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英語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_區(qū)別
發(fā)布時間:2020-10-26 來源: 演講稿 點擊:
淺談英語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_區(qū)別
論文導讀::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作為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已經廣泛的出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既然是兩種模式的教學方式,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聯系與區(qū)別。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對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的養(yǎng)成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英語教學的角度闡明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以及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論文關鍵詞:英語研究性學習,英語探究性學習,區(qū)別
1. 英語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概述 在長期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在教與學、師與生的關系中,學生總是認為:課堂是中心,教師是中心,學生思維基本被局限于課堂之上,學生總是被動的接受英語知識,多是死記硬背眾多單詞和語法,很少有以研究為目的的學習. 而從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走向和趨勢看,如今重要的不是把多少單詞與課文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探索學習英語的方法. 也就是說獲得知識本身的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如何在知識獲得過程中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所以教師的地位和角色都發(fā)生了變化. 英語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不僅鍛煉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如何利用英語參加交際活動,幫助他們更好的融入集體,融入社會. 英語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開設,必定要求教師對于整個英語教學做出重大的改變,他們都要重新考慮自己的角色,考慮他們的教學
目的,如何更好的幫助學生完成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教師了解了這些后,便可在之前的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深加工”和“在改造”,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從之前的主宰者,控制者,轉變?yōu)閰⑴c者,協助者。
學生的自我支配權讓學生可以主動地去認識、去學習.教師更應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輔助者和研究過程的促進者. 有了這樣的師生關系,為之后的英語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無論是研究性學習還是探究性學習,都要自身的概念和特點,對于不同的學習模式學生和教師都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角色。
2. 從概念上看英語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問題解決為核心進行研究,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英語研究性學習區(qū)別,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以及讓學生努力成為一個良好思考者的教學組織形式。
而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fā)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主體的姿態(tài)帶著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參與學習過程,以發(fā)現問題、獨立探究、合作交流、實踐運用、評價體驗等形式探索知識,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獲得知識,激發(fā)情趣,掌握程序與方法。
從英語教學的角度來看,研究性學習即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在英語的環(huán)境里,從問題出發(fā),從課堂或生活中選取題材,關鍵詞,語法
以及課文,從而獨立去解決問題,獲取知識。
3. 從特點上看英語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3.1 英語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3.1.1 題材是關鍵,創(chuàng)造空間廣泛 對于研究性學習而言,首先以選材為出發(fā)點,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從自己的身邊選定感興趣的題材,然后去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問題的方向是不確定的,可以是以英語教材為基準,也可以是教材的延伸或者說與教材無關;可以是未被研究的領域也可以是全新的領域,這都掌控在學生的手中。但是題材的選擇是關鍵,它直接決定著學生之后的研究,如果對于選取的題材毫無興趣,這會直接影響學生研究的步伐,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是因為題材的不確定,為之后學生的研究和創(chuàng)造提供了廣泛的空間,而且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現存條件而決定。
3.1.2 重視學生發(fā)展性思維 由于研究性學習要研究的問題大多來自學生生活的世界,所依賴的資源均來自課堂內和課堂外,學生學習的途徑、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結果的內容和形式各異,因此有助于學生走出被束縛的課堂環(huán)境,有了獨立創(chuàng)造的機會。這種開放性學習,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識發(fā)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學習中,學生經常被某一固定的答案所牽絆,他們的發(fā)展性思維無法得到提升,如今在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中]
英語研究性學習區(qū)別,學生是完全可以在他負責的研究領域中自由地充分發(fā)揮他的想象力。不斷的摸索中,他們發(fā)展性思維也就會得到質的飛躍。就拿記憶單詞為例子,學生可以就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那些生詞或者課本中的單詞,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找出各種記憶的方法。
3.1.3 學生是自己的“老師” 英語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免費論文下載免費論文。學生自己是“老師”,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確定研究學習的摘要求學生承擔達成英語課程目標的義務。當學生感到背負一種責任時,他的主觀積極性便得到極大的調動,從而提升自己學習語言,認識語言的能力。如他們可以就某部感興趣的英文電影進行分析,找出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和短句。
3.2 英語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3.2.1 以學生為主體 英語探究性學習仍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立足于學生的學。學生在英語探究性學習中以自身的英語知識為基礎,經過積極的探索和發(fā)現、親身的體驗與實踐,以自己的方式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并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英語探究性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主性。
3.2.2 學與做相結合 學生在選取研究的對象或者題材后,發(fā)揮自己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運用自己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分析探索。除了理論上的思考外,英語
探究性學習也注重學生“做”的能力,即理論結合實踐,運用網絡等工具收集課堂以外的英語知識。很多學生通過與外籍教師的溝通,增強了自己的交際和口語能力,這樣做與學的結合,不僅鍛煉了學生學習新知識認識新事物的能力,更加鍛煉了學生溝通交際的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3.2.3 研究對象和內容都是開放的 探究性學習的對象是開放的,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和要求。探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是開放的。探究性學習打破了傳統(tǒng)的束縛,為學生提供了大膽創(chuàng)新、實現自我超越的學習環(huán)境。放手讓學生去發(fā)現,去研究。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大膽地懷疑,提出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不同的結果進行分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探究性學習不僅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英語探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是開放的, 既來源于社會也來自于學生的生活,例如學生既可以討論英語教材中的問題,也可以研究諸如英文電影等課外問題,學生在這種開放的環(huán)境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4.英語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區(qū)別:
4.1 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英語探究性學習中,教師仍然扮演著“導演“的角色,“探究性學習”的過程雖然強調了學生的自發(fā)性,要求學生自己去完成解決問題的任務,但是學生的整個活動仍然都是在教師指揮下,教師首先對學習題材以及內容加以規(guī)定。打個比方,這正如拍攝一部電影一般,學生好
似電影的主角,憑著自身的演技獨自完成自己需要演繹的部分,可以說是自發(fā)的,但是一切表演活動仍然是在導演的指引下進行的。探究性學習正是一種以教師為“導演”,學生為“主角”的教學過程。英語教師通過一定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就某個問題展開積極的思考,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分析與判斷。
然而英語研究性學習則不同]英語研究性學習區(qū)別,就像一部電影的演員一般,既有第一主演,也有第二主演。教師就是“第二主演”。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就是“第一主角”,是研究學習的主體,教師以“第二主角”的身份加入其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師只是指導并不發(fā)出指令。正如第二主角協助第一主角完成整部電影一樣,雖是參與,但卻無法控制第一主角。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