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逝去并記憶著 童年記憶普通話三分鐘

發(fā)布時間:2020-03-11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甲子輪回,彈指60年,時光如夢似箭。在今天看來并不遙遠的年代里,當時令人心儀的很多事物如云如煙飄散而去。而昨日的很多物件,今天卻成了   “古董”,久違的況味也似乎在一夜之間成了記憶,定格為永恒。
  
  ◎露天電影的魔力
  
  早年,濟南的一些大工廠、大的機關(guān)單位、部隊和郊區(qū)人民公社都在操場,籃球場或打麥場上不定期地放映電影。露天電影放映的大都是戰(zhàn)爭或革命題材的故事片,由于免費觀看,這種形式深得人們的喜愛。
  每到放電影的前夕,人們像過年一般高興,奔走相告,晚飯快吃兩口,早早去“占地方”。銀幕一般拴在專門樹立的筆直高聳的杉搞上,也有綁在籃球架上或大樹上的。場子里人山人海,熱熱鬧鬧。來早了自然搶到銀幕正前方的最佳位置。銀幕背面看電影也十分有趣,畫面左右調(diào)了個,電影中的人物都用“左”手吃飯,汽車都靠、“左”行駛。場子上沒有坐位,都自帶馬扎、杌子,要么就地取材,搬塊石頭或一些磚頭當坐位。站在后面的小孩為不被視線所遮擋,不是站在大人的自行車座上,就是爬到樹杈上,看得依然津津有味,聚精會神。放露天電影不像電影院里由兩臺放映機、兩位放映員交替操作。不間斷放映,而一般都是一臺放映機、一個人操作。因一部電影放映過程中通常要更換四五次片子(成盤的電影膠片),換片子時全場要間斷片刻,人們只好在在黑暗中等待。尤其到了故事的關(guān)鍵情節(jié)換片,孩子們很是著急,一片嘆息聲。而那時的電影放映員很是神氣,令人尊重,放映機周圍的大人們頻頻向其致敬,以表謝意。的確,是他一個人的辛苦帶給如此眾多的人以歡樂。
  
  ◎拉大鋸扯大鋸
  
  70年代,濟南的市場剛開始復蘇,專業(yè)家具商店幾乎沒有,一些商店兼做家具生意,但可供選擇的家具樣式也很少,而且價格還挺貴。所以,多數(shù)家庭無論籌辦婚禮,還是家具更新?lián)Q代,都選擇自打家具,即自購原材料,將木匠請回家,現(xiàn)場制作。而木材及纖維板(也有叫鋸末板的)大多到位于堤口路的木材廠去批發(fā),借三輪車拉回家。誰要認識木材廠的人,如能買個出廠價,你一定會被別人另眼相看。而鐵釘、木膠、螺絲、折頁、把手、油漆、稀料等,“路子廣”的則到工廠里托人“淘換”,沾點公家便宜,“沒本事”的就只能到普利門、經(jīng)二緯一路一帶的五金交化商店去買。
  由于自家打家具的人多,尤其是結(jié)婚多的季節(jié),家具生意紅火,木匠很是吃香。除支付加工費外,還要承擔木匠的一日三餐,午晚餐要保證有肉吃、有酒喝,每天還要供應一包煙。在物質(zhì)貧乏的年代,對于木匠這一行來說,無疑是一個從業(yè)的黃金時期。不過,當時的木工機械落后,解大木料,解木板子全憑手拉大鋸,創(chuàng)、鑿,磨,油漆等也均是手工活,辛苦顯而易見。一般說,兩個木匠完成一個家庭的大立櫥。寫字臺,床頭櫥,酒柜,沙發(fā)等整套家具得用個把月的時間。當時家具款式十分單一,人們做家具時,事先到親戚朋友,同事家中看好家具款式,然后請木匠“比著葫蘆畫瓢”去做,因此很多人家的家具雷同。除了“粗、老、笨、壯”外,造型工藝也無法與現(xiàn)在同日而語。
  
  ◎黑白光影的彩色暢想
  
  記得70年代初,我住的國棉一廠,廠部里有一臺9寸的黑白電視,每晚有百十人圍在一起觀看。平時電視放在木匣子里鎖著,每晚管鑰匙的叔叔很神氣地打開匣子后接上電源。播放的內(nèi)容記得是抗美援越的新聞片,“什么9號公路被B52轟炸,胡志明小道運送援越物資等。播放信號很差,經(jīng)常一閃閃的,畫面恍惚,我們?nèi)ネ砹说,坐在后面什么也看不清,只有聽喇叭里傳出來已?jīng)失真的“吱吱啦啦”的解說聲。直到1978年秋,隨著中日關(guān)系的改善,中國舉辦了“日本電影周”,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影院里上映《追捕》,《望鄉(xiāng)》和《狐貍的故事》。中央電視臺破天荒地在晚間同期播放《望鄉(xiāng)》,因此還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那時我聽到肖息后跑到離廠子不遠的劉家橋村,村支部在打麥場上用12寸的黑白電視收看了這部片子。場子上人山人海,畫面也看不清,只有麗原小卷的配音者劉廣寧的聲音給我留下了永難磨滅的記憶。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部彩色影片。
  1979年,我家如獲至寶,買了臺12寸的日立牌黑白電視機。1985年購買了14寸上海牌彩電,加上洗衣機和電冰箱,我們家也步入了“三大件”時代。
  
  ◎別樣的票證世界
  
  在計劃經(jīng)濟年代里,商品短缺,為保證人人能買到基本生活用品,對緊俏物資采用發(fā)票證的辦法。買東西時,人民幣加票證,缺一不可。從1953年開始,中國進入了長達30多年的“票證時代”。
  布票1953年開始實行,是中國最早使用的票證,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商業(yè)部門印發(fā)?绲刭徺I時,要到指定地點兌換異地通行票證。除普通布票外,還有軍用布票、特種布票,化纖布票,輔助布票、臨時布票、鞋面布票、獎售布票,棉絮票等。
  布票發(fā)行兩年后的1955年,糧票問世。中國糧票種類數(shù)量堪稱“世界之最”,國家及2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zhèn),鄉(xiāng)都分別發(fā)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僅山東省在1955年9月1日至1992年9月1日期間就發(fā)行過9套糧票,計有36枚,分別有1兩至10斤的糧票。那時出公差,要按規(guī)定到單位財務部門領(lǐng)用全國糧票。
  1961年底,國家又發(fā)行了工業(yè)券。工業(yè)券是對在職人員按其工資收入比例發(fā)放的,平均每20元工資配一張券。憑工業(yè)券購買商品的范圍較廣,有毛巾、毛毯、毛線、手帕,電池,軸線、鐵鍋、鋁盆、鋁飯盒、搪瓷面盆、搪瓷口杯、搪瓷便盆、線手套、鐵殼暖水壺、竹殼暖瓶、運動鞋,雨傘、棉膠鞋,縫衣針,縫衣線、油布雨衣、夾膠雨衣、人造棉制品、尼龍內(nèi)衣褲、皮鞋、鬧鐘、收音機、腰帶、刀剪、進口刀片、各類箱包,巧克力糖塊及定量之外的香煙、茶葉、白酒等。
  
  ◎會唱歌的自行車
  
  自行車,這種200多年前誕生于歐洲的交通、運動工具,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十年時間里,形成了城市道路上的滾滾洪流,也成為中國的形象代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職工工資一月才幾十“大毛”(元的別稱),百姓生活的至高追求是“三轉(zhuǎn)一響”(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和收音機),而100多元一輛的自行車無疑是最為外在的財富象征。當時自行車有三大名牌:“鳳凰”、“永久”和“飛鴿”,除需積攢若干個月的工資和若干張工業(yè)券外,還需托關(guān)系才能買上。最高檔的要數(shù)鳳凰牌18型錳鋼“大鏈盒”自行車,車身高大重量輕,比一般車貴幾十元,成為少量家庭條件好、有路子的人的首選。青島還生產(chǎn)一種腳蹬子帶倒閘的“大金鹿”,載重能力強,是運載貨物的首選,尤其受農(nóng)民的歡迎。后來煙臺則出產(chǎn)一款雙蝶牌小輪坤車,車身小巧,售價僅為85元,深受女士們的喜愛!拔母铩焙笃,濟南破天荒地出了款白鶴牌大鏈盒自行車,因價格比同類車便宜二三十元,在濟南很有銷路。
  當時的自行車都有車鈴,一種是老式的單搖鈴的,按一下只發(fā)出“丁當”的響聲,另一種則是七十年代后才有的轉(zhuǎn)鈴,一按鈴鈕,鈴鐺旋轉(zhuǎn)并發(fā)出連續(xù)的“叮鈴鈴”的清脆的聲音。不知起于何時,偷鈴鐺皮的歪風橫行。由于轉(zhuǎn)鈴剛剛流行,聲音好聽,更成為涉獵對象。無奈人們在車鈴上加了一道鋼箍做防盜裝置,結(jié)果小偷干脆把整只鈴鐺都偷走。人們無奈隨身攜帶螺絲刀,到了目的地第一件事情是先卸下鈴鐺收好,回家時再裝上鈴鐺,享受一路“叮鈴鈴”悅耳的美妙。
  今天的很多家庭已不見自行車的身影,即使行駛在道路上的自行車,也再沒有那會唱歌的車鈴聲了。

相關(guān)熱詞搜索:逝去 記憶 逝去并記憶著 逝去的年華永恒的記憶 逝去的記憶句子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