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系統
發(fā)布時間:2020-07-09 來源: 疫情防控 點擊:
第一章 傳統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PD),“實物分配”/“貨物分配”,是在連接生產和消費間對物資履行保管、運輸、裝卸、包裝、加工等功能,以及作為控制這些功能后援的信息功能,在物資銷售中起橋梁作用。
現代物流:Logistics,“后勤”,包含實物、服務、信息。表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現代物流是將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和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有機結合的綜合服務系統。
信息 :現實世界中事物或狀態(tài)的反映。
分類(一次信息:事件原始記錄。二次信息:一次信息加工處理后得到的信息。三次信息:系統地組織、壓縮和分析一次和二次信息的結果。)
特征 :客觀性、普遍性、依附性、價值性、時效性、層次性、可存儲性、依附性、可傳輸性、可擴散性、可加工性、可再現性。
功能 (認識客體的中介、人類思維的材料、科學決策的依據、有效控制的靈魂、系統秩序的保證、社會發(fā)展的資源)
數據:
。河脕矸从晨陀^事物的性質、屬性以及相互關系的任務字符、數字和圖形。
物流信息 :狹義:與物流活動有關的信息。廣義:不僅指與物流活動有關的信息,而且包括與其他流通活動有關的信息。
分類 :訂貨、庫存、生產指示、發(fā)貨、物流管理信息。
特征信息量大、更新快、來源多樣化。
作用 :物流系統整體的中樞神經。物流系統變革的決定因素。
系統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組成部分按一定規(guī)律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
特點:整體性、層次性、相關性、目的性、適應性。
一般模型 :輸入—處理—輸出 物流系統 (LS)
)
。哼M行物流運作、調控及物流信息管理的系統。
組成 (物流作業(yè)系統:物流運作與調控。物流信息系統:物流信息管理。)
目的(3S1L ):速度 speed,安全 safety,可靠 surely,低費用 low 信息系統 (IS ):由人、計算機(網絡)、管理規(guī)則組成的集成化系統。
金字塔形結構(最底層:數據處理信息系統、第二層次:輔助管理信息系統、第三層次:戰(zhàn)術決策信息系統、最高層:戰(zhàn)略決策信息系統)
基本功能:數據收集和輸入、數據存儲、數據加工處理、數據傳輸、信息輸出。
結構:物理結構:集中式、分散—集中式、分布式。邏輯結構:基于組織業(yè)務功能、基于組織管理功能。
管理信息系統(MIS )在操作信息系統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能進行信息管理的人機系統。
特點:人機結合、以解決結構化問題為主、追求用系統處理問題模式。
功能 :提供信息,支持決策;運用數學模型和過去的信息預測未來;針對不同的管理層給出不同要求的報告,達到控制企業(yè)行為的效果;輔助管理者進行監(jiān)督和控制,以便有效地利用企業(yè)資源。
物流信息系統 (LIS )利用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通信設備及其他設備,進行物流信息管理,以支持物流管理人員和基層操作人員進行物流管理與運作的人機系統。
特征:管理性和服務性、適應性和易用性、集成化和模塊化、網絡化和智能化。
分類:運輸管理信息系統;庫存管理信息系統;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生產商物流信息系統;零售商物流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物流信息系統。
基本作用:收集、處理、傳遞、應用物流信息。
物流信息化 :圍繞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利用電子信息技術,不斷擴大信息技術再企業(yè)經營中的應用和服務,提高信息資源的共享程度。
任務 :物質采購、銷售、存儲、運輸等物流活動的信息管理和信息傳送。物流過程中的各種決策活動如采購計劃、銷售計劃、供應商的選擇、顧客分析等提供決策支持。根據當前物流過程和可預見的發(fā)展,對信息采集、處理、存儲和流通的要求,構建物流信息管理環(huán)境。
特征:信息數字化;服務柔性化;組織彈性化;管理一體化;經營虛擬化;管理人本化; 兩條主線:物流信息技術的開發(fā)與應用、物流信息系統的開發(fā)與應用 第二章 計算機網絡: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終端以及各種附屬設備,用通信網連接起來,互連成一個規(guī)模大、功能強的網絡系統。
功能:實現資源共享,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件、軟件、數據信息等資源。
分類: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因特網(集中式網絡;分布式網絡)
拓撲結構 :集中式網絡;分布式網絡 條碼 :由一組按特定規(guī)則排列的條、空及其對應字符組成的表示一定信息的符號。
特征:利用光電掃描閱讀設備識讀并實現數據輸入計算機;條供設備識讀,字符供人識讀。
常用碼制 :25 碼:工業(yè)用;Code39 碼:管理領域用;統一產品碼(UPC 碼):世界范圍商品條碼(EAN 碼):美國以外地區(qū)用。
主要應用領域:商品零售、圖書館、倉儲管理與物流跟蹤、質量跟蹤管理、數據自動錄入 。識讀系統組成:掃描系統、信號整形、譯碼。
商品條碼(EAN )采用國際物品編碼協會(EAN)統一規(guī)定的規(guī)則編制而成的一組商品代碼信息符號。
編碼原則:唯一性、無含義、永久性。
編碼結構:標準版:廠商識別代碼 + 商品項目代碼 + 奇偶校驗位。縮短版:商品項目代碼 + 奇偶校驗位。
二維條碼:用某種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guī)律在平面(二維)分布的黑白相間的圖形記錄數據基礎上表示的符號信息。類型:堆積式:一維條碼的基礎上向二維方向發(fā)展。點陣式:用幾何形狀為實心圓的圖形(圖點)以矩陣的形式排列而成。
PDF417 條碼: PDF 是取英文 Portable Data File 三個單詞的首字母的縮寫,意為“便攜數據文件”。因為組成條碼的每一符號字符都是由 4 個條和 4 個空構成,如果將組成條碼的最窄條或空稱為一個模塊,,則上述的 4 個條和 4 個空的總模塊數一定為 17,所以稱 417 碼或 PDF417 碼。
PDF417 條碼 特點:信息容量大、編碼范圍廣、保密防偽性好、譯碼可靠性高、修正錯誤能力強、容易制作成本低、條碼符號形狀可變。
射頻識別 (RFID )利用無線電波對記錄媒體進行讀寫的技術。
工作原理; 利用無線電波對記錄媒題體進行讀寫。
系統組成:信號發(fā)射機;信號接收機;天線。
數據庫(DB ):長期存儲在計算機內、有組織的、統一管理的相關數據的集合。
特點 :可共享、冗余度小、數據間聯系緊密而獨立。
數據管理 :數據采集、分類、存儲、處理、傳輸的過程。
數據管理發(fā)展階段 :人工管理、文件管理、數據庫管理。
數據庫技術 :研究數據庫結構、存儲、設計、管理和使用的一門軟件學科。
數據庫系統 (DB s)實現有組織地、動態(tài)地存儲大量關聯數據、方便多用戶訪問的計算機硬件、軟件和數據資源組成的系統。
數據聯系:實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種類:一元聯系、二元聯系、三元聯系等。
數據模型:數據庫系統中用于提供信息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架構。
組成:數據結構、數據操作、數據約束條件 種類: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系模型 關系模型:用二維表格表示實體集,用關鍵碼進行數據導航的數據模型。
特征:由若干個關系模式組成的集合 關系數據庫:以關系模型為基礎的數據庫。
查詢語言(SQL )種類:數據定義、數據操縱、數據庫控制、事務控制。
數據庫系統(DBS )采用了數據庫技術的計算機系統。
特點:可運行并向應用系統提供數據支持的系統,是數據庫、硬件、軟件和數據庫管理員的集合體。
數據庫管理員(DBA )控制數據整體結構的一組人員,負責 DBS 的正常運行,承擔創(chuàng)建、監(jiān)控和維護數據庫結構的責任。
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 )位于用戶與 OS 之間的一層數據管理軟件,為用戶或應用程序提供訪問 DB 的方法的數據庫系統。
功能:定義、操縱、保護、維護、字典。
組成:DBMS 引擎、數據定義子系統、數據處理子系統、應用程序(系統)生成子系統、數據管理子系統。
電子數據交換(EDI )計算機之間的結構化的事務數據互換。
系統模型。EDI 的條件:計算機應用;EDI 的基礎:通信網絡;EDI 的特征:數據標準化。
特點。單證格式化;報文標準化;處理自動化;軟件結構化;運作規(guī)范化 全球定位系統(GPS)
。
組成。衛(wèi)星星座:21+3 顆衛(wèi)星;地面監(jiān)控系統:用戶接收機、原子鐘、氣象傳感器、數據處理計算機。信號接收機:捕獲衛(wèi)星信號、跟蹤衛(wèi)星運行; 特點。全球、全天候:連續(xù)實時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精密時間;定位精度高:單機定位精度優(yōu)于 10 米;功能多、應用廣:測量、導航、測速、測時。
地理信息系統(GIS )將地理位置等信息與地圖一同經過計算機進行管理,用視覺效果進行表示、查詢和分析的系統。
功能。地圖的利用和維護管理;信息視覺化;空間解析;決策支持;信息綜合化。
特點。信息可視化:不同區(qū)域的屬性形象、直觀顯示;空間關系解析:不同區(qū)域的屬性可比較、迭加。
組成。硬件:計算機;軟件:存儲、分析、顯示地理信息的工具;數據:地理數據和表格數據;人員:用戶、專家方法:設計計劃、事務規(guī)律。
增值網絡(VAN )在通信步驟和數據格式不同企業(yè)之間,利用計算機系統通過網絡連接,進行必要的信息交換網絡。分類。業(yè)界 VAN;地域 VAN;功能 VAN 功能。接受訂貨和訂貨的轉換:使工作量大大減少;共同物流信息的提供功能:共同配送功能;中小零售業(yè)支持功能:提供培訓、咨詢、經營指導;數據服務功能:交易數據保存、統計、查詢;共同結算和金融功能:統一收取交易金,按不同批發(fā)企業(yè)結算。
數據庫設計 — ER 模型畫法:一畫方框、二畫菱形、三拼圖、四畫橢圓、五加下畫線。
ER 模型向關系模型轉換規(guī)則:規(guī)則 1 實體→關系模式(R),實體屬性、標識→關系模式的屬性、鍵。規(guī)則 2 (二元聯系類型的轉換)實體聯系 1:1
兩實體→兩關系模式(R1、R2),任一關系模式(R1)中加入另一關系模式(R2)的鍵以及聯系的屬性作為其屬性。
第三章 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的兩個重點(信息如何組織與存儲:利用數據庫技術;信息如何利用:利用物流信息系統開發(fā)技術。)物流信息系統保存的兩類信息:運作信息;調控信息 物流信息系統的兩個核心:訂貨、物的移動。
物流的“物的流動”兩要素:物的物理移動、物理移動關聯的決策信息傳遞。
物流信息系統研究兩大范圍:生產物流、銷售物流。
物流信息系統“一庫兩圖三要素四大塊五步驟” 一個基礎庫:數據庫;總體兩張圖:功能結構圖(業(yè)務)、信息結構圖(數據);系統三要素:人、計算機、管理規(guī)則;銷售四大塊:訂貨、庫存、運輸、配送;開發(fā)五步驟:規(guī)劃、分析、設計、實施、運行維護。
物流信息系統模式:生產商:供應物流、制造物流、銷售物流;批發(fā)商:備貨機能、物流機能、信息機能、金融機能、零售店經營支援機能;零售商:采購訂貨、銷售分析與預測、低庫存高周轉率。
物流信息系統的投資與評估評估原則:財務驅動、業(yè)務方案驅動、條件和能力驅動;指標體系:財務、功能、服務水平、技術等指標。
第四章 庫存:處于存儲狀態(tài)的物品或商品。
分類。按狀態(tài)劃分(2 類):動態(tài)、靜態(tài);按生產過程劃分(3 類):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件、成品;按經營過程劃分(7 類):緩沖(動態(tài)):季節(jié)性、促銷、投機、積壓;生產(靜態(tài)):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件、成品。
管理重點。用戶服務水平、訂貨與庫存持有成本。
涉及的業(yè)務。在物品管理的基礎上,處理實際物品入庫、庫存(保管)、出庫業(yè)務并掌握有關業(yè)務信息的過程。
庫存管理信息系統:用來管理倉庫內部人員、庫存、工作時間、定單和設備的軟件實施工具。
功能:入庫作業(yè)、出庫作業(yè)、庫存作業(yè)、盤點作業(yè)、統計作業(yè)。
目標:庫存適當化、調節(jié)供需、縮短訂貨到發(fā)貨時間、提高運輸效率和、卸作業(yè)效率、追求省力化和自動化。
運輸:通過某種手段,使貨物在物流據點之間流動的全過程。
運輸信息系統組 成。配載調度、運輸過程管理、運輸資源管理、跟蹤調度等。
配送:物流企業(yè)或部門采用網絡化的計算機技術和現代化硬件設備、軟件系統及先進的管理手段,按用戶訂貨要求,進行一系列的分類、編配、整理、加工、配貨等理貨工作,將貨物定時、定點、定量地提交給用戶的全過程。
配送中心:指商品集中、出貨、保管、包裝、加工、分類、配貨、配送、信息處理的場所或經營主體。
目的:能進行多品種少批量訂貨、多頻度配送、快速處理訂貨及出貨。
配送中心信息系統。功能:備貨、儲存、分揀及配貨、裝配、配送運輸、送達服務、配送加工。
影響要素:配送中心類型、功能、組織結構、作業(yè)管理方法等。
對配送的作用:反應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務系列化、作業(yè)規(guī)范化。
計劃:為實現物流戰(zhàn)略目標,系統地提出所要達到的指標,并與實際情況相比較,對實施狀態(tài)進行監(jiān)督。
物流戰(zhàn)略:指按照競爭原理所制定的服務水平。
訂貨:客戶根據需要向產品供應商下訂單的過程。
接受訂貨與訂貨信息系統。組成:訂單輸入系統、接受訂貨系統、訂貨缺貨系統。
物流計劃信息系統子系統據點計劃、供貨計劃、配車計劃、人員計劃。
第五章 物流信息系統開發(fā)原則:領導參加、優(yōu)化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實用和實效、規(guī)范化、發(fā)展變化。
物流信息系統開發(fā)的準備工作:基礎準備工作:管理工作嚴格科學化、具體方法程序化規(guī)范化、統計分析渠道嚴格化、數據文件報表統一化。人員組織準備:高層領導、系統分析員、系統設計員、程序設計員、企業(yè)管理人員。
物流信息系統開發(fā)策略:接收式開發(fā)策略;直接式開發(fā)策略;迭代式開發(fā)策略;實驗式開發(fā)策略。
物流信息系統開發(fā)步驟:規(guī)劃、分析、設計、實施、運行維護。
物流信息系統開發(fā)方法:結構化系統開發(fā)方法;原型法;面向對象方法;計算機輔助系統開發(fā)方法 可行性分析:在當前組織內外的具體條件下,系統開發(fā)工作是否具備必要的資源和條件。
系統分析:以物流部門的生產、運輸、儲存、供應等工作為對象,分析物流信息輸入、處理、儲存、輸出的流程與加工過程。
編碼:由某一種符號、系統表示的信息轉換為另一種表示信息的符號系統的過程。
原則:選擇最小值代碼;邏輯上滿足用戶需要;具有邏輯性、直觀性及便于掌握的特點;系統化、標準化;避免使用字形相近、易于混淆的字符;盡量等長;避免出現與程序系統中語言命令關鍵字相同。
物流信息編碼方法。確定編碼設計方法:順序碼、區(qū)間碼(多面、助憶、專用、復合);編碼寬度確定:根據信息量計算確定;編碼結構中校驗位的附加:算術級數法、幾何級數法、質數法。
系統設計:得到系統功能結構與信息結構及詳細實現細節(jié)的過程。
系統實施:將系統設計得到的邏輯模型轉換成計算機系統中物理模型的過程。
實施內容。硬件獲取、軟件獲取、環(huán)境部署、人員準備、場地準備、安裝、測試、試運行、驗收等。
實施步驟。編程、測試、轉換、驗收。實施關鍵。管理因素:班子建設(領導小組、工作小組);技術因素:實施細節(jié)(數據準確、完整、適用,環(huán)境穩(wěn)定、安全、可靠開發(fā)技術符合開放系統標準)。
編程:由某一種符號、系統表示的信息轉換為另一種表示信息的符號系統的過程詳細設計及單元測試用例編寫完成后,進行程序設計、編碼及單元測試的過程。要求:可維護、可靠、易讀、高效率 測試:在系統編碼后,進行系統功能、性能確認及綜合評價的過程。
種類:單元測試:以模塊為單位進行。組裝測試:模塊組裝進行。確認測試:功能、性能確認。系統測試:軟硬件系統綜合(安全、強度、恢復、性能)。驗收測試:根據驗收標準進行。
評議方法:復查、走查、會審。
單元測試說明書構成:測試對象、測試數據、測試用例 系統轉換:新系統上線運行的過程。
準備工作:數據、文檔準備,用戶培訓; 轉換方式:直接方式、平行方式、逐步方式。
階段性評審和 驗收:系統開發(fā)各階段工作的評審和驗收過程,決定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并進入下一階段工作。
好處:步步為營、風險; 方法:各階段計劃中安排、組織專班進行
系統發(fā)布部署:系統驗收后的安裝部署過程。
日常工作:源程序管理(版本、文檔)、文檔管理(說明、安裝、維護、培訓)、環(huán)境管理。
發(fā)布管理:各定期發(fā)布(日、周)、不定期發(fā)布(按里程碑)。
結構化開發(fā)方法:從系統角度出發(fā)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層次角度,自頂向下分析和設計系統的一種信息系統開發(fā)方法。
特點。系統觀點:系統問題;生命周期:規(guī)劃、分析、設計、實施、運行維護。
優(yōu)缺點 。優(yōu)點:思路清楚、階段性強、可診斷出原系統中存在的問題;缺點:開發(fā)周期長、不符合循序漸進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工作量大。
適用范圍。大系統、系統開發(fā)缺乏經驗。
原型方法:由用戶與開發(fā)人員合作,在短期內定義用戶的基本需求,開發(fā)出一個功能不十分完善、實驗性的、簡易的應用軟件框架(原型),先運行,再不斷評價改進并逐步完善的開發(fā)方法。其開發(fā)是一個分析、設計、編程、運行、評價多次重復、不斷演進的過程。
開發(fā)步驟。確定用戶基本需求;開發(fā)原始原型系統;修正和改進原型系統。
優(yōu)缺點。
優(yōu)點:認識論上的突破、改進了用戶和開發(fā)人員的溝通方式、用戶滿意度提高、開發(fā)風險降低、減少了用戶培訓時間、開發(fā)成本降低。缺點:開發(fā)工具要求較高、解決大而復雜系統困難、管理水平要求高。
適用范圍。用戶難以說明需求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與結構化開發(fā)方法結合時部分模塊采用此法。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