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翁學士書 [姚鼐答翁學士書,閱讀附答案]
發(fā)布時間:2019-01-25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答翁學士書
。ㄇ澹┮ω
鼐再拜,謹上覃溪先生幾下。昨相見承教,勉以為文之法,早起又得手書,勸掖益至,非相愛深,欲增進所不逮,曷為若此?鼐誠感荷不敢忘。雖然,鼐聞今天下之善射者,其法曰:平肩臂,正脰①,腰以上直,腰以下反勾磬折,支左詘右;其釋矢也,身如槁木。茍非是,不可以射。師弟子相授受,皆若此而已。及至索倫②蒙古人之射,傾首,欹肩,僂背,發(fā)則口目皆動,見者莫不笑之。然而索倫蒙古之射遠貫深而命中,世之射者,常不逮也。然則射非有定法亦明矣。
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惡。詩文,皆技也,技之精者必近道。故詩文美者,命意必善。文字者,猶人之言語也。有氣③以充之,則觀其文也,雖百世而后,如立其人而與言于此,無氣則積字焉而已。意與氣相御而為辭,然后有聲音節(jié)奏高下抗墜之度,反復進退之態(tài),彩色之華。故聲色之美,因乎意與氣而時變者也。是安得有定法哉?
自漢、魏、晉、唐、宋、齊、梁、陳、隋、唐、趙宋、元、明及今日,能為詩者殆數(shù)千人,而最工者數(shù)十人。此數(shù)十人,其體制固不同,所同者,意與氣足主乎辭而已。人情執(zhí)其學所從入者為是,而以人之學皆非也;及易人而觀之,則亦然。譬之知擊棹者欲廢車,知操轡者欲廢舟,不知其不可也。鼐誠不工于詩,然為之數(shù)十年矣。至京師,見諸才賢之作不同,夫亦各有所善也。就其常相見者五六人,皆鼐所欲取其善以為師者。雖然,使鼐舍其平生而惟一人之法,則鼐尚未知所適從也。
承先生吐胸臆相教,而鼐深蓄所懷而不以陳,是欺也,竊所不敢。故卒布其愚,伏惟諒察。(取材于《姚鼐文選》)
【注釋】
①脰(du豆):頸,脖子。
、谒鱾悾旱孛。
③氣:是古代文論術語,多指作者的才能、氣質及由此形成的作品的風格等。
9.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與非相愛深一句中相字意思相同的是(3分)
A. 昨相見承教
B. 師弟子相授受
C. 就其常相見者五六人
D. 承先生吐胸臆相教
10.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及至索倫蒙古人之射 B.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惡
技之精者必近道 能為詩者殆數(shù)千人,而最工者數(shù)十人
C. 勉以為文之法 D.使鼐舍其平生而惟一人之法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腰以下反勾磬折,支左詘右
腰以下像石磬一樣向后彎曲,左腿支撐,右腿彎曲
B. 故聲色之美,因乎意與氣而時變者也
所以聲韻音色的美,都是適應文意和文氣而隨時變化的
C. 其體制固不同,所同者,意與氣足主乎辭而已
他們身體條件固然不相同,所相同的是詩文的意和氣能足以統(tǒng)帥文辭罷了。
D. 故卒布其愚,伏惟諒察。
所以最終把我的愚見陳述出來,請您諒解體察。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舊時書信中慣用禮貌用語,表示敬意。如幾下就是表示自己的信只能謹致于對方的案幾之下。
B.作者認為有了意 和氣做主宰,詩文才能揮灑自如。歷史上優(yōu)秀詩文意必善、氣必充盈。
C.作者反對一成不變的所謂文法,主張因乎意與氣而時變 。在學習他人時應該取其善為師,而不主張拘泥于一家之法。
D.結尾部分照應了文章的開頭,作者再一次對前輩的教誨表示感謝的同時,還表達了定會按前輩的教導去做的決心。
13.請把第一段中的畫線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3 分)
原文:然而索倫蒙古之射遠貫深而命中,世之射者,常不逮也。然則射非有定法亦明矣。
14.請分別篩選出文中的兩個謙辭和兩個敬辭。(2分)
、僦t詞: 、 ②敬詞: 、
參考答案
15.善用形象生動的事例來說理是本篇書信的重要特色,這有助于觀點的闡釋。請指出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分別用哪個事例來論證的,并概括出所論證的觀點是什么。(4分)
二、本大題共7小題,共21分。
9.(3分) D.【解析:題干與D的相表示動作偏向一方,此兩處指我。 A項B項 C項的相均為互相、相互!
10.(3分)A.【解析:選項A都是取獨作用;B選項第一個而表并列,第二個表轉折;C選項第一個以是介詞,用,第二個是連詞,表承接;D選項中第一個其是代詞,指代自己,第二個副詞,表揣測語氣】
11.(3分)C.【解析:他們的詩文格局、體例固然各不相同,所相同的地方,不過是意和氣能足以統(tǒng)帥文辭罷了!
12.(3分)D.【解析:還表達了定會按前輩的教導去做的決心與文意不符!
13.(3分)【參考譯文:然而索倫人、蒙古人卻射得遠、射得深、射得準(1分),世上射箭的人,往往比不上(1分)。那么,射箭沒有固定的法規(guī),也就很明白了(1分)!
14.(2分)①謙詞: 竊、愚 ②敬詞:再拜、謹、承、伏惟(答出 幾下不給分)
15.(4分)【答案示例:(1)(2分)以射箭這一事例,通過敘述射箭沒有定法來論證為文也應該是沒有定法。
。2)(2分)以知擊棹者欲廢車,知操轡者欲廢舟,不知其不可也的例子來強調學習古人應取其善以為師,而不主張拘泥于一人之法的觀點!
【參考譯文】
我恭敬的給覃溪先生您寫信(再拜,謹上覃溪先生幾下應是信件開頭的敬辭)。昨天相見,承蒙您的教誨,用作文章的方法勉勵我;今早起來又收到你親手寫來的信,鼓勵幫助更加周到,若不是非常愛護我,希望我在不足之處得到長進,怎么會這樣做呢?我確實感激厚望,不敢忘懷。雖然如此,但我聽說現(xiàn)在天下擅長于射箭的人,他們的方法是:肩膀放平,脖子擺正,腰以上挺直,腰以下像石磬一樣向后彎曲,左腿支撐,右腿彎曲;將箭發(fā)射出去的時候,身體一動不動像枯槁的樹干一樣。如果不是這樣,就不能射箭。老師弟子之間遞相傳授,都是這樣而已。至于索倫人、蒙古人射箭,歪著頭、斜著肩、弓著背,發(fā)射的時候嘴和眼睛都動,看到的人沒有不笑他們的。然而索倫人、蒙古人卻射得遠,射得深,射得準,世上射箭的人,往往比不上。那么,射箭沒有固定的法規(guī),也就很明白了。
道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技巧有高明的,有不高明的。詩文,都是技巧。技巧精妙的一定和道相近。所以詩文作得好的,命意一定很好。文字,如同人的語言。如果有精神氣質充實其中,那么看他的文章,即使千百年之后,也會覺得像這個人站在這里跟他說話一樣;沒有精神氣質,就只是堆砌字句而已。文章和文氣互相制約而成為文辭,然后才會有聲音節(jié)奏高低起伏的法度,反復進退的姿態(tài),色彩斑斕的光華。所以聲韻藻色的美,都是適應意和氣而隨時變化的。這樣怎么可能會有固定的法則呢?
從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趙宋、元、明一直到現(xiàn)在,能夠作詩的恐怕有數(shù)千人,而詩作得最好的,不過幾十人。這幾十人,他們的詩文體制固然各不相同,所相同的地方,不過是意和氣能足以統(tǒng)帥文辭罷了。人之常情都執(zhí)著于自己入門學習的東西,以為它們是正確的,而認為別人所學的都是不正確的。如果換上別人來看,也會是這樣的。譬如會劃船的人希望廢除車馬,會駕馭車馬的人希望廢除船只,卻不知道這是不可以的。我確實不擅長于寫詩,但作詩也有幾十年了。到京師,看到各位才士賢者的詩作各不相同,也各有各的長處。就是那經常見面的五、六個人,都是我希望能吸取他們的長處而以之為師的。雖然這樣,但要讓我舍棄我平生所掌握的東西而僅僅去效法一個人,那我還不知道要去跟從效法誰人。
近來承蒙先生真心地教導,而我卻把心中所想深藏起來不告訴您,就是欺騙您啊,這是我不敢做的,所以最終把我的愚見陳述出來,請您體察諒解。
相關熱詞搜索:姚鼐答翁學士書 閱讀附答案 姚鼐山行閱讀 答畢仲舉書閱讀答案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