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荊州古城墻的作文 滄桑六安古城墻
發(fā)布時間:2020-02-23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六安因大禹封皋陶之后于六而古為六國,也稱皋城。六安的地理位置貫江淮而望蘇贛,鄰鄂豫且連中原,地形復雜險要,自古以來系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咽喉。古詩稱曰:“屏障東南水陸通,六安不與別州同,山環(huán)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卑l(fā)生在這里的很多歷史事件,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chǎn)生著一定影響……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是吳楚抗衡爭奪要地,公元前622年秋楚穆王派成大心、仲歸率軍滅六安國,古六國歷史長達1500年最終被楚國夷為平地,國都位于六安市9公里的東城都遺址尚存。
公元前517年起伍子胥、孫武輔佐吳王閭伐楚多次,攻破六、潛、舒沿淮河以南直攻楚都郢。
公元前206年楚漢相爭,楚霸王項羽封六安人英布為九江王,都城位于六安城北6公里的西古城,后英布叛楚歸漢,被劉邦封淮南王,公元前196年英布反漢被殺,王都廢由六遷至壽春。
公元前121年(元狩2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建六安國封劉慶為六安王,轄五縣之地,都城址位于六安市西9公里的裴家灘。
公元200年(建安5年),陳蘭、梅成于六安起兵反漢,曹操派大將于禁、張遼率兵破城鎮(zhèn)壓。
公元241年(正始2年),吳將諸葛恪攻六安,于正始4年破城擄掠人口而退。
公元739年(開元27年),六安改置盛唐縣,治所遷至騶虞城,即現(xiàn)今六安老城區(qū)。自唐以來六安城雖隸屬關系變換頻繁,但治所歷朝相沿!锻瘟仓葜尽份d王廷曾記曰:“六安之都城也,蓋數(shù)千年至明朝始建今磚垣城池,東南重崗疊阜,委宛連障若翼若衛(wèi)。西則淠河南來為襟帶,河之內(nèi)平沙如席,中有小洲與城相掩,林木參差,煙火錯雜,而有陟山秀于前,龍穴峙于后,據(jù)形勢而觀之亦一勝地也……”明代以前,六安皆為土筑城垣,且規(guī)模甚小,至明洪武13年(公元1380年)始?以磚。然而磚垣城構筑后,連年戰(zhàn)事,六安屢遭磨難無安寧之日。
州志記載:公元1512年(正德7年)河北霸州農(nóng)民劉六、劉七率眾由湖北黃州攻六安,圍城三晝夜,攻破六安城池、城墻多處被毀。公元1514年(正德9年)弋陽人李袞任六安知州,協(xié)同防御指揮劉芳撤除毀城墻,重新修筑,并增置敵臺27座。新建的周長一千零一十丈磚石結構城墻,高二丈三尺,上闊二丈三尺,下闊三丈二尺,設垛1364個,外濠溝寬七丈,深一丈四尺。并筑有朝京門(東門)、鎮(zhèn)南門(南門),通濟門(西門)、武定門(北門),建有月城及南北兩個水關(即下水道),初步奠定了六安州城規(guī)模。
公元1635年(崇禎8年)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率部攻六安,先后兩次用地雷轟城!锻瘟仓葜尽份d:“城樓炸成灰盡,所存舊垣僅百十之一!1638年(崇禎11年)農(nóng)民起義軍羅汝才、馬進中又攻破六安城西進。1642年(崇禎15年)馬守應、賀一龍率兵再次破六安,城墻遭破壞。這段頻繁的兵亂攻城,六安百姓苦不堪言,還牽動了名將史可法、左良玉援兵救六!读仓葜尽份d:“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北直錦衣衛(wèi)籍進士,崇禎八年乙亥,因其有文才武略,由刑部郎超擢兵備,丙子(1636年)兵亂,由蘄黃犯六,可法慷慨請令,親冒矢石督兵抵御。為退敵兵輕騎往來于舒、六之間,麥餅糲飯與士卒共之。丁丑(1637年)功晉巡撫僉都御史駐六安州而控鄂豫。敵兵至,史可法三戰(zhàn)三勝保護城池和六安百姓而軍聲大振。六安旱蝗災害,千方百計賑恤,六安士民感激其功德建生祠祀之!敝葜据d《都督左公平寇記》曰:“左公良玉,號昆山,才超韓白,功比徐常。崇禎10年(1637年)正月,數(shù)十萬亂軍圍逼六安,州城幾乎不保,公聞警率眾星馳入境,二月初五擊敵于蘇家埠、戚家畈等處,四日兩大捷,斬敵數(shù)千,奪馬三千匹,救回難民無數(shù),退敵保孤城獲全,特標云路以彰其神武!
1857年(清咸豐7年)太平天國起義軍首領、英王陳玉成攻克六安,城墻遭損壞。1914年(民國3年)河南白郎軍于1月25日除夕夜攻破六安,占據(jù)城池,城墻再次遭損壞。
六安城墻除兵燹受損還經(jīng)常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1528年(明嘉靖7年)9月6日六安暴雨“崩城13丈”;1652年(清順治9年)六安、霍山發(fā)生地震,“屋瓦欲瀉,石橋盡裂”,六安城墻又受損壞。
六安城墻自洪武13年建磚垣以來,因戰(zhàn)事連年而防衛(wèi)修城不止。1514年(正德9年)知州李袞修城,擴大了城池范圍,加強防御措施,政績卓著,六安名士潘銳寫有《修城記》載于史冊《六安州志》。
1553年(嘉靖3年)六安知州邵惠久同鄧向榮于北門之西辟“便儲門”取運道達舟之便。1517年(隆慶5年)知州唐可封改題“文昌門”。1579年(萬歷7年)知州揚際會為倉庫安全之計封閑便門。1581年(萬歷9年)知州李懋檜加修倉庫高墻,復開“文昌門”,在東南西北四門各建三間角樓,四馬道垣內(nèi)安裝炮臺8個,八門古銅將軍炮為防御用。
1635年(崇禎8年)兵亂不斷,墻體屢遭炮轟,安廬道張亮移駐六安,命州事通判羅杰修治毀壞城墻達數(shù)年,六安的士民歸來自動幫助州里修城,知州徐潘修整了各門樓。
1679年(康熙18年)知州劉克孔重修城墻,四門設六安衛(wèi)軍丁34名。
1698年(康熙37年)知州王廷曾組織民工疏浚城壕,裝修閘門,修葺城墻。
1712年(康熙51年)知州張燦募集資金集合工匠建毀于明末戰(zhàn)火的鼓樓。
1728年(雍正6年)知州李懋仁組織民工修復城墻倒塌處,修整街道,全面整修下水道,于出水處刻碑紀念。
1748年(康熙13年)城墻因戰(zhàn)事受損修補處倒塌,知州金宏勛組織民工全面修整,并總結修城經(jīng)驗載州志:“凡修城若但于缺陷處彌補,足飾觀一時,不久仍墮,今從根堅筑,且密其垛頭,勿使雨浸灌,可永久也!
1765年(乾隆30年)知州謝其炳修補城東門。
1796年(嘉慶元年)州守福明修通濟門(西門)崩塌處。
1822年(道光2年)知州牛映奎修東門城垣九丈,南門三十丈,北門十六丈。
1826年(道光6年)知州孫靈府募資修筑西門到上龍爪一段護城河堤,為紀念其政績后有人稱此段城墻為孫堤。
1849年(道光29年)知州黃戊修西門八丈六尺,道光30年知州宋培之修北門八丈,東門五丈五尺。
1858年(咸豐8年)知州茅念劬修西門十丈。
1860年(咸豐10年)知州姚德賓修補西南城垣九丈。咸豐11年知州鄒笥修西門北門城垣八丈城樓一間。
1863年(同治2年)知州何家聰、侯選道曾廣翼修東城三十余丈、北門城十丈、西城二十丈。同治5年知州曹光漢修補城垣四十丈。
1871年(同治10年)知州李蔚修筑城垣七十丈、補修九十一丈,加高二三丈者計五十二丈,尤其東、南、北門棟宇腐壞重新修復,并親題書恢復“便儲門”。
1920年,皖軍第二旅旅長馬祥斌為增強防御能力,修筑城墻,疏浚護城河?上Э箲(zhàn)時期日軍第十師團于1938年占據(jù)六安,老城墻幾乎被拆盡,斷垣僅剩幾百米。
六安古城墻自建磚墻至抗戰(zhàn)被拆,修城歷史長達560年,六安人民飽受兵燹修城之苦,民謠曾有“鐵打桐城縣,紙糊六安州”之說,其實正是六安士民對頻繁的戰(zhàn)爭給六安帶來災害抱怨話。
新中國建立后,六安人民從此過上了安定的好日子,再也用不著修城防御了。只有那段斷墻殘垣仍在默默向世人訴說災難年月的漫長故事,F(xiàn)存古城墻150米,北端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底部條石“丁”字形鋪基,墻體為明代小青磚,南端墻體為倒塌后清代重修,磚上有“道光三年”、“城工”字樣。這段古城墻雖已面目皆非,但多處的修補痕跡凝聚著六安人民500多年修城歷史,省內(nèi)文物專家們都認為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如今,市政府的老城區(qū)改造計劃已進入修筑淠河防洪堤工程階段,為加強文物保護,市政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投資修復云路橋北側150米古城墻。
修復后的古城墻與云路橋、下龍爪的龍盤石,南北古塔和新建的六安文化墻成為六安老城區(qū)的河濱攬勝處。他讓人們了解六安、熱愛六安、建設六安,是六安文化旅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ㄗ髡邌挝唬毫彩形奈锕芾砭郑
相關熱詞搜索:滄桑 古城墻 滄桑六安古城墻 六安壽縣古城墻 飽經(jīng)滄桑古城墻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