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陳舊”的新政府|政府要改變陳舊的
發(fā)布時間:2020-03-15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8月26日,不信任案投票后硬挺了將近三個月的日本首相菅直人宣布辭職,并以此換得《公債發(fā)行特例法案》和《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在日本參議院的通過。四天后,經過緊張的兩輪投票,曾任菅直人內閣財政大臣的野田佳彥戰(zhàn)勝之前一直更被人們看好的前原誠司和海江田萬里,當選日本執(zhí)政黨民主黨的新黨首,得到參眾兩院的認可后,于9月2日正式就任日本第95屆、第62位日本首相。
按說,像日本這樣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國家,其政府更替也算是一件大事,但現(xiàn)實卻是,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國際社會,都表現(xiàn)出一種司空見慣的態(tài)度。因為自2006年小泉純一郎首相下臺以來,大約五年的時間里,已經更換了六位首相,平均每一任的在位時間只有一年,如此更迭頻繁的政府,在世界政壇上也是罕見的。另外,據(jù)日本媒體的民調結果顯示,新首相野田的支持率也只有13.4%。如此低的支持率依然能夠組閣任職,也是讓人匪夷所思的。
這種政府短命、支持率低的模式已經成為近年來日本政治越來越突出的特征。曾長期執(zhí)政幾十年的自民黨如此,兩年前成功實現(xiàn)“政權交替”的民主黨同樣如此。日本政治為什么會呈現(xiàn)出這種奇特的現(xiàn)象?未來是否有可能終結這種奇怪的循環(huán)呢?
流水的政府、鐵打的派閥
其實,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日本近現(xiàn)代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在其他國家看來非常奇特的政府模式在日本也算不上是新鮮事。1885年日本廢除太政官制度,實行內閣制,伊藤博文擔任第一任首相。從1885年12月到今天,在不到126年的時間里,日本政府更迭了94次,每任首相的在位時間平均只有1年零4個月。如果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前的政府更迭頻繁是因為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政黨和政黨制度,以及有軍部勢力及法西斯擴張主義等的影響的話,那么,二戰(zhàn)結束后的日本現(xiàn)代政治體制下的政府頻繁更迭,則主要歸因于派閥政治的作用。
所謂“派閥”,是日本特有的一種政治現(xiàn)象,一般認為派閥始于自民黨,指的是黨內議員根據(jù)利益的聯(lián)合構成不同的集團,從而分為若干派別,由資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較大的政客充當中心和首領,各個派閥與產業(yè)界和社會上不同的利益集團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由于同屬一黨,派閥之間在大的政治方向上保持一致,但在一些具體的政策上出于各自的利益考慮,會有或大或小的分歧。由于自民黨在戰(zhàn)后日本政治中長期處于一黨獨大的地位,自民黨內的派閥政治實際上取代了多黨制,日本的政權不是在不同政黨之間輪替,而是在自民黨一黨的各個派閥之間轉移,首相職位由各派閥領袖“輪流坐莊”,通過這種方式在各個利益集團之間達成妥協(xié),實現(xiàn)了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
但是,派閥政治最終導致了“55年體制”(該體制指的是日本政壇自1955年開始的一種體制,即長期執(zhí)政的自由民主黨和長期在野的日本各政黨并存的政治格局。一般認為該體制結束于1993年)的崩潰。這主要是因為:第一,首相和內閣成員的選拔不是以人、而是以派閥為單位,往往難以找到最合適的人選和最強陣容,執(zhí)政水平和政策的連續(xù)性都難以保障;第二,各派閥領袖為了爭取首相職位而不擇手段地尋求資金來源,政治獻金丑聞迭出;第三,派系斗爭導致內耗嚴重,政府行動處處被掣肘。
“只有政客,沒有政治家”
在近年來頻繁的政府更迭中,日本歷任首相的民眾支持率“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甚至低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究其原因,除了派閥政治下執(zhí)政能力的弱化、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等問題導致人們對政府的失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前的日本政壇缺乏有能力、有魅力的真正政治家。
戰(zhàn)后日本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相繼涌現(xiàn)出吉田茂、佐藤榮作、田中角榮、中曾根康弘等一系列出色的政治家,無論其政策主張如何,無疑都具有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和杰出的執(zhí)政能力。他們在內政和外交上做出了正確判斷和選擇,推動日本迅速走出戰(zhàn)爭的陰影,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相比之下,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以來二十余年的各任首相和內閣成員中,卻再也難以找到有這樣水平的政治家,人們只看到日益零碎混亂的日本政壇,充滿忙于追求政治資金和進行派系斗爭的政客。
據(jù)筆者觀察,日本政壇素質集體“退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派閥政治對人選機制的限制。派系間的利益博弈往往會把較弱者或平庸者推向前臺。比如這一次政府更替中,前原誠司和海江田萬里無論在個人聲望還是派閥的支持力量上都要勝過野田佳彥,但最終卻是野田勝出。盡管中國很多媒體將其稱為“黑馬”有些不恰當,卻也體現(xiàn)了大部分人頗感意外的反應。第二,“政治世襲制”愈演愈烈。日本政治具有濃重的傳統(tǒng)色彩,要當上首相或內閣成員,除了借助派閥的力量外,還要有強大的家族力量和地緣人脈支持。因此,日本政壇的世襲制蔚然成風,議員席位成為世代相傳的私人“遺產”,具有家族背景的“政二代”甚至“政三代”、“政四代”議員比比皆是,而且更容易得到各種資源的支持。
未來:自民黨與“自民化”的民主黨
大選投票率和首相支持率的節(jié)節(jié)降低,充分說明日本選民對政治現(xiàn)狀的無奈、失望乃至絕望,他們渴望“改革”,渴望能有強有力的政策引導日本走出持續(xù)了20年的經濟低迷。因此,任何稍有新意的政治口號或動向都能引來他們熱切的關注和支持,民主黨替代自民黨的“政權交替”當然更加一度令無數(shù)日本民眾充滿期望。
然而,2009年8月上臺的民主黨政權整整兩年的表現(xiàn)令日本國民大失所望,因為他們看到的完全是另一個自民黨。首先,民主黨作為在野黨期間承諾的“新政”幾乎無一實現(xiàn)。從內政方面來說,鳩山鼓吹的以政治家取代官僚治國的所謂“新風”完全無從談起。從外交方面來說,鳩山一度曾擺出對美強硬的姿態(tài)、欲提高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地位,要求美國撤出普天間等軍事基地,但在美國的壓力下最終服軟,完全回到自民黨的立場,這也成為鳩山下臺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民主黨的核心人物基本都來自自民黨,其基本政策與自民黨并無二致。目前民主黨實際的靈魂人物小澤一郎和鳩山由紀夫,都曾經在自民黨中擔任要職,而且兩人都來自自民黨中的田中派,又都是自民黨修憲派的急先鋒。再次,民主黨已經完全陷入了派閥政治的套路。目前民主黨內分為八個派系,其中以小澤派和鳩山派的勢力最大,兩派聯(lián)合占黨內議員的一半,基本掌控著民主黨的前進方向。然而上臺僅僅兩年,民主黨就已經換了三次首相,回顧去年的鳩山下臺和今年的“倒菅”運動,民主黨內派閥間的爾虞我詐、波詭云譎與自民黨如出一轍。在黨內派閥中處于弱勢的野田佳彥上臺后,其執(zhí)政前景也很難讓人樂觀。
照目前的趨勢來看,這種民主黨黨內派閥輪流坐莊、政權壽命短、支持率低的循環(huán)恐怕會持續(xù)下去,在民主、自民兩黨嚴重同質化的情況下,也很有可能出現(xiàn)政權在兩黨之間的轉移,形成兩大“派閥”中再套各自若干小派閥的雙層派閥政治結構。事實上,新首相野田佳彥最多也只能在首相位子上呆到明年9月(他是繼續(xù)下臺的菅直人的任期),因為屆時日本將進行國會眾議院選舉,重新選出執(zhí)政的黨派,所以當前的日本政府仍然是一個過渡政府。
相關熱詞搜索:日本 陳舊 新政府 日本:“陳舊”的新政府 日本陳舊的新政府 日本政府的亞洲新政策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