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熊培云:我們的城市,我們的鄉(xiāng)愁

發(fā)布時間:2020-06-19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鄉(xiāng)愁是一種高貴的人類情感。周國平先生曾經撰文,稱“城市不是鄉(xiāng)愁的產地,城市只是埋葬鄉(xiāng)愁的墳場……因為鄉(xiāng)愁萌芽在樸素的地方,鄉(xiāng)愁生發(fā)在遼闊的原野。”在我領略了巴黎之美后深信這不過是一種偏見。

  對一座城市懷有“鄉(xiāng)愁”(nostalgie),這似乎是一個悖論。中文語境中,鄉(xiāng)愁多關乎鄉(xiāng)土、鄉(xiāng)情,城市實際上被無情地拋在一邊。然而,從希臘詞源上說,鄉(xiāng)愁(“nostos”+“algie”)并不局限于思鄉(xiāng)之情,它是一種對過去的無名的疼惜,城市故土自然也包括其中。時至今日,鄉(xiāng)愁語義更有拓展,它既包括對過往的追憶,也包括對未來的向往。

  城市可以詩意地棲居,城市也有鄉(xiāng)愁。早在上世紀初,徐志摩便表達了自己對于一座城市濃得竟也化解不開的鄉(xiāng)愁——“到過巴黎的人,從此不再希罕天堂”。無疑,巴黎的驚世之美,在于它窮盡時空之維。它向世界開放,容納各種文化;
它跨越千年,為歷史保留現場。在這里,即使是一座其貌不揚的普通民宅,也難免有兩三百年的歷史,更別說那些中世紀以前的建筑,以及無數承載歷史、以人名或事件命名的道路與廣場。

  建設一座城市,首先要知道如何保衛(wèi)這座城市,否則就會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的捉襟見肘與得不償失。如有建筑家所批評,中國的城市建設忽視城市生存品質、文化內涵和歷史魅力,文化與歷史像建筑垃圾一樣被清理出城市。一座失去記憶的城市,從此淡漠了鄉(xiāng)愁。與大地山川承載記憶不同的是,城市成了浮世不安與居無定所的象征。

  無疑,“集體失憶”是今日中國改天換地般城市建設的最大特點,也是最大悲哀。這種對歷史的忽略、對記憶的摧殘與中國獨一無二的“拆遷邏輯/文化”密切相關。

  隨著城市改造的擴大,各種利益的卷入,拆遷今日已是一個敏感話題,甚至關系到社會穩(wěn)定。然而,如果將“拆遷”二字置于宏大的歷史背景之中,我們不難窺見中國的政治文化中的大脈絡——幾千年來中國人命運多艱辛勞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受累于拆遷政治與拆遷文化,受累于“先拆遷、后安置”的程序倒錯以及一代代互相拆遷下去的惡性循環(huán)。過去仿佛是一種可以隔世相忘的東西,它不但沒為中國人提供近水樓臺的便利,反而成為一種羈絆。歷史總是跟不上潮流,每代人都要“白手起家”。在此逼迫下,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成了空洞的說教。創(chuàng)造者們希望自己種下的樹木速成屋里的家具、灶底的柴火,就像短見的革命家希望在有生之年享有一切革命成果。毫無疑問,這種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教唆了拆遷邏輯。

  進一步說,與巴黎諸城相比,中國城市建設的貧困在于,前者是無數代人集體創(chuàng)造與共同保衛(wèi)的結晶,而在中國它被簡化為一兩代人的苦役。更糟糕的是,在拆遷邏輯的裹挾之下,幾乎所有的建筑、文化、歷史都難逃朝不保夕的命運,因為中國的城市語法中,沒有過去完成時,只是塵土飛揚的現在進行時。它意味著我們要一代代疲于奔命地拆遷下去,而且要一代代被后來者拆遷下去。后來者以一己之利或一時短見實踐“后來者霸權”,不可挽回地吞噬著先行者,歷史創(chuàng)造從此灰飛煙滅。于是,和建筑垃圾一起被清除出城市的,不僅是記憶,更有祖祖輩輩的人生創(chuàng)造,甚至那些用屈辱換來的寶貴歷史文本。同樣的原因,即使今日那些引以為榮的政績與勞績,在不久的將來也可能成為新拆遷運動中“中國第一爆”的目標。于是悲從中來——我們在創(chuàng)造未來,我們的創(chuàng)造沒有未來。

  永遠需要推倒重來,需要鳳凰涅槃,永遠要在廢墟與火焰中重生,中國城市仿佛失去了歷史的恩澤,成為歷史的棄兒(確切說是一代代中國人拋棄歷史后終于被歷史拋棄)。當說,這與中國沒有西方“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產權制度有關,與此同時更有觀念上的原因,即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缺少尊重與寬容。否則,我們無法解釋為什么在歐洲許多公共建筑同樣被保護得完好無損,以及為了修復巴黎圣母院的外墻,人們寧可花上幾年的時間。記得有次在柏林采訪,接待我的朋友說,“有人抱怨歐洲不新,其實這是歐洲的風格,歐洲人注重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比如說歷史建筑,要做的工作其實就是翻舊!

  今日中國人過于追逐新異,過于崇尚“一張白紙好畫畫”。這種歇斯底里式的改天換地不啻為一種“畫鬼容易”的懶漢哲學,世上沒有比沒有參照的偏激更容易的了。自項羽火燒咸陽到砸爛一切的文化大革命,此偏激可謂入骨入髓。我們該警省自問,今日現代化是否走到了偏激的地步?回顧歷史,所有立足于徹底摧毀過去基礎之上的建設,就像在黑板上寫字,寫完了就擦,擦完了再寫,寫寫擦擦,汗如雨下。以至今日,中國大黑板上仍只見“緒論”兩個字。所謂黑板難為歷史長卷,中國的城市建設和中國的社會主義一樣停留在“初級階段”。

  無可否認,現代性里裝載著中國人載不動的鄉(xiāng)愁,但是現代化并不意味著要用新建筑代替舊建筑,用新潮商品代替舊有文化,用“朝聞名于道路,夕可死矣”的時尚主義代替崇尚理性寬容的現代精神,F代化的真義,更在于以理性的創(chuàng)造聯(lián)結過去與未來。沒有對歷史寬厚的接納和對前人智慧勞動的尊重,忽視人類生活在文化與記憶之中,忽視人對過去與未來的高貴懷想,那么現代化就會淘空意義,淪落為了一種庸俗的拜物教。

  法國漫畫家菲利浦•格呂克(Philippe Geluck)的話里多有機鋒,他曾講了句耐人尋味的話,“Dans le passé, il y avait plus de futur que maintenant (過去有比現在更多的未來)”。是否我們可以說,當一座城市失去了自己的歷史文化,更意味著它失去了所有關于過去的想像,意味著它失去了藏身其中的無以計數的未來?

  

相關熱詞搜索:鄉(xiāng)愁 城市 熊培云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