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教育學文獻綜述撰寫的技術路線
發(fā)布時間:2019-08-09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作者簡介:羅勤(1989-),女,漢族,重慶榮昌人,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
摘要:文獻綜述是每一項研究必須具備的基本組成部分,撰寫文獻綜述是每一個研究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研究能力,特別是對于初級研究者,學會如何撰寫一篇完整的、有效的文獻綜述就顯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從選題、文獻搜索、文獻研究和綜述撰寫四個步驟介紹文獻綜述寫作的技術路線。
關鍵詞:文獻綜述;文獻研究;文獻批評
文獻綜述對選定的課題進行有組織的研究,而整個撰寫過程是前后相繼層層推進的,大致遵循“選題——文獻搜索——文獻研究——綜述撰寫”的生成路徑。
1.選題
科學研究始于問題,可以說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不斷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選題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確定科學研究的方向,二是選擇進行研究的問題。<sup>[1]</sup>對于教育選題而言,指的是首先要選擇一個相對寬泛而穩(wěn)定的問題領域,然后在這個問題領域中選擇合適的研究問題。成功的的選題必須以一定的理論和實踐作為基礎,必須具體明確,同時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和可行性。
選題通常不是一次性的行為,大多數研究問題的確定都經歷了漫長的孕育期。研究問題最初模糊和不明確的,它隱藏在研究者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張力之中,通過研究者主動的探索和思考,將這些不確定的因素加以整合和分析,并且用學術上可以接受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才形成了一個成熟的研究問題。教育學的研究課題來源有很多,這里大致選取有代表性的三種加以簡述:第一,從教師自身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來。教師是一種專業(yè)性工作,教師最大的特點在于實踐性,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會出現大量新鮮的教育案例,作為研究者的教師要善于從身邊的實際案例中發(fā)現矛盾、發(fā)現有價值的問題。第二,從學科發(fā)展的研究熱點中來。學科的發(fā)展呈現出一定的波浪狀態(tài),每年都會有最前沿的教育問題,這是廣大的人民群眾看教育的著眼點,同時也應該是教育研究者的著力點。許多工具書都可以查到最近一年或幾年教育研究的熱點所在。例如《教育研究》每年會發(fā)表中國教育研究前沿與熱點問題年度報告和年度征稿選題熱點,這些都可以作為選題的參考。第三,從科學發(fā)展的新進展和新方法論出發(fā)反觀教育領域。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在不斷分化為更細小的學科,教育學不斷分解的同時也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走向更深層次的綜合,一方面用交叉學科的學科知識與教育學相結合本身就會產生很多的問題,出現很多交叉學科,如教育哲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美學等;另一方面,這些學科推動的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也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研究教育的視野。例如控制論、信息論、系統(tǒng)論和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協(xié)同論以及相變論、混沌論、超循環(huán)論等科學理論共同推動并提出了復雜性科學理論。<sup>[2]</sup>在復雜性理論的關照下,研究教育和教育學的工具可以有數學、計算機模擬、形式邏輯、后現代主義分析、語義學和符號學等,方法論上提倡定性判斷和定量研究相結合,①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相結合,還原論和整體論相結合,科學推理和哲學思辨相結合。<sup>[3]</sup>而對教育的研究也不再期望發(fā)現普適性的方法,而是更加關注教育現象的成因和演化的過程,希望通過對教育現象的描述和解釋反映教育現象的復雜性,并盡可能準確的預測未來的發(fā)展。在教育去科學化的今天,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也許能夠為教育學的選題和研究打開一扇光明的窗。
2.文獻搜索
選題是一個漫長的歷程,文獻搜索也是確定選題的重要步驟。經過上文的選題階段后,研究者已經確定了選題的問題域,但絕不是說選題已經確定下來。選題的最終確定還有賴于與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有機互動。也就是說只有在搜集到足夠數量和質量的文獻并經過復雜的綜合和分析后,最終的選題才能定下來。文獻搜索遵循兩步驟原則,即分析、準備階段和搜索階段。
第一階段:分析和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要對初步選題進行分析。包括兩層含義:第一,選題可以分解為哪些主題詞,而這些主題詞又可以用哪些相似的詞來替代。第二,這些主題詞的科學背景是什么,相似詞的演化能否反映人們認識上的進步。分析選題得出主題詞,目的是拓展對選題的認識,同時為運用數據庫搜索資料做準備;而分析相似主題詞的演化過程,目的是為了從人類語言的模糊性的細微差別中發(fā)現認識的不同。例如主題詞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相似的主題詞有“教師專業(yè)化”、“教師職業(yè)發(fā)展”、“教師專業(yè)成長”、“教師生成”等,顯然主題詞的細微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教師成長歷程的觀點的演變。因此只有對主題詞精益求精的進行分解,才能敏感的把握文獻中的相關論述,不至于犯張冠李戴的錯誤。
第二階段:搜索階段。文獻搜索是一個發(fā)現的過程。傳統(tǒng)的文獻搜索方法有順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和綜合查找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采用基于大數據的學術網絡數據庫來進行查詢和檢索,例如中國知網、萬方學術論文期刊網、超星數字圖書館、GOOGLE學術以及各政府及大學的網絡圖書館、數據庫等。不論哪種搜索方法,總的要求一是要做到全面,二是盡量要有代表性。特別是運用網絡數據庫進行查詢,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取大量的相關文獻,但是獲取文獻質量良莠不齊。研究者很容易被埋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里,對文獻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相對于以前人工查資料大打折扣。因此搜集資料后,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文獻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工作。
3.文獻研究
搜索到大量的文獻資料后,亟需對文獻資料進行由淺入深的整理。首先對文獻進行基本的加工,即我們常說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工作。通過這樣的整理工作,要求剔除重復、陳舊、質量低下的資料,保留那些比較全面的、深刻的、典型的以及觀點新穎的文獻材料,并把這些文獻先進行簡單的分類,例如按文獻探討的主題進行初步分類。對文獻進行研究是做文獻綜述非常重要的步驟,沒有對文獻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綜合就不能完整的梳理當前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因此,采用合理的方法來處理文獻就顯得非常重要。傳統(tǒng)的做法是有很多根據需要定制的書目卡片,卡片能夠反映文獻的基本情況,經過一定順序編碼的卡片就可以起到查詢的作用。但是現階段更多的研究者都開始采用計算機作為基本的研究工具,因此,利用計算機建立個人研究資料庫就變得非常重要,常用的如EndNote、Citation等。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更便捷的處理文獻資料,對文獻進行分類和存儲,但是缺點在于研究者脫離了紙質介質進行文獻加工可能導致對文獻的理解程度不夠,因此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理解和消化收集到的文獻資料。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