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鼓浪嶼] 鼓浪嶼
發(fā)布時間:2020-02-14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生活不止有一種態(tài)度,生存也不止有一種方式,同一種生活,同一種方式,如果有不一樣的心情,也許就有不一樣的滋味。當(dāng)生活千篇一律,波瀾不驚時,到一個能讓人觸景生情的地方,好好放縱一下自己,心情會豁然開朗。
鼓浪嶼便是這樣一個地方。這個不足兩平方公里的小島,空氣里彌漫著迷人的氣息,到處氤氳著美的元素:遠眺,藍天白云、波光粼粼、孤帆遠影、白鷺翔游、秋水共長天一色;近觀,綠樹紅花、青草碎石、老屋幽巷、粉墻紅檐、依山傍勢、琴音伴屋舍悠揚。
不同的時候去鼓浪嶼會有不同的感受。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舒婷的一首《致橡樹》和鄭緒嵐的一曲《鼓浪嶼之歌》,使多少人對鼓浪嶼心向往之。許多人沖著這首詩和歌,去鼓浪嶼尋夢、憑吊、探幽、游玩,更多的是為了改變一下心情。這個花園一樣,沒有車馬喧囂,沒有污染的小島,猶如遠離塵世的桃源仙境,成為詩意的安身之地。在清紗漫籠的清晨或晚霞絢麗、華燈初上的黃昏,跟著感覺在曲曲折折、高高低低、幽幽靜靜的巷弄,信步游走,在爬滿青藤的老屋前駐足,在荒蕪的庭院前流連,在涼爽的海風(fēng)中徜徉,坐聽潮漲潮落,撫觸陌生或熟悉的景致,你會有異樣的驚喜或惆悵。
掩映在綠樹碧浪之間的那一棟棟精巧別致的別墅、公館、屋舍顯露出濃烈的歐陸風(fēng)格:羅馬式圓柱,哥特武尖頂,伊斯蘭圓頂,巴洛克式浮雕,門樓壁爐,鑌鐵鉤欄,斜頂天窗,無不洋溢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情懷,沉淀著歲月的滄桑,銘記著時間的流逝。
1842年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覬覦中華,紛紛踏上鼓浪嶼并將它劃入公共租界。美、英、法、德、日等13個國家在島上先后設(shè)立領(lǐng)事館,在這個人間仙境,極盡奢華地修筑風(fēng)格迥異的各式建筑,也意外的將異域文化和建筑美學(xué)傳入國內(nèi)。上世紀(jì)30年代許多華僑富商也在島上修建中西合璧的花園別墅,短短15年就建造了別墅1000多幢,鼓浪嶼于是有了“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美譽。
從生銹的花窗、鐵藝大門、木雕的百葉窗、花格門、斷裂的護欄、斑駁的老墻、長滿青苔的石階、雕花的石柱、磚砌的貓頭鷹、鵝卵石鋪就的地面、大理石雕刻的燈柱……你無處不感到昔日的繁華和輝煌。漸行漸遠,漸行漸深,仿佛時光倒流,目光所觸,使人油然而生前世今生的感慨。那些隨風(fēng)而逝、紅極一時的名流富商,靈魂安在?在繁華變遷中他們的住所又演繹了怎樣的故事?他們的后代現(xiàn)流落何方,有著怎樣的際遇?
在這里,自然與人文、文化與歷史,在海天之間和諧地相融相生、相映成趣。
在鼓浪嶼有兩種植物因詩人舒婷的一首詩而風(fēng)靡大江南北,成為陽剛和陰柔愛情的象征,它們是橡樹和木棉。鼓浪嶼也因詩人種植的橡樹和木棉而成為情意綿綿的愛情島,每年要吸引無數(shù)戀愛中的男女到島上棲居一段時間。
除了舒婷,小小的鼓浪嶼,還出了林巧稚、殷承宗、許斐平等文化名流,而客居鼓浪嶼的文豪魯迅和林語堂似乎也被當(dāng)做鼓浪嶼人宣傳,可見文化的魅力。
當(dāng)年受林語堂邀請在廈門大學(xué)任教的魯迅,在島上住了短短的四個月,也就是在這里,原本對愛情抱虛無主義的魯迅開始相信愛情,并頻繁與許廣平通信。其間魯迅還寫下了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而林語堂則可以說是半個鼓浪嶼人。他十歲時隨傳教士父親來到鼓浪嶼。1919年林語堂與鼓浪嶼姑娘廖翠鳳結(jié)婚,新娘房就設(shè)在廖家別墅前廳右側(cè)的廂房里,林語堂故居也即廖翠鳳家,位于鼓浪嶼漳州路44號,是一座U形的英式別墅,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別墅之一,約建于19世紀(jì)50年代,距今已有150多年了。如今,別墅因年久失修,破舊不堪,成了危房。而廖翠鳳的侄兒廖永明教授仍不愿搬離,他將回廊封堵成廚房,湊合隨居而安,自得其樂。
鼓浪嶼是用來懷舊的,用來冥想的,用來沉淀心靈雜質(zhì)的,用來遠離浮躁和嘈雜的。有機會我一定重上這美麗的小島,住上十天半月,為勞碌的心,放一個長假。
相關(guān)熱詞搜索:鼓浪嶼 情迷 情迷鼓浪嶼 鼓浪嶼 廈門鼓浪嶼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