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教育學的角度看《傲慢與偏見》中班特納一家女兒們的性格
發(fā)布時間:2019-08-08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摘要]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涉及到“家庭—人—教育”的概念和范圍。本文利用家庭教育學的觀點,通過對小說《傲慢與偏見》中班特納一家的家教來分析其女兒們的性格,揭示家教對人們性格的影響。
[關鍵詞] 家庭教育學 《傲慢與偏見》 性格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作品生動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tài)下的英國鄉(xiāng)鎮(zhèn)生活和世態(tài)人情。這部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奧斯汀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透過對各色人物的細致刻畫,描繪了一幅19世紀初英國鄉(xiāng)村社會的眾生相。其中,班持納一家人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在體會這些不同性格的人物帶給我們“輕快、明亮”的喜劇感受的同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人物在我們生活當中就有存在。所謂人與人是有差異的,而這個差異的形成往往要追溯到性格形成的初始環(huán)境,即家教氛圍。同時,文章還揭示出家庭教育對兒童性格形成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學和家教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涉及到“家庭—人—教育”的概念和范圍;家庭教育學就是要圍繞著這樣的概念和范圍進行研究。家庭教育學是一門古老而新興的學科,它涉及到家庭教育過程中特殊的師生關系,即家庭中的長輩與晚輩,特別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對象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教育影響的互動現(xiàn)象。這樣的研究對象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樹立互動的家庭教育觀,即:在家庭中,不僅有長輩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影響,而且也有子女對長輩特別是父母的教育影響,還有同輩人之間的影響。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在家庭教育的互動影響中成長、進步。在這種家庭互動教育的實施中,長輩對未成年人晚輩有意識的教育要注重科學性,要求長輩特別是父母要有大量心理上的投入,這是家庭教育的本性要求。而同輩人之間,如夫妻之間互不尊重,互不關心,沒有正常的教育影響,家教就失去作用,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威信就會降低喪失,孩子就會不聽父母的話,甚至會導致走上邪路。
根據(jù)家庭教育學,家庭教育有以下三大作用:
1.家庭教育在兒童品德和個性形成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兒童身心品德的發(fā)展、個性品質(zhì)的形成都是在天生素質(zhì)的基礎上,由環(huán)境和教育決定的。家庭是兒童生活的第一環(huán)境,是兒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
2.家庭教育從總體上決定著受教育者社會化的發(fā)展方向
人通過學習知識、技能和社會規(guī)范,在與社會上的人交往中掌握社會規(guī)范,轉(zhuǎn)化為一個社會的人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家庭教育不僅奠定了基礎,還對人的轉(zhuǎn)化產(chǎn)生最深度的影響。父母會什么、懂什么、支持什么、反對什么,都會通過言行對孩子產(chǎn)生影響。
3.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家庭成員的幸福
個人幸福與家庭幸福密切相關。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接受積極的影響,養(yǎng)成各種良好習慣,健康成長。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家庭幸福的基礎。
由于家庭教育的作用如此之大,不同的家庭教育會培養(yǎng)出不同性格的家庭成員。小說《傲慢與偏見》中正是由于班特納家的家教如此,才會有女兒們?nèi)绱说男愿瘛W屛覀儊砜纯窗嗵丶{家的家教。
二、班特納家的家教
談到家教,我們首先要看看家教中起主導作用的兩個人物——班特納先生和班特納太太。
班特納先生是一個對自己的婚姻和孩子們?nèi)狈ψ銐蜇熑涡牡娜。作為丈夫的?年青時因迷戀青春美貌,忽視了心智上的門當戶對,娶了一位智力貧乏,思想狹隘的女人當太太;楹蟀l(fā)現(xiàn)他的妻子是這樣一個無知和無禮的人后,便失去了對她的全部真情,他對她的尊重、敬佩和信任也都永遠消失了。他不是積極地創(chuàng)造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圍,而是以嘲笑她的無知和愚蠢為樂。他對妻子的不尊重影響到孩子們。他的婚姻觀——“為年輕美貌而結婚”,對小女兒莉迪亞影響極大。莉迪亞后來被英俊瀟灑的威克姆迷倒并發(fā)展到與他私奔一事,與班特納年青時被年輕美貌迷住了眼睛而選上他的太太是如出一轍。班特納除了嘲笑班特納太太,還嘲笑女兒們。作為一家之長,他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對他那兩個放蕩輕浮的小女兒從不盡力嚴加管束,對他的妻子的不成體統(tǒng)的舉止也是視而不見。他似乎是一個家庭中的旁觀者,最大的愛好就是把自己關在書房中,任由莉迪亞和其母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莉迪亞的私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他不負責任的家教行為導致的結果。他不采取任何行動,是為了省得招來麻煩,把父親的監(jiān)護權交由別人去執(zhí)行,他的這種不作為,其結果是十六歲的莉迪亞在沒有父母的監(jiān)護下,如脫韁的野馬,隨心所欲,最后走上與威克姆私奔的道路,不僅給自己也給家人蒙羞。班特納先生作為家長,應該為家人樹立榜樣和權威,相反的是,他很少關心家里的事情,在最需要發(fā)揮父親的有效作用時卻退居書房逃避,尋求個人的安全,說到底,他作為丈夫和父親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物,沒有發(fā)揮家教中父親的正面作用,給女兒們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作為母親的班特納太太,是一個思想淺薄、智力低下、知識貧乏、喜怒無常的女人。對班特納太太來說,她一生的事業(yè)就是要讓女兒們體面地嫁出去。但是她的這個“事業(yè)”從不考慮到女兒們的愛情,只講究現(xiàn)實利益。她一輩子的樂事就是會親訪友,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從來沒有從思想道德方面,對女兒進行教育。她滿腦子都是錢,用錢來衡量一切,她對幾個小女兒的放蕩行為放任自流,甚至對小女兒莉迪亞未婚先同居的行為也毫不指責,反而引以為豪,對莉迪亞更是溺愛,“她要多少錢買衣服,就給她多少錢!弊鳛榧议L,她對三個小女兒膚淺的性格負有部分責任。
再看看夫妻倆的關系,他們的婚姻由于輕率而結成,兩人在性格,品味和愛好上毫無共同之處,夫妻之間缺少相互尊重,互不關心,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威信力不夠,他們的婚姻自然給子女帶來了不利影響。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家庭環(huán)境中,五個女兒形成了各自的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她們的最終歸宿,特別是在收獲愛情和婚姻方面不盡相同。
三、班特納家女兒們的性格
1.溫順善良的長女——簡
簡是班特納先生的大女兒,純潔善良,溫柔而有耐心。在她眼里,天下人都是好人,但這卻是她的一大性格缺陷。她看不出別人的缺點,說明她的判斷能力和道德水準有限。她性格過分拘謹,她把對賓利的強烈的愛隱藏在文雅的外表下,沒有把對賓利的鐘愛流露出來;由于矜持和被動,一度讓喜歡她的賓利先生產(chǎn)生了誤解,幾乎放棄了對她的追求,即使如此,柔弱的簡依然逆來順受,以至于因為心灰意冷而產(chǎn)生絕望情緒。她的性格中的被動,碰到困難沒有采取積極的行動去解決的這一點與她的父親很像。
2.機智幽默的二女兒——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受父親的影響最深。她繼承了父親的智慧和母親積極的性情,是個資質(zhì)聰穎,獨立性很強的女子。她像她的父親一樣,喜歡讀書,具有一定的才智;同時她還繼承了父親的幽默感和嘲諷人的技巧。她具有超越常人的良好口味和對可愛風景的鑒賞力。她看到了父母的不幸婚姻,因此,一再強調(diào)婚姻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她批判那種唯利是圖的金錢婚姻,比如,就看不起她的朋友夏洛蒂嫁給柯林斯,但她并不把金錢與愛情絕對分開,這是因當時的社會制度對女子的歧視所限以及由于她的母親常常提到錢,因此,在她內(nèi)心深處還是渴望嫁一個有錢人。同時,她也有性格中的不足,最大的失誤就是她被威克姆的外表和說話方式所迷惑,對威克姆的謊言毫無覺察,以致對達西產(chǎn)生了更深的偏見。她與達西的愛情幾經(jīng)波折,但誤會最終得以消除,兩人后來喜結良緣,過上幸福的生活。
3.放蕩不羈的小女兒——莉迪亞
莉迪亞由于深受其母親寵愛,從小就涉足了社交界,她生性輕率,遺傳了母親的漂亮,同時繼續(xù)了母親的愚蠢和虛榮。不負責任的父親對她的缺點及從不嚴加管教,只是一笑置之,本身行為失控的母親,又全然感覺不到危害性,對她恣意縱容,這使她越發(fā)輕佻放蕩,輕信盲從。她忘形地與民兵團的青年軍官的廝混,后來發(fā)展到與軍官威克姆私奔,雖然這個男人是個道德敗壞的無恥之徒,她卻洋洋得意,津津樂道,并以此來譏諷兩了尚未出嫁的姐姐?梢哉f她是個毫無道德可言,沒有責任感和恥辱感的人。
4.迂腐無趣的三女兒瑪麗和粗俗無知的四女兒基蒂
這兩個女兒在小說中筆墨極少,旣惡推涓敢粯,只把自己關在書房讀書,對家里的事情漠不關心,卻喜歡品頭論足,進行道德說教;后來是仍然呆在家里的唯一的女兒;而四女兒基蒂受莉迪亞影響較大,和莉迪亞一樣沒有多少是非之分,對莉迪亞私奔的事不以為然。從這兩個女兒身上,我們同樣可以看出家教的影響力。
四、結語
通過對小說《傲慢與偏見》中班特納一家?guī)讉女兒的性格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家教對一個人性格形成和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小說所揭示的家教問題對當今社會依然有借鑒意義!栋谅c偏見》使一代又一代的眾多讀者在閱讀這部作品時得到愉悅,受到啟迪,深受教益。
參考文獻: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3]許琦.人格與家教.南寧: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02).
[4]王玉潔.雙性化人格與婦女解放.電影評介,2007.
[5]汪春娣,王海云.從偏見、睿智道魅力體現(xiàn)試析《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班特納的人物塑造.宿州學院學報,2004.
[6]雷立美.傲慢與偏見(中文版).海口:南方出版社,2003.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