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_爭議新一輪產能過剩
發(fā)布時間:2020-03-17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與成熟市場經濟體產能過剩通常導致通縮壓力不同,中國更多呈現(xiàn)出的場景是,產能過剩的同時,通脹壓力尤其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壓力卻難以消減。 近10年來,中國的產能過剩論常被提起,它往往伴隨著對投資過快增長和通脹預期的恐慌而起,但又往往在新一輪的需求擴大中被消解,如此周而復始。而縱觀中央政府歷年來的治理產能過剩舉措,其被消解的下場又總是難以避免。
新一輪治理產能過剩的行動正在展開,繼2009年年底國務院再次下文抑制六大行業(yè)產能過剩之后,今年6月初,央行和銀監(jiān)會緊隨其后推出了配套金融政策,要求各地機構對產能過剩、落后產能以及節(jié)能減排控制行業(yè),要合理上收授信權限。
但在這新一輪的產能過剩治理之中,亦存在頗多爭議。
傳統(tǒng)行業(yè)的階段性過剩共識
每一次的產能過剩治理,鋼鐵行業(yè)總是首當其沖。在此番國務院提出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六大產能過剩行業(yè)中,鋼鐵行業(yè)又一次排在頭位。來自工信部的數(shù)據是,2009年鋼鐵產能的過剩超過了1億噸。
“目前來看,鋼鐵行業(yè)的總體產能過剩大家是有共識的!蔽业匿撹F網副總賈良群對本刊記者說。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yè)協(xié)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5月末,全國26個主要鋼材市場5種鋼材社會庫存量合計為1578萬噸,目前的鋼鐵庫存是2008年同期的5.5倍,是2009年同期的1.8倍。
根據我的鋼鐵網的統(tǒng)計,中國鋼鐵企業(yè)的開工率在高峰時期是89%~93%,但目前的開工率下降到了86%~89%!耙,開工率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7013多萬噸產能閑置。”賈說。
事實上,中國鋼鐵行業(yè)的相對過剩始自于2007年,這一年中國鋼材的凈出口量達到5500萬噸,并由此維持了國內產能的平衡,2008年凈出口4700萬噸。但隨著金融危機中外部需求的下降,凈出口量減少到697萬噸。這使得原先通過外部需求平衡掉的國內產能過剩矛盾進一步凸顯。從鋼材到線材,除了需求量較少的高檔汽車用板材相對緊缺,各個產品線都存在相對過剩的情況。
隨著產能過剩的劇增,鋼鐵價格也在一路下滑,除了今年春節(jié)后短期上漲之外,這半年來的市場價格一直沒有超出出廠價格。根據生意社的監(jiān)測,5、6月各線鋼材產品價格霜降,鋼材價格已連續(xù)第10周下跌,和今年以來的歷史高點相比,平均噸鋼價格下跌400多元,部分品種下跌超過千元。
根據中鋼協(xié)數(shù)據,今年1~5月全國77家大中型鋼鐵企業(yè)銷售利潤率3.67%,這與全國35個工業(yè)行業(yè)平均銷售利潤率6%相比,處于較低水平。“過剩是累積的結果,估計7月份大面積的虧損就會出現(xiàn)!辟Z良群認為。
但賈同時認為,目前中國鋼鐵行業(yè)仍然是階段性和結構性過剩,隨著新興國家需求量的回升,和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鋼鐵需求量還將會繼續(xù)擴大。
新能源行業(yè)的過剩分歧
相對于鋼鐵、水泥、電解鋁、煤化工等傳統(tǒng)行業(yè)的過剩,屬于新能源行業(yè)的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的過剩論則招來了一些質疑。
多晶硅是一種主要的光伏材料,需求主要來自于半導體和太陽能電池。在國務院下發(fā)的抑制產能過剩文件中指出,2008年中國多晶硅產能2萬噸,產量4000噸左右,在建產能約8萬噸,產能已明顯過剩。但這樣的論調來得有些突然,光伏產業(yè)在2009年初才剛被國務院確定為需要“振興”的產業(yè),到了9月卻被認定“產能過剩”。
在中華新能源動力與儲能委員會(籌)兼職研究員李雷看來,由工信部出具的數(shù)據顯得有些夸大。據初步統(tǒng)計,截至2009年,中國在建和建成多晶硅產能共計6萬噸左右,產量1.6萬噸,國內2009年的需求量在3.1萬噸左右,進口量在1.5萬噸左右。
“產能過剩論很大程度上依據當時國內多家單位報出的目標產能與現(xiàn)實需求計算得出的!崩罾讓τ浾哒f;根據這一數(shù)據來源,工信部當時得出“計劃和在建產能”達到12萬噸以上,而國內2008年的多晶硅需求在2萬噸,這樣計算過剩量竟高達近10萬噸。
這個算法的科學性在多晶硅行業(yè)內引起了爭議。李雷表示,國內實際在建和建成的產能沒有口頭報出的那么多,在2009年初國際多晶硅價格回落以后,有多個企業(yè)取消了投資計劃,如常州天合等,另外有些企業(yè)的投資計劃雖然沒有取消,但是投資量減少了,如通威集團等,截至2009年,我國在建和建成多晶硅產能累計也就6萬噸左右,而且這個產能由于技術的原因,不能百分百實現(xiàn),國內的產能實現(xiàn)率還在65%左右徘徊。
而與此同時,國內的多晶硅需求一直在增長,特別是在目前國內地面光伏電站規(guī)模開始激增的情況下,受國內和國際市場雙重影響,國內光伏電池產量還會有一個激增期,也意味著多晶硅需求還會有一個激增期。
“需求是動態(tài)的。產能過剩沒有部分媒體報道的那么夸張,不過也存在過剩的可能性,前提是國家不示警,不進行準入規(guī)則限制的情況下!崩罾妆硎。
對于多晶硅為什么產能過剩被放大,李雷認為這與“十一五”計劃即將收尾,政府有關部門迫于節(jié)能減排的目標壓力,從部門政績的角度出發(fā),對一些高耗能行業(yè)進行強行限制的目的。
目前,國際多晶硅市場價格在40美元左右,出廠價在25~30美元(國內的出廠價略高一些)。國內多晶硅企業(yè)形成現(xiàn)實產能的企業(yè)倒閉的較少,不過被兼并重組的卻有一些,如江蘇中能就被保利協(xié)鑫兼并。
不過工信部已出臺準入標準為單線3000噸以下項目不再審批,按照其提出能耗指標和資源利用率指標,如果嚴格限制,業(yè)內部分企業(yè)如果不對生產技術和工藝進行改進提高,則有出現(xiàn)多晶硅企業(yè)破產倒閉的可能。
“可以說,目前的多晶硅產能是階段性過剩。國內的光伏產業(yè)已經過多年快速發(fā)展,有一定的市場自我調節(jié)能力,可以預測,這種階段性過剩會在光伏產業(yè)的發(fā)展進程中解決掉。”李雷認為。
“目前來看主要可能是抑制投資過熱。”江蘇中能硅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對記者表示,目前他們企業(yè)實際產量在7500噸,現(xiàn)在每個月有上千噸的產量,仍然不能夠滿足客戶的訂單。
中國式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不僅僅在六大行業(yè),在汽車、紡織等行業(yè)也一再被提起,這也引發(fā)了一些關于產能過剩會否導致通貨緊縮的憂慮。
但事實是,與成熟市場經濟體產能過剩通常導致通縮壓力不同,中國更多呈現(xiàn)出的場景是,產能過剩的同時,通脹壓力尤其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壓力卻難以消減。而從歷史回顧來看,從2004年開始,中國就在強調結構調整,抑制產能過剩,但形成強烈反差的是GDP同比10%左右的高速增長。
這也讓人懷疑產能過剩到底有多厲害?產能過剩又分長期產能過剩、階段性產能過剩和結構性產能過剩,在國務院發(fā) 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看來,從中國工業(yè)化、城市化的長周期來看,今后20年、30年,甚至50年,當中國完成了工業(yè)化階段進入成熟的經濟體以后,中國主要的工業(yè)產品,它的峰值是多少,在是否長期過剩這個問題上,我們的判斷是有失誤的。比如鋼鐵行業(yè),“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最近做了一個相當謹慎的測算,未來可能會到7億噸或者8億噸。”這與目前接近7億噸的產能接近!八詮拈L期來講,現(xiàn)在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
對于階段性過剩,他則認為在高點的時候是平衡的,低點的時候就過剩了,再到下一個高點的時候,可能過剩的問題不存在了,甚至有的時候存在短缺。
從國外經驗來看,當經濟總體的產能利用率較低,即經濟相對緊縮時,政府往往采取逆周期的操作以刺激包括投資在內的總需求,而非通過控制投資來提高產能利用率。歷史經驗也顯示,帶領經濟走出緊縮的主要貢獻因素往往是投資。
實際上,2008年以來的大量銀貸投向領域集中在基礎建設和房地產等領域,美國美林銀行的經濟學家陸挺就指出,被政府點名要制止盲目擴張的六大行業(yè)實際只占所有固定資產投資的5%。
中國新一輪的產能過剩治理則沿用了兩大手段,一是收緊審批,二是收緊銀行貸款。但這些調控手段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往往收效甚微。
在金融機構方面,對于產能過剩的嚴厲警告也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見!拔覀兡壳叭匀皇遣扇∮斜S袎旱膽B(tài)度!迸d業(yè)銀行可持續(xù)中心總經理巫天曉對記者說,興業(yè)銀行正在為風電設備行業(yè)的整合重組提供貸款服務!澳壳帮L險設備制造能力無疑是發(fā)展過快,不過,更多是結構性不平衡和局部的過剩。對于技術成熟,符合節(jié)能減排標準,技術應用和項目有前景的,我們仍然會選擇放貸!蔽渍f。
“銀行現(xiàn)在的風險意識比過去增強了,雖然行業(yè)可能是整體性過剩,但如果企業(yè)的競爭能力很好,技術占優(yōu)勢,或者成本占優(yōu),銀行還是會考慮放貸的。除非是出現(xiàn)整體性的行業(yè)衰退。”建設銀行總行研究員趙慶明對記者說。
而銀行的放貸與否,與地方政府對過剩行業(yè)的態(tài)度又是密切相關的。很多過剩行業(yè)往往是地方的支柱產業(yè),納稅大戶,是政府扶持的企業(yè),退出很難,“只要發(fā)改委把項目批了,對銀行就是優(yōu)質客戶!壁w說,“中央政策往往是強硬的,但到了地方政府和銀行那里,就成了毛毛雨!
這實際上是過去產能過剩治理中存在的問題,由于地方政府的諸侯經濟,在上馬新產能的時候,往往從地方GDP的角度考慮,盲目上馬新項目。而由于缺乏退出機制和大型國企的主導地位,一旦退出,勢必引起地方經濟和社會動蕩。因此雖然中央政策一再三令五申,在地方卻不為所動。而銀行作為地方政府的指揮棒,對于大型的國有企業(yè),只有扶持,沒有得罪的道理。
“結構調整應該更多依靠法律、技術標準、并購重組等市場化手段,行政式的治理往往難以見效!壁w慶明認為。
王小廣:國家行政管理學院教授
我對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有兩點基本判斷:一是經濟形勢較好,是金融危機以來一個難得的好年,既保持了較快的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又相對溫和,并沒有什么很強的通貨膨脹壓力。全年GDP增長預計在9.5%至10%,CPI不超過3%。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去年實施的極度寬松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應繼續(xù)顯現(xiàn),另一方面則是得力于全球經濟的明顯復蘇而拉動出口強勁回升。二是2010年中國經濟并未進^新一輪加速增長周期,去年二季度以來的經濟回升是一種反彈,不是反轉。因為經濟的內在增長動力不足,2009年二季度以來的強勁回升是靠政府人為推動的回升,不是市場內在的回升,是過度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的結果。因此,從增長趨勢看,經濟回落是一種內在要求,一方面,政策刺激效應正在逐步遞減,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自2008年開始的內在調整過程并未結束,相反被前期過度刺激的政策延緩了,必須“補調”,也只有“補調”,解決好中國經濟的內在結構問題,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才可能啟動。
聲音
姚洋: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今年及今后的一段時間內,都將面對較大的通脹壓力。這主要是因為,在全球經濟基本面沒有大的改變的前提下。全球失衡將仍然是主導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征,而中國將肯定在經常項目的盈余方,本幣發(fā)生真實升值的壓力很大,在人民幣名義幣值調整緩慢的情況下,物價必然要上漲。
石小敏: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寒流突然襲來,是及時增加衣被保溫,實在太冷了再多添把火取暖;還是光著膀子燒大火,把多年積攢的柴禾都搬出來,自己烤火御寒捎帶溫暖他人。兩種做法,孰短孰長?待柴采用了大半,天氣仍遲遲不見轉暖,這時又該咋辦?調結構還是保增長,孰輕孰重?經濟短期走勢,端賴決策好惡,而中長期前景,則取于選擇對錯!
隆國強: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
中國經濟增長年內將呈現(xiàn)前高后低之勢,通貨膨脹率環(huán)比已經開始降低,新增就業(yè)明顯增加,國際收支順差占GDP的比重處于合理范圍,因此,年內經濟指標沒有太多值得擔心之處,經濟過熱之虞基本消除,硬著陸的可能性也很小。需要關注兩個方面:短期需關注調控政策之下的房地產走勢,中長期要關注勞動力成本持續(xù)提升后的影響。
相關熱詞搜索:新一輪 產能過剩 爭議 爭議新一輪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 治理產能過剩要靠制度創(chuàng)新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