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如何看中國:美國對中國什么評價
發(fā)布時間:2020-03-15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中美聯(lián)系現(xiàn)在越來越緊密,此次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無疑進一步拉近了兩國之間的距離。最近,我們就“美國人如何看中國”采訪了美國社會各階層的人士。雖然說不上全面,但也頗具代表性。
我們在華盛頓街頭采訪的普通民眾大部分沒有去過中國,他們是依靠媒體了解中國。當問到“對中國的第一印象”時,大部分人說的是中國菜,認為很好吃。很多美國人一提到中國首先想到的是大米,說中國向美國出口了很多大米。其實,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的糧食長期以來是不夠吃的,但這幾年,中國大米出口不少。據(jù)美國農(nóng)業(yè)部的調(diào)查,2007年全球大米的產(chǎn)量為4.2億噸,其中中國的產(chǎn)量約占全球的1/3。而今年全球糧食危機,中國限制了大米出口。所以美國人吃中國大米的機會恐怕不多了。
讓美國人舉出最熟悉的中國人,提到最多的就是李小龍、成龍兩位武打明星了。此外,有美國人提到了周潤發(fā)、郎雄和李連杰。而對于姚明,美國人也比較熟悉。也許在美國人看來,亞洲人的面孔都很相像,所以有被訪者承認自己總是把中國人和日本人搞混,還有一名美國人干脆把朝鮮領導人金正日也錯當成中國人了。由此可見,美國普通民眾對外界的了解遠沒有中國人多。
在談到“哪些產(chǎn)品是中國制造的”這一問題時,美國人幾乎異口同聲:身邊的日用品幾乎都是中國制造的。年輕人更是把iPad、iPod、黑莓手機等熱門電子產(chǎn)品歸結于中國制造,說如果沒有中國制造,恐怕就沒有通訊交流了。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美國人幾乎沒人想得起有什么品牌是中國的。其實,中國打入國際市場的品牌或多或少都追求一種“洋味兒”,因此難以讓外國人想起是中國品牌。就拿中國家電企業(yè)海爾來說,品牌本身就是個簡寫,借用了當年合作方“利勃海爾”公司品牌的后半部分,難怪美國人會誤以為這是德國品牌而不是中國品牌。類似的還有搜狐(sohu),模仿雅虎(yahoo)。不久前在美國上市的優(yōu)酷(youku),就是youtube的諧音。聯(lián)想起韓國的“三星”、“現(xiàn)代”都直接用自己的音譯打入國際市場,中國企業(yè)什么時候也能用不那么“洋味兒”的品牌打入美國市場,讓美國人記住中國品牌呢?
當問到“最不喜歡中國什么方面”時,沒有到過中國的美國人大概受到美國媒體負面報道的影響比較大。比較典型的是一位老者,上來就提到中國對達賴喇嘛的立場,另一位婦女則很不喜歡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特別是中國超生的人要交大筆罰款,讓她難以理解,還有一名學生,說不喜歡中國的“共產(chǎn)主義”。一名黑人朋友最想對中國人說的話是:“請不要傷害我們了”,意思是中國掌握了很多美國的國債,可能對美國民眾不利。從這些采訪中我們感受到,越是生活在社會下層的美國民眾,特別是非洲裔美國人,從內(nèi)心里對中國還是有好感的,但他們更擔心中美間的經(jīng)濟摩擦可能影響自己的就業(yè),而生活相對富裕的白人則更關心中國的政治改革、人權、價值觀等方面的問題。
至于已經(jīng)多次到過中國,對中國有充分了解的“中國通”們,在肯定了中國的發(fā)展之后,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美國《新聞周刊》前主編、現(xiàn)任CNN主持人扎卡里亞是亨廷頓的弟子,也是印度裔美國人。他認為中國是年輕的大國,還不適應在世界扮演更主要的角色,鄧小平提出了明智的“韜光養(yǎng)晦”政策,但隨著中國國內(nèi)“驕傲的聲音”不斷響起,中國已經(jīng)被放在全世界的放大鏡下,“即便輕輕一咳嗽,每個人也都能聽得到”。年輕時曾在中國天津留學的美國學者沈大偉認為,在過去一年里,中國的外交方式發(fā)生了變化,“中國正在一步步走向狹隘的、利己主義的政策,中國第一、中國第二、中國第三”。這些采訪都表明了美國學者對中國可能走向孤立主義的擔憂。
中國一直強調(diào)“中國特色”,美國人也一直強調(diào)“美國例外”。那么當“中國特色”遇到“美國例外”的時候,確實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去化解分歧。正如基辛格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的,中國要成為世界級的國家,必須要有足夠的智慧,以便處理更為開放的問題。也只有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才能使中美間的“特色”和“例外”變成諒解和共識。
相關熱詞搜索:美國人 中國 如何看 美國人如何看中國 美國人看中國崛起 美國人看中國視頻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