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復興 中華文化復興?
發(fā)布時間:2020-03-17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西方經(jīng)濟衰退,連美國人也向中國借錢了。在全世界,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我國許多人遂產(chǎn)生“復興中國文化”的幻想,憤青雀躍,尤為激烈,其情可憫,十分正常。 然而,空言套話,永遠比行動效率容易。復興中華文化,大可拍胸脯承諾,拍腦袋決策。但中華文化如何“復興”?首先,中華帝皇政治文化中,君臣主奴,家長威權,包括國人經(jīng)營生意,不信外人,只信子女親寵,內殘互斗,凡事陰謀論。有人說是糟粕,有人說是“國情”,這部分倒不必賣力氣“復興”,一向根深蒂固,而且還加碼上演。
除此之外,急待“復興”的,大家都同意無非是琴棋書畫,京戲昆曲之類的中華文化精華了。詩詞、對聯(lián)、中醫(yī)中藥、漢服、私塾,許多人滿懷激情,這些傳統(tǒng)精致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復辟。國人看見洋人穿一套中山裝而抱拳作揖,用流利普通話說一句“您好”,無不油然而生“怎么,連老外也會說中國話呀”的欣喜,從而減輕了一點民族自卑,提高自信,倒也不失為美事一樁。然而,全方位復興中華文化的精華,真的那么可行嗎?不妨評估一下冷酷的現(xiàn)實。
文化需要“載體”,猶如打水,總要一只木桶來盛載。首先。我國的傳統(tǒng)建筑,亭臺樓閣,檐瓦庭廊,就是中華文化主要的載體之一。廣州的西關,北京的胡同,山西晉商的古宅,同里的巷陌樓臺,宅門深處,古來多富貴人家。富而且責,中華精致文化,無論錦衣關食,詩禮風流,除了有錢,還不離一個“貴”字。
西關的大屋,就是嶺南文化的載體了――廳堂花園,都要對聯(lián)、書畫、假山、盆景來裝飾。府主是生意人,但士農工商,傳統(tǒng)敬重士大夫,大宅的布置講究,非要有文化氣息不可。“文化氣息”從何而來?有錢人家就會雇用一批清客,替他新建成的庭園取名字:漱碧閣、牽云亭,作詩成聯(lián),像紅樓夢里賈政考兒子賈寶玉的才情,叫一批文人助興。
還要延聘先生,上門教習,讓小孩讀詩誦經(jīng)。老板的八旬老母生日,斥巨資賀壽,搭一座戲臺,上演《貴妃醉酒》。每年中秋過節(jié),張燈結彩,吃月餅、猜燈謎,無一不是文化的生活修養(yǎng)。
府宅中,下有長工婢仆,上有姑嫂妯娌,漸成大家庭的政治生態(tài)。幾房女人,口和心不和,一起打牌時噓寒問暖,背后互數(shù)長短。小孩在這種環(huán)境長大,就會見識家庭的人情世故廚房的伙夫,閨房的乳娘,又有一大籮筐的民間故事:白娘娘斗法海和尚,薛剛反唐,濟公巧取華云龍,豪門的小少爺,東竄西跑,耳濡目染,鐘鳴鼎食,絲竹傳奇,中國文化的熏陶教養(yǎng),一樣都不缺。
中國人社會的結構,本來一向穩(wěn)定和諧,有一個地主階級,地主養(yǎng)了一批士大夫,本有一套自足的文化生態(tài),承傳千百年,直到民初,西潮東漸只要不拆房子,不斗地主,文化就不會淪亡,徐志摩從劍橋回來,游杭州六和塔,逛常州承天寺,靈感貫達中西,思緒澈通幽冥,胡適、蔣夢麟、梁啟超,都是博達古今中外的通人,王世襄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守基人。
我國的建筑,是大家庭之所系,中國的富貴家庭,又是精致文化之所依,把中華文化的大家庭和舊建筑載體毀滅殆盡,就等同把水抽干,把缸砸毀,錦鯉金魚,何能生存?加上中華精致文化,戲曲書畫,圍棋對聯(lián),像廣東人的湯水,都要慢工細活。今日國人的下一代,經(jīng)麥當勞的快餐脫胎,手機短信的高科技洗腦,生活的節(jié)奏早已由美國人來重新定義只嫌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沉悶,只覺美國的文化爽快,即使電影《2012》再給中國人臉上貼金,中華文化有什么前途?
況且歐洲的文藝復興,以“人”的覺醒為本,以人性反抗神權的勝利,結出了累累的果實。沒有自由和寬容,沒有思想的解放,則無真正的文藝,只有專制的復辟,絕無人性的復興。今天游意大利羅馬,看見米開朗琪羅在西斯廷教堂的頂上遺下的不朽壁畫《亞當?shù)膭?chuàng)造》,亞當伸臂,與上帝的指尖相觸,靈光閃處,此后,風騷500年,云蒸霞蔚,世上的緣分因果,一切豈是偶然?
相關熱詞搜索:中華文化 復興 中華文化復興?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論文 中華文化復興工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