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fā)現(xiàn):名門望族,如煙往事 名門望族
發(fā)布時間:2020-03-23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你是你們家族第幾代子孫?――這個問題放到現(xiàn)在,估計十個人有九個回答不出來。 但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除了嚴格編制族譜之外,稍微有點名望或是資產(chǎn)的家族,都會在當?shù)匦抟蛔籼茫脕砉┓詈图漓胱嫦,這類祠堂叫做“宗姓祠堂”。反過來,一座祠堂,其規(guī)模和氣派程度,也與這個家族的名望和勢力成正比。
可惜的是,隨著家族觀念的淡漠和人為的毀壞,封建社會所留存下來的祠堂多散落在村落,基本上無人看護,多倒塌消失,或幾成危房。
不久前,記者從黃陂區(qū)文物管理所得到消息,就在黃陂區(qū)蔡榨鎮(zhèn)的曾家大灣,有一座保存得相對完好的祠堂,這座祠堂非常特別,不論是外形,還是它背后隱藏著的歷史,都讓它在眾多的宗姓祠堂里“鶴立雞群”。
這就是“曾氏宗圣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曾氏宗圣祠所在的黃陂區(qū)蔡榨鎮(zhèn),歷史上一直被稱作“黃陂東鄉(xiāng)”,這個地方住著八大姓氏,而曾氏一族被當?shù)厝朔Q為“望族”,這個稱呼一點也不夸張。
雖繁衍百年,但曾家并不是黃陂的“土著”。原本這個地方叫做“閔家大灣”,曾氏的一世祖明末從湖南一帶遷徙到此,買了這里一家姓閔的莊園,從此曾家在這里定居繁衍,人口興盛,愣是使得清政府將此地塊改名換姓,變成了現(xiàn)在的“曾家大灣”。
除去人丁興旺,曾家被稱作“望族”,恐怕還有一層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嘉慶年間(1799年),曾家出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官員――曾大觀,這座祠堂就是他主張修建的。
黃陂縣(現(xiàn)在的黃陂區(qū))向來是人才薈萃之地,人們常說的“尖黃陂”,也不見得都是貶損的意思。科舉時代黃陂縣舉人、進士之多,列全省前茅。清代嘉(慶)、道(光)、咸(豐)年間涌現(xiàn)出的“文武三榜眼”,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曾大觀,字靜齋,當年的黃陂“文式三榜眼”之一,他雖是武榜眼,卻滿腹經(jīng)綸。自幼聰穎好學,文武兼修,既善騎射,又擅長寫文作詞,在書法上的建樹也頗高。他曾經(jīng)在告老還鄉(xiāng)前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輯成了一本書,但是很可惜沒有保存下來,書名至今也無從考據(jù)。
乾隆年間,曾大觀以“武舉”的身份入京,殿試榜眼,官封游擊、總鎮(zhèn)等職,在清末的地方剿匪戰(zhàn)中驍勇善戰(zhàn),在作戰(zhàn)中能夠以一人之力抵擋數(shù)人。在帶兵方面,曾大觀以“嚴格”著名,剿匪途中有兵士觸犯軍規(guī),立斬,說一不二。因戰(zhàn)功顯赫,曾大觀在嘉慶年間官及紹興水師提督,回朝后封“進士”,并得到嘉慶皇帝的“面見”。
曾大觀故去之后,曾氏一族依舊是人才輩出:光緒年間的實業(yè)家曾謂卿外交手段靈活,善于理財,富甲一方;同盟會員曾覺為投身革命,不惜登報聲明,與曾家斷絕關系;國民黨要員、曾經(jīng)擔任黃陂縣縣長的曾振瀛,在任職期間,大膽提出文明治縣的綱要;還有剛剛故去不久的現(xiàn)代詩人、武漢市文聯(lián)主席曾卓,一生都在血與淚、斗爭與希望中歌唱著前進……解放后,從這里走出去的年輕才俊也不勝枚舉。
人才的多少,反映著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曾家的歷史可以用那句“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來形容,從這一點看,“望族”一詞,曾家當之無愧。
紅磚祠堂,唯宗圣祠可用
宗圣祠并不難找,進入“桃元鄉(xiāng)”之后沒多久就看見一座紅色的大磚房,很是氣派,一座座灰色的三層樓中,這座祠堂顯得“鶴立雞群”。
宗圣祠坐西朝東,取“紫氣東來之義”,東西長40多米,南北寬14米,總面積588平方米。宗圣祠依山而建,分為上、中、下三段,有“步步高升”的含義在里面。祠堂外墻全部用紅磚砌成,大門上方有一方石雕“桃園小學”,門前周圍的道路幾乎不見泥土,都是用青石板鋪就而成,因此一百多年過去了,祠堂仍顯得纖塵不染,古韻十足。
緊挨著祠堂是一家農(nóng)戶,住著兩位“空巢”老人,男主人叫曾憲池,今年58歲。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曾家第幾代子孫,只不過祠堂現(xiàn)在沒人管,也已經(jīng)成了危房,曾憲池會不時地去祠堂看一下,偶爾接待一些來此探訪的游人,漸漸地,他就成了一個沒有名份的“看祠人”。
對于自己的先人,曾憲池語氣中仍然帶著敬畏,他回憶自己年輕的時候從祠堂里撿到的半截劍,“那是曾大觀的劍,他是武官,那劍只有半截,但是我拿都拿不動,而他卻是要拿著打仗的!焙髞磉@把劍,連同祠里供奉的曾大觀的盔甲,都在1958年的時候毀于大煉鋼鐵。
紅色的祠堂一般極為罕見,普通的宗祠只準用白石砌造,只有宗圣祠可以用紅色,在中國歷史上,曾子(曾參)憑借其在儒家學說中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儒家的重要建樹,得以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齊名,并稱為“四圣”。只有這四個姓的家族才能用紅磚造祠堂,因為皆出自圣人之脈。曾憲池還告訴記者,在他們這里,這四個姓之間一般是不能通婚的,因為“都是一家人,都是親兄弟姐妹”,結親就有會“有亂綱!薄
宗圣祠自建成起就是一個神圣的地方,前清時期還有規(guī)定:凡途經(jīng)宗圣祠者,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崇敬。一般人除了每年的兩次大祭之外,誰都不敢隨意進出祠堂。
雖然祠堂已經(jīng)成了荒宅,曾憲池閉上眼睛還能記起祠堂的內(nèi)部構造:前廳大門一打開,兩側是廂房,給看祠人住的;天井里面有兩棵很大的桂花樹,桂花一開,遠遠就聞得到香味;中殿是會議室,是宗族長者開會的地方;上殿供奉著祖先的牌位和圣人。
“每逢正月十五,所有姓曾的都要來這里上香,我們小孩子就是湊熱鬧,玩燈,放眼望去,哪兒都是黑的,燈籠一照,紅色的房子很好看!
身體還在,衣服卻被扒了
祠堂大修過兩次:光緒年間一次,明國初年一次,在文革的“破四舊”當中,祠堂內(nèi)外一切裝飾物都被視為四舊一并拆毀,屋脊上的銅鼎被學校老師用巨錘敲毀當做廢品賣掉了,屋檐上雙龍戲珠的龍頭,以及所有有人物雕刻裝飾的部位,均被“斬首”。在這一場動亂中,宗圣祠“元氣大傷”,之后就再也沒人來管了。
土改之后,這里做過糧店,也做過小學,直到現(xiàn)在,祠堂的門額上的題字還是“桃元小學”,原本的“宗圣祠”的匾額遺失多年,最近才在一家農(nóng)戶的家里找著。那些祖先們的牌位,有些不知所蹤,有些被武漢市里的一些文化人所收藏。
從外面看,這個曾經(jīng)那么神圣莊嚴的地方,用曾憲池的話來說,就像一個人一樣,身體還在,那些漂亮的雕龍畫鳳就像是一件“漂亮的衣服,被硬生生地扒了”。
在里面看更是荒涼,下殿的兩堵土墻歪斜有一尺多寬,上殿屋頂下陷八寸之多,所有的立柱都已經(jīng)炸裂,荒草叢生。曾憲池因為住得近,要是看見里面的墻面要塌了,就會找?guī)赘值哪绢^把墻給抵住,“要不是老建筑牢固結實,早已經(jīng)成為了一堆瓦礫,現(xiàn)在只能這樣,我也沒有別的辦法!
祠堂作為一個家族聯(lián)系紐帶,正面臨著消失的命運,如今在外面打拼的曾氏族人再想認祖歸宗,就會很難了。不過仍然有不少人回來就為了看一眼祠堂,找一找自己的老屋,“最后垮掉的是曾卓的老屋,很多人回來發(fā)現(xiàn)老屋早就垮了,都是一臉失望地離開,只有曾振瀛落葉歸根”,曾憲池說,兩年前,曾振瀛的女兒從臺灣帶著父親的骨灰輾轉回到了這里,葬在了曾氏的祖墳里。而年輕人們,幾乎沒有這個意識了,他們紛紛選擇外出打工了,只有過年才回來一次。
同行的黃陂區(qū)文物館張館長也同樣為這座民俗建筑惋惜,不過維修復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他們正打算將宗圣祠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申請我們已經(jīng)報上去了,只是還在等結果!薄
相關熱詞搜索:名門望族 如煙 往事 城市發(fā)現(xiàn):名門望族 如煙往事 城市發(fā)現(xiàn)名門望族 城市發(fā)現(xiàn)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