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多元文化主義 餐桌前的談話
發(fā)布時間:2020-02-1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看似中國菜,實為美國炒河粉,這就是餐桌上的美國化。 美國《洛杉磯時報》近日公布了一份2009年十大食譜的名單,粵菜小吃炒河粉榮登榜首。國內(nèi)很多朋友問我,為什么這么簡單家常的一道中國菜能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number one?
我倒是有點奇怪這樣一條消息竟然會引起國內(nèi)朋友的關(guān)注?《南方都市報》以“廣州本土美食‘炒河粉’榮登全球美食冠軍”為題小小地做了一篇文章,有關(guān)專家稱還要為河粉申遺,將其打造成廣州名牌。這多少有點自作多情的嫌疑。
首先《洛杉磯時報》并沒有評選全球美食,而是挑選該報美食版在2009年刊登的眾多菜譜,按受歡迎程度為其排名。炒河粉成為最佳菜譜,而非最佳美食。其次,對照該報刊出的食譜不難看出,這份菜譜并非國人熟悉的干炒牛河,而是用豬肉、韭菜、蝦仁等炒出來的,改良版河粉。
此河粉并非廣州炒河粉,而是看似中國菜的美國炒河粉。這也恰恰是美國餐桌的特色。
隨著大批的移民涌入美國的,還有他們的各自的食文化。中餐館緊挨著意大利餐廳,轉(zhuǎn)過一個彎,赫然看見黎巴嫩夜總會的招牌撲面而來;面包房里飄出的法式面包香,一不小心就混入了街對面印度餐廳的咖喱味;在和屋里享受著清酒、壽司的客人,盤算著下次要到下一個路口的韓式烤肉店大快朵頤一番。這在美國司空見慣,幾乎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永遠(yuǎn)只吃本民族的食品。
本人嘴饞,業(yè)余生活最大的愛好,不外乎約上三五好友去試試沒吃過的異國美食。在美國,我第一次去了中東菜館,辣椒番茄燒出來的茄子配上小米飯,頗有點中國燒茄子的味道。飄著冷雨的冬夜,我最愛的是越南米粉,一大碗熱騰騰,飄著特有的香茅味。買上一盒新鮮的壽司拼盤,帶到聚會上去,是炎炎夏日里最簡單便宜的選擇。泛著椰奶香的泰國菜,從不吝惜放辣椒的墨西哥菜,蘸橄欖油和醋的希臘面包都是我的最愛。如果手頭寬裕,穿上小禮服,去吃頓法國菜也不失為約會的好選擇。
中餐外賣,和披薩、漢堡一樣,早就是美國人餐桌上的家常便飯。美國的中餐分兩種:一種是給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吃的,一種是給中國移民吃的。美國人吃中餐的必點菜是炒面、炒飯、檸檬雞、古老肉和酸辣湯,一桌子油脂麻花、酸酸甜甜。炒河粉是炒面的一種,在美國受歡迎也就不足為怪了。
不止一次有美國朋友向我請教檸檬雞(將雞塊裹面粉過油炸脆澆上檸檬汁)的做法,聲稱那是他最愛的中餐。當(dāng)我告訴他們,我們在中國從來不吃檸檬雞的時候,總能如期看到他們驚訝而失望的神情。美國人奉行熔爐式的多元文化主義,任何人都可以來,來了就請您進(jìn)爐子,按照當(dāng)?shù)匦枨笤谌谌朊绹幕啾A舨糠肿约禾厣。不只是中餐有改良,日餐、韓餐、墨西哥菜,只要你想在美國站住腳,多少都要按照市場要求有所改變。
少數(shù)真正愿意接受外來文化的美國朋友,很愿意和我一起去試吃中國人的中餐館。但是當(dāng)他們看到雞爪子、豬耳朵、豬大腸一類的東西,還是不得不大搖其頭,難以下咽。由于最初的中國移民多來自廣東,在美國長期以來只有廣東小吃做得地道。要是你赫然看見一個中文招牌寫著“北方菜”,你可千萬別以為自己能吃到豬肉燉粉條,頂多也就是端上來一碗上海泡飯。在廣東人眼里,上海已經(jīng)很北方了。
剛到美國的時候,華人超市里也很難買到北方食材。像我這樣的北京人,想吃一頓炸醬面可是著實不易。每每有人回國,我都讓人家千里迢迢背回來幾袋六必居于黃醬。如果不幸在進(jìn)入美國海關(guān)之前被警犬嗅出異味,這幾包空運來的黃醬就得落個被丟棄在移民局垃圾箱里的命運。
如果黃醬闖關(guān)成功,我們這些北京老鄉(xiāng)就有了聚會的理由。每做一次炸醬面,我都要呼朋引伴,大張旗鼓,生怕有同胞錯過了享受家鄉(xiāng)菜的機會。北京來的黃醬,美國華人超市的豬肉丁,韓國拉面(比廣東人的雞蛋面更接近北方的拉面),日本黃瓜(中國黃瓜沒有進(jìn)口,英國大黃瓜吃起來像絲瓜,只有日本小黃瓜口感適宜),代替心里美水蘿卜的自蘿卜……我的老北京炸醬面何嘗不是多元文化主義的產(chǎn)物?
相關(guān)熱詞搜索:餐桌 主義 文化 餐桌上的多元文化主義 餐桌上的文化 餐桌文化禮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