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鱸之思,思的是哪條魚
發(fā)布時間:2018-06-2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拍到了在蘇州“南石皮記”舉辦文會宴的場景,園子的主人是葉放,文化圈里不少人熟識。近年來,他將插花、聞香、品茗、撫琴等生活藝術(shù)傳播到歐洲,對中國文化的推介起到了積極作用。
幾天后,不少網(wǎng)民質(zhì)疑,認為既然葉放以復原的古典名菜“金齏玉鲙”向張季鷹先生致敬,那就應該用松江四鰓鱸魚,而非太湖花鱸。
沒錯,提及四鰓鱸魚,總是與“莼鱸之思”這個橋段聯(lián)系在一起!妒勒f新語·識鑒》中是這樣說的:“張季鷹(張翰)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莼鱸之思”從此就成了思念故鄉(xiāng)的代名詞。
松江四鰓鱸魚是海淡水洄游性魚類,進入河流后主要以活蝦為食,喜生活于水流湍急之處,從小到大攝食海、淡水動物餌料十多種,所以體內(nèi)富含豐富的礦物質(zhì)、維生素和氨基酸。常識告訴我們,論肉質(zhì),吃魚蝦的魚肯定比吃水草的魚要來得鮮美。四鰓鱸魚以魚蝦為餌料,其肉質(zhì)的鮮美應該是順理成章的。此魚在進入發(fā)情期后在兩鰓后邊會長出一對凹痕,看起來像有四片鰓,故稱“四鰓鱸魚”。還有一種說法更傳奇:松江四鰓鱸魚以秀野橋下的一段急流中所出最佳。十多年前我曾到松江秀野橋一帶采訪,當?shù)馗刹扛嬖V我:上世紀 60 年代以后,河水污染日漸嚴重,四鰓鱸魚就基本絕跡。我站在秀野橋上,環(huán)顧茫茫四野,無奈地嘆了一口氣。
好在后來養(yǎng)殖成功了,而且本人也有幸吃過。
實話告訴各位,人工養(yǎng)殖成功的松江四鰓鱸魚個體較小,長約 10 厘米,比一般常見的塘鱧魚還小些?萍既藛T告訴我,此魚養(yǎng)了兩三年也就這么大了,如果要養(yǎng)到 20 厘米左右,時間成本會很高。四鰓鱸魚頭略大,色灰暗,魚皮厚且粗糙,與雞蛋液一起燉,肉質(zhì)還算細膩,但味道并不見得會讓你日后常常想念它。
有報道稱:2015 年松江四鰓鱸現(xiàn)代科技養(yǎng)殖再獲突破,首次試驗 4 萬平方米規(guī)模化池塘養(yǎng)殖模式取得成功,約 5 萬尾商品成魚陸續(xù)長成,年產(chǎn)量約為 2014 年試點時的 5 倍,價格也越來越“親民”。
那會兒大概是剛剛養(yǎng)殖成功吧,我吃的那條四鰓鱸魚,成本價據(jù)說就要 400 多元,令我當場涌起了罪惡感,也不知道現(xiàn)在“親民”的價格是多少。后來上海有關(guān)方面組織了一次關(guān)于四鰓鱸魚的研討會,主辦方給我發(fā)了請柬,與會的餐飲界朋友也希望我能參加并發(fā)表意見,但是我沒有去。此時我已經(jīng)對四鰓鱸魚的真實身份產(chǎn)生了懷疑。
那么,在設下歷史謎局的張翰之后,傳說中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兩次在松江府吃到的、曾國藩吃過的、尼克松與基辛格吃過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想吃而沒有吃到的那條鱸魚應該是怎樣的面目呢?
就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過蘇州吳越美食推進會會長蔣洪先生,他說:“絕大多數(shù)人沒見過史書記載的松江鱸魚。松江鱸魚到底長啥樣,這個問題得講講清楚。”蘇軾在《后赤壁賦》里描述:“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睏钊f里在《松江鱸魚》里又說:“鱸出鱸鄉(xiāng)蘆葉前,垂虹亭上不論錢。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白質(zhì)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秋風想見真風味,只是春風已迥然!碧K、楊二人都留下了“細鱗巨口、白質(zhì)黑章”的認知線索。
同時代的范成大在《吳郡志·土物》中也有記載:“鱸魚,生松江,尤宜鲙。潔白松軟,又不腥,在諸魚之上,江與太湖相接,湖中亦有鱸!
蔣洪先生考證并偶然獲得一條太湖花鱸后認為,傳說中的松江鱸魚應該就是“體背側(cè)青灰色,背側(cè)及背鰭鰭棘部散布若干黑色斑點,斑點常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腹面灰白色。背鰭鰭條部及尾鰭邊緣黑色。胸鰭、腹鰭和臀鰭灰色(摘自《太湖魚類志》)”的太湖花鱸,吳江太湖沿岸的漁民也稱其為“太湖鱸鱖”,其外形完全符合“細鱗巨口,白質(zhì)黑章”的體貌特征。
蔣洪還告訴我,“莼鱸之思”這一故事經(jīng)過1 700 多年的演繹,人們已經(jīng)漸漸地忘記了它的長相,不懂中國文化的學者將另一條不相干的魚命名為“松江鱸魚”( Trachidermus fasciatus ),于是,世人開始凌亂……
原來,傳說中的四鰓鱸魚與太湖花鱸不是一回事兒。
那么仍有人會問:松江鱸魚怎么會跑到吳江去呢?
這里也必須說明一下。張翰是吳郡人,死后也葬在吳江,再說今人也容易混淆松江府與古時松江的概念。在隋朝時,吳江稱為“松江”,花鱸自然也被稱為“松江鱸”。隋代《南郡記》云:“吳人獻淞江鱸鲙于隋煬帝。帝曰:金齏玉鲙,東南佳味也!薄墩f文》注:“鲙即膾,細切肉也。”這大概也是“舌尖 3”中葉放將“金齏玉膾”列入文會宴菜單的理由。
清代徐崧、張大純纂輯的《百城煙水·吳江縣》說得更明白:“吳江,即古之松江。后梁開平三年(909),吳越王錢鏐劃吳縣南地、嘉興北境置吳江縣。”
原來,歷史典故中所說松江就是今天的吳江,傳說中的四鰓鱸魚與太湖花鱸也不是一回事兒。
我沒有吃過“金齏玉鲙”這道極具文青氣質(zhì)的歷史名菜,但在蘇州吳江的吳江賓館品嘗過他家創(chuàng)制的“莼鱸之思”。廚師以莼菜、花鱸為時令食材,花鱸活殺批成薄片,薄腌適時,配新鮮的太湖莼菜,以沸滾的高湯沖入盅內(nèi)燙熟而成。此菜從顏值上看絕對驚艷,莼菜狀如荷葉幼芽,色澤潤綠,將雪白的鱸魚片襯得相當清雅。質(zhì)地鮮嫩爽滑,入口不需多嚼,用舌尖一抿,即可體會湖鮮特有的美味清氣。
吳江賓館這道“莼鱸之思”將中華典故從文字符號走向餐桌,得到業(yè)內(nèi)外美食家的好評,先后獲得“江蘇名菜”“蘇州當家菜”等榮譽,2016 年入選“蘇州十大招牌菜”。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