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一介:關(guān)于僧肇注《道德經(jīng)》問題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中國有很長的注釋經(jīng)典的歷史,研究中國經(jīng)典注釋的歷史對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都知道,中國經(jīng)典注釋問題和中國的“訓(xùn)詁學(xué)”、“音韻學(xué)”、“文字學(xué)”、“版本學(xué)”、“目錄學(xué)”等等是分不開的。我這篇主要是想通過一個具體問題來看創(chuàng)建中國解釋學(xué)(與西方解釋經(jīng)典的理論與方法有相當大不同的中國解釋學(xué))的種種困難。
1998年12月在廣東道教圣地羅浮山的黃龍觀召開了《第二屆道家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在會上德國學(xué)者瓦格納(RudolfG•Wager)教授提出僧肇有《道德經(jīng)注》的問題。由于我曾注意過僧肇的老師鳩摩羅什的《老子》注問題,聽到瓦格納教授說僧肇有《老子注》,自然對此很感興趣。在羅浮山?jīng)]有來得及和瓦格納教授交換意見,也沒有來得及問他說僧肇有《老子注》所據(jù)材料。會后,我本打算從各種《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注疏去找僧肇《老子注》的材料,但由于其他的事一直沒有能著手作。庚辰年春節(jié)稍有空閑,我把《道藏》中的《道德經(jīng)》注釋粗粗翻了一遍,發(fā)現(xiàn)在元趙秉文的《道德真經(jīng)集解》中確錄有僧肇的注語(劉惟永的《道德真經(jīng)集義》中也有一條,詳后)。這樣不得不使我去作進一步的研究了。
一開始我就覺得《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注中的“肇曰:有所知,則有所不知,圣心無知,故無所不知。小知,大知之賊也”,好象在《肇論〉中有類似的話。經(jīng)我一查,此“肇曰”確實在《肇論》中有。于是我想,趙秉文《道德經(jīng)集解》所引僧肇的話是否都可以在僧肇的《肇論》或他的其他著作中找到?下面是我查找的結(jié)果:
。ㄒ唬兜赖抡娼(jīng)集解•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注中有如下一段:“肇曰:有所知,則有所不知;
圣心無知,故無所不知。小知,大知之賊也”(劉惟永《道德經(jīng)集義》同有此條),應(yīng)是出自《肇論•般若無知論》,其文為:“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圣心無知,故無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薄靶≈,大知之賊”為原文所無,很可能是趙秉文據(jù)《般若無知論》中的一句“若有知性空而稱凈者,則不辨于惑知”所加,或者是趙對僧肇所說的理解加上去的。
。ǘ短煜陆灾碌诙纷⒅杏腥缦乱欢危骸罢卦唬河袩o相生,其猶高必有下,然則有無雖殊,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故,借出有無之表者以祛之!贝艘娪凇赌鶚劅o名論》,其文為:“有無相生,其猶高下相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然則有無雖殊,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非涅槃之宅,故借出以祛之!卑矗骸坝袩o之表”即“涅槃之宅”,非有非無,乃得中道。
。ㄈ断Q宰匀徽碌诙纷⒅杏腥缦乱欢危骸罢卦唬赫嬲咄妫瑐握咄瑐,靈照冥諧,一彼實相,無得無失,無凈無穢,明與無明等!辈樯亍毒S摩詰所說經(jīng)注•見阿閃佛品》中有:“……是以則真者同真,偽者同偽,如來靈照冥諧,一彼實相,實相之相即如來相!鼻摇栋㈤W佛品》經(jīng)文中有“一切無得無失”,肇注:“無得故無失”;
有“非凈非穢”,肇注:“在凈而凈,誰謂之穢;
在穢而穢,誰謂之凈”;
有“明與無明等”,肇注:“法身無相,體順三脫,雖有三明,而不異無明也!鼻摇墩卣•涅槃無名論》亦有“是以則真者同真,法偽者同偽”,“未嘗有得,未嘗無得”等語!兜赖抡娼(jīng)集解》引僧肇語出自《維摩詰所說經(jīng)法》僧肇之注的拼湊當無可疑。
。ㄋ模秾櫲枵碌谑纷⒅杏腥缦乱欢危骸摆w曰:肇云:大患莫若于有身,故滅身以歸無,此則二乘境界。談道者以不_驚t寵辱,遺身滅智為極則,豈知圣人之旨哉!”這中“肇云”是趙秉文引用僧肇的話,不能據(jù)此以為是僧肇的《老子》注文。查《涅槃無名論》中有“子乃云:圣人患于有身,故滅身以歸無;
勞勤莫先于有智,故絕智以淪虛。無乃乖乎神極,傷于玄旨也!贝酥星八木涫巧匾坝忻钡脑挘竺鎯删涫巧嘏u的話。又僧肇《維摩詰所說經(jīng)注•方便品》中有僧肇的注曰:“二乘惡厭生死,怖畏六塵”云云。這些大概是趙秉文引“肇云”的所據(jù)。按:僧肇認為“大患莫若于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只是聲聞、緣覺二乘境界,故《方便品》注謂:“二乘惡厭生死,怖畏六塵”。
(五)《絕學(xué)無憂章第二十》注中有如下一段:“肇曰:習(xí)學(xué)謂之聞,絕學(xué)謂之鄰,過此二者謂之真過,然則絕學(xué)之外,向上猶有事在!贝水敵鲎灶}為肇著的《寶藏論》中:“夫?qū)W道者有三:其一謂之真,其二謂之鄰,其三謂之聞。習(xí)學(xué)謂之聞,絕學(xué)謂之鄰,過此二者謂之真。”湯用彤先生《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說:“又金趙秉文《道德經(jīng)集解》引有所謂肇公之《老子注》,其中有‘習(xí)學(xué)謂之聞,絕學(xué)謂之鄰’諸句(禪宗書〈碧巖錄〉五引此諸語,則謂出于《寶藏論》),實《寶藏論》中語。論中亦并頗有道教理論與名辭(如虛洞、太清、陰符等),則似此論為中唐之后,妄人取當時流行禪宗及道教理論湊成,托名僧肇。而所謂肇公之《老子注》,同是偽書也!雹
按:上引前四條當系趙秉文取自僧肇他書以注《老子》,而此第五條則系取自偽托僧肇之《寶藏論》,因此不可作為僧肇的思想。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討論此問題,就唐宋以來《道德經(jīng)》的集解中所引用的各家語看,決不能認為注中引有“某某曰”就以此認為某某有《老子注》,如董思靖的《道德真經(jīng)集解》中多次有“程伊川曰”,但程頤并無《老子注》之書,而是董思靖引程頤的話以注《老子》。
就以上的分析看,應(yīng)可得出僧肇沒有《老子注》的結(jié)論。但是,還有另一個問題需要我們解決。查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的“序”中列舉注《道德經(jīng)》者六十余家,其中有“沙門僧肇,晉時人注四卷”等語。元劉惟永《道德真經(jīng)集義大旨•老子序說》全錄了杜光庭的《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又在《集義大旨》卷中述杜光庭義謂:“……詮注疏解六十余家,言理國則嚴氏、河公,楊鑣自得;
述循身則松靈、想爾,逸軌難追;
其間梁武、簡文、僧肇、羅什、臧、陶、顧,蓋霞舉于南朝……”云云,其中也說到僧肇。在同書卷上有“道德真經(jīng)集義諸家姓氏”一項中有“什法師、肇法師、陸希聲、司馬溫、太平光師、圓師、秉文、葉氏,已上八家系集注中所引”一段。這說明劉惟永并未見到過所謂僧肇的《老子注》,而是轉(zhuǎn)引自趙秉文的《集解》。⑵又查在題為四卷《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jīng)疏》前有《道德真經(jīng)外傳》一篇,其中也開列“古今簽注者多矣,見行注者六十余家,開列于其后”所列與《廣圣義》全同。這里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是《廣圣義》抄《道德真經(jīng)外傳》的,還是《外傳》抄《廣圣義》的?據(jù)任繼愈先生主編的《道藏提要》引《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謂:是篇“其非玄宗御制”,是有充分根據(jù)的。⑶因此,開列《老子》“古今簽注”六十余家總是在中晚唐時才有的,《廣圣義》與《外傳》誰先誰后無關(guān)宏旨。
我們再回到討論《廣圣義》中存在的另一問題。在《廣圣義》卷一《敘經(jīng)大意解疏序引》有如下一段:
“……詮注疏解,六十余家。言理國則嚴氏河公,楊鑣自得;
述修身則松靈,想爾,逸軌難追。其間梁武、簡文、僧肇、羅什、臧、陶、顧、孟,蓋霞舉于南朝……”。
在《廣圣義》卷五“第四宗趣旨者”中有一段與《序引》文大同而小異,如謂:“……河上公、嚴君平皆明理國之道……符堅時羅什、后趙圖澄、梁武帝、梁道士竇略皆明事理因果之道……”。照理說僧肇應(yīng)是羅什一派,屬“明事理因果之道”者,然與《序引》不同,未列僧肇之名,且查《廣圣義》中亦未見引有僧肇之語,不知何故。據(jù)我推測,無論《廣圣義》或《外傳》并未自己見到所列六十余家注之全部,蓋因其中所列之人并未都注過《老子》。這里我可舉出一條確鑿的證據(jù)!稄V圣義》與《外傳》的注者中均有“南陽何晏,字平叔,魏駙馬,都尉”,然何晏實無《老子注》,據(jù)《世說新語•文學(xué)篇》記載: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何晏注《老子》未畢,見王弼自說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復(fù)得作聲,但應(yīng)諾諾。遂不復(fù)注,因作《道德論》!
這兩段文字雖有小異,但可知何晏論《老子》只存有《道德論》,而不存有《老子注》,這點也可以證之張湛《列子注》所引何晏語!妒勒f新語•文學(xué)篇》?“裴成公作《崇有論》條,注引“《晉諸公贊》曰:自魏太常夏侯玄、步兵校尉阮籍等皆著《道德論》”云云。王維誠《〈老子旨略〉通考》在引用上面那段《晉諸公贊》后說:“竊謂魏世諸公著《道德論》,當皆論說《老子》旨要,其義本與注解《老子》相通!边@或者也說明,我國古代的所謂“注”,并不都是隨文注,對一些經(jīng)典的論說,如何晏的《道德論》、《無名論》、王弼的《老子旨略》等,后人亦可引以為注。⑷據(jù)此,我們可知《廣圣義》或《外傳》所列六十余家并非均有《老子注》也。至于趙秉文之《道德真經(jīng)集解》,大概是他因僧肇有些思想可以為解釋《道德經(jīng)》利用,而用以為注。⑸至于僧肇是否另有一《道德論》的著作,查隋唐以前各種目錄均沒有著錄,各種《道德經(jīng)》的注中也未見引用,故僧肇也沒有作過《道德論》應(yīng)是可以肯定的。
我們知道,中國在注釋經(jīng)典時常常要注意到“版本學(xué)”和“目錄學(xué)”的問題。在史書的“藝文志”或“經(jīng)籍志”中未見著錄的大概可信度很低,今查《隋書•經(jīng)籍志》、《唐書•藝文志》以及丁國鈞、文廷式、秦榮光的《補晉書•藝文志》,吳士鑒、黃元逢的《補晉書•經(jīng)籍志》等均未見著錄有僧肇之《老子注》者。這從另一方面也可說明僧肇未嘗注有《老子》。⑹
以上我們討論僧肇《老子注》的問題與“創(chuàng)造中國解釋學(xué)”究竟有什么關(guān)系?這是我本文最后要回答的問題。
在《三論創(chuàng)建中國解釋學(xué)問題》中已說到研究中國經(jīng)典解釋問題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識,例如應(yīng)具有訓(xùn)詁學(xué)、文字學(xué)、音韻學(xué)、考據(jù)學(xué)、版本學(xué)、目錄學(xué)等等的知識。在這里我們將討論“目錄學(xué)”與“考據(jù)學(xué)”與經(jīng)典注釋的關(guān)系問題。
“目錄學(xué)”對于判定一書的真?zhèn)渭捌鋬r值有重要的意義。在本文上面已經(jīng)談到,各種《藝文志》、《經(jīng)籍志》中均未見著錄有僧肇《老子注》,同樣也未見著錄有其《道德論》,并且我們查找到趙秉文《道德真經(jīng)集解》所引“肇曰”(肇云)的五條有四條見于《肇論》或《維摩詰經(jīng)注》,這已經(jīng)大體可以斷定僧肇未嘗注過《老子》,也沒有著過如何晏等的《道德論》。特別是《集解》引所謂“肇曰:“?習(xí)學(xué)謂之聞……”一段,我們查到見于所謂的僧肇著的《寶藏論》,而《寶藏論》非僧肇之作品甚明。為了把問題弄得更清楚,我又查找了佛教的目錄書,自《出三藏記集》至《開元釋教錄》各種目錄均未見著錄有僧肇《寶藏論》。那么何時何種佛教目錄才把《寶藏論》作為僧肇的書呢?
在《日本比丘圓珍入唐求法目錄》中才著錄有“《肇論》一卷;
《肇論文句》一卷;
《寶藏論》一卷”⑺,在這里沒有說《寶藏論》是僧肇的作品。想來此時在中土目錄中也有類似情況,或已有《寶藏論》為僧肇注之說。這點還要做詳盡之考查。在目錄中首次出現(xiàn)僧肇著《寶藏論》大概是朝鮮僧義天的《新倫諸宗教藏目總錄》;
其第三卷著錄有“《寶藏論》一卷,僧肇述;
注三卷,法滋注。⑻”于此大約同時日本興福寺沙門永超集的《東域傳燈錄》中有“《寶藏論》一卷(校刊記注:甲本頭注曰:私僧肇撰。)”⑼由此可見在唐大中前可能還沒有把《寶藏論》視為僧肇的著作,把《寶藏論》作為僧肇的作品當是以后的事。據(jù)我推測,大概是因圓珍在“目錄”中把“《寶藏論》一卷”排列在“《肇論》一卷”、“《肇論文句》一卷”后,而使后人誤認為《寶藏論》亦為僧肇所撰。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目錄學(xué)”對于判定某書之真?zhèn)闻c價值有重要之意義,故而于研究經(jīng)典注釋時不可不注意。既然《寶藏論》非僧肇的作品,說僧肇有《老子注》就更難成立了。
對于經(jīng)典解釋所用之材料,必定會遇到材料是否可靠的問題。說僧肇有《老子注》,就首先要證明趙秉文《道德真經(jīng)集解》中引用的五條材料是否確實是僧肇的《老子注》文,F(xiàn)經(jīng)查考,這五條所謂“肇曰”(或肇云)有四條出自《肇論》和《維摩詰經(jīng)注》,另一條“習(xí)云謂之聞”云云則出自非僧肇所著的《寶藏論》,這就證明僧肇并未注過《老子》。這種對“材料”一一查找的作法雖很煩瑣,但卻很必要,否則會出錯誤。⑽未經(jīng)考證,就輕易判定某材料可靠或不可靠,容易發(fā)生錯誤。我這里再舉一個例子,在《道藏》中有題為“青溪道士孟安排集”的《道教義樞》,但在歷史上有兩個孟安排,(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一是梁朝的孟安排,另一是唐初的孟安排。有學(xué)者認為《道教義樞》是梁道士孟安排所撰,而非刊于《湖北通志》卷九十六唐圣歷二年陳子昂《荊州大崇福觀記碑》,所載武后時的道士孟安排所撰。⑾但查《道教義樞序》中引有:“儒書《經(jīng)籍志》云:‘元始天尊生于太無之先……諸仙得之,始授世人’”一長段,這一長段除個別字外盡錄自《隋書•經(jīng)籍志》。而《隋書》為唐初魏徵等所撰,如果我們找不到確鑿的證據(jù)證明《道教義樞序》為后人所增加(我認為如無新材料發(fā)現(xiàn),要證明《序》為后人所增加是不可能的),那么《道教義樞》為唐孟安排撰則無疑了。⑿這就說明,考證材料之真?zhèn)、判定論斷之是非對研究?jīng)典注釋問題至關(guān)重要。就這個意義上說,創(chuàng)建中國解釋學(xué)(或?qū)χ袊?jīng)典作系統(tǒng)的歷史梳理),必須具有一定的“考據(jù)學(xué)”知識。
最后,必須說明,雖“目錄學(xué)”與“考據(jù)學(xué)”與經(jīng)典注釋問題有密切的關(guān)系,但要想真正創(chuàng)建“中國解釋學(xué)”,更重的是要在借鑒西方解釋學(xué)的基礎(chǔ)上,對中國經(jīng)典注釋作系統(tǒng)地歷史梳理才有可能,而“考據(jù)學(xué)”、“目錄學(xué)”等的知識只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已。
注釋:
⑴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332~333頁。
⑵按《道藏》中之《道德真經(jīng)集義》僅存17卷,所集各家注至《老子》第十一章止,故劉惟永《解義》僅存所謂僧肇注一條,其文為:“拾遺肇曰:有無相生,……”,可見劉惟永自己并未見到所謂的僧肇《老子注》。
、菂⒁娙卫^愈主編的《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1年版第485頁。
、瓤蓞⒁娮咀鳌对僬搫(chuàng)建中國解釋學(xué)問題》,《中國社會科學(xué)》,2000年第一期。王維誠文見北京大學(xué)《國學(xué)季刊》第七卷第三號。
、扇绻苷业奖融w秉文《道德真經(jīng)集解》更早的《道德經(jīng)》注疏中引有僧肇語,大概也和趙秉文《道德真經(jīng)集解》的情況相同。
、式翊妗墩y(tǒng)道藏》有許多書都需詳加考訂,所收《道德經(jīng)》的各種注疏,常有不實者,這點蒙文通先生在_《梳理〈老子成玄英疏〉$敘錄》中已指出,可參考。該文收入巴蜀書社1987年出版的《古史甄微》中。
、艘娪凇洞蟛亟(jīng)》55卷第1100頁,此目錄為圓珍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所錄。
、塘x天《新編諸宗教藏總錄》作于1090前后。
、汀稏|域錄》是“寬治八年(1095)永超自校正獻青蓮寺”!洞笳亍肥珍浀摹稏|域錄》有“原本”,是鐮倉初(約12世紀初)寫嵩山寺藏本;
“甲本”為大谷大學(xué)藏寫本。《大正藏》中所據(jù)“原本”為萬_歷22%年(1584)增上寺報恩藏本;
“甲本”為寶永五年(1708)宗教大學(xué)藏本。
、维F(xiàn)在我們可以利用電腦檢索來查找所需的資材,但并非所有的古籍都已輸入電腦,既使都輸入了電腦,還得知道在什么范圍中去查找,這也并非任何人都能作的。
⑾見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二頁。
⑿參見拙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頁;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xué)》,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324頁。
相關(guān)熱詞搜索:道德經(jīng) 湯一介 僧肇注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