴大和加強,并制訂出更規(guī)范的措施來加強管理、保證質量,而不是因噎廢食。
校長就是校長
孔憲鐸教授作為香港科大學術副校長的職位一旦確定,他便把最主要的精力完全投入到這個角色當中。在此意義上,他首先是一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其次才是學者——他的任務完全以校務為主導,所關注的全都是關乎學校發(fā)展的重大問題,并為此四處延攬資源,籌措經費,廣聘英才。
但大陸高校的校長則不然。除人大等單純人文社科類高校的校長以外,綜合性重點大學的校長幾乎全是院士,他們本身承擔著很繁重的科研課題,因此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校務當中。
以北大校長許智宏院士為例,他因個人的人格魅力和務實的工作作風而深受廣大師生愛戴,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實在是太累了!作為北大校長,他負責北大的全面工作;
作為杰出的生物學家,他一直帶著博士生,從未停止科學研究;
而此前不久他還兼著中國科學院的副院長職務!我們不能否認他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但過重的負擔對他而言并不公平,也不利于北大校務的處理和長遠發(fā)展。
校長就是校長。賦予他們太多的角色,或在他們身上堆積過多的職責,將有可能使他們身心俱疲而不能全力投入最重要的工作。大學校長作為一個行政性的職務,在任期內暫時與科研分離應該提上日程。
延聘一流人才,并使得他們快樂
依照“著眼世界”的理念,香港科大在創(chuàng)建初期即在世界范圍內尋訪人才,聘請到的學者全為華人一時之選:第一位被聘為美國大學校長的吳家瑋教授,第一位被美國總統(tǒng)聘為科技顧問的王佑曾教授,第一位獲得農業(yè)wolf獎的楊祥發(fā)教授(獲得wolf獎的華人學者共三位,其他兩位是物理學家吳健雄和數(shù)學家陳省身),被授予五個不同院士的張立綱教授,世界上發(fā)表論文最多的三位經濟學家之一的李龍飛教授,論文被廣泛引用的社會政治學者丁學良教授等等。大批頂尖級學者的加盟,為科大帶來了嚴謹務實的學風,先進的管理方式和面向世界的開闊心胸,使科大在起步階段即處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
延聘一流人才,并使得他們快樂(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是香港科大始終堅持的用人理念。在根據(jù)學術水平和聲望確定候選人后,即拿出三顧茅廬甚至是十顧茅廬的韌勁;
而在人員請到了以后,則為其提供全方位的貼心服務,徹底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如前面提到的楊祥發(fā)教授,孔教授邀請他時打電話太頻繁,以致楊夫人一聽電話就知道是他。到崗以后,為使楊祥發(fā)能安心工作,校方把從出差旅行到日常生活都包了下來。
反觀北大,近年來在請人方面可以說是不遺余力,也聘到了相當一批杰出人才,但還是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體現(xiàn)在策略上,一方面要聘請大師級的人物加盟,提高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要著重培養(yǎng)很有潛力的年輕學者,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同時應堅持前面提及的“正教授要有創(chuàng)見,副教授要有貢獻,助理教授要有潛力”的高標準,在每個崗位上都寧缺勿濫,而不能像某些高校一樣,缺乏人文社科類人才,便降低標準,隨便拉到一個都說是杰出人才,結果到最后形成一場鬧劇。
在此方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光華管理學院為各院系樹立了典范。而文史哲類少數(shù)幾位優(yōu)秀教師的流失應引起校方的重視和反思。
在科學發(fā)展上占據(jù)一席之地
在談及學科建設時,孔教授提出三點:一是要站在科學的前沿,不能跟在人家的后面炒剩飯;
二是要加入科學的主流,不要走旁門左道,不成氣候;
三是要盡量用當?shù)刭Y源,求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這樣才能在科學發(fā)展上占據(jù)一席之地。
依據(jù)此原則,香港科大的院系設置從一開始就體現(xiàn)了少而精的特點,一共只有四個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和人文社會科學院——但各院系的系別和專業(yè)都體現(xiàn)了當前的主流形勢,并符合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對北大而言,現(xiàn)在的院系設置囊括了文科、法科、理科、醫(yī)科的一流專業(yè),并有幾個實力很強的工科專業(yè),是國內高校中學科結構最完備、最合理的,但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最迫在眉睫的任務莫過于建立工學院。工科的社會功能無須贅述,它強大的籌集科研經費的功能是當前北大最需要的。具體操作上,北大可準確把握工科的前沿趨勢,大力發(fā)展朝陽工科,以計算機、電子、材料等為主要發(fā)展方向,并聘請世界級的專家來任職。這樣既能把準業(yè)界的脈搏,又能避免某些老牌工科院校里夕陽專業(yè)的掣肘,從而有望在建院伊始即對他們形成強大的競爭。
名人效用與取法乎上
科大創(chuàng)建之初,因公眾不太了解而沒有多少名氣,孔憲鐸教授便提出,“當你自己的名聲未建立之前,可借用已經建立的名氣”,并以此為指導思想,在理學院組織名人系列演講,首批一共邀請了七位人士,其中包含三位諾貝爾獎和兩位wolf獎得主,結果帶動了理學院名氣迅速提升。
北大各類演講為高校之最,其中也不乏具有深遠影響力之人士,但一般都是由各個院系、各個社團打游擊,并無多少計劃和系統(tǒng)性。校方主辦的“北大論壇”規(guī)格很高,但一年只有一次,不能形成持續(xù)的沖擊力。倒是半官半民的“北大講壇”,通過一年多的運作已形成系列,主講人也都是精挑細選的各階層頂尖人士,通過其網(wǎng)站和在中國新聞周刊開設的專欄,已開始引起社會各界尤其是高層關注。在保持其高品位和公益性的基礎上,校方應予以指導和支持。
相對于名人效用,與世界級名校的交流更具有短平快的實際效果。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長處并效仿之,將使學校在發(fā)展過程中少走不少彎路。“學習的上策,是取法乎上(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learn from the best)”,北大應向國外優(yōu)秀同行虛心學習,同時注意借鑒國內兄弟院校的有益做法。百年校慶期間主辦的世界著名大學校長論壇在國內開了先河;
2002年牛津、劍橋、哈佛等校校長訪問北大,顯示北大已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舞臺。希望此類活動能長期保持,并逐漸擴大規(guī)模。
令北大人為之汗顏的是,孔教授在書中提到,他曾隨由香港科大主要領導組成的訪問團造訪國內高校,各校都非常熱情,校長、副校長、院長全部出席,唯獨北大與眾不同,沒有見到校長,沒有見到副校長,也沒有見到院長,接待他們的是一位學術委員會的委員!但愿此類情形永遠只有那一次。
本科招生:貼近考生
作為一所歷史很短的學校,香港科大的本科生源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都無法與港大、中大等校競爭,校方為此采取了一系列對策:每年都派不少“名嘴”教授到各所中學演講;
每年都舉行一天對高中生的開放日;
每年都邀請各中學校長來校參觀訪問。這些設身處地為考生著想的措施贏得了廣大學子的好評和青睞。
北大已連續(xù)幾年實行對高中生的開放日,也派出教師到中學演講、邀請中學校長來校訪問。不管是不是借鑒科大的做法,此類舉措都應當廣為提倡,并加大力度,如派到中學演講的教師除了招生老師,也安排知名教授;
每年邀請的校長注意選擇,盡量擴大范圍等等。
在當前高等教育資源稀缺的情況下,考生上自己最喜歡的大學非常不容易。北大應抱著關心國家未來的態(tài)度向考生負責,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中學生身上,切實為他們的利益著想。而絕不能像個別高校那樣,為了爭取優(yōu)秀生源而進行虛假宣傳,欺騙考生,甚至置廣大向往者的利益于不顧,不負責任地慫恿大面積報考。
北大招生網(wǎng)(http://www.gotopku.com)運營一年多以來,及時向考生發(fā)布招生信息和考試輔導,以考生的利益為中心,在全國各地中學生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北大的招生和宣傳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其優(yōu)良作風應繼續(xù)發(fā)揚,同時學校也應給予大力支持。
總務原則:提供服務
剛剛加盟科大的學者們,在海外一流的學術環(huán)境中工作、生活多年,來到香港后發(fā)現(xiàn)習慣與制度有諸多弊端,甚至嚴重干擾了正常工作。為給持續(xù)發(fā)展掃清障礙,校方便著手改革不合理的制度。
在北大校內,某些制度的死硬程度、及部分總務人員為教員和學生服務精神的欠缺,(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都遠甚于香港科大,這樣對學校發(fā)展的制約和挑戰(zhàn)也更大。舉例來說,教務人員對老師和學生的蠻橫態(tài)度,后勤人員對師生的百般刁難,及種種不近人情的規(guī)章等等,都使廣大師生深受其苦。他們的表現(xiàn),遠遠稱不上是學校正常運轉的潤滑劑,相反成了發(fā)展道上的攔路石。
曾有老師抱怨道,如果北大不開除教務人員中那幫制造麻煩的中年婦女,北大的教學和研究將永遠搞不好。此話雖然偏激,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死硬作風和不合理制度對師生和學校長遠發(fā)展造成的傷害。
大學的主要職責是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全校上下都應把它視為一切工作的指針。因此,學校的團隊只有兩部分:執(zhí)行此任務的部分,支援執(zhí)行此任務的部分。無論是系主任、院長還是校長,其目的也是從不同層面、不同方向,為師生提供服務與方便,使大家沒有后顧之憂,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科學研究當中。對于與此指針相悖的現(xiàn)存不合理制度,應以最快的速度予以改進或廢除;
對屢教不改的人員,應當堅決辭退。
突發(fā)事件處理:快速反應,坦然面對
在發(fā)展過程中,科大也曾經發(fā)生不可逆料的事件。如某研究生因救人而中毒身亡;
某年輕女教授先是失蹤,繼而兩天后在海邊被發(fā)現(xiàn)尸體,等等。對這些突發(fā)性的情況,孔教授都代表學校向家長慰問并致意。
本是極為正常的面對突發(fā)事件的方式,對北大來說竟然也可資借鑒。其實校方的心里比誰都明白,但由于北大的敏感程度,在危機面前第一反應是擔心引起混亂,于是下意識地進行掩蓋。在資訊極為發(fā)達的時代,幾乎任何事情都會走漏消息,結果當局的曖昧態(tài)度反而引起更大的思想恐慌或招致更普遍的反感。
以邱慶楓案為例,本來完全是與社會兇殺案毫無二致的的普通刑事案件,如果能像科大那樣坦然面對的話,混亂可降到最小,但由于個別負責人的無知,連白花都不讓人戴,結果導致事態(tài)擴大,一度陷入僵局。
王登峰副書記對山鷹社事故的處理和前些天校方對餐廳爆炸案的處理,則說明了校方積極穩(wěn)妥的直面危機方式對事態(tài)的控制作用。像北大這樣規(guī)模的學校,發(fā)生大大小小的突發(fā)事件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于事件發(fā)生以后,校方不應相信自己的遮掩能力,而應充分相信大眾在真相面前的理性。
基于此原則,建立起對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快速反應機制便顯得尤為必要——當事方應像快速反應部隊一樣,即使事發(fā)時不在現(xiàn)場,但一定是第一個到達者并妥善處理者。在具體操作中,注重人文關懷、以人為本是關鍵。
******************************************************
最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孔憲鐸教授在書中多次提及,香港的大環(huán)境沒有如大陸般的諸多限制,這其實也是香港科大迅速壯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對北大而言,外在的框框限制與內在的自由思想相碰撞,多帶來難以名狀的痛苦。但既然身在體制之內,就得謀求體制內的解決——在保持個性的同時,尋找與現(xiàn)實的最佳接觸點——頭腦發(fā)熱的掙扎只會使繩索更緊,而北大已經耽誤不起了。
另外,作為香港科大的學術副校長,孔憲鐸教授主要從他的職位角度描述科大發(fā)展歷程和成功經驗,對其他方面著墨并不多。在孔教授所涉及到的方面,其他讀者也盡可見仁見智。
但不管如何,北大如果能在專注于自身發(fā)展的同時博采眾長,并從善如流,離世界一流將并不遙遠。
注①:孔憲鐸,1935年生于山東,孔子第73代后裔。臺灣中興大學農學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士。曾任中興大學助教,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員,馬里蘭大學教授、代理系主任、副院長、農業(yè)生物工程中心主任、代理副校長,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和學術副校長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植物生物技術,著有英文論文120多篇,編著英文專業(yè)書籍14冊。抵港后在海峽兩岸三地發(fā)表中文論文近百篇,編著中文書籍多本。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