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非洲醫(yī)生出發(fā),領導的發(fā)展言稿_一圖勝千言:加強中國在非洲的攝影報道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為擴大中國在非洲地區(qū)的傳播力,新華社先后在津巴布韋和肯尼亞舉行新華社非洲攝影培訓班,為當?shù)孛襟w攝影記者、政府官員講授攝影技巧,并介紹新華社圖片發(fā)稿要求,以及新華社海外攝影雇員發(fā)展等情況。
培訓班受到兩國政府、媒體的普遍贊譽,他們表示期待更多的中國主流媒體積極利用資深人員和軟硬件優(yōu)勢幫助非洲國家提高新聞報道水平。
攝影報道:
中國媒體在非洲缺失的一環(huán)
一圖勝千言。一張新聞圖片往往能比一篇文字報道更多、更有效地傳達信息?墒,目前中國媒體對非洲的攝影報道、與非洲媒體的攝影交流并不充分。
雖然國內媒體上經常出現(xiàn)非洲的風景、動物照片,但關于非洲的新聞照片卻并不多見。中國媒體攝影記者在非洲的人數(shù)在過去4()年內增長緩慢。
以中國在非洲最有影響力、布點最多的新華社為例,新華社非洲總分社目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擁有20個分社,但專職攝影記者人數(shù)僅為兩人。就是說,從1959年新華社向加納派出首位駐非洲攝影記者以來,51年間,新華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專職攝影記者僅增加了一人。
新華社非洲總分社社長王朝文表示,目前新華社在非洲地區(qū)的專職攝影記者人數(shù)“離新華社對非報道的需要及中國和世界用戶對新華社非洲圖片的需求有較大差距”。
曾經去剛果(金)停留3個月的新華社攝影部發(fā)稿中心主任丁玫在攝影培訓班上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中國記者在非洲開展工作有多困難,這也許是中國攝影記者在非洲人數(shù)始終不多的原因之一。
一次,丁玫在剛果(金)偶遇一個節(jié)日慶典,坐在汽車里的她剛剛掏出相機準備拍攝,便被當?shù)厝藞F團圍住,不允許拍照,差點帶來危險。
她解釋說,雖然剛果(金)和中國的關系很友好,但作為外國人在那里拍攝照片仍然受到很大限制。
因為非洲一些地區(qū)治安條件差,一個拿著攝像機的外國人很容易招來麻煩。在肯尼亞,就曾發(fā)生過中國記者的攝像機、照相機被搶劫的事。在非洲一些國家,人們甚至認為相機是吸人靈魂的裝置,攝影師容易招致人們的反感。
因為缺乏自己在非洲的攝影記者,加上非洲攝影記者軟硬件條件的欠缺,中國人看到的非洲圖片往往來自西方媒體。而從歷史上看,大量關于非洲的影像是由西方人留下的,其中一些獲得過各種國際獎項,這些影像構成了外界對非洲的印象。
但是,西方記者往往篤信“只有壞消息才是好新聞”,他們的照片和文字往往關注非洲的貧困、疾病、內戰(zhàn)、屠殺等標簽化的內容。
2010年7月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召開的非盟領導人峰會,雖然主題是“非洲母嬰、兒童健康及發(fā)展”,但會議期間,美聯(lián)社記者采寫的報道卻沒有一篇與非洲母嬰、兒童健康發(fā)展相關,所有報道均為索馬里安全局勢、非盟維和部隊增兵決議、涉及種族滅絕指控的蘇丹領導人缺席峰會等內容。美聯(lián)社的一位記者坦然承認,“沒辦法,這些才是我們讀者更關心的!
肯尼亞新聞局局長兼肯尼亞通訊社社長穆圖阿在攝影培訓班中呼吁中國主流媒體向肯尼亞、向非洲派駐更多攝影記者,也幫助非洲培養(yǎng)自己的攝影記者,通過他們的鏡頭讓世界看到非洲不斷發(fā)展、改變的全貌。
磨合:
非洲攝影雇員與中國新聞媒體
與中國新聞機構內派攝影記者相比,非洲本土攝影雇員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比如熟悉當?shù)厍闆r、人脈和消息來源廣、方便與當?shù)厝私涣鳌⒃谌巳褐胁粫鹛貏e注意等,而且當他們用相機鏡頭對準自己的同胞時,在感情上更容易被接受。
據(jù)丁玫介紹,包括美聯(lián)社、法新社和路透社在內的一些西方世界性通訊社都已經擁有雇員本土化的成功經驗。在一系列的非洲重大突發(fā)事件中,都是非洲本地攝影雇員第一時間向這些西方媒體發(fā)回消息和圖片。
雖然圖像是共同的語言,但由于各國媒體報道角度、要求不同,對稿件的選取也有明顯區(qū)別。一些非洲本地的攝影記者要為中國新聞媒體工作需要在觀念、水平等方面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
在肯尼亞舉辦的培訓班上,來自當?shù)刂髁髅襟w《民族報》、《星報》、《人民報》、肯通社的30多位攝影記者分別提交了自己較為滿意的新聞圖片。丁玫就這些圖片是否適合由新華社播發(fā)、需要改進的空間等問題一一進行點評。
從拍攝技巧層面看,非洲攝影記者因為水平和攝像器材條件所限,拍攝的新聞圖片往往存在對焦不實、用光錯誤、取景不當、構圖欠佳等問題,特別是拍攝黑人時,往往發(fā)生曝光不足或是曝光過度的情況。一部分照片不符合新華社新聞圖片的播發(fā)要求。
但是,就像新聞攝影的一句名言所說,要想拍出好照片,“鏡頭后面比鏡頭前面更重要”。在新聞照片的拍攝觀念上,非洲本地攝影師和中國媒體體現(xiàn)出一些“不兼容”的地方,需要時間磨合。
比如,中國媒體播發(fā)的新聞圖片一般要求盡量避免非洲國家間的爭端;避免涉及民族歧視和宗教禁忌;在有人員傷亡的突發(fā)事件中,一般回避過于慘烈的畫面。丁玫舉例說,一般抗議者焚燒國旗的圖片外通社會播發(fā),而新華社不會播發(fā);爆炸后或恐怖襲擊后,血淋淋的、讓人慘不忍睹的場面一般也不會播發(fā)。
在培訓班上,有的學員提交的圖片中就有抗議者焚燒某國國旗的畫面和因為疾病而導致腳部潰爛的特寫,這些圖片在當?shù)孛襟w都符合播發(fā)要求。肯通社的一位攝影記者在課后的私下交流中就表示,中國媒體的圖片發(fā)稿要求過于嚴格,有些自己看來是“震撼性”的精品圖片竟然不符合新華社的播發(fā)要求。
再比如,中國媒體播發(fā)的新聞照片一般要求在圖片文字說明中清楚標注拍攝時間、地點、事件等事項,而在肯尼亞當?shù)孛襟w,不要求標注拍攝時間,這使得有些報道員傳回的照片很難被中國媒體選用播發(fā)。
此外,非洲個別一些攝影記者對新聞真實性不夠尊重,有的照片文字說明與圖片本身不符合,有的文字說明根本就是編造,這也為中國媒體選用他們的照片帶來困難。
如何讓非洲的攝影雇員更好地為中國新聞媒體服務,用他們的鏡頭捕捉適合在中國媒體播發(fā)的畫面,需要雙方更好地磨合與更深入地交流。
攝影器材:
中國對非洲攝影師提供幫助的
切入點
肯通社對培訓班組織的反饋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學員認為中國媒體為非洲攝影記者進行類似的培訓很有必要,這次時間不長的培訓就讓他們覺得收獲頗豐。
肯尼亞《人民報》攝影記者約翰?穆切尼說,通過這次講座,自己從中國攝影專家那里學到許多新聞攝影的經驗,也從自己的同行那里學到更多的攝影技巧。
津巴布韋《星期日新聞報》攝影記者瑪扎米利說:“培訓班讓我大開眼界,這是我從10年前大學畢業(yè)以來受到的一次最好的培訓。”
通過簡短的培訓,不少非洲當?shù)財z影師都對中國媒體的報道政策、需求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對為中國媒體工作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在津巴布韋攝影培訓班結束后,40名攝影師中的35名就與新華社哈拉雷分社現(xiàn)場簽訂了簽約攝影師合同。
在今后對非洲攝影援助和交流中,中國媒體可以考慮以提供攝影器材為切入點。培訓班上,大多數(shù)學員提到的最多一句話是,“如果有更好的相機,我能拍出更好的圖片。”
在非洲,因為攝影器材條件差,攝影記者在拍攝突發(fā)事件時沒有長鏡頭,但為了捕捉更好的畫面,他們只能選擇“離現(xiàn)場近一些,再近一些”,這樣的后果往往是攝影記者要面臨更大的危險。
在課程培訓上,學員們對中國記者使用的相機非常感興趣,經常詢問如果成為中國新聞媒體的簽約攝影師,能否獲得更好的器材?夏醽啞缎菆蟆酚浾叻评?卡瑪柯雅說,如果中國的新聞機構能為他提供更好的相機,自己甚至可以不要工資。
負責拍攝突發(fā)事件的卡瑪柯雅在課堂上展示了自己拍攝的肯尼亞一些火災的照片。因為在當?shù)鼐炀、醫(yī)院甚至是黑社會都有自己的線人,卡瑪柯雅總是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趕到火災現(xiàn)場,有時甚至在消防員之前。他拍攝的一張以大火為背景、消防員在打開水龍頭的一剎水花四濺的照片得到了與會者的稱贊。
“我目前只有一部佳能350D,如果給我一臺D300,我肯定能拍出更好的照片!笨ì斂卵耪f。
責編:譚震
相關熱詞搜索:非洲 中國 報道 一圖勝千言:加強中國在非洲的攝影報道 一圖勝千言 加強中國在非洲的攝影報道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