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高校圖書館開放的好處

發(fā)布時間:2020-03-10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摘要]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特定語義環(huán)境下國內外“社會”一詞含義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進行比較,論述高校圖書館與“社會”的三層關系,在分析“社會”與“開放”兩個基本概念的含義基礎上,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基本內涵進行探討,并進一步分辨“向社會開放”與“開展社會服務”的共同與不同之處,同時指出,把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僅僅等同于允許社會讀者進入與借閱,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開放向社會開放
  [分類號]G258.6
  
  1 引言
  
  隨著高等院校功能的豐富和強化,“人才培養(yǎng)一學術研究一社會服務”的三角功能關系已在高等院校普遍確立,高校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視和發(fā)展深刻影響到高校圖書館職能的轉變。從1987年《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到2002年《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修訂版,均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開展面向社會的文獻情報和技術咨詢服務做出了相關規(guī)定,并將高校圖書館定位于學校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這些規(guī)定成為當前普通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重要依據(jù)。2005年,全國62所大學圖書館館長簽署的“武漢宣言”中再次強調,“大學圖書館的資源應在滿足本校讀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向社會開放”;2006年,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圖書館館長倪曉建首次在北京市人大代表會議上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建議;隨后,北京市教委表示將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并初步提出開放的三條途徑。
  部分報紙和網(wǎng)上傳媒,如國際先驅導報與新浪網(wǎng)、黑龍江日報與東北網(wǎng)等分別就“高校圖書館是否該向公眾全面開放”舉行聯(lián)合調查,結果顯示,支持者和反對者各自成半。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成為公眾熱切的期盼;另一方面,很多反對者表示了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后對圖書館安全、管理及各種資源利用方面的擔憂。業(yè)內人士就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一批研究成果問世,從研究成果看,大多數(shù)傾向于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并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內容、方式、模式、策略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所謂反對者,也并非反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而是更加理智地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前提和表述進行了深刻反思。武繼山在“應當避免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誤讀”中指出,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是在完成本校服務的前提下開展的工作,對此應當有正確的理解和把握,CAuS和CASHL等已形成規(guī)模的原文下載及文獻傳遞等共享機制本身便是一種有效的“開放”;帕提曼在“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被誤讀的取向”對“向社會開放”的表述進行了深入探討,指出其存在取向單一、外延太窄的誤讀問題。那么“向社會開放”一詞是否就如媒體宣傳報道、普通公眾所理解的像“博物館”、“展覽館”一樣的開門納眾呢?“開放”是否僅僅局限于允許進入和常規(guī)借閱?“向社會開放”和“開展社會服務”兩個詞組有何區(qū)別與聯(lián)系?外延孰大孰小?本文將對此進行深入探討,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
  
  2 相關概念
  
  “向社會開放”這一詞組包含兩個核心概念,即“社會”和“開放”,這兩個詞都屬于比較寬泛、抽象的概念,在“向社會開放”這一詞組中,“社會”是“開放”的服務范圍和服務對象,“開放”是“社會”的服務方式和服務手段,二者都是討論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問題必須首先厘清的重要概念。
  
  2.1 社會的概念與內涵
  2.1.1 國外學者對“社會”的理解和使用 國外對“社會”一詞喜歡用其具體意義,以美國為例,在具體使用時,社會的意義細分為“society”、“communjty”和“public”三個詞語,在不同的語義環(huán)境中分別應用!皊ociety”從廣義上講,指人類社會關系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是指由于志趣不同而相互有別的人群;“community”也有兩個含義,一指人,即指同處一地、同屬一個政府管轄的人群;另一義是指地方,即上述人群聚居的地方,一般譯為“社區(qū)”;“public”一般是指特定人群或人的總和,一般譯為“公眾”或“公共”。在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具體語義環(huán)境中,國外一般使用“community”一詞,即取用社區(qū)的意思。
  2.1.2 國內學者對“社會”的理解和使用 在我國,“社會”一詞出現(xiàn)始于日本學者在明治年間將英文“society”一詞譯為漢字“社會”,近代中國學者在翻譯日本社會學著作時,襲用此詞,中文“社會”一詞便由此具有了現(xiàn)代通用的含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社會的解釋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在本質上是生產關系的總和,只有具體的社會,沒有抽象的社會。具體的社會是指處于特定區(qū)域和時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活的共同體”!稘h語大詞典》將“社會”一詞解釋為“指由志趣相同而組成的組織或團體,也指由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的整體”。由于語言和文化的不同,國內在使用“社會”一詞時,未將“社會”具體細分為“社會”、“社區(qū)”和“公眾”,而是抽象籠統(tǒng)地取用“社會”寬泛的含義,即相當于國外的“society”。
  
  2.1.3 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特定語義環(huán)境中“社會”一詞國內外的區(qū)別 國外高校圖書館,以美國高校圖書館為例,向社會開放中的“社會”一詞一般取用“community”的含義,意指同處一地、同屬一個政府管轄的人群聚居的地方,即指“社區(qū)”。國內高校圖書館在向社會開放的語義環(huán)境中,如果取用“社會”籠統(tǒng)的含義,則會產生范圍太泛、指向不明的模糊感,導致具體實施操作的迷惑與不確定性增加。如果取用“社會”中社區(qū)的具體化含義,則可與國外高校圖書館取用“community”保持語義范圍和指向上的一致。當前,從國內關于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研究成果看,以學校輻射一定范圍內的周邊社區(qū)作為向社會開放范圍的研究占了大多數(shù),說明了國內學者對“社會”的理解已經逐步向社區(qū)范圍明確并具體化,這與國外在這一方面的理論與實踐是相同的。
  
  2.2 高校圖書館與社會的關系
  第一層關系――學校社群。如果把高校圖書館看成一個圓,圖書館就是這個圓的中心,離圓心最近的是學生,由圓心依次向外是:教學和科研人員、教學和科研輔助人員、行政人員,處于圓圈外圍的則是維持學校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后勤人員,再向外就是退休教職工。圓圈當中,學生和教學科研人員為重中之重,他們是高校圖書館的首要服務對象。如果用同處一地的社區(qū)概念來類分,那么他們便可以叫做“university community”,即學校社群,可以看作是高校圖書館和社會的第一層關系(見圖1)。
  
  第二層關系――周邊社區(qū)。校園外的方圓幾十里,是高校圖書館所在市、區(qū)及該高?赏渡淦溆绊懥Φ闹苓叺貐^(qū),這個地區(qū)及其居民就是廣義上的“社區(qū)”和“社區(qū)大眾”――community,高校圖書館與社區(qū)的關 系,是其與社會的第二層關系。
  第三層關系――大社會。高校圖書館與上述兩個社群之外的大社會――society的關系,是其與社會的第三層關系。
  由圖1可知,高校圖書館“學校社群”中的本校學生、教學科研人員是高校圖書館服務的首要對象,是高校圖書館提供服務的中心和重心,它們構成了廣義上高校圖書館與社會的第一層關系,本文在探討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具體問題中,主要指高校圖書館與社會產生第二、三層關系的周邊社區(qū)和社區(qū)之外的大社會,如圖2所示:
  國外高校圖書館將向社會開放的第二、三層關系中的人群及服務對象做了細分,以美國為例,美國公立和私立大學圖書館的規(guī)章制度中均規(guī)定了他們的服務對象有:現(xiàn)在冊的學生、教師和職工,還規(guī)定了一些對國內高校圖書館而言陌生的服務對象:①校友;②其他院校的教師和學生;③在編教師、學生和員工的配偶;④在任教師或研究人員的代理人;⑤訪問學者及其配偶;⑥社會公眾,包括不同類型:高中生、居民、普通公眾;⑦機構。
  國內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服務中未對社會服務對象進行具體細分,向社會開放的社會對象比較籠統(tǒng)抽象。從相關開放實踐中可以看出,我國向社會開放的服務對象大致有:社區(qū)內大中專學生、返鄉(xiāng)青年以及有學科信息需求的校外高層次科研人員和市直機關、文化教育科研單位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等機構。國內高校圖書館對本校畢業(yè)生及校友作為服務對象的尚未普及,僅有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圖書館正式向歷屆全日制畢業(yè)生開通校友借閱證辦理業(yè)務。美國和我國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服務對象對照如表1所示:
  
  “開放”是一個比較常用和用途廣泛的詞,也并不高深莫測。《漢語大詞典》對“開放”的解釋是:①敞開,允許入內;②思想開通,解放;③使關閉著的打開;④解除封鎖、禁令、限制等。
  
  3 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內涵
  
  3.1 從狹義方面看
  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指高校圖書館敞開大門、允許社會讀者進入(相當于取用《漢語大詞典》的釋義①,并享受基本的文獻借閱服務。類似于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場所允許社會人員進入?yún)⒂^。從普通社會讀者和媒體宣傳介紹的角度看,他們認為的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也正是指這層含義。
  
  3.2從廣義方面看
  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不僅包括允許社會讀者進入與享受基本的文獻借閱服務,還包括向社會讀者開放校內讀者享有的其他服務,如網(wǎng)上參考咨詢、個性化信息服務、知識導航服務、信息檢索教育、各種電子數(shù)據(jù)庫使用與培訓(在知識版權允許范圍內)、遠程教育、文獻傳遞、信息推送等(相對應于《漢語大詞典》的釋義③。隨著web2.O技術的進一步推進和建設,傳統(tǒng)圖書館的運作模式和服務模式必將注入更加強大的活力,圖書館可以通過打造一個具有教育性的虛擬學習社區(qū),為校內外各類信息用戶提供一個更為自由、開放的生態(tài)式學習環(huán)境。
  
  3.3“向社會開放”與“開展社會服務”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向社會開放”和“開展社會服務”的提法被廣泛應用在探討高校圖書館社會職能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中,此外,與“開展社會服務”意義相近、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句還有“信息服務社會化”、“社會化信息服務”、“社會化服務”等。在討論“向社會開放”內涵和外延的同時,有必要分辨一下“向社會開放”和以“開展社會服務”為代表的幾個相關詞句的共同和不同之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向社會開放”的內涵。
  無論是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還是以“開展社會服務”為代表的幾個相關詞句的表述,都表明了高校圖書館與“社會”的關系正在日益密切,反映出高校圖書館這個不斷生長著的有機體,除了保存、教育、傳遞的職能之外,服務社會的職能正在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和發(fā)揮。“開放”與“社會服務”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并不意味著兩者之間完全等同。
  “向社會開放”的外延很廣,內涵很豐富!伴_放”是圖書館發(fā)展歷史上每次產生質的飛躍的最具代表性與標志性的核心詞語。作為一種社會的組織形式,圖書館的發(fā)展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而不斷前進,在古代藏書樓向近代圖書館轉變的發(fā)展過程中,藏書樓的向社會開放被視作是近代圖書館產生的標志,實現(xiàn)了向社會開放的近代圖書館徹底打破了古代藏書樓單純以藏書為目的的私有、封閉的專享性質,代之以公開、公用的共享性質。從圖書館在古代藏書樓到近代圖書館再到現(xiàn)代圖書館發(fā)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看,由藏及用、由封閉向開放的發(fā)展貫穿了圖書館的發(fā)展主線,“向社會開放”代表了一種理念、一種進步,一種姿態(tài)、一種氣度,“開放”之決策和行為在圖書館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圖書館發(fā)展史上其他任何詞語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吳慰慈教授在其著作《圖書館學概論》中指出,圖書館發(fā)展的五大特點之一便是“圖書館由封閉式向開放式發(fā)展”。阮岡納贊更是在著名的圖書館五定律中明確指出圖書館是一個不斷生長著的有機體,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類對圖書館的需要而不斷豐富和多樣化。凡此種種,可以看出“開放”一詞及其含義被廣泛地應用于標志著圖書館發(fā)展與前進的表述方面,當然同樣也適用于表述高校圖書館的發(fā)展與變化。
  “開展社會服務”與“向社會開放”相比,外延相對狹窄,只是“向社會開放”眾多內涵中包含的一種服務類型與服務形式,是相對于高校圖書館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而言的一種延伸服務,是高校圖書館隨著高等教育“為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發(fā)展與變化而衍生出的一種新的服務職能。是《普通高校圖書館規(guī)程》中“開展面向社會的文獻情報和技術咨詢服務”的一種具體解讀。
  從理念層面來講,向社會開放是大勢所趨,代表了一種發(fā)展方向。與“開放”之前只對本校師生員工開放、只為教學科研服務相比,向社會開放后的高校圖書館徹底打破了服務對象和服務范圍的局限性,是高校圖書館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歷史性進步。具體表現(xiàn)為: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服務對象與范圍從“學校社群”向校外延伸擴展到“社區(qū)”與大“社會”所代表的第二、三層關系。從具體操作層面來講,向社會開放后的高校圖書館,在開展與延伸社會服務方面需要突破傳統(tǒng)服務方式單一化、服務手段簡單化的局限性,應根據(jù)高校圖書館自身、所毗鄰的社區(qū)以及社會的實際情況開展因地制宜、多種層次、多種模式的社會服務。在包括常規(guī)借閱、網(wǎng)絡參考咨詢服務、個性化定制服務、數(shù)據(jù)庫教育培訓等多種服務中選取既適合學校又滿足社區(qū)和社會需要的服務方式,突出自己的服務特色和服務優(yōu)勢,開展切實可行、效果明顯的社會服務。
  應當指出的是,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問題有關研究成果在報紙、網(wǎng)絡等大眾傳媒報道中,把“向社會開放”僅僅等同或理解為“允許校外社會讀者進入及借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事實上,很多高校圖書館在“向社會開放”方面往往因地制宜,比如,從允許社 區(qū)內大中專學生、返鄉(xiāng)青年辦理借書證,到開放高校圖書館特色數(shù)據(jù)庫開發(fā)利用、與校外企業(yè)進行項目合作開發(fā)、為所在社區(qū)舉辦教育培訓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1月在廣州召開的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委員會主辦的“全國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社會化”學術研討會上,深圳大學城、廣州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圖書館介紹了他們各自向社會開放、服務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成功案例,對激發(fā)其他高校圖書館突破“自我封閉”局限、確立向社會開放的創(chuàng)新意識將產生重要影響和深遠意義。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是指高等學校圖書館根據(jù)自身所具備的功能、能力和資源,在做好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同時,兼顧資源共享,向社會盡可能多的人開放,盡可能將所有文獻向社會開放,主動滿足社會對信息資源的各種需求的過程。雖然向社會開放是一個容易誤讀和不易界定的概念,但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在“資源共享”觀念已達成共識的條件下,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是一種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只是由于高校圖書館發(fā)展的不平衡及各高校圖書館所面臨社區(qū)環(huán)境的差異,要實現(xiàn)普遍意義上的完全對外開放仍然需要一個過程,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整齊劃一、一蹴而就。并且,開放不能一概而論,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應以一種層次、一種方式、一種范圍向社會開放,而應采用多種層次、多種方式、多種范圍的開放策略。
  
  參考文獻:
  [1]大學圖書館該不該成為公眾文化樂園.[2010―09―11].ht―tp://news.省略/20060911/n245263962.shtml.
  [2]施芳.北京將鼓勵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2010―07―21].http://www.省略/20060721/3200927.shtrrd.
  [3]武繼山.應當避免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誤讀.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3):16―19.
  [4]帕提曼.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被誤讀的取向.圖書情報工作,2010,54(19):133―136.
  [5]金旭東.21世紀美國大學圖書館運作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350―351.
  [6]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第19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373.
  [7]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第7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833-834.
  [8]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電子科大中山學院圖書可供校外人士借閱.[2010―06―28].http://www.nlc.省略/yjfw/2010/0628/article_1811.htm.
  [9]漢語大詞典編委會.《漢語大詞典》第12卷上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48.
  [10]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6R一69.

相關熱詞搜索:基本理論 圖書館 高校 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高校圖書館期刊館藏研究 高校圖書館泛閱覽空間設計研究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