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慈善之比較 中美慈善
發(fā)布時間:2020-02-22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每當中國慈善界有事件爆出,曾在民政部任職的北師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便不斷收到各大媒體的采訪邀約,而王振耀每一次都會為中國的慈善事業(yè)心急如焚!肮烂朗录敝螅跽褚琅f忙碌,但他欣喜地發(fā)現,對這一次事件的討論很快從郭美美個人轉向對慈善體制如何完善的追問。
陸續(xù)有媒體介紹發(fā)達國家的慈善發(fā)展史,從全球角度看,發(fā)達國家的慈善機構也都經歷過各種風波,但這些風波往往成為政府強化對慈善制度監(jiān)管的新契機,推動各國對慈善機構在“透明+監(jiān)督”上狠下工夫,重塑慈善機構公信力。
作為現代慈善事業(yè)發(fā)源地之一的美國一直是中國取經的對象,但是,只有厘清中美慈善發(fā)展經歷中的異同,才能用好這塊他山之石。
經常有人懷有這樣的疑問:美國人民的慈善感情是怎么煉成的?他們怎么這么喜歡捐錢,而且怎么捐得這么放心?中國人怎么這么不相信別人?似乎這些搞慈善的人個個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些慈善機構背后也一定有種種難以言說的貓兒膩。
暫且不表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還處在所謂“初級階段”,其實美國人民也并非從一開始就如此善良地愿意相信這些慈善家。和中國一樣,美國的早期慈善家和慈善機構同樣經歷了大量質疑。
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被認為是現代慈善事業(yè)的奠基人。他在1908年提出成立基金會之初,要求在國會立案,主動接受國會監(jiān)督,但從總檢察長到總統(tǒng)都懷疑其動機是“企圖用另一種方式永久擁有其財富”,國會也是抵制多于支持。最終,洛克菲勒基金會未能在聯邦政府注冊,只能于1915年在紐約州根據州法律注冊。但是仍受到聯邦政府的調查和抨擊。
后來,以參議員沃爾什為首的聯邦政府“工業(yè)關系調查小組”對洛克菲勒基金會進行調查和質詢,主題就是“基金會是不是為財團服務的一種掩護”。此事成為頭條新聞,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調查結果是對基金會的懷疑未能成立,不過此事也使基金會更加謹慎從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前所長資中筠認為,圍繞著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辯論及其結果所產生的影響“強化了基金會的獨立性”:一是獨立于政府,確定其私人性質;二是獨立于其初始捐贈者或其家族,日益脫離其意志的影響。
卡耐基基金會、福特基金會成立之初也都面臨過這樣的質疑。在日益壯大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社會更多的注意,基金會常常成為一浪又一浪公眾輿論批評和國會質詢的對象。而中國的這些大型基金會由于其半官方的性質,不僅少了很多壓力,而且更容易得到官方的種種便宜和庇護。美國的基金會不僅要面對公眾的質疑,而且要面對政府的質疑,接受官方的調查。而中國國字頭的公募基金會則主要需要面對公眾,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不同。在信息公開制度不健全的現狀之下,中國公眾對基金會的質疑,往往直接轉化成憤怒。因此,盡管中國官辦公募基金會面臨的壓力更小,但其因此而承擔的風險卻大大增加。
美國的慈善事業(yè)發(fā)端于民間,蓬勃于民間,盡管官方出于擔憂曾經對NGO采取過限制措施,但總體來看,民間不斷壯大的進程從未被中斷。
中國的慈善事業(yè)盡管同樣發(fā)端于民間:1949年以前,來自西方國家的宗教組織、其他國內外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慈善救濟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當時“育嬰堂”、“救濟院”遍布全國大小城市。新中國成立后,幾乎所有非政府組織都在社會主義改造中被取締,少部分則由政府接管,改組為官方的福利機構,一批官辦NGO應運而生。
學者熊培云呼吁重新尋找和發(fā)現“社會”的價值。其實,近年來社會的價值被不斷挖掘、闡釋、宣揚,可以說,社會的價值已經被發(fā)現,但“社會”要想真正發(fā)揮作用,還得得到官方的“肯定”。只有官方重新肯定社會的價值,并從中抽身出來,中國慈善才能回到正常的軌道繼續(xù)前行。
相關熱詞搜索:中美 慈善 中美慈善之比較 全能巨星奶爸 足球慈善賽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