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

發(fā)布時間:2020-06-20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十幾年前,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在《中國的前途》一書中曾經預言,“假若中國要在20年后有足以炫耀的經濟表現(xiàn),以我個人的估計,在這20年間,必須要有三四億人口從農村遷徙到城市里去……假若這個大搬遷不出現(xiàn),經濟現(xiàn)代化就難有大成”,張五常在書中強調,“中國的希望,是要靠大搬遷的壓力大顯神威”?梢哉f,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這二三十年間,農民工潮的出現(xiàn),必將是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現(xiàn)代化,就是農民現(xiàn)代化。這個瓶頸不突破,一切就只是一紙奢談。

  本文試圖通過對S村的歷史與現(xiàn)實描繪,鋪陳現(xiàn)代中國農村的發(fā)展軌跡。筆者所選的S村,并非能完全代表中國農村,只是以“大背景,小縮影”來透視中國農村改革與實踐的悲喜與諸種問題,照見一個時代的掙扎與恥辱。

  

  八十年代

  

  S村是江南某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地處三個鄉(xiāng)級單位的交界處,屬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帶。據(jù)族譜記載,S村淵源可以追溯到楚國荊州,于明朝萬歷年間自南昌遷入。每年元宵時,村里舞的龍燈上都貼有“江陵世家”的剪紙。主要作物為水稻、棉花和花生。1981年,S村當時的人口為65人左右,是年底,實行包產到戶。

  村民們關于包產到戶前最深的回憶是,有的人家在三年自然災害時餓死過小孩,而現(xiàn)在40歲以上的村民,大多都有胃病史。這一年齡段的村民在教育孩子時,常會說,你們現(xiàn)在有吃有穿,沒有理由不好好讀書。說這話時,他們沒想到十幾年后,會因為學費的問題,許多孩子失學。

  1978年,S村通了電,告別青油燈。1980年,村里有了第一臺14寸的黑白電視機。這臺黑白電視機裝著S村包產到戶前后的諸多榮耀,因為它,S村吸引了方圓五里村莊的眼球。真正能夠改造村民生活的,除了村干部上傳下達的工作安排外,應該說,這臺至今也只能收到一個頻道的電視機對農民了解世界功不可沒,同時給農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樂趣。八十年代初,當《加里森敢死隊》與《霍元甲》熱播大江南北時,隔壁的小山村便會有年輕人提著小板凳翻山越嶺摸黑前來觀瞻。伴隨著《萬里長城永不倒》的粵語歌聲,領袖像與文革標語逐漸退出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在度過了兩年沒有標語口號的集體生活后,包產到戶富裕起來的農民開始各行其是,每家都買了一臺14寸的黑白電視機。和當年播放東方紅歌曲與社教宣傳的有線廣播一起,這臺舊黑白折價轉到了手頭并不富裕的電視管理員阿毛(詳見后文),從此標志著一個時代徹底終結。

  有一個笑話是,當時阿毛看到電視屏幕里出現(xiàn)了另一臺電視機時,趕緊讓人把電視關掉,據(jù)說當電視里出現(xiàn)另一臺電視時,會影響電視的使用壽命。此話當時奉若神明,其后不到一年,被引為笑談。

  

  讀書與參軍

  

  八十年代,村民們的城市化夢想主要局限在十里以外的鄉(xiāng)鎮(zhèn)與二十里外的縣城。對于小村莊而言,八十年代,有兩件大事可以記入村志。一是上述的黑白電視改變村民生活,看見了世界。另一個是村里出現(xiàn)了第一個大學生,為S村的后代走向城市樹立了榜樣。方圓十里,除了當年偶爾接收幾個下放的老大學生外,沒有人知道大學生為何物,但現(xiàn)S村自己也有了。孩子的父親高興異常,請來了鄉(xiāng)里的電影隊,表示慶賀。當時是1985年,距國家恢復高考已經整整7年。

  九十年代,S村已經在整個鄉(xiāng)里開始有了些口頭地位,成為遠近聞名的才子村。一個七十余人的村莊,共走出九位大學生,成了當?shù)氐囊欢渭言。遠近的村民談及此事時,最后多半會輕描淡寫地帶上一句,“S村的祖墳埋得好”或“氣脈好”。當然,S村村民今生的掙扎遠不止將祖宗“選個好坑埋下”那么簡單。

  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S村現(xiàn)任村長有自己的一段心歷:

  “記得有次去了城里,看著城里人的白皮膚與城市里的陰涼,看著城里的繁華與悠閑,我覺得這輩子真是沒法活了,農民過的根本就不是人的日子。從那時起,我便在想,就是討飯也要把孩子奔(S村土語,相當于“通過操勞送出”的合義)出去,不能讓我的孩子和泥巴打交道了!睂τ跓o錢(無錢或無生意可做)無勢(沒有親戚“在朝”)的農民來說,跳農門只有兩條道,一是參軍,一是上大學。村長最后選的是讓大兒子上大學(二兒子后來參軍)。關于跳農門的故事,村長有兩件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他對人說的,自從進城轉了一圈后,回到家里覺得自己今生不幸,低人一等,在床上整整躺了三天。另一件是對兒子苛刻的管教。

  村長的兒子現(xiàn)在已經是三峽附近某公司當上了工程師,回憶起父親當年對自己的嚴厲總是置之一笑。記得是小學放暑假,當時他和同歲的小孩們賭紙(S村兒童仿大人賭錢的一種游戲,以撕開的課本或作業(yè)本當作賭資),被父親發(fā)現(xiàn)后,立刻被提著耳朵回家,接受家教:

  在父親的逼視下,他冒著正午的酷熱去山里撿石子,然后提回家鋪在太陽仍可以照著的臺階上,在碎石子上跪一個小時。當他終于忍受不住開始大哭時,立刻被惱羞成怒的父親反鎖在盛谷子的扁桶里。炎熱的夏天,他在密不透風的扁桶里被悶個半死。在這次家教事件中,母親為了“救”孩子,與村長大吵一架。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農民對孩子的暴力教育有時不是“一條鞭法”那么簡單,畢竟他們不是京城里的孩子,有個吃商品糧的父親。村長更要讓孩子知道他這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受過太陽多少苦熱。上帝是如何熱愛人類的啊,竟讓鄉(xiāng)下讀書的孩子多此艱辛!

  對于S村來說,最大的光榮是將孩子送進大學校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S村上共有九人考上大學,其中不乏全國重點,現(xiàn)在分別在京、津、滬、武漢、南昌等城市工作學習,走得最遠的到過紅海。工作后所涉職業(yè)包括軟件工程師、招投標設計、教師、海員、醫(yī)生、經理、新聞記者、地方官員等……二十世紀最后的二十年間,S村拼盡全力,讓孩子考大學,就在別的村莊小富起來,甚至蓋起樓房時,整個S村甚至連一臺彩電都沒有。

  如上所述,在農民工風潮尚未席卷全國之前,由農村轉到城市生活,S村有兩種方式:讀書,或者參軍。

  關于參軍,S村的村民常津津樂道,雖然這個村莊不大,卻擁有中國的海陸空三軍兵種,跑得最遠的是木根,八十年代在吉林服役,與戰(zhàn)斗機打交道。關于他,村民的更多回憶只是他回家探親時帶來的許多飛機模型、東北人參以及清晨在老屋坪上練軍體拳的情景。在從部隊轉業(yè)后木根進了該縣地稅。應該說,木根是S村最早洗掉腳上泥巴進城的人。之后,九十年代,又分別有兩個出去當兵,一個在解放軍駐沈陽某部服役,由于表現(xiàn)突出,后留在司令部;
另一個種為海軍,曾在湛江、汕頭服役,轉業(yè)后沒有合適的工作,據(jù)說在汕頭打工。

  

  騷動

  

  九十年代,關于中國城鄉(xiāng)差別,二元分治的批評屢見于學界與媒體。不可否認的是,時下中國正在從二元結構走向三元結構,大批的農民工走向城市,成為中國現(xiàn)代化道路上最壯麗的景觀。

  如今,對于許多中年以上的農民來說,他們常會懷念剛分產到戶及97年以前幾年的日子。那時農副產品價格高,相對來說,孩子上學費用尚可承受。有的人家,如果有點親友幫忙,夫婦倆能供得起三、四個孩子上學,而現(xiàn)在,教育體制改革,農副產品價格低迷,一家四口勞力甚至都供不起一個老幺上學。昔日的大學生回家感慨,“現(xiàn)在小孩讀一年書,相當于我當時小學到大學畢業(yè)的所有費用!奔毸阋幌,S村的學生無論是去公立還是私立的學校讀中學,一年都得花費六七千元,其中學費就有三千多元。對于那些僅靠農業(yè)收入維持生計的農民來說,三千多元學費是絕對交不出來的。他們一年風里雨里忙到頭,全家所有的純收入也不過是兩三千元。不了解農村這種生存背景的人,常會指責農民目光短淺,不讓孩子讀書,實為苛刻。對于許多農民來說,這不過是務實而已——心想既然不可能支持孩子上到大學,就及早讓他出來種地或出去打工。在他們看來,讓孩子讀書卻又讀不到大學是賠本買賣,和施了化肥卻沒有收成是一樣的。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轉型期的中國,農村失學現(xiàn)象嚴重,農民拋荒入城,說到底是農民領著孩子尋找新的奶酪,書還是留給闊人去念吧!

  從1995年開始至今, S村16歲以上50歲以下村民90%都有進城打工的經歷,從新疆到東三省,從北京到海南島。農業(yè)用地荒蕪導致當?shù)剞r業(yè)總收入減少近45%。去年九月份,筆者曾到該縣采訪一次蘑菇中毒事件,路過S村時,發(fā)現(xiàn)留守村莊不過十來個人,大部分勞動力都學村民大保(詳見后文)“都給鐵道部捐款”去了。

  

  鄉(xiāng)村生活

  

  A:“給鐵道部門捐款”

  “給鐵道部門捐款”,是S村農民對外出打工的失意描述。大保是給鐵道部門“捐款”最積極的一個。

  大保今年有42歲,從1995年開始,他便拋妻拋荒入進大城市,隨親戚赴黑龍江搞建筑,幾個月后,開始自己闖蕩。七年來,除了春節(jié),大保一直漂在外省,足跡踏遍東三省,新疆,陜西,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省市,自稱除了西藏,哪都去過,最南被招工到廣東一個叫南澳的小島上打魚。幾年間,大保干過不下四十個工種,從搬家公司的苦力到車工,從做鋁合金到做生產圓珠筆,最長做了四個月,少則幾天。大保說,“我有個原則是可能切掉手指的活一律不干”。大保做事沒常性,說自己是賺到路費就走人。有意思的是,當城里的媒體終于開始為農民工討苦命錢時,大保卻“孤膽英雄”,說用不著,“我總能把路費從老板那要到,說三次不給就殺了他”。大保是天不怕地不怕,惟獨怕公安的那種。說怕公安,是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吃過公安的虧。大保說,政府讓我坐老虎凳我咱不怕,怕就怕政府給搞罰款。在大?磥,公安就是政府。

  在外面漂了六、七年后,大保細算了一下帳,竟然賠了幾百塊錢。終于走投無路,去年夏天,他帶著“探寶器”回到村里。月黑風高,喚狐朋狗友二三人,潛進附近村子去挖不知哪個朝代駙馬爺?shù)膲。不幸的是,當他正欲開棺時,該村村民已一擁而上,將他的幾個搭檔打個半死。因為人面熟,他才免受了些拳腳。后來才知道,在他挖墳時,被該村長期藏在山上的殺人犯聽見了響聲,于是叫來村民來“護寶”。雖說免于拳腳,但大保還是被該殺人犯訛走了些錢。原來,殺人犯大保也怕。說到底,大保還是個膽小的農民。不過,在鄉(xiāng)里殺人犯倒不十分猙獰,通常也有人和他一起打麻將,只是通常不會和他發(fā)生爭執(zhí)。殺人犯白天在村子周圍轉悠,到晚上便睡到山上,怕政府來抓他。至于那樁命案,是幾年前在浙江打工時犯下的,三個人綁殺了一個疑似老板,劫了十幾塊錢,還不夠買一張?zhí)用膯纬唐薄?/p>

  大保一家四口,農業(yè)全部拋荒。自己常年漂在外地,偶爾回鄉(xiāng)掘寶失敗,年后又繼續(xù)給鐵道部捐款去了;
妻子在浙江做裁縫,年收入有幾千余元;
大兒子七門功課考加起來考足一百分,后跟著親戚赴京做鋁合金生意,帶回年薪一千元。所有錢款,供小兒子讀中學,略有盈余。但小兒子不知讀書,只知“讀你”,忙著談戀愛,大保尋思著干脆讓他也出去,“給鐵道部捐款”算了。

  B:新鄉(xiāng)村獵人

  “過去,這兒有許多野物的,1955年以前,村里三人合抱的千年樟樹便有好幾棵,但后來都被剁掉了!卑⒚蚬P者抱怨幾句,便背著一蛇皮袋獵物夾忙著上山了。

  據(jù)老人們回憶,解放前,S村到處都是大樹,許多樹甚至可以鏤大船,但后來被一個短見的村長五毛錢一棵賣個精光,如今只剩下現(xiàn)在一般窮山惡水。近幾年農村開始使用煤氣灶,山林里枝葉繁密,加之大量土地拋荒,無人看管,野生動物又開始猖獗起來。前兩年,甚至有專業(yè)的捉蛇隊跑來抓蛇,在密林里,碗口粗的蛇亦不鮮見。農民們更是抱怨,現(xiàn)在旱地已經沒法種了,剛種下的花生,隔兩夜便會被成群結隊的野豬拱個精光,再加上長耳兔子來襲,整個經濟作物沒法種了。原先“農業(yè)學大寨”開梯田向山坡挺進的農民重新退到了水里,獨靠水田撐腰。農民們笑著說,這么多野獸來搶食,這田沒法種了!就在這時,獵人以鄉(xiāng)村英雄的姿勢降世于田間,只是他們現(xiàn)在既沒有小狗,也沒獵槍。

  幾年來掃黑除惡,當?shù)卣疄楸Wo民眾與野生動物,將村子里的獵槍都收繳個精光。狗也被鄉(xiāng)村“打狗隊”偷著剝了皮賣到了鎮(zhèn)上。像阿毛這樣的新鄉(xiāng)村獵人幾乎像《第一滴血》里的史泰龍,過著原始的狩獵生活。一般是在農閑的時候,弄上百余個獵物夾,藏在方圓十幾里的密林里。幾年下來,野豬、兔子、山雞、麂、白面狐沒少逮著些。阿毛因此每年能多收三五斗。

  去年夏天,阿毛的女兒去北京打工,呆了不到一個月,沒找到工作,最后哭哭啼啼要回家,于是阿毛到省城去接孩子。兩天后他回到山里,發(fā)現(xiàn)被夾住的麂已經爛掉了。此后好些天,他逢人便惋惜,“一畝地的收成爛掉了!”阿毛因為個子矮小,又貧窮,只娶到了個遠村的瘋女人。(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生了兩兒一女,是鄉(xiāng)里的特困戶!耙桓泓c野物,我家就沒法活”。當筆者要求給他拍照時,他顯得很慌忙,擔心自己逮的動物違反政府的規(guī)定。阿毛認為在是保護自己孩子還是保護野生動物這個問題上,他和政府還有些分歧。

  C:鄉(xiāng)村政治家

  隨著移民建鎮(zhèn)款的到位,S村的農民可以拿這筆錢到鎮(zhèn)里買房。二伯家就是這一樣一戶。

  二伯是S村所在農場里的會計,忙了大半輩子也沒當上場長,這些年多少有些心灰意冷,但在村里還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至少,他屬于除了種地還可以拿點工資的那類人。在村里,也是他最早買了摩托。

  兒子是二伯一生的光榮,上完大學后,留在北京,在李嘉誠駐北京的一家公司當程序員,月入不菲。如今,二伯將老屋拆個精光,舉家搬到了鎮(zhèn)上,過著介乎農民與“鄉(xiāng)村政治家”之間的生活。閑時,他在鎮(zhèn)上住,一到農忙,便騎著摩托下鄉(xiāng),雇人種地。據(jù)村民們估算,他這樣種地,在地里根本搞不到什么錢。去年,幾畝地算下來,除去工錢,只剩下二百多元錢利潤。

  據(jù)說,二伯住到鎮(zhèn)上去,還為爭一口氣。原來,他的兒子當年搞的第一個對象住鎮(zhèn)上,不太看得起鄉(xiāng)下人,因此放風要鄉(xiāng)下父母去見過鎮(zhèn)上父母后女方才肯到S村做客。二伯一氣之下,讓兒子與女方斷絕了來往。如今他住進了鎮(zhèn)上是不是也因“一氣之下”,不得而知。

  D:她們這樣死去

  據(jù)村民們介紹,S村至少有兩位中年婦女是因為沒錢治死在家里的,一個是得了結核病,幾年前死了;
另一個是個跛足男人的女人,有點瘋,在完成了生兒育女的任務后,丈夫對她多少有些冷落。去年四月份,瘋女人臥病在床,后背潰爛,因為家里錢緊,死在了床上。據(jù)說,事后娘家人是準備和跛足男人大鬧一場的,但一看到兩個孩子,青涕滿唇,破衣爛衫,只好嘆孩子他媽命苦,遂草草收兵,算是善后了。

  跛足男人的兩個兒子,筆者曾見到幾次。雖然他們的家門口寫著“母去是吾憂也,春來于我何哉”的挽聯(lián),但著實看不出他們臉上有多少憂傷。在村里,他們既不念書,也不干活,而是和一幫小孩玩一種名叫“筒子九”的賭博游戲。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詩云:“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對于兩個不諳世事的小孩來說,生活原本那樣,毫無光彩可言,他們躺在父輩的窠臼里,連一枕黃粱的夢亦未曾見過。當幾元紙幣伴隨著麻將的花點在幾雙童稚的小手間流轉時,我看到的更多是名之以悲哀的東西。那些曾經響在我耳朵里 “鄉(xiāng)下空氣好,不容易生病”式的藉口,竟是怎樣一種罪惡!

  E:亂世農民

   在S村,老金有三兄弟,他行小。關于他的故事,我聽到兩個。一是他得到了一個機會,附近林場給他500元錢,讓他拓寬村前的山路,之后他以300元的價格轉包給他的嫂子。據(jù)說,他的嫂子因為賭錢輸了二三百元,怕遠在附近鎮(zhèn)上打短工的丈夫回來知道,所以趕緊找賺錢的路子,帶著兒子苦修了30天山路,賺了這300元錢。老金一鍬沒動,賺了200元。筆者在S村采訪的這些天,經常聽到嫂子罵小叔子缺德,不時也責怪自己“哎,賭要死”,后悔不已。

  關于老金的另一個故事是,他通過省電視臺養(yǎng)黃鱔致富的信息,籌了幾千元前去引種,循規(guī)蹈矩在自家農田里搞起了黃鱔養(yǎng)殖,沒想不到一個星期,所有黃鱔死個精光。老金有苦難言,只好自認被省里人騙了。

  村里人常笑老金窮折騰,折騰窮。老金一直沒有停止過折騰,并因此得了個“科學家”的綽號。沒讀完小學,老金趁著大煉鋼鐵的春風到外地學打鐵,兩年后,回家打了一年鐵,沒有什么效益,改回種地。此后種“洋姑娘”,種“桔子”,結果果苗全被一場意外的秋霜打死了;
老金也種了西瓜,卻被人偷個精光。老金能想起的最光輝的歲月是1988年左右,他在外地學到了利用廢棉籽培植食用蘑菇的技術。

  “現(xiàn)在想想,當時我要是堅持下去,應該發(fā)了,那時我是賺著了錢的,看著我家樓上長得如臉盆大的蘑菇,我真以為我要發(fā)了!崩辖鹫f自己沒有因此致富是天意,“那時每天能賣幾十塊錢,但有一天下雨,我騎著車子帶著新摘的蘑菇去縣城時,車子陷在半路上,最后沒辦法,扛著蘑菇與自行車在雨里走了十幾里路,累個半死。當時我發(fā)誓,這輩子再也不賺這辛苦錢了。”

  就在S村村民相繼走向北京,江浙,廣東等省市自謀生計時,老金也有些坐不住了,前年和鄰村的一位中年人到北京打工,做鋁合金生意,“鬼知道,王八蛋勾引老板娘,在外面同居幾天,最后被老板知道了,到手的工錢全沒了”。無奈,老金又回到了村里。

  檢討這些年的經歷,老金像是“郝思嘉回到了桃樂莊園”,只有土地,只有土地才是正根,雖然失敗過,但這次他想耐心地花幾年時間等一次收成。老金想種一片果園,用三到五年的時間,搞個長線投資。

  

  耳語社會的凝聚力

  

  我和村長有過一段長談。

  如果按現(xiàn)在流行的社會分層理論來分,村長半屬于鄉(xiāng)村知識分子,原是教過書的。在他家臥室里,立著S村惟一一個書柜,里面雜亂地擺著些書,春秋戰(zhàn)國時的典籍居多,其中還有在他過生日時兒子從城里花二百多元錢買回來的《康熙字典》。

  在村子里我聽到一些關于村長任內的傳聞,有人說現(xiàn)在搞移民建鎮(zhèn),村長的日子好過了,至少在修路上會有些活錢;
也有人說,他伙同別人以拿了不少回扣。村民們私底里傳說,卻少有人問個究竟,都說這得罪人的事,何必自己做。即使是在村民大會上,偶有異議,也難得有人附和,于是各人的疙瘩就爛在各自的肚里了。

  上海學者朱學勤先生曾感慨,“我們這個民族是讀《三國演義》長大的,盛行一種陰謀論思維。凡事不問是非,先打聽政治背景或人事背景,人們習慣于用手掌把嘴巴捂住一半,然后套住別人的耳朵:‘復雜啊,有背景!’耳語復耳語,幾乎成了一個耳語社會”。這種耳語,在城里,我們可以從出租司機的嘴里聽到;
在鄉(xiāng)村,主要在親朋間傳遞。關于村長的事,無論傳聞真假,我們都可以看出中國農民邁向真正的市民階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不僅是致富便可以解決的。

  談到當今農村問題,村長說得最多的是現(xiàn)在“農民懶”。一年忙到頭,實際上只種四五個月的地,其余時間都玩掉了。不過村長也坦陳,這種懶,關鍵還在于農民已經覺得種地無利可圖。勤勞和懶差不太多。對于純農業(yè)戶來說,年底的收入并不會因為二種品質拉開距離,所以更多的農民寧愿選擇舒適懶散的生活,除非有能人給他們提供機會致富。

  在到S村采訪之前,有朋友對我說,現(xiàn)在鄉(xiāng)村賭風盛行,無論是大人小孩,還是學校教員成年累月賭錢。在這些村子里,最具凝聚力的既不是電視,也不是報紙,而是一副麻將,幾副紙牌。有村民稱,在附近村子的賭桌上,最多時能有二三萬元現(xiàn)金。問及此事,村長只好苦笑。也有人說是省里高官的親戚在附近開過路賭場。

  在S村,最高頻的詞莫非兩個,一是載入中國轉型史冊的“打工”二字,一是沿襲千年農業(yè)娛樂的“賭博”二字。從前的問候語“吃了么?”如今也已經讓位于“贏了么?或“打工么?”譬如一位陌不相識的五歲小女孩與筆者對坐時,便忽然問了我一句,“你在哪打工?”

  有意思的是,許多外出打工歸來的農民對于賭博并不感興趣。村長說,奇怪了,去年還在牌桌上連滾幾個晚上的人,今年回家麻將看都不看了。我親見一個從浙江打工回來的少婦,在村民們團桌而賭、呼聲震天時,她卻靜悄悄地在距牌桌約十來米遠的地方邊聽單放機,邊教兩個小兒子做數(shù)學題。

  

  鄉(xiāng)村基督

  

  大概從九十年代開始,在中國農村許多地方出現(xiàn)了“基督”熱,S村也有些農民加入了“信主”的行列,其中女信眾居多。許多家庭因此矛盾叢生,一般主要爆發(fā)在年節(jié)時分。男人們要求放鞭炮祭祖,女信眾則竭力反對,但許多家庭懾于“主”的威儀,最后不得不放棄祖先崇拜,一個鞭炮都不放,一個年都不拜,冷冷清清就過了年了。鄰村人口多的,一般會成立個中心,來做禮拜。幾年前“信主”的人們甚至用流行歌曲的調子唱起來,為村里的男人們恥笑。不過,也有農民們說,在超度時,歌詞還是很感人的。上文所述爛死在家的女人曾經是信過主的,據(jù)說后來不信了。于是有人說,“主”要一直信下去才靈。同樣,S村那位得了乙型肝炎外出打工的村民,最初也是信主的。村民們對他的描述是,現(xiàn)在他出去打工,太忙了,暫時就不“信主”了,回來再信吧。和賭博有些相似的是,出去打工的人多的地方,“信主”的人明顯減少。但的確也有些出去打工回來后繼續(xù)參加禮拜的。

  

  感恩

  

  農民的可愛可憐,常在于他們感恩。

  在S村筆者常能聽到這樣的話,“過去,感謝鄧小平,讓孩子讀書;
現(xiàn)在感謝朱镕基,讓我們有好房子住”。1998年洪災時,朱镕基在九江大堤上發(fā)了一通脾氣,“豆腐渣,豆腐腦工程”自始聞名。政府給每家被水浸過的農戶補貼一萬五千元遷向高地興建樓房。

  移民建鎮(zhèn)的前提是,所有的老屋都要拆了,否則一分錢也不給。結果是,洪水沒來,老房子倒都砸了個精光。S村的變遷,遠不只是幾間老屋的拆毀那樣簡單。這個具有幾百年歷史的村莊倒在斷壁殘垣中,每一片磚瓦都有一篇沉重的歷史,有些我們雖未曾親歷,卻已置身其中。

  

  鄉(xiāng)間新人類

  

  幾年前,很難想像,當你坐在舒適的城里用ICQ聊天,互聯(lián)網的另一端接的卻是某戶偏遠農家的房頂。如今,S村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自從兩年前通了電話后,當年考上大學的回家總會捎上個筆記本電腦來村里上網,更有農村小孩拿OICQ聊天。當城里許多青年還不知道時下流行的《流星花園》為何物時,這些鄉(xiāng)下少年已經在縣鎮(zhèn)的網吧里把《流星花園》觀摩個底朝天,F(xiàn)4的招貼畫也爬進了農家新刷的墻壁。很難想像,這些蓄著長發(fā),戴著耳環(huán),伴隨著OICQ成長起來的少年將來會繼承父業(yè),赤腳干活。他們雖然不會鬧出《劉三姐》里“我走前來牛走后”荒誕,同樣也不會與牛共舞了。更不必說,在S村,很多農家在外出打工時已經將牛賣掉,換幾張通往城市的車票。

  坐在一家農戶的屋頂上,我和兩個在廣東汕頭打工的少年聊天,當我問他們外出是否稱心時,他們都說比在鄉(xiāng)下好。當被問到如果在城里過得不好會不會回到家里種地時,他們的回答很堅決,都開始說“NO”了。這讓我想起上文所述的大保,四十多歲,漂零在外,過著賺完路費就跑的生活。也許將來S村的少年會把這種“漂漂蕩蕩找不到岸”的生活方式作為他們在城里掙扎的底線,即使將來淪落這般,他們也認為比守在鄉(xiāng)下,過那種“錢不頂錢,還搞不到錢”的鄉(xiāng)村生活要強。

  據(jù)筆者統(tǒng)計,S村共有水田150余畝,旱地30余畝,全村90余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數(shù)超過全村勞動力80%。16歲到50歲的少中青年人絕大部分外出打工,許多農民工為省錢甚至不回家過年。由于勞力稀少,野獸猖獗,旱地基本上已經撂荒;
在水田150畝中,有30%也已無人耕種,而且原來兩季都改成一季,據(jù)村民們講,現(xiàn)在S村的糧食總收入較九十年代初下降了45%,更嚴重的是,以現(xiàn)在這種趨勢,土地仍有可能大面積拋荒,耕牛仍可能被多賣掉些。言談中,我也發(fā)現(xiàn)許多農民對入世后的中國農業(yè)前途深感憂慮。用他們的話來說,原來糧價賣80多元一百斤,去年只有40元,今年WTO了肯定還得降。所謂“錢不值錢了,糧食更不值錢了”。

  哪些人沒出去打工?

  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有哪些吸引力?為什么有些農民沒有選擇出走?據(jù)筆者調查,主要有以下幾類;

  A:孩子在學,等小孩讀完書再說;

  這類人通常已經有四五十歲,有大孩子在外面賺錢,能接濟家中弟妹上學。從年齡與身體上,他們已經不太適合體力活,但有機會會選擇外出打工。理由有兩個,一是想幫已經外出的子女減輕負擔,另一方面是因為村中無人,悶得慌。當然也不乏趕潮流而蠢蠢欲動者。

  B:對自己沒有信心,曾經出去但又回來了;

  譬如陳木匠,年輕時學了點木匠手藝,在當?shù)厮闶怯谢铄X的。1998年,他與人一起來到北京,住了一個多月,沒有找到合適的活兒,后索性回鄉(xiāng)。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成本太高,擔負不起”。通常,農民工外出身上只帶300元,一個月不到,所花路費與房租(與七八人合租)再加上伙食費用超出預期,遂只好“保存實力”,回鄉(xiāng)另圖良策。

  C:沒有孩子讀書負擔,孩子已經外出打工可以接濟家里的;

  村長有個哥哥,早年喪偶,與二子相依為命,有兩件事能印證他們的苦難生活。一是這兩個孩子當年過冬時至少有一個是露膝蓋的;
另一件事是某年農業(yè)欠收,一家“三條光棍幾個月沒有油吃”。如今兩個孩子都已經長大成人,分別在湛江和深圳打工。過年時都未回家,村長的哥哥說,等開春了,要去和他們團聚團聚。

  D:下崗后到鄉(xiāng)村廉價度日的;

  (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主要是女性,曾經不屬鄉(xiāng)下。她們從前的生產生活都是城里人的方式,但現(xiàn)在她們已經失去工作,沒有生產就無所謂城里鄉(xiāng)下,而生活已經和鄉(xiāng)下人一樣,打麻將,吵嘴,甚至有些也蹲在墻角吃飯。S村的村民把她們當作鄉(xiāng)下人。

  E:年老體衰及身患疾病的;

  在農村,通常六十多歲仍在干農活不是什么稀罕事,但他們顯然不適合到城里打工,他們進城主要是因為在城里生活的兒女的邀請,照顧小孩或安享晚年;
在鄉(xiāng)村,由于現(xiàn)在人口流動頻繁,尤其是傳染疾病已呈上升趨勢。許多乙肝患者與病毒攜帶者明顯增多,這些人通常不外出打工。但也有因為無錢治病而外出的,小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幾年前在北京打工染上乙肝,后回鄉(xiāng)治療,農場也為此搞了捐款,但未痊愈。2001年去浙江打工,月入1500左右。2002年舊病復發(fā),便會回鄉(xiāng)治病一個月,理由是鄉(xiāng)下治病便宜。春節(jié)間病情已經穩(wěn)定,后奔赴浙江,重新上崗。

  F:有其他收入的;

  包括上述的獵戶、村干部、小學教員、農村雇傭階層,小商販……其中農村雇傭階層是個新的階層,已經除了泥瓦匠、木工外,還形成了一支幫人種地的特殊隊伍,從幫忙走向雇傭,從人情走向經濟。

  

  揚湯止沸的減負號角

  

  2001年9月,該縣發(fā)生特大蘑菇中毒致死事件,筆者曾對此進行了采訪,經過了S村。

  對于農民的生計問題,S村的農民們是這樣說的:一畝地大概收700斤谷子。現(xiàn)在國家對稻谷的收購價是50公斤42元左右,即一畝地能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7X42=294元。在這294元中,所要除去的成本包括尿素、復合肥、氯化鉀、農藥等投資,約100元。即一畝田的實際利潤為194元。這里人均一畝四分田左右,以農村一家四口算,一家擁有水田1.4×4=5.6畝,其中三分之一能種下二季。此外每畝還需上交農業(yè)稅、村提留與鄉(xiāng)統(tǒng)籌等,當?shù)剞r民自己說,本地的稅收與提留較其他地方要低得多,大概每畝地需繳納45元左右(有些收成稍好的地方,上繳的費用達到了每畝兩百元)。也就是說,一年忙到頭,農民從地里刨回家的錢只有5.6×(194-45)×(100+33)%=1109.75元。而一個孩子上小學的年費用就超過了600元。顯然這筆錢不足以同時支撐兩個小孩上小學,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可想而知。

  事實上,關于賦稅問題,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他的《萬歷十五年》中也有敘述,中國歷史上的農民問題,捐稅并非癥結所在,更多的是在于他們的遭遇的谷賤之傷(及其導致的零盈利與負增長),而歐洲等許多高福利國家繳稅并非不重,但他們在交完高稅后,仍有高盈余,滿足他們汽車洋房的消費。

  關于農民負擔的問題,筆者和許多農民有過交談,大體的說法是上面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的確是好的,但下面對策更好,有的地方甚至還加重農民負擔。這些農民也坦陳,其實他們并不怕國家要求上交多少稅費,關鍵是現(xiàn)在的農副產品不值錢。因為以現(xiàn)在的這個收入基數(shù),即使國家將農民的負擔削減為零,也不足以讓他們養(yǎng)家糊口,支付兒女昂貴的讀書費用。S村的農民所說更是一語中的,其實漫說是國家把那點負減為零,即使國家把同等的錢補貼給農民,農民的日子也好過不到哪里去。

  更糟糕的是,許多地方的糧食根本賣不出去,為了能把幾百元的糧食賣給國家,農民會在離家一、二十里的地方熬上四、五天。據(jù)S村的村民說,在地方糧站,常有農民為賣糧大打出手。在附近甚至出現(xiàn)農民因為賣糧給摔死了的事情。豐收也似累贅,于是,許多年輕健壯的農民只好一走了之。

  明天的地誰來種?中國農業(yè)有沒有危險?

  

  內虛與動蕩

  

  十幾年前,農經權威人士杜潤生先生就指出,8億人給2億人搞飯吃的局面不改觀,中國的農業(yè)就沒有出路。2000年5月的《讀書》雜志刊登了社會學家陸學藝先生的《走出城鄉(xiāng)分治一國兩策的困境》,該文指出我國目前正害著城鄉(xiāng)綜合癥,三農問題嚴重的拖了工業(yè)發(fā)展的后腿。連年來,我國經濟出現(xiàn)了市場疲軟,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物價連續(xù)下跌,通貨緊縮。

  雖然國家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降低存款利息,增發(fā)職工工資級別,提高城鎮(zhèn)居民收入,以求擴大內需,啟動經濟,但效果總是不顯著。究其原因,就是農民的內虛沒有解決。從1996年以來,雖然農業(yè)連年豐收,但農民的收入連年下降,從1996年冬季以后,糧棉等農產品就出現(xiàn)了賣難,價格下降。其后農村的購買力逐年下降,農村市場不但沒有開拓,反而逐年萎縮,使城市和工業(yè)的發(fā)展失去了基礎,到了1999年,幾乎所有的農產品的出賣都成了問題。2001年,中國家電業(yè)傳出即將崩盤的危言,而在筆者走訪S村時發(fā)現(xiàn),村民們竟然沒有購置一臺彩電,更別說冰箱、洗衣機、微波爐、VCD機等其他消費品。他們的家電,仍只有實行包產到戶不久后買的黑白電視機。一方面,城市消費飽和,另一方面,農村工業(yè)品消費停滯不前。在S村及筆者走訪的周圍的幾個村莊,農民們大多都會懷念1997年之前的“黃金時代”,那時的農副產品價格能給農民帶來豐收和喜悅。在1995年,糧價每100斤能賣到70-80元(現(xiàn)在為40元)。彩電農民并非不想要,只是沒錢買。蓋房與供孩子讀書,讓大多數(shù)農民負債累累。

  李昌平在日前接受北京一家媒體的采訪時也呼吁,如果農民問題解決不好,“我們的市場經濟就沒有出路。在很多地方,農民幾乎沒有現(xiàn)金收入,沒有消費能力。我們經常說,我們擁有世界上最有潛力的市場,而70%的農民如果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消費者,我們的經濟怎么發(fā)展呢?如果農民子弟不能得到良好教育,生活沒有保障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嗎?”

  如今,許多十六、七歲的小孩被迫中斷學業(yè),他們中絕大多數(shù)遠走北京、江浙、廣東等城市找飯吃。村落里變得冷冷清清,田野里瘋長的雜草見證了這些農民遠走他鄉(xiāng)的城市化夢想。無疑,在生存(養(yǎng)家糊口)與發(fā)展(小孩上學)的天平上,更多的農民寧愿或只能選擇前者。一方面,他們可能會成為新鮮血液,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補給營養(yǎng),另一方面,如果長期漂浮,衣食無著,也會成為“血栓”,造成社會的不安與動蕩。

  

  后記

  

  新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不外乎一部對農民的壓榨史。如果說我們的社會結構是個金字塔,農民則是金字塔底深埋于泥土的部分,多少個世紀過去,陽光卻總也照不進去。透過S村的點滴,我們看到一些農民的日常生活,一些淡漠了時間、痛苦與侮辱的心靈。他們五十年的掙扎,尚可說是中國鄉(xiāng)村生活中幸運的一群。五十年來,我們的城鄉(xiāng)是兩國,那些進城的農民,不過是在國家政治徹底破滅后,涌向另一個國的難民而已。

  人世間沒有莫名的哀傷,所有的淚水都會有原因。今天,我已經決定不再流淚,因為淚水再多,也是拼不過幾億中國農民的。倘使淚水有用,農民何以淪落到今天?我因此淡化了心中的一切痛苦,來記錄自生自滅于中國大地的父老鄉(xiāng)親。透過鄉(xiāng)村這些瑣碎的生活,人世間最大的不公與惡毒,吾民逆境求生的樸素信仰,諸君大概也窺見了些吧。(2002年1月)

  

  附記:此文首發(fā)于2002年的《南風窗》,有部分刪節(jié)。后引起了紐約新聞日報的重視,在對作者做了簡短訪問后,即赴S村進行了為期三天調查。幾個月后,該報推出“中國發(fā)展三部曲”的長篇專題,本文所述即為《后進的中國》一部曲的全貌。)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村莊 熊培云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