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散文
發(fā)布時間:2017-01-22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開封散文篇一:2011年年度散文選散文精選
2011年年度散文選散文
解讀黃河:陳世旭
一
黃河是一條河。
走向黃河,是一種戰(zhàn)栗的敬畏。
作為中國人的母親河,它以5400多公里的長度,4830米的落差,集40多條主要支流和千余條溪川,千回百折,橫貫西東。流經(jīng)9省區(qū),跨越23個經(jīng)度,集水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內(nèi)人口過億,耕地3億畝。以平均年徑580億立方米的流量承擔全國15%的耕地、12%的人口和數(shù)十座大中城市供水。
世界上再沒有一條河如此重濁!疤枮橐皇纺唷保饔蛎磕昝科椒焦镉4000噸土壤被侵蝕,一年壞滅耕地550萬畝,卻又每年給河口輸送泥沙10億噸,凈造國土幾十平方公里。年均泥沙筑成寬1米、高1米的墻體,長度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一倍,是赤道的27倍。
世界上再沒有一條河如此桀驁不馴。河道任意擺動,寬窄差異幾十里;河床或?qū)訉酉破,深揭?shù)丈,或無限淤高,懸于城市半空;洪水決口泛濫,縱橫凡幾十萬平方公里,使百萬黎庶化為魚蟲,只在晝夜之間。
黃河之于中國,是終年的哭泣流成的河。
無數(shù)災(zāi)難無數(shù)忍耐無數(shù)期冀無數(shù)挫敗,無數(shù)莫名的暴躁無數(shù)難以訴說的痛苦與憂煩,驚悸與困惑,一直伴著這條河在流淌。掀開陰云密布的眉睫,仰望一次次卷土重來的怒吼。北斗斟滿了雷聲,綠草和黃金在夢里洶涌。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西來決昆侖,咆吼觸龍門,落天走東海,九曲萬里沙。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川。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浩浩蕩蕩轟轟烈烈的河,風風火火歡歡喜喜的河,吹吹打打哭哭啼啼的河,搖搖晃晃跌跌撞撞的河,攜來沉沉浮浮的代代子民。季節(jié)的景色在濁浪中輪回。多少王朝傾覆,多少宮殿掩埋,多少王公貴族落魄,多少能臣驍將飲恨,多少遷客騷人哀號,多少佳人美姬消殞。河東河西河南河北,頭頂火盆跪拜神圣的源頭。當石頭碎為粉末,當骨頭朽成泥土,當高粱淌成鮮血,當眼淚凝成麥穗,手執(zhí)銅壺燙暖一河熱淚,黃河,你還是受盡了磨難的子民最想唱的歌!
二
黃河是一條河。
走向黃河,是一種驚世的悲壯。
豪飲北風,佇立在高岸。傾聽大漠荒原,傾聽古戰(zhàn)場鐵馬金戈的長嘯,傾聽五千年禍福相生從不靜息的聲威。蒼涼夕陽撫摩傲岸峽谷,撫摩黃河子民青銅質(zhì)地的膚色。黃河百折不回,黃河不廢萬古流。
空中的寒星,是誰的眼睛?水面浮動神秘的燈影,地平線撤退到時間與意識的外圍,萬種聲音在裸原的深處悄無聲息。黃河鉤沉,流星劃過。河水擊響節(jié)拍,一種不可違背的預(yù)約。溫柔與雄渾彎曲成一個民族不屈的靈魂。
誰主持了秋天的全部收獲?誰把千秋的史話傳諸無窮的后世?黃皮膚的古老民族,站在迸濺喧囂的激流上,站在粗糲蠻野的船歌里,站在烈烈烽火鍛造的旋律中。能割舍一切,不能割舍黃河的品格。那是生命的贊歌,生命的光輝。
三門峽!禹王馬蹄長青苔,中流砥柱依舊在。
禹門口!鯉魚跳過成龍。劈開萬仞山,黃河如同破竹。氣吞山河,濁浪排空,問鼎中原。
壺口!黃河直立。舞者從云端跳落大地,跳落碩大的牛皮鼓。黃土地劃出長長的弧線,堅巖劈出猙獰的裂痕。步步踩著鼓點,陡然急切,忽又沉雄;或寒泉注淌,或雨打梧桐,越舞越酣然。
蒼黃的牛皮鼓起了白煙,黃河喚起威風,鼓聲直擊心頭。魚龍?zhí)鴯{,兵甲交鋒,狂濤撲岸,霹靂騰空。旅人肅然發(fā)癡,屏了呼吸,凝了眼神。穿葉蝶倏爾消失,紫槐花紛紛灑落,燦爛白日繞過千年古樹,峭石上投下蒼鷹的黑影。沉默彌漫大地。
一代代黃河人,把血脈噴涌成黃河的血脈,把骨肉凝結(jié)成黃河的骨肉。不由分說的狂飆,翻卷出無盡的悲歌。就只為多年以后,兒女們能夠如此美麗地在大地行走:紡織棉花,種植水稻,收割麥子,拉網(wǎng)打魚,早晨讀唐詩,黃昏背宋詞,宣紙上潑墨,瓷器上繪畫,在江南的雨巷徘徊,在塞北的草原縱馬,用醇酒招待客人,用香茶浸泡溫情,和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相愛。有一天老死,就埋在河岸隨便哪一座山巒。
一片片向海上漫泛的土地,那么年輕,來不及生成礁石。一種平靜是如此明凈,醉歸的舟子凝神諦聽天籟。隱隱約約黎明的鐘聲,悠遠地傳來,輕輕拂落淡淡的疏星。而越海而來的朝霞,如潮涌。
東營三角洲!最濕潤最年輕的風,撫摩堅硬的手掌,撫摩風干的夢想,撫摩深夜的凝思,撫摩朝日的噴薄。黃土地留下的熱血與汗水,歲月無法沖刷,也無法更改。
鐵凝:山中少年今何在——關(guān)于貧富和欲望
不久前我看了北京人藝的一出話劇名叫《窩頭會館》,編劇是中國非常優(yōu)秀的作家劉恒。有人問起作者這出戲的主題,這讓劉恒感到發(fā)窘,于是他說主題就是一個字:錢。如果“錢”顯得直白,換個含蓄一點的說法是:困境。
正是“困境”這個詞打動了我,讓我想到第二屆東亞文學論壇的主題之一:貧富和欲望。這幾乎是一個當今人類社會無法回避的大問題,因為有人類就有貧富和欲望,有欲望就有困境。而人作為生物界的高級動物,所面臨的困境更為復(fù)雜。“外在的困境是資源短缺,內(nèi)在的困境是欲望不滅!边@也是劉恒的話。
面對一個大的命題,我常常感到自己敘述起來的力不從心。那么,不如就讓我從小處開始,從我的一個短篇小說講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寫過一個名叫《意外》的短篇小說,這是迄今為止我最短的小說,1000個字,漢字排版一頁半紙。有時候我也會像劉恒那樣被朋友問道:你這個小說是寫什么的?為了簡便,我常用一句話表述,我說這大概是一個關(guān)于困境和美的故事。小說大意是這樣的:二十年多前中國北方深山里的小村子臺兒溝,很少有人家掛照片,因為很少有人出去照相。鎮(zhèn)上沒有照相館,去趟縣城,跋山涉水來回五百里。誰家要是掛張照片,頓時滿屋生輝,半個村子也會跟著熱鬧幾天。小說主人公山杏的哥哥來信向家里要張“全家!闭掌,信中特別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個小島上當兵已經(jīng)兩年,走的時候山杏才八歲。接到哥哥的信,山杏就催爹媽去縣城照相,從春天催到秋天。后來,摘完了核桃、柿子,山杏一家終于決定遠征縣城去照相。那天晚上山杏一夜沒睡好,看媽在灶前彎著腰烙餅,爹替她添柴燒火。他們用半夜的時間準備路上的干糧,如同過年一樣。天不亮,他們就換上過年才穿的新罩衣,挎起沉甸甸的干糧籃子出了村。他們搭了五十里汽車,走了二百里山路,喝涼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籃子干餅,第三天才來到縣城。他們找到了照相館,照相師傅將他們領(lǐng)進攝影間。當滿屋燈光嘩的一下亮了起來,當高樓大廈、鮮花噴泉之類的他們從未見過的華麗布景把這一家三口人包圍時,他們甚至來不及驚嘆,照相已經(jīng)開始。在照相師傅的指揮下,他們努力把自己坐端正,同時大睜著眼睛向前方看去。隨著燈光嘩地滅掉,這隆重的事件,幾乎一瞬間就結(jié)束了。半個月后,山杏爹從村委會拿回一個照相館寄來的信
封。山杏搶著撕開封口,里面果然有張照片。但這張照片上沒有大睜著眼睛的山杏一家,照片上只有一個人,一個正沖她們?nèi)椅⑿Φ暮每吹木戆l(fā)姑娘。第二天,山杏家的墻上掛出了這張照片,照片上的姑娘沖所有來參觀的人微笑著。有人問起這是誰,爹媽吞吞吐吐不說話,山杏說,那是她未來的新嫂子。
二十多年前我是一家文學雜志的小說編輯,有時候我會在小說《意外》那樣的深山農(nóng)村短暫地生活,或者說“采訪”。在一個名叫瓦片的村子里,我在“山杏”的家里住過。那一帶太行山風景峻美,交通不便。村子很窮,土地很少,河灘里到處是石頭。因為不能耕種小麥,白面就特別珍貴,家里有人生重病時,男主人才會說一句:煮碗掛面吃吧。我卻被當成貴客款待。山杏的母親為我煮掛面,煎過年才舍得吃的封存在小瓦罐里的臘肉。當我臨走把飯費留下來時,他們?nèi)页泽@地漲紅了臉,好象這是對他們的侮辱。在這個家庭,我見到了被常年的灶煙熏黑的土墻上掛著唯一一張城市年輕女性的照片,就是我寫進小說里的那一張。有位德國作家說過,變美是痛苦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那么山杏一家對這陌生照片的態(tài)度,就是把困境變成了美吧?還有善良。
二十年之后,小村莊瓦片已是河北省一個著名旅游風景區(qū)的一部分了,因為鐵路和高速公路鋪了過來,一列由北京發(fā)車的火車經(jīng)過瓦片通向了更深的深山;疖嚭推嚱K于讓更多的外來人發(fā)現(xiàn)原來這里有珍禽異獸出沒的原始森林,有氣勢磅礴的百里大峽谷,有清澈明麗的拒馬河,從前那些無用的石頭們在今天也變成了可以欣賞的風景,而風景就是財富的資源。我曾經(jīng)為了自己一部電影的拍攝再次來到這山里,電影里需要深山農(nóng)戶的院落,我毫不猶豫地向?qū)а萃扑]了山杏的家。我看見從前的瓦片村民大多開起家庭旅館,山杏們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務(wù)員、導(dǎo)游,有的則成為家庭旅館的女店主。她們不再會為拍一張照片跑幾百里地,旅游景點到處都有照相的生意。她們的眼光從容自信,她們的衣裳干凈時尚,她們懂得了價值,也知道談?wù)撔畔。當我向她們打聽一個更遠的名叫“小道”的村子時,山杏們優(yōu)越地說:“哼,小道呀,知道。他們富不了,他們沒信息!”瓦片和周邊的村子都富了,在這些富裕起來的村莊里,也就漸漸出現(xiàn)了相互比賽著快速發(fā)財?shù)木跋,畢竟錢要來得快,日子才有意思。就有了坑騙游客的事情,就有了出售偽劣商品的事情,就有了各種為錢而起的“嚼清”。那一次導(dǎo)演對我的推薦很滿意,山杏家?guī)缀踉獠粍拥爻蔀榱穗娪袄锱鹘堑募摇V破魅螁栁覉龅刈饨鹪趺此,我想起從前山杏一家的純樸,有把握地說,你就隨便給吧,他們不會計較。但事情并不似我的預(yù)料,當我回到我的城市后,曾很多次在家中接待瓦片的房東——山杏的爹。因為有了汽車、火車、電話,因為有了信息,遙遠的山杏爹總是能夠快速把我找到并申訴攝制組付他報酬的不合理。比方他說攝制組用墨汁把他的新房的白屋頂刷成了黑色;大燈把院里一棵石榴樹烤成了半死;為了劇情需要他們還往河里摔過他的羊,摔了一次又一次,五只羊被摔得十天起站不起來??這都是錢啊,可他們都沒給錢。我一次次放下手中的寫作幫助憤怒的山杏爹向攝制組要錢,心中卻時有惱火:要是沒有火車呢?一切不是單純得多嗎?交通、通訊和旅游業(yè)給瓦片帶來了財富,同時也成為一種運載欲望的挑釁的力量。現(xiàn)代化的強大輻射面對封閉的山谷,是有著產(chǎn)生這種力量的資格的,雖然它的挑釁意味是間接的,不像它所攜帶的物質(zhì)那么確鑿和體面。并且我始終認為,它帶給我們的積極的驚異永遠大于其后產(chǎn)生的消極效果。
那么,現(xiàn)代化和市場經(jīng)濟在進化著鄉(xiāng)村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也扮演了催生欲望的角色。商業(yè)文明的到來和它“溫柔的挑釁”使未經(jīng)污染的深山農(nóng)人的品質(zhì)變得可疑;沒有它們的入侵,貧苦的山杏們的思維邏輯將永遠是寬厚待人。可我想說,這種看似文明的抵抗其實是含有不道德因素的,有一種與己無關(guān)的居高臨下的悲憫。貧窮和閉塞的生活里可能誕生純凈的善意,可是貧窮和閉塞并不是文明的代名詞。誰有權(quán)力不讓山杏們利用大山的風景富裕起來呢?誰有權(quán)力不許一個鄉(xiāng)村老漢跳上火車去找人“投訴”虧待了他的攝制組呢?其實當我在這兒比喻火車是催生欲望的角色時,蒸汽機火車已經(jīng)從中國全面退役成為我們時代的一個背影;內(nèi)
燃機車、電氣機車也不再新鮮。幾年前上海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標志著國際領(lǐng)先技術(shù)的磁懸浮列車。在這個人類集體鐘情于速度的時代,那個仿佛不久前還被我們當成工業(yè)文明象征的蒸汽機車,轉(zhuǎn)瞬之間就突然成了古董。蒸汽,這種既柔軟又強大的物質(zhì),這個引發(fā)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啟動了近現(xiàn)代文明之旅的動力也就漸漸從領(lǐng)先的位置上消失了。當它的實用功能衰弱之后,它那暖意盎然的懷舊的審美特質(zhì)才凸現(xiàn)出來。問題是,當今世界,早已先期享受了工業(yè)革命那實用功能所帶來的諸多物質(zhì)進步的人們,誰又有權(quán)力為了個人今天的審美愉悅,去對那些大山里的山民們說,我們可以富,但你們卻不行呢?
我在這時想起一個深山里的少年。上世紀90年代,一個初秋的下午,我在一個名叫小道(向山杏們打聽過的小道)的村子里,順著雨后泥濘的小道走進一戶人家,看見在堆著破鐵桶和山藥干的窗臺上靠著一塊手絹大的石板,石板上歪歪扭扭地寫著三行字:
太陽升起來了,
太陽落下去了,
我什么時候才能變好呢?
問過院子的女主人,她告訴我這是她九歲的兒子寫的。我又問孩子是否在家,女主人說他割山韭菜去了。那天我很想看見這個九歲的深山少年,因為他那三行字跡歪扭的詩打動了我——我認為那是詩。那詩里有一個少年的困境,愿望,他的情懷和尊嚴,有太陽的起落和他的向好之心。那天我沒有等到他回家,但我一直記著石板上那三句詩。今天那個少年早已長大,或許還在小道種地,或許已經(jīng)讀書、進城。假如在新世紀的今天,我把他的詩改動一個字,變成“太陽升起來了,太陽落下去了,我什么時候才能變富呢”,我還會認為這是詩嗎?
與其承認這還是詩,不如承認這是合理的欲望。如同16世紀葡萄牙詩人在歡迎他們的商船從海上歸來時那直白的詩句:“利潤鼓舞著我們揚帆遠航??”
“利潤”這字眼嵌入在詩行中看上去的確令人尷尬,但文學的責任不在于簡單奚落“變富”的欲望,因為變富并不意味著一定變壞,而“變好”并不意味著一定和貧窮緊緊相聯(lián)。文學在其中留神的應(yīng)該是“困境”。貧窮讓人陷入困境,而財富可能讓人解脫某些困境,但也有可能讓人陷入更大的困境。最近我在一篇討論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的價值變化的文章中讀到,消費經(jīng)濟時代的突然降臨讓許多沒有足夠心理準備和文化準備的村民,無暇也無力去做其他可供想象的人生籌劃。多掙錢以確立存在地位的欲望壓倒了這些,他們被迫卷入人與人之間一場財富競賽的長征:爭蓋高樓,喜事大辦,喪事喜辦,以喪失尊嚴來換取以為的“面子”。中國中央電視臺曾經(jīng)報道過南方一些農(nóng)村,有人在辦喪事時請戲班子跳脫衣舞,因為花得起錢而在鄰里間“掙足了面子”。這讓人瞠目,讓人想到說的雖是村民但又何止村民?我的一位北京親戚,當年住在四合院一間三平方米的小屋里,如今他在為自己選購汽車時,打開一款已屬高檔車的車門,竟皺著眉頭不滿地連聲說,“后排座間太小,空間太!”所有這些,更讓人思考一個國家在富強的崛起時,文明在何處以何種面目支撐。文明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制度性守護,是對人性尊嚴所必須的自由平等的捍衛(wèi)。這也正是其價值魅力所在。
生活在前進,高科技日新月異。人類的物質(zhì)文明在過去200多年里發(fā)生的變化遠遠超過了之前的5000年。但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相對于人類有文明史的5000年,200多年的時間還是太短了些。更何況,若從非洲南方古猿走出森林開始,人類生理和心理的進化至少已經(jīng)歷了500萬年。有人類學家稱,幾乎所有人都對蛇有與生俱來的恐懼,源于人類祖先早年在叢林中生活,無數(shù)代人與蛇共處,很多人失去生命,因此已把這種警覺融入人類的基因代代遺傳。當200多年的進步使人類仿佛已經(jīng)成為這個星球唯一主宰的時候,我們是否真正知道欲望將把自己帶往何方?我們是否真正明白自己造成的這所有變化的結(jié)果和含義?人類恐怕還要有更漫長的時間去領(lǐng)悟,以讓靈魂跟上變化的腳步。今天,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不斷加深,我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我們的物質(zhì)要求也一再地擴大,雖然我愿意贊美高科技帶給人類
所有的進步和財富,但我還是要說,以財富和物質(zhì)積累為核心訴求的變革,不能僅僅成為一種去倫理、去道德、去烏托邦的世俗性技術(shù)改革。巨大的物質(zhì)力量最終并不是我們生存的全部依據(jù),它從來都該是更大精神力量的預(yù)示和陪襯。這兩種力量會長久地糾纏在一起,互相依存難解難分。它們彼此對立又相互滲透,構(gòu)成了我們內(nèi)在的思想緊張。而文學要探究的領(lǐng)域,也應(yīng)該包括這種緊張。
為什么我常會心疼和懷念瓦片村的山杏和她的一家?為什么處在信息時代的我們,還是那么愛看電影里慢跑的火車上發(fā)生的那些纏綿或者驚險?我不認為這僅僅是懷舊,我想說,當我們渴望精神發(fā)展的速度和心靈成長的速度能夠跟上科學發(fā)明和財富積累的速度,有時候我們必須有放慢腳步回望從前的勇氣,有屏住呼吸回望心靈的能力。就這個角度來說,文學最深層的意義和精神可能是保守的——即使以最先鋒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文學。保守或許對科技創(chuàng)新有害,但在善與惡,憐憫與同情,愛與恨、尊嚴與幸福??這些概念中,并不存在進步與保守的問題。因為永恒的道德真理不會衰老,而保衛(wèi)和守望人類精神的高貴,保衛(wèi)和守望我們共同生存的這個星球的清潔與和平理應(yīng)是文學的本意。在人類的欲望不斷被爆炸的信息挑起、人類的神經(jīng)頻頻被信息蹂躪的物欲時代的喧囂中,文學理應(yīng)發(fā)出它可能顯得別扭的、困難而保守的聲音,或許它的“不合時宜”將是真正意義上的先鋒!也因此,文學將總是與人類的困境同行。也因此,文學才有可能彰顯出獨屬于自己的價值魅力。
太陽升起來了,
太陽落下去了,
我什么時候才能變好呢!
我還是記起了深山少年寫在石板上這簡單的句子,因為這里有誠實的內(nèi)心困境,有稚嫩的尊嚴,更有對“我”的考問和期待。“我”是充滿欲望和希望的少年,少年是人類世界的未來。
人什么時候、怎樣才能變得更好呢?
范曾:準將的肩章——記戴高樂將軍
我拜托將軍的者,前巴黎大區(qū)省長、九十三歲的沃塞爾(LucienVochel)先生將一幅我水墨畫的戴高樂將軍肖像贈送給菲利普·戴高樂,因此有了以下兩封往返的信件,它們將。菲利普·戴高樂
海軍上將
議會名譽議員此致: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
范曾大師
親愛的大師,親愛的院長先生:
我與太太在醫(yī)院盤桓了相當時日后回到家中,太太則仍然滯留醫(yī)院的病榻,我驚喜并驕傲地發(fā)現(xiàn)我們的朋友呂西安·沃塞爾省長送來大幅戴高樂將軍的肖像作品,她是如此光彩照人而形神兼?zhèn),更兼充滿和諧、審美情趣與蒼勁有力的中文書法題跋,足徵任字皆不能望其項背,使我寫此信時感到,但卻依然以九十高齡親筆手書,以對您給予我的莫大榮幸和滿足表達由衷的感謝。
以此,我及家人便幸運地擁有來自如此偉大的國度的大師之杰作,戴高樂將軍于1964年正式承認了那個偉大國家,然其內(nèi)心則在早年初獲世界歷史知識時便于此不疑。
我把您的照片置于畫作的背面珍藏。這是出自悠久的文化世家的偉人的肖像與杰構(gòu)。您于全世界的繪畫、詩歌、文學諸領(lǐng)域及高等學府皆享有盛名。
再次對您的隆情美意深表謝忱,親愛的大師,親愛的院長先生,請接受我極深厚的友誼
開封散文篇二:曹含清散文《去禹王臺看櫻花》
去禹王臺看櫻花
周末睡了個懶覺,睜開眼睛的時候已經(jīng)滿屋子的春光,光線明麗耀眼。我心里盤算怎么度過這個燦爛的春日。去廣場上放風箏,去城郊的草莓園采摘鮮草莓,還是去電影院消磨時間……刷牙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禹王臺的櫻花,現(xiàn)在恐怕已經(jīng)開得如火如荼了。我立刻決定去那里看櫻花,享受這個燦爛的春日。
禹王臺在開封市區(qū)的東南隅,春秋的時候大音樂家?guī)煏缭谶@里筑臺演樂,因此我們又叫它古吹臺。很多年前的一個夏天我去過那里,看到一棵棵枝葉繁茂的櫻花樹就惋惜錯過了花期。
我乘車去那里,到的時候?qū)⒔形,明媚的春光照耀著亭廊樓閣,沐浴著蒼郁的松柏。游人不多,園子顯得有幾分寥落。我沿著一條碎石小路向前走,穿過一片樹林遠望到了櫻花園,只見千枝萬枝花團錦簇,像是一團團云霞在這里升騰聚集。一股股櫻花的芳香仿佛瓊漿玉液滲進肺腑,讓我沉醉。
走在櫻花園里,眼前和頭頂交錯著一枝枝櫻花。我覺得腳底下像是踩著一朵朵云彩,在繁花間飄來蕩去。仔細地觀看這些櫻花,它不如桃花艷麗,比杏花嬌媚,它的美就在于不艷麗卻一身嬌氣,不清雅卻風骨高潔。
我默坐在櫻花樹下想到了師曠。據(jù)說他覺得眼睛看到紛紜的世界使他無法專心做事,所以他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讓自己的心清凈下來,去專心練琴。后來,他的琴藝高超,聲動寰宇。我靜靜地思考師曠的故事,總覺得當藝術(shù)和自殘聯(lián)系到一塊的時候便毫無美感,只是悲壯。大約兩千六百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在師曠曾經(jīng)撫琴的地方靜坐,去遙想那消失在宇宙里的琴聲。
師曠逝世大約一千三百年之后,大詩人李白、杜甫和高適一起來過這里。天寶元年,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征召。他躊躇滿志,奔向長安。本想大展經(jīng)綸,濟蒼生,安黎民,沒想到抱負落空,英雄根本沒有用武之地。于是他離開京城,約上杜甫和高適一起游山玩水。他們到這里的時候或許正是櫻花盛開的季節(jié)。他們在園子里宴飲游樂,吟詩作賦,互相談?wù)劺硐,發(fā)發(fā)牢騷。如今詩仙和詩圣已經(jīng)死了大約一千二百五十年,唐宋元明清已經(jīng)成為一摞厚厚的歷史,上面落滿了塵埃,而這春天依舊,繁花依舊。
我站起來的時候身上落了幾瓣櫻花。一只布谷鳥在園子里鳴叫,春光暖暖地照耀著大地。我抬頭望了望櫻花樹上的一片藍天,望到了幾頁遠去的云影。
開封散文篇三:中華散文鑒賞
《蘇軾傳》譯文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譯】蘇軾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游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到古今的成敗得失,常能說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讀東漢《范滂傳》,很有感慨,蘇軾問道:“我如果做范滂,母親能答應(yīng)我這樣做嗎?”程氏說:“你能做范滂,我難道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比冠,博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奔蔚v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fù)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甭?wù)呤紘W不厭,久乃信服。
【譯】到二十歲時,就精通經(jīng)傳歷史,每天寫文章幾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書。不久讀《莊子》,感嘆說:“我從前有的見解,嘴里不能說出,現(xiàn)在看到這本書,說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參加禮部考試。當時文章晦澀怪異的弊習很重,主考官歐陽修想加以改正,見到蘇軾《刑賞忠厚論》,很驚喜,想定他為進士第一名,但懷疑是自己的門客曾鞏寫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經(jīng)義策問取得第一,殿試中乙科。后來憑推薦信謁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圣俞說:“我應(yīng)當讓這個人出人頭地了。”聽到的人開始嘩然不服,時間久了就信服此語。
丁母憂。五年,調(diào)福昌主簿。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之秘閣。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fù)對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
【譯】服母喪。嘉祐五年,調(diào)任福昌主簿。歐陽修因他才能識見都好,舉薦他進秘閣?荚囎鞑哒摿^去人們應(yīng)試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數(shù)寫得不好。蘇軾開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筆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從宋初以來,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吳育和蘇軾而已。
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叛官。關(guān)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歲輸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經(jīng)砥柱之險,衙吏踵破家。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guī),使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
【譯】任職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叛官。關(guān)中自從元昊叛亂后,百姓貧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輸送到南山的木筏,從渭河進入黃河,經(jīng)過砥柱的險處,衙前役人相繼破產(chǎn)。蘇軾訪察到其利弊所在,為他們修訂衙規(guī),讓他們自己選擇水工按時進送或停止,從此害處被減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邸聞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誥。宰相韓琦曰:“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yǎng)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后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fù)異辭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與修注如何?”琦曰:“記注與制誥為鄰,未可遽授。不若于館閣中近上貼職與之,且請召試!
英宗曰:“試之未知其能否,如軾有不能邪?”琦猶不可,及試二論,復(fù)入三等,得直史館。軾聞琦語,曰:“公可謂愛人以德矣!
會洵卒,賻以金帛,辭之,求贈一官,于是贈光祿丞。洵將終,以兄太白早亡,子孫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屬軾。軾既除喪,即葬姑。后官可蔭,推與太白曾孫彭。
【譯】治平二年,入朝判登聞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時就聽到他的名聲,想用唐朝舊例召他進翰林院,管理制誥之事。宰相韓琦說:“蘇軾的才能,遠大杰出,將來自然應(yīng)當擔當天下大任。關(guān)鍵在于朝廷要培養(yǎng)他,使天下的士人無不敬畏羨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來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沒有異議了。現(xiàn)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為正確,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牽累!庇⒆谡f:“姑且給他修注一職如何?”韓琦說:“記注和知制誥地位相近,不可馬上授予。不如在館閣中較靠上的貼職授予他,而且請召來考試。”英宗說:“考試不知他能否勝任,像蘇軾會有不能擔任的嗎?”韓琦還是不同意,到試了兩篇論,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館的職位。蘇軾聽到了韓琦的話,說:“韓公可以說是用德行來愛護人的呀!
適逢蘇洵去世,朝廷賜給他金帛,蘇軾推辭了,要求贈父親一個官職,于是贈光祿(來自:www.newchangjing.com 蒲公英文 摘:開封散文)丞。蘇洵將死,因哥哥太白早死,子孫沒有成人,妹妹嫁給杜氏,死了還未下葬,囑咐蘇軾。蘇軾服喪期滿后,就馬上安葬了姑母。后來大官可以讓子孫得蔭,就推讓給了蘇太白的曾孫蘇彭。
熙寧二年,還朝。王安石執(zhí)政,素惡其議論異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變科舉、興學校,詔兩制、三館議。軾上議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史皂隸未嘗無人,而況于學校貢舉乎?雖因今之法,臣以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責實,則公卿侍從;紵o人,而況學校貢舉乎?雖復(fù)古之制,臣以為不足。夫時有可否,物有廢興,方其所安,雖暴君不能廢,及其既厭,雖圣人不能復(fù)。故風俗之變,法制隨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強而復(fù)之,則難為力。 慶歷固嘗立學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僅存。今將變今之禮,易今之俗,又當發(fā)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食游士。百里之內(nèi),置官立師,獄訟聽于是,軍旅謀于是,又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則無乃徒為紛亂,以患苦天下邪?若乃無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時,則與慶歷之際何異?故臣謂今之學校,特可因仍舊制,使先王之舊物,不廢于吾世足矣。至于貢舉之法,行之百年,治亂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視祖宗之世,貢舉之法,與今為孰精?言語文章,與今為孰優(yōu)?所得人才,與今為孰多?天下之事,與今為孰辦?較此四者之長短,其議決矣。
今所欲變改不過數(shù)端:或曰鄉(xiāng)舉德行而略文詞,或曰專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兼采譽望而罷封彌,或欲經(jīng)生不帖墨而考大義,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遠者、大者,區(qū)區(qū)之法何預(yù)焉。臣又切有私憂過計者。夫性命之說,自子貢不得聞,而今之學者,恥不言性命,讀其文,浩然無當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此豈真能然哉!蓋中人之性,安于放而樂于誕耳。陛下亦安用之?
【譯】熙寧二年,蘇軾回到朝廷。王安石執(zhí)政,向來厭惡蘇軾的議論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熙寧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舉、興辦學校,皇帝下詔叫翰林學士和知制誥,史館、昭文館和集賢院的官員商議。蘇軾上折發(fā)表議論說:
求得人才的道路,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注重實際。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朝廷有注重實際的政策,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嘗沒有人才,何況學校和科舉呢?即使沿用現(xiàn)在的辦法,我以為人才還有余。如果君主和宰相沒有知人之明,朝廷不求實,即使在公卿和侍從之臣中也會常常憂慮沒有人才,又何況學校和科舉呢?即使恢復(fù)古代的制度,我以為還是不夠。至于時代有可行與不可行,政事有隨時廢興的不同,正是合適的時候,即使是暴君也無法廢除,等到不再適用時,即使時圣人也無法恢復(fù)。所以風俗的變化,法律制度就跟著改變,好像江河的改道,強求復(fù)舊,就難以奏效了。
慶歷年間開始設(shè)立學校,到了今天,僅存空名。現(xiàn)在要改變當今的禮制,更改當今的風俗,又要發(fā)動百姓來修建官府,收取百姓的財物來養(yǎng)活游學的士人。在方圓百里之內(nèi),設(shè)官員立教師,刑獄之事在這里審判,軍事問題在這里討論,又要選汰不服從教化的人驅(qū)逐到遠方去,那豈不是徒然制造紛亂,使天下人愁苦嗎?至于不作大的更改,而希望對現(xiàn)在有所裨益,那和慶歷時代有何不同?所以我認為今天的學校,但可因循舊制,沿用先王的舊制度,不在我們這代廢去就夠了。至于科舉的辦法,實行了一百年,國家的治亂和盛衰,根本不由此決定。陛下看祖宗的時候,科舉的辦法,和今天的比起來哪一個更精?言語和文章,和今天比哪一個更好?所得到的人才,和今天比哪一個更多?天下的事,和今天比哪一個更處理得好?把這四點的優(yōu)劣一比較,那爭論就可以解決了。
現(xiàn)在想要改變的不過是這幾點:有的說鄉(xiāng)試選拔人才注重德行而忽略文詞,有的說專取策論而免試詩賦,有的想兼取名望而免去密封試卷,有的想使應(yīng)試者免考帖去部分經(jīng)文默寫字句而考大義,這些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請陛下留意在長遠的、重大的事情上,這些區(qū)區(qū)的方法又何相干。我又實在有過于憂慮的方面。那些關(guān)于人性天命的說法,從子貢開始就沒再聽說,而現(xiàn)在治學的人,以不說人性天命為恥,讀他們的文章,大而無當不可追根問底;看這些人的相貌,更是高超卻沒有顯著的特征加以斟酌,這難道真能如此嗎?大抵中等人的性情,安于放縱而喜為怪誕而已。陛下又要怎樣使用他們呢?
議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軾議,意釋然矣!奔慈照僖姡瑔枺骸胺浇裾畹檬О苍?雖朕過失,指陳可也。”對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愿鎮(zhèn)以安靜,待物之來,然后應(yīng)之!鄙褡阢と辉唬骸扒淙裕蕻斒焖贾。凡在館閣,皆當為朕深思治亂,無有所隱。”軾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悅,命權(quán)開封府推官,將困之以事。軾決斷精敏,聲聞益遠。會上元敕府市浙燈,且令損價。軾疏言:“陛下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此事至小,體則甚大,愿追還前命!奔丛t罷之。
【譯】奏議上呈后,神宗覺悟地說:“我本來懷疑這事,得到蘇軾的奏議,心里就清楚了!碑斕煺僖娝,問道:“當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過失,也可以指出來!碧K軾回答說:“陛下性格天生明知,上天賜予文才武功,不用擔心不明察,不用擔心不勤政,不用擔心不決斷,只擔心治理事務(wù)太急
躁,聽人話語太寬廣,進用官員太快速。希望能以安靜來治理國家,等待事物的出現(xiàn),然后加以處理。”神宗震驚地說:“你的三句話,我應(yīng)當仔細地考慮。凡是在館閣的人,都應(yīng)當為我深思治亂的辦法,不要有所隱瞞!碧K軾退下,和同僚講起這些事。王安石不高興,令他做開封府推官,將用事務(wù)來困擾他。蘇軾決斷精當敏捷,名聲傳得更遠。正逢元宵節(jié)下令要開封府購買浙江的燈,而且命令降低價格。蘇軾上疏說:“陛下難道喜歡燈嗎?這不過是奉承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歡笑而已。但百姓不能每家都買,都認為以不急用的耳目玩好,奪去他們衣食所必需的錢財。這件事極小,而關(guān)系很大,希望您能追回成命!被实巯略t書免去此舉。
時安石創(chuàng)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曰:
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結(jié)人心,厚風俗,存紀綱。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如木之有根,燈之有膏,魚之有水,農(nóng)夫之有田,商賈之有財。失之則亡,此理之必然也。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眾而不安,剛果自用而不危者。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悅矣。
祖宗以來,治財用者不過三司。今陛下不以財用付三司,無故又創(chuàng)制置三司條例一司,使六七少年,日夜講求于內(nèi),使者四十余輩,分行營干于外。夫制置三司條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與使者四十余輩,求利之器也。造端宏大,民實驚疑;創(chuàng)法新奇,吏皆惶惑。以萬乘之主而言利,以天子之宰而治財,論說百端,喧傳萬口,然而莫之顧者,徒曰:“我無其事,何恤于人言。”操網(wǎng)罟而入江湖,語人曰“我非漁也”,不如捐網(wǎng)罟而人自信。驅(qū)鷹犬而赴林藪,語人曰“我非獵也”,不如放鷹犬而獸自馴。故臣以為欲消讒慝而召和氣,則莫若罷條例司。
今君臣宵旰,幾一年矣,而富國之功,茫如捕風,徒聞內(nèi)帑出數(shù)百萬緡,祠部度五千余人耳。以此為術(shù),其誰不能?而所行之事,道路皆知其難。汴水濁流,自生民以來,不以種稻。今欲陂而清之,萬頃之稻,必用千頃之陂,一歲一淤,三歲而滿矣。陛下遂信其說,即使相視地形,所在鑿空,訪尋水利,妄庸輕剽,率意爭言。官司雖知其疏,不敢便行抑退,追集老少,相視可否。若非灼然難行,必須且為興役。官吏茍且順從,真謂陛下有意興作,上糜帑廩,下奪農(nóng)時。堤防一開,水失故道,雖食議者之肉,何補于民!臣不知朝廷何苦而為此哉?
自古役人,必用鄉(xiāng)戶。今者徒聞江、浙之間,數(shù)郡顧役,而欲措之天下。單丁、女戶,蓋天民之窮者也,而陛下首欲役之,富有四海,忍不加恤!自楊炎為兩稅,租調(diào)與庸既兼之矣,奈何復(fù)欲取庸?萬一后世不幸有聚斂之臣,庸錢不除,差役仍舊,推所從來,則必有任其咎者矣。青苗放錢,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歲常行。雖云不許抑配,而數(shù)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與?計愿請之戶,必皆孤貧不濟之人,鞭撻已急,則繼之逃亡,不還,則均及鄰保,勢有必至,異日天下恨之,國史記之,曰“青苗錢自陛下始”,豈不惜哉!且常平之法,可謂至矣。今欲變?yōu)榍嗝纾瑝谋顺纱,所喪逾多,虧官害民,雖悔何及!
昔漢武帝以財力匱竭,用賈人桑羊之說,買賤賣貴,謂之均輸。于時商賈不行,盜賊滋熾,幾至于亂。孝昭既立,霍光順民所欲而予之,天下歸心,遂以無事。不意今日此論復(fù)興。立法之初,其費已厚,縱使薄有所獲,而征商之額,所損必多。譬之有人為其主畜牧,以一牛易五羊。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今壞常平而言青苗之功,虧商稅而取均輸之利,何以異此?臣
竊以為過矣。議者必謂:“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惫时菹聢詧(zhí)不顧,期于必行。此乃戰(zhàn)國貪功之人,行險僥幸之說,未及樂成,而怨已起矣。臣之所愿陛下結(jié)人心者,此也。
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shù)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薄厚,不在乎富與貧。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故臣愿陛下務(wù)崇道德而厚風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貪富強。愛惜風俗,如護元氣。圣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以齊眾,勇悍之夫可以集事,忠厚近于迂闊,老成初若遲鈍。然終不肯以彼易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喪大也。仁祖持法至寬,用人有敘,專務(wù)掩覆過失,未嘗輕改舊章?计涑晒,則曰未至。以言乎用兵,則十出而九;以言乎府庫,則僅足而無余。徒以德澤在人,風俗知義,故升遐之日,天下歸仁焉。議者見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舉,乃欲矯之以苛察,齊之以智能,招來新進勇銳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未享其利,澆風已成。多開驟進之門,使有意外之得,公卿侍從跬步可圖,俾常調(diào)之人舉生非望,欲望風俗之厚,豈可得哉?近歲樸拙之人愈少,巧進之士益多。惟陛下哀之救之,以簡易為法,以清凈為心,而民德歸厚。臣之所愿陛下厚風俗者,此也。
祖宗委任臺諫,未嘗罪一言者?v有薄責,旋即超升,許以風聞,而無官長。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guān)廊廟,則宰相待罪。臺諫固未必皆賢,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須養(yǎng)其銳氣,而借之重權(quán)者,豈徒然哉?將以折奸臣之萌也。今法令嚴密,朝廷清明,所謂奸臣,萬無此理。然養(yǎng)貓以去鼠,不可以無鼠而養(yǎng)不捕之貓;畜狗以防盜,不可以無盜而畜不吠之狗。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shè)此官之意,下為子孫萬世之防?臣聞長老之談,皆謂臺諫所言,常隨天下公議。公議所與,臺諫亦與之;公議所擊,臺諫亦擊之。今者物論沸騰,怨讟交至,公議所在,亦知之矣。臣恐自茲以往,習慣成風,盡為執(zhí)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紀綱一廢,何事不生!臣之所愿陛下存紀綱者,此也。
【譯】當時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蘇軾上書論新法不利,說:
我所想說的,三句話而已。請求陛下維系人心,敦厚風俗,保存法紀。君主所依靠的是人心罷了,正像樹有根,燈有油,魚有水,農(nóng)夫有田,商人有錢。失去了就會滅亡,這是必然的道理。從古到今,沒有說和順平易和眾人同心而不能安定,剛愎自用而不遇危險的。陛下也知道人們對新法的不滿了。
從祖宗一直以來,管理財政的是三司。現(xiàn)在陛下不把財政交付給三司,無故又創(chuàng)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用六七個青年人,日夜在里面討論研究,又派出四十多人,分頭出外辦事。那制置三司條例司,是求利的名義;六七個青年人和四十多個派出人員,是求利的工具。開創(chuàng)的聲勢很大,百姓實在驚訝疑慮;創(chuàng)立的法令新奇,差吏都很畏懼疑惑。用皇帝的身份來謀求財利,用天子的宰相來管理財務(wù),人們產(chǎn)生種種議論,萬民議論紛紛,然而朝廷卻置之不顧,還說:“我沒有這事,何必顧慮別人說。”正如拿著魚網(wǎng)到江湖去,對人說“我不是去捕魚”,不如丟掉魚網(wǎng)而人們自然相信。趕著鷹和狗進入山林,對人說“我不是去打獵”,不如放掉鷹和狗而野獸自然安靜。所以我以為要消除讒言而招致和氣,那就不如撤銷制置三司條例司。
現(xiàn)在君臣都日夜忙碌連吃飯的時間都延遲,幾乎一年了,而使國家富裕的功績,還茫然像捕風一樣,只聽說內(nèi)府拿出幾百萬緡錢,祠部給僧侶度牒五千多人而已。用這些手段作為富國的辦法,誰不能做呢?而所實行的事情,路人都知道其困難。
相關(guān)熱詞搜索:開封 散文 開封散文游記 描寫開封的散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