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梅:重塑轉型期社會認同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社會認同是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xiàn),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觀念。與利益聯(lián)系相比,注重歸屬感的社會認同更加具有穩(wěn)定性。
在社會層面,認同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基本領域:福利滲透、意義系統(tǒng)和社會組織方式。福利滲透是指經(jīng)濟發(fā)展所帶來的財富增長對相關公共領域的貢獻程度,與各階層由此提升生活質量的程度。意義系統(tǒng)的表達方式是象征符號,比如,知識、道德、法律、人文精神、歸因機制和價值取向等,一般通過傳媒、教育、人際互動等構造起來。社會組織方式包括組織向其成員灌輸行動邏輯、塑造特定注意力分配結構、營造組織文化安排等內容。社會認同是這三方面的復雜結合體。它們之間的相互支持、相互匹配程度,決定了社會認同對社會成員行為進行整合的有效程度。在社會轉型、全球化和網(wǎng)絡社會的影響下,中國的社會認同趨于快速分化,正在形成一種新的秩序和格局。
從1949年至1978年,我國構筑了以階級認同為軸心的社會認同體系。上述三個領域在這一體系中是高度重合的,整個社會共同遵循的是共產(chǎn)主義的社會理想、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以及集體主義的勞動組織方式。改革開放以來,這種高度重合的社會認同出現(xiàn)了結構性變遷:
一是就福利滲透而言,經(jīng)歷了從相對均衡滲透到非均衡滲透的轉變。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社會階層結構的進一步分化,出現(xiàn)了財富向一部分社會成員集中的現(xiàn)象。不同社會階層對過于強調擴大經(jīng)濟總量、以市場為主導的福利滲透方式的認同,也開始趨于分化。
二是意義系統(tǒng)變化更大。首先,一種新型的消費文化在市民生活中萌生,使人們的社會生活逐漸呈現(xiàn)出政治淡化的特點。其次,西方社會人文思潮的影響與關于改革的深層思考,帶來了人們對現(xiàn)實境遇的不同解釋和對未來走向的不同預期。這些變化使原有的價值觀受到了挑戰(zhàn),為社會認同多元化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資源。
三是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延展,單位制與人民公社制等傳統(tǒng)的組織方式所依賴的政治和社會條件逐步弱化,維系原有社會認同的組織方式逐漸失去。
針對上述變化,近期我國相應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和嘗試:
一是國家通過稅收杠桿縮小群體間的收入差距,通過完善再分配體系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全面的社會保障,從而提升相對失利群體對福利滲透方式的認同。但是,這種改良方式遇到了不少結構性的挑戰(zhàn)。
二是國家正建構涵蓋面更廣的核心價值體系,并通過主流媒體和體制內動員來增強人們的認同。不過,目前新的核心價值體系的整合能力仍相對有限。此外,由于全球化和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重建社會認同所借助的傳統(tǒng)媒體的影響力變得弱化。
三是國家通過組織網(wǎng)絡增強對社會成員的影響,通過政治教育和生活關懷來提升人們對國家和主流價值觀的認同。但是,在社會組織功能日趨專業(yè)化、治理結構日趨復雜化的情況下,黨組織工作的有效性還需要更多的支持。
當前,建構一種有效的社會認同,必須開拓更多的空間。比較可行的方式有以下三種:
第一,在豐富福利滲透方面,鼓勵不同群體參與社會慈善和社會公益等彰顯社會核心價值的活動,鼓勵私人部門提升公共福利,探索建立協(xié)調勞資關系的新機制。
第二,在意義系統(tǒng)方面,要將主流價值觀與群體的感情共鳴、文化歸屬結合起來。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下,借助媒體和公眾的互動式參與,構筑文化和政治的公共空間,對社會認同再構造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三,在社會組織方面,在堅持社會認同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促進社團發(fā)育的新機制,通過改進社團的運作方式,豐富社團的活動內容,逐步將社會成員吸納進各種社團組織,形成一種社會成員認同社團、社團認同國家的認同建構路徑。
。ㄗ髡邽樯虾4髮W副校長、教授 )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