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效課堂”體會
發(fā)布時間:2020-08-13 來源: 思想?yún)R報 點擊:
談 “ 高效課堂” 體會 旬陽縣蜀河初級中學
王莉
高效課堂的聲音已在教育界傳播開來。從本質上看,似乎與我們以前提到的減輕學生負擔是遙相呼應的,而實際操作上卻有點差強人意。
“高效課堂”我的理解就是課堂效率高,即學生學會了,也會學了,要想達到這兩點,首先必須得讓學生主動學、在課堂上動起來,所謂在課堂上動起來就是我們的展示環(huán)節(jié)。要想給學生更多時間展示,教師有話就要精說,撿重點說。
從理論上講,對高效課堂的描述即: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xiàn):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校時間內學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現(xiàn)在課堂容量,課內外學業(yè)負擔等。二是效益的最優(yōu)化。也就是學生受教育教學影響的積極程度。主要表現(xiàn)在興趣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與品質等諸多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優(yōu)化的課堂,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只有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高效課堂”才能形成。簡言之,“高效課堂”至少在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等三個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為: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在這里,就提到了一個減負的問題。所以,高效課堂是應該
和減輕學生負擔連在一起的。而在我們的大多數(shù)所謂的高效課堂,不是在減負,而是在加負。
課前,教師們忙得不亦樂乎,研究教材,翻閱資料,總怕遺漏了那個知識點,或是錯過了哪種好題型,精心的為學生編寫導學案。課堂上,教師把導學案發(fā)給學生,學生忙著去找一個有一個的答案,而多數(shù)學生當堂課是完不成導學案的任務的,這又成了學生課后的工作。在課后,一些學生由于基礎不好,或是勤奮不夠,這個任務就成了他們的負擔。做吧,不會;不做,又怕挨老師批評。于是,他們就東拼西湊去抄襲別人的答案蒙混過關。試問,這樣的課堂容量是大了,可受益者又是誰呢?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起來了嗎?學習習慣養(yǎng)成了嗎?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了嗎?我想,這樣的課堂可能對那些基礎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是好的,但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還是收效甚微。而啟發(fā)激趣、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構成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為活潑、最為實現(xiàn)的成分。有了興趣,還會萌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產生無窮無盡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就越高。同時老師一定要對學生有普遍的關注,要學會去眼睛關注、欣賞、夸獎、鼓勵學生,學生就認為老師關注他,器重他,所以他便會把每一點積極性、學習熱情保護起來,因為他感受到了老師的溫暖、支持、和微笑的目光,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高效課堂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特定的時間內,特定的教學資源下,面對特定的教育對象,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這是教師每天在做的事。有些人,一本書,一支粉筆,教出了高智商的學生;有些人,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高素質的教師,應該懂得教學的規(guī)律,懂得學生的心理,懂得因材施教,懂得教學效果要用實踐來證明。高素質的教師,在課前是領航者,在課堂上點化者,在課后是實踐者。
然而課堂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更高。我們的課堂往往是課內的知識課外找。所以,博覽群書的學生,喜歡動手的學生,愛好廣泛的學生,善于思考的學生,細心觀察的學生等,他們總能走在別人的前面。因此,我們談高效課堂,不得不談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把我們的課堂延伸到家庭中,延伸到實驗室,延伸到圖書室,延伸到網(wǎng)絡里,延伸到社會大課堂中。學生懂得多了,老師課堂上的問題自然就會了,老師也教的輕松了,學生也有自信了,學習的勁頭也加倍了。
所以老師要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為他們創(chuàng)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通過師生平等交流,培養(yǎng)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感覺學習是
講理的心智活動而不是硬“灌”。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yōu)橹鲃右獙W,學習的效果肯定會提高。
總之,對高效課堂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千秋。但無論怎樣實施和操作都不能背離了教育規(guī)律,拋棄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脫離了學生的認知水平,離開了社會這個大課堂。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