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江西散文

發(fā)布時間:2017-02-02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江西散文篇一:作品1 文章 江西填湖廣

作品1,這是我大二時,在學院院刊內(nèi)發(fā)表的一篇 關(guān)于歷史地理學的文章。

江西填湖廣,六百年前的滄桑移民路

文 / 汪紹凱 前幾年移民題材的電視劇頗為吃香,先后反映北方兩大移民的熒屏力作,《闖關(guān)東》《走西口》,格調(diào)甚高,口碑不俗。盡管相當多細節(jié)與歷史原本相違,其藝術(shù)水準也尚待考量。這是電視屏幕上,第一次以正角度高規(guī)格來講述移民話題,簡評之,它高度贊揚了移民先驅(qū)們開發(fā)邊域融合族群的歷史功績,熱情謳歌了中華各地精誠團結(jié)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

按歷史來規(guī)度,除“闖關(guān)東”“走西口”這兩大北方移民流外,全國還盛行著“下南洋”、“過臺灣”、“江西填湖廣”、“湖光填四川”等移民潮流。根據(jù)后來發(fā)掘的筆記史料,以及流傳民間的各種信息,我們有理由堅信,無論在集群規(guī)模、路線跨度、持續(xù)時間、以及遷徙的連續(xù)性,各-方面移民內(nèi)容都死毫不亞于“闖”“走’,并且在官方組織、商幫領(lǐng)攜方面都是前兩者所遠不能及的。史書浩繁,段篇殘章,遠不能廓清全國各-路移民大流的全體概貌。筆者僅就南方幾大移民流的首發(fā)流“江西填湖廣”,作零碎簡述,以慰同鄉(xiāng),以觴讀者。

在湖南、湖北兩省的民間有一個“說法”,叫作“江西填湖廣”!昂䦶V”是古代省一級政區(qū)的名稱,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廣西、海南全省區(qū)以及廣東、湖北、貴州的一部分。到明代則變化為基本上轄有今湖南、湖北兩省。清代分置湖南、湖北兩省后,“湖廣”不再是一級政區(qū)的名稱,不過以軍政兩省總督編制的名義保留沿用著,即“湖廣總督”。諺中所說的湖廣,其范圍是指明清時期的轄區(qū)。從已掌握的資料來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極少數(shù)是土著的后裔外,絕大部分人的祖先是從兩湖以外其它省遷來的。考查其原籍,發(fā)現(xiàn)移民來自十多個省區(qū),有江西、安徽、浙江、廣東、福建、山東、山西、陜西、河北、河南等。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廣東。

安史之亂平息后,基本完成了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人口遷移,緊隨之后在長江流域內(nèi),又形成了一個由東向西的移民動向,即人口由源地中下游移向目的地中上游。江、浙、皖、贛約占移民總數(shù)的90%,在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據(jù)推算,兩湖人口中有5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所以,民間以“江西”來代稱移民的來源,雖不合全數(shù),但大致恰當。與其他移民潮流一樣,人口補充的跡象鮮明,但像這種傾半省人口的補充,大有填土塞坑之態(tài),確實是中國移民史上的鮮例。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豐城、九江、德安、景德鎮(zhèn)、樂平、鄱陽、余干、吉安、泰和等市縣,也就是明清時期

的饒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贛北多于贛南,開發(fā)早、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贛江中下游遷出人口最多。

這場運動至少遠可以上溯到唐朝,一直延續(xù)到清后期,時間跨度達一千多年。南宋末年以前是序幕期,零散不成規(guī)模,移民動因有的是受戰(zhàn)亂所逼,有的是聽說兩湖人口稀少,土地易于購置。其后,出現(xiàn)過兩次遷徙高潮。最大的一次是元末明初。元朝末年,兩湖尤其是湖北,是紅巾軍與元軍以及朱元璋廝殺拉鋸的主要戰(zhàn)場,戰(zhàn)亂紛繁使人口銳減。朱元璋統(tǒng)一長江流域之后,于洪武年間下令組織人多地少的江西人遷往湖南、湖北,一時間長江上西行的移民船只一艘接著一艘,陸路上拖家?guī)Э诘闹簧硪泼褚步j(luò)繹不絕。兩湖的家族中有50%就是洪武年間遷來的,湖北一些地方 “洪武開墾”一說由此傳開。第二個高潮則是魏源所記的清初。與洪武移民相比,這次高潮的規(guī)模要小一些。因為經(jīng)過幾百年的開發(fā),兩湖的人口壓力已經(jīng)出現(xiàn),當江西的移民漸漸告于段落,兩湖地區(qū)不少人開始向西面的四川云南尋找更好的生存空間,即形成了“湖廣填四川”“充軍云南”后續(xù)移民。-

江西作為填湖廣的源地,一方面,是官方的策劃裁定,因地緣上貼近,移民跨度相對不大;另一方面,也是有本省很深的社會經(jīng)濟根源?偟膩碚f,江西開發(fā)較早,在南方諸省中算先進富庶之地,但省內(nèi)各地區(qū)又發(fā)展不平衡,贛北優(yōu)于贛南,平原富于山地,不乏翰林輩出的才子之鄉(xiāng),故而儒風教化盛行;但更多是荒蕪落后的邊遠山區(qū),所道仙巫儺遍布。江西的歷史地理和社會經(jīng)濟,確實尤其一定的復(fù)雜性,難以淺層地解讀。

明代的江西人,在朝野上下頗為引人矚目。早在宣德年間,民間便流傳這樣的一句俗諺:“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奔诮鞯募哺T谡麄明代,吉安府科甲鼎盛,產(chǎn)生的進士數(shù)超過了一千人,著以記錄在全國無與倫比。而在明代,非進士不如翰林,故此,吉安所出的翰林也就特別之多。他們與其他江西籍官僚一起,在官場上形成了一個頗具實力的江西幫。特別在嘉靖年間,先后柄政的內(nèi)閣首輔夏言和嚴嵩諸人,均是江西人。不僅在朝野如此,在野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一些為開發(fā)及新開發(fā)的地區(qū),江西人隨處可見,甚至有“非江右商賈居之則不成其地”的說法。舉個極端的例子,十七世紀前后,有人曾從云南出發(fā),沿怒江(薩爾溫江)順流而南下緬甸,竟發(fā)現(xiàn)沿途各地只要出現(xiàn)聚落的地方,其酋長游牧必定是江西移民及其后裔。

在元明以前,江西是全國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北宋時期,江西人口曾居各路(路,是宋的行政單位,按賦稅劃分,相當于今天的。┲祝(jīng)濟開發(fā)在南方屬于先進的地區(qū)。及至明代,雖然江西人口較浙江稍遜一籌,居全國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所納的稅糧有事甚至超過浙江。不過,從總體趨勢上看,當時東南沿江,沿海區(qū)域經(jīng)濟已日趨多元化,相形之下,地處內(nèi)地的江西,

以農(nóng)為主的單一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注定了其發(fā)展水平將日趨下風,當?shù)氐陌傩盏纳钏疁室仓荒苁敲繘r愈下。因此,在明人眼里,江西人的節(jié)儉是出了名的。杜詩曾曰:“莫笑田家老瓦盆,也曾盛酒樣兒孫!边@是狀摹鄉(xiāng)間農(nóng)民儉樸,一盆一碗,只要不摔碎、不丟失,便永遠不換,傳至兒孫,會一直用下去。在這一點上,民俗尚儉的江西,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江西的一些地方,擺在日常宴席上的勸酒果品,只有一兩種時鮮可以使用,其他的都是用木頭雕刻、圖上色漆裝飾而成,時常讓小輩兒孫手中把玩,稱為“子孫果盒”,意思是可以傳之子孫后代。其他各事也有節(jié)制之法。譬如吃飯,約定俗成第一晚不許夾菜,到第二晚才允許菜佐餐,美其名曰“齋打底”;撰品喜好購買豬的雜腸碎臟。稱之為“狗靜坐”,因為這些東西吃后沒有骨頭可吐,一旁的家犬是搖尾乞食而不得只能閑坐呆看了;為了節(jié)省開支,獻神祭祖的祭品,都是從食店中租來的,祭祀后還得馬上歸還,這又叫“人沒份”。對此,明人謝肇制在總結(jié)各地人群性格時指出:“天下推纖嗇者必推新安與江右,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貧??”新安即徽州,江右也就是江西。囿于地瘠人稠,大批的江西人紛紛外徙謀生。明人張瀚就曾指出:(江西)地產(chǎn)窄而生齒繁,人無積聚,質(zhì)儉勤苦而多貧,多設(shè)智巧狹技藝經(jīng)營四方,至老死而不歸。這種現(xiàn)象,給稍后的王士性也留下深刻印象:江、浙、閩三處,人稠地狹,總之不足以當中原一首。故身不有口糊,不足出外則技不售。惟江右尤甚,故作客莫若江右。??

生存壓力的迫近,江西人有的始考慮外出經(jīng)營商貿(mào),進行最簡易的糧食農(nóng)用貿(mào)易,有的干脆舉家遷徙,外出的商賈負販、經(jīng)營資財?shù)慕魅耍心、西兩個流向最為便捷。贛南的江西人在秋收結(jié)束后,大都越過嶺南到兩廣棲居。這是因為兩廣地帶緯度低靠近熱帶,秋冬時節(jié),氣候仍舊溫暖。尤其是廣東,等到開春

二、三月間地氣回暖,才回本土從事農(nóng)耕,靠近贛南的居民,不分土客,年年如此,廣東人稱之為“使郎”,大致是指他們像信使一樣來來往往。而向西挺進,這一路線則是有了官方的直接組織,即被朱元璋定名為“洪武開坎”的衍民國策,于是有了改變地域人口格局的國家意義,域外求生的愿景與國家人口政策融匯交織。從而形成了“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浪潮,幾百年間如同大江爆滿浪頭噴涌,在連接贛鄱三湘與江漢大地的長江中游平原上決開了一股滄桑民流。

移民史的滄桑不僅在于移民路上的風雨兼程,也于新生土地與故土祖籍的血脈相依,在鄂北的隨州,鄂東北的大悟、紅安,以及漢江平原的云夢、黃陂等地,從前每年祭祖,城鄉(xiāng)居民富裕的用全豬,其次用豬頭,再次用豬脖子,再次用豬脖子肉,最窮的也要用一塊豆腐,所有祭品不分貴賤,都在上面插一根筷子,頭朝向東南方的江西,以寄托對足跡地元旦追溯。在當?shù)剡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因明朝廷專派地方軍隊押送,背井離鄉(xiāng)的江西人被反綁著雙手,用船押逆流長江而到湖廣。遷徙途中想方便時,先要讓押送官兵解開雙手上的繩索,這就是“解手

“的來歷。這些移民歷經(jīng)艱辛,輾轉(zhuǎn)流徙,剛來時,劃地為廬,條件十分艱苦。有時初蒞異地,正值年節(jié)臨近,他們只得因陋就簡,用瓦罐煨煮年飯,以鋪地聚食。有時屋漏偏遭連夜雨,便不得不戴斗笠煮食年夜飯。迄今,湖北有些地方的除夕夜,仍然保留著煨灌、鋪席、戴斗笠煮飯的酒席,以緬懷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另外,“江西老表“的來歷,據(jù)說也與“填湖廣”有關(guān)。因為許多湖廣人是江西人的后代,湖廣人認為與江西人祖上是表親戚,來自外舅之地的江西人,自然就是他們的表親,于是,稱呼江西人為老表。四川、湖廣人愛吃辣椒,據(jù)說也源于江西。民諺曰“江西人不怕辣,湖廣人怕不辣”,四川人則講究又辣又麻,故愛吃“麻辣燙”。

關(guān)于江右商幫,與這次“江西填湖廣”的關(guān)系,以及在移民中的角色和作用,史家是從未絕筆的,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史學認為,江西明代的移民運動上不僅是一種人口遷移,也是一種商業(yè)經(jīng)濟的擴張,它使江右商幫獲得了更廣闊的發(fā)展契機,大批移民紛至沓來,促進了湖廣的開發(fā)。對此,張瀚《頌窗夢語》卷四《商賈記》就曾指出:“荊楚魚栗之利遍于天下,自永樂始,皆江右而來。”民諺 “湖廣熟,天下足”蜚聲海內(nèi),如果沒有江西人的開墾之功,那是不可想見的!疤詈䦶V”,使得江右商幫獲得了更廣闊的發(fā)展契機,即給周邊省域開通了物資源流的同時,也反哺了江西本地的經(jīng)濟發(fā)展。當然江右商幫的經(jīng)營范圍,遠非僅指湖廣,“填湖廣”只能算作江右商幫的經(jīng)營一地,同樣,江右商幫的發(fā)家,除了“填湖廣”這一表親市場,還得益于明清禁海鎖國的經(jīng)濟政策(外銷受抑則擴充內(nèi)需)。對于移民與商貿(mào),這又涉及了區(qū)域經(jīng)濟、國家區(qū)域政策問題,這有待于史學家的研究和經(jīng)濟學家的探討。

如今,凡江西人集聚并成就卓著的地域,都有萬壽宮的雕梁煙火,萬壽宮,不知是宗教場所,也是“江西會館”、“江西廟”、“豫章會館”, 流布四方的江西商人,無論大富還是小康,無論是抱團還是獨行,大抵忘不了贛人祖先——許真君,建起萬壽宮以供奉之。江西人的萬壽宮,融宗教與世俗,商貿(mào)與文化,祖脈與鄉(xiāng)情為一體,構(gòu)成了江西人獨有的族群標示,也保存了千百年來江西移民的歷史景象,更寄托著異地-贛人對故土的無限懷念。

江西散文篇二:范文賞析(四)2014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 江西卷)

《閱卷檔案》

第三章 2014年全國各地高考優(yōu)秀作文

2014高考滿分作文——江西卷 真題再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探究作為我國現(xiàn)行課程標準倡導(dǎo)的學習方式之一,常常出現(xiàn)在課堂、實驗室或課外學習過程中。有的同學覺得,棵究給自己留下了一段難忘的學習經(jīng)歷;有的同學認為,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有的同學則抱怨,探究在教學活動中往往流于形式……

對課內(nèi)外學習中的探究,你有何體驗、見聞或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寫記叔文或議論文;②不得透露個人信息;③不得抄襲,不得套作;④不少于700字。

專家解析

一、命題傳承

2014年江西卷作文依然保持自己一貫的命題特色:貼近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guān)懷;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熱點;強化文體意識,規(guī)范文體;防宿構(gòu)、套作,力求“逃逸”。從命題形式看,今年江西卷作文依然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與前三年保持一致。從內(nèi)容上看,江西卷作文歷年都積極引導(dǎo)考生從“小教室”走進“大社會”,關(guān)注自己成長。2011年以“君子三樂”為材料的作文題,緊扣南科大招生受限、食品安全問題等因“三樂”缺失而產(chǎn)生的社會熱點話題;2012年以“擁有與缺少”為材料命題,引發(fā)考生從“知足”與“追求”等角度關(guān)照自我;2013年的作文題以校園流行語切入,引導(dǎo)考生對“奧數(shù)、英文、周樹人”的“怕”或“不怕”、“喜歡”的現(xiàn)象談體驗思考或理解,選材貼近考生實際,每位考牛都有或深或淺的切身體驗,都有自己可寫的內(nèi)容;2014年的考題內(nèi)容與2013年如出一轍,以“新課標倡導(dǎo)的”探究這種考生應(yīng)當熟稔的學習方式作為主題,所有這些考題都讓考生在熟悉的領(lǐng)域立意寫作,都讓考生的感悟之情成為有源之水,都讓考生的關(guān)注點既出自“小教室”,又走進“大社會”。

二、試題特點

江西卷的命題特點是“回歸教材,導(dǎo)向讀書”,從狹隘范圍而言,“回歸教材,導(dǎo)向讀書”強調(diào)了“教材”與“閱讀”的重要性;從廣義范圍而言,“回歸教材,導(dǎo)向讀書”,又不僅僅局限于這兩者,它實際上指向的是回歸教學過程,側(cè)重考查考生在高中學習中的體會。2014年的作文題就將這一特點演繹得淋漓盡致。命題人直接將時下倡導(dǎo)并流行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作為立意落腳點,讓每個考生在回憶自身學習經(jīng)歷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寫作,讓每個考生的思考及體會都有有效載體,而不至于出現(xiàn)假大空的寫作現(xiàn)象。

這個話題考生非常諳熟,符合江西命題人不在審題立意上為難考生的一貫命題做法,但也正因為考題問得非常直接,要求考生的回答要更有針對性,所以考生要將探究這個話題講透,講出道理,甚至從中理出哲理,卻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那些既走進書齋,又能走出書齋,關(guān)注生活的考生才能獲得高分。坦白而言,只有那些真正進行了探究學習的學校,真正有探究體會的考生,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能獲得高分。歷年江西卷作文題給我們的教學提示就是,踏踏實實關(guān)進課堂,認認真真避免假大空。

三、寫作構(gòu)思

選材貼近考生學習實際,時代感強,每位考生都有或深或淺的切身體驗,都有自己可寫的內(nèi)容。這則材料作文給考生寫作留了較大的空間?忌梢詮囊韵聨讉角度立意:

1.從個人經(jīng)驗角度談探究。這個角度適合寫記敘文或者議論文,如果考生將文章寫成記敘文,則可以將探究需要的元素作為切人點來進行故事寫作。寫作時將探究需要的這些元素——毅力、勇氣、堅持、興趣、方法、動力等作為切人點,并通過結(jié)合自我的學習經(jīng)歷與體會將這些元素闡釋,應(yīng)當能讓探究故事復(fù)雜起來,文章內(nèi)容生動起來,而不至于流于敘述探索這一過程的表面。課本《游褒禪山記》是一篇可以借鑒的范文,如果寫成議論文,則可將這些元素作為分論點,談這些元素對探究的意義,在這基礎(chǔ)上進行材料選擇并對分論點進行論證。

2.從名人啟示角度談探究。這個角度寫議論文比較貼切。既然是啟示,自然主要是對他人探究行為的思考,這個思考與啟示是建立在他人探究行為之上的,在寫作過程中,為了突出啟示與思考的合理性,應(yīng)將他人的探究行為當作議論文的主要素材與滄據(jù)。這就要求考生必須先從名人探究行為本身去推得啟示,這個啟示可以是反面駁斥獲得.如愛因斯坦晚年為了探究神學,終究一事無成,你可以從中得出啟示 探究要重視方式方法,不能盲目探究。義如孔乙己去探究“回”字的多種寫法,你可以從中得出啟示——探究要與時俱進。這個啟示也可以從正面贊美獲得,比如沈克泉、沈昌健為了探究油菜的產(chǎn)量,兩代人在農(nóng)田單不斷探究,你可以從中得出啟示——探究要持之以恒。

3.從事物發(fā)展角度談探究。事物發(fā)展是屬于縱向角度,由于跨度大,很難用記敘文這種文體去闡述,一般選擇議論文進行寫作。進行寫作之前,要選好具體的事物,它可以是某一件具體的物件,也可以是一種抽象的理念與規(guī)劃。具體的物件,如選擇我國核潛艇的發(fā)展過程中,探究的重要作用。要選擇這個角度對考生平時積累要求頗高,考生要熟知這個領(lǐng)域的發(fā)展過程。抽象的理念與規(guī)劃方面,如可以寫探究形式對于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探究對于我國登月計劃的重要性等。

專家寄語

今年的江西卷高考作文投有審題立意的障礙,但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這幾種現(xiàn)象,應(yīng)當引起注意:

1.記敘文“假大空”。因為這個考題是考生所熟知的內(nèi)容,所以閱卷時針對記敘文這一文體強調(diào)了內(nèi)容的真實與情感體會的自然。部分考生在寫作過程中,刻意煽情、夸大體會、忽視探究過程的展示。在此提醒考生,我們在進行記敘文寫作時,一定要注意對事件過程的真實還原,而且這個還原必須是符合事情邏輯的真實,不能矯揉造作。

2.議論文揭示的啟示不深刻。有考生700多字的文章寫出了十幾段,十幾個啟示,行文過散,揭示的啟示流于表面,啟示成為r“口號”,過于生硬。這類文章甚至有閱卷老師認為是文體不鮮明,而給了很低的分數(shù)。因此,我們在寫作時一定耍注意張弛有度,詳略得當,不能泛泛而談。

3.流于表面。無論足記敘文還是議論文,都有部分文章被閱卷老師貼上了“流于表面”的標簽而被判低分。如記敘文流于表面主要指文章揭示的主旨僅僅停留在探究本身,或者探究活動本身,沒有對其意義進行升華,如有的考生寫了自已查字典確認一個寧的讀音的探究活動后,就倉促結(jié)尾,沒有對其意義進行提煉,同時這個查字典的活動本身探究意義也不是很大,導(dǎo)致得分偏低。

標桿樣卷

◎江西一考生

當下我國實施的探究性學習,實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該方式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可使學牛多方面發(fā)展。對于探究性學習,我認為值得推廣。

首先,在探究中學習,可大大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學生深入探究后,就會自己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與傳統(tǒng)的?老師教,學生聽?的方式相比較,它摒棄了學生不動腦的弊端;老師不再和盤托出,而是加以指導(dǎo),讓學生在探究中自我領(lǐng)悟,自我學習。 這樣,才能讓學生記得更深、更牢固。此方法既讓老師輕松,又讓學生受益,兩全其美,豈不樂哉?

其次,在探究中學習,還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并將其發(fā)揮到極致。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安格拉曾指出:?探究可以讓學生培養(yǎng)自己的學習興趣。?的確,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有時會讓學生聽得厭倦、無聊,以至于學生不大愿意聽講,而造成分心。而探究性學習,不會讓學生這 樣,反而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他們在探究過程中收獲的東西令其喜悅、高興。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就會大大提高了。

當然,僅在課堂上探究還不夠,應(yīng)當將教室移到戶外,讓學生深入外界探究、感受。浙江大學附屬中學黃老師曾帶領(lǐng)全班同學去戶外探究自然,去感受當?shù)氐娜宋牡滋N,這遠比從書本中來得更猛烈,更有感受,更令人回味無窮。古人講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確,要想領(lǐng)悟到真正的知識,還需我們脫離課本,去課外探究。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奧秘,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剖析得透徹。

探究性的學習,確實解決了不少以前的教育弊端,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學習就要講究?知行合一?,?學?就是從前人那里傳承,?知?就是在探究中加以推究研讀,并得出自己的結(jié)淪。

由此可見,學生可在探究中學習,何不大力推廣呢?

◇專組句評:本文審題準確,觀點鮮明,結(jié)構(gòu)嚴謹,論證充分,平實的語言體現(xiàn)出思維的邏輯層次勝。全文圍繞“探究性學習可促使學生多方面發(fā)展,值得推廣”的中心論點,按“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展開論證。理由充分,層次清晰,結(jié)尾結(jié)合“解決教育的弊端”,深化“推廣探究性學習”的論點。

◇仿寫點:視野寬廣 社會熱點

◎江西一考生

探究是一種學習方法,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所學內(nèi)容。高一時,生物老師就給我們上了一個學期的探究課,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為了讓我們對生物更加感興趣,老師決定在班上種幾株花生讓我們觀察,探究植物的生長。開始的一段時間,花生籽一點反應(yīng)都沒有。大家不免沮喪。老師看我們一臉失望,便說:?這才幾天,要知道媽媽們等你們‘破土而出’可要等十個月呢!?我們從這簡單的一句話中體味到了母親的偉大,也為自己缺乏耐心而羞愧。不久,有一個花盆里冒出了小芽,同學們都興奮地周上去看,大家都忍不住去摸它。結(jié)果一個同學一摸,小芽竟然斷了,大家紛紛指責他。老師卻阻止我們,說:?植物芽的成分大多都是水,本就脆弱。就像嬰兒一樣,需要溫柔細心對待。大家都摸了小芽,所以大家都有錯,不應(yīng)潑只指責他一個人。?

我們默默低下了頭,沒有吱聲。

過了幾個星期,花生們都長大了,開出了淡黃色的小花,同學們更加認真地照顧它們,不讓它們受一點傷害。這時,老師卻提出要將花盆移到操場上去,我們都無法理解。?在班上缺乏光照和露水,花生長不大,而且沒有蝴蝶授粉,花生也無法長出果實。溫室里的花是結(jié)小出豐碩的果實的,這個道理不儀你們要懂,你們的父母更應(yīng)該懂。?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望著淡黃色的小花,深有所思。

花生被放在操場后,果然生長得更加茁壯,淡黃色的小花凋落了,我們雖然遺憾,卻也懷著等待果實的期待。?可是花落后卻沒有結(jié)出果實,而是長出綠色的小刺,小刺長大了,還不見花生。?看樣子我們還是失敗了,種花生這種事不是我們能干的呀!?有同學感慨道。?‘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小刺雖不起眼,花生看似沒結(jié)出果實,但那小刺落進沙土里就是花生。所以不要被表面迷惑,也不要輕易放棄。?老師眨眨眼睛,告訴了我們真相。?原來是這樣!對!我們小學學過一篇課文《落花生》就是這樣說的!?一個同學恍然大悟。后來花生成熟了,老師把花生拔出,根部結(jié)滿了花生,雖然少,但味道卻很好,香甜可口,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勞動成果。經(jīng)過一個學期對花生成長的探究,我們不僅了解,植物的生長,也學到了許多與生物學無關(guān)的東西。

后來分班了,但我們與高一的同班同學都沒有生疏。我們從那一次探究學會了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學會了為同一個目標而奮斗,學會了體諒父母,學會了自強,學會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學會了太多太多,讓我們終身受用。在探究植物生長的同叫我們也探究了自己的成長。

◇專組句評:文章詳細記敘了花生的生長全過程,條理清晰。幾組看似隨意的對話,實則精心設(shè)計,清晰表達了探究知識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文章夾敘夾議,闡述了探究學習過程中由自然知識上升到人文知識的感悟和收獲,可謂匠心獨運,不失為一篇考場記敘文佳作。

◇仿寫點:思路清晰干凈利落

◎江西一考生

?丁零零……?伴著上課鈴聲,老師跨步到講臺,說了句讓全班為之一震的話:同學們,走,咱戶外探究去!?耶!?反應(yīng)過來之后,同學們開始收拾東西,筆和紙是一定要帶的,便于寫過程和結(jié)論嘛。有些男同學才懶得帶呢,只知道拍桌子大笑,還有更甚者,勾著老師的肩膀哥倆兒好似的說說笑笑,以示自己很喜歡這樣的安排。

終于到達探究目的地——操場邊的小樹林。老師也終于肯宣布此行的探究對象,可讓眾多同學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的對象卻是,啥?螞蟻!同學們的反應(yīng)好似在老師意料之中,只聽老師哈哈大笑說:?大家可不能小瞧螞蟻呀!所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螞蟻可是很有探究價值的哦!?說得也是,好吧,那就讓我來會會你吧,勇敢的小螞蟻,我一定把你探究個遍!

我挑了只正準備上樹的螞蟻進行?跟蹤?。小樣兒,我來嘍!雖然它個頭小小的,但爬起來還真不慢,六只腿頻繁地向前移著,跟無影腿似的,一下就從樹的根部爬到了我稍稍彎點腰就能平視的高度。嗯,麻雀雖小還五臟俱全呢,這螞蟻雖小,也著實不容小看了呀!

腦袋上燈泡一亮,一個小想法冒出來。我從地上撿了根樹枝橫在它面前,不讓它過,沒想到它放都不放在眼里,直接邁腿翻過去了!再擋,再翻;又擋,又翻。

嘿,你個倒霉孩子,我就不信還治不了你了!跑去教室

拿了瓶膠水,圍著樹干涂了一圈,我看你還往上爬!

果然,它小心伸出一條腿,發(fā)現(xiàn)差點黏上去,急忙退了幾步,立定不敢上前?窗桑艺f你斗不過我的,這不是往下爬了嗎?

咦?奇了怪了。它怎么又爬上來了,到膠水邊緣又往下爬,又上來,碰到膠水又下去。 一來一回好幾遍,我湊近了一一看,才發(fā)現(xiàn),原來它去銜了泥土覆在膠水上,如此反復(fù),膠水上沾滿泥土,對它已沒有威脅了。

我腑袋里?轟?的一聲,頭皮都開始發(fā)麻。不得不承認,我被這小小的螞蟻震撼到了。 小小螞蟻不畏艱險,遇到問題不沖動,善動腦筋,這不正是老師常教導(dǎo)我們的嗎? 回到教室我把這一發(fā)現(xiàn)說了出來,老師贊賞地點點頭;?嗯,我的目的就在這里,其實世事萬物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有很多,我們下節(jié)課換個對象,再看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

?耶……?全班再現(xiàn)轟動,歡笑聲羨煞旁班吶!

探究課,愛死你,呵呵……

◇專組句評:本文記敘探究小螞蟻的過程,將螞蟻的智慧巧妙地展示出來,以致“我”被這小小的螞蟻所震撼,從而揭示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意義。

◇仿寫點:風格清新 形象具體

優(yōu)秀作文

讓探究擦亮雙眼

◎江西一考生

羅丹曾說:?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正是探究,擦亮了這雙眼,用它去尋找美。

探究作為國家倡導(dǎo)的學習方式,含意大致是通過實驗找資料,對不太懂的東西,窮其根本,溯其發(fā)展,從而達到對事物的掌握。

探究自古即有,朱子曰?格物致知?,就是利用探究獲取新知。課堂中亦如此,有人曾質(zhì)疑?哈密瓜?的?密?為何不是蟲字底,他大抵是想?蜂蜜?與?蜂蜜瓜?同義。這種聯(lián)想很好,但畢竟是主觀上的,翻一翻資料,不難發(fā)現(xiàn)哈密瓜源于新疆哈密,人家地名本來就不是?蜜?,這樣一探究,既避免了主觀臆斷的可笑,又可對此深入了解。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許多學生抱怨字難以區(qū)分,通常我們認為記住就行了,而專家則將字一步步剖析,究出了其祖宗十八代,怎會寫錯?這便是探究的魅力了,不管是科學中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還是社會文化中的總結(jié)與探尋,探究都使我們獲取真知。

而多少次,我們不懂探究,不愿探究?

聽過一個故事,孔子聽小孩在背?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問孩子明白意思嗎,孩子答?背出來就行了,管他這么多??在學習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明知道左右手螺旋定律,卻不知道是怎么來的;明知道螢火蟲會發(fā)光,卻不想是它身上什么東西有這么大的魔力使其發(fā)光;明知道?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絕唱,卻不知是什么讓詩人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我們只知其一,卻不知其二,缺乏探究精神,便是魯迅所譏笑的?愚人?。

但在探究時,我們總只見形式不見內(nèi)容。

小學的科學課要寫研究報告,但沒見過顯微鏡,卻洋洋灑灑把老師抄在黑板上的標準答案抄下,美其名曰探究。這樣的探究課,是令人啼笑皆非的。非常羨慕瓦特,看到祖母燒水壺盞一上一下就去探究那神奇的?汽?,最后改進了蒸汽機,推動了生產(chǎn)革命的發(fā)展。這才是真正的探究。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探究不是假大空的形式,而是從生活的點點

江西散文篇三:青瓦流年散文閱讀

青瓦流年 (第六屆冰心散文獎獲獎作品)

2014年06月23日 17:17 來源:《江西日報》2013.8.30 作者:劉景明字號

贛南的青瓦非同尋常,古樸素雅,沉穩(wěn)寧靜。聚集的房屋樓宇、散落的茶亭寺廟,哪里少得了它的形影蹤跡?

最初,我從甲骨文字形中,窺探到瓦的久遠存在。它點綴了西周少許屋脊,普蓋東周春秋的棟梁。瓦與磚并驅(qū)于秦漢,合成了“秦磚漢瓦”?梢,燒瓦技術(shù),比我想象的時間要早,發(fā)展速度要快。早在公元前640年,它起始北方,波及南方繼而興盛,甚至被推崇到國外,歐亞洋瓦房就融入了中國遺風,世代相傳,日新月異。

贛南流行青灰色彩的瓦片,俗稱“青瓦”。瓦匠,在古時中原遷徙過來的祖輩當中,屬于手藝人,被叫成“玩泥巴巴”的做瓦佬。

老家的村子,遍布黏土洼地。做瓦佬選定坡地,刨開表層沙泥石土,精取純凈的黃泥土,鏟進糞箕,裝上獨輪手車,倒入瓦坊的蓄泥池。泥土堆滿半池子,引進渠水浸泡。兩個晝夜時分,池中浮現(xiàn)的球泡沉破,做瓦佬給水牛牯灌夠米糠鹽水、喂飽青草,罩上它的眼睛,拿根鞭條牽牛進池。做瓦佬前行,水牛牯跟后,如耕耘稻田般循環(huán)踩泥翻泥,推石磨一樣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做瓦佬赤膊露肌,汗珠落雨樣密集,水牛牯鼻呼粗氣,搖尾拍臀,持續(xù)干到“八道犁九遍耙”為止。做瓦佬把一團團稠軟熟泥搬到瓦坊一角,堆成一條弧形泥墩胚子,用竹片和鐵線拱成弓形的分割工具切成四個等分。接著,換削筆刀模樣的木塊鋼絲刀向泥胚平拉,割出一片三分厚的薄泥,雙手像揭紙張那樣托起來。圓桶模型臺邊,做瓦佬將這塊泥片包緊在圓桶外壁的貼布上,拿著木梳狀劃片,圍繞轉(zhuǎn)軸旋轉(zhuǎn)一圈,在外壁劃出四條凹界,旋即提去晾曬地放置。等它風干掀開貼布,自然裂成四片瓦胚。其間,有四個圓桶和貼布輪流替換,褪下來的裝進木盆水里,保持潤滑不滯泥坯。這些情形類似于如今的手機、電腦屏幕貼保護膜。

瓦坯裝進酷似平臥的客家圍屋的瓦窯,窯內(nèi)容納三四棟房屋的用瓦量。一座瓦窯,里頭不悶氣,不暗火,不出“生瓦”,是要有絕活裝瓦的,它跟剝竹筍恰好相反。做瓦佬先在窯底墊平一層火磚,請幾個幫手外挑擔內(nèi)傳送,自己則在窯內(nèi)掌控把關(guān)。找個中心點起堆,砌成半圓形,上下層瓦背靠背垂直,沿吊繩橫排豎列。每圈隔開兩片瓦寬間隙,再朝外圍一層層、一圈圈積砌,然后借助靠窯壁的梯子,堆到兩個人的高度。窯膛內(nèi)的瓦胚造型,好像陀螺。

燒窯用劈開的干柴,開始不封閉窯門,燒一陣細火預(yù)熱,烘烤幾個時辰,去除濕氣,均衡溫度。等聞到一陣陣焦炭味時,窯門塞嚴墻磚,留出一道洞口,不斷地將一根根木柴丟進里面,熊熊烈火嗡嗡作響,窯頂濃煙如火箭發(fā)射噴向云天。燒完十個立方的柴火,封住洞口,四周放水冷卻三日后開窯。新出窯的瓦片,青里透灰,色澤亮堂。輕輕一敲,如古銀元發(fā)出清脆的“當當”響聲。

我的一位堂叔,做了大半輩子的瓦,深諳這門手藝的訣竅和事理。堂叔家里人丁多、家道寒,他年少時跟表兄學成瓦藝,租賃了一塊集體山地挖窯。秋冬季節(jié),晴多雨少,勁風吹地,堂叔集中在這個時節(jié)動工生產(chǎn)。遇突來的驟雨,蓋不

及塑料薄膜,毀壞了篷外的瓦坯,只得重新“回爐”泥池。燒窯的木材,平時雇工推大板車砍回來。兒時的我同幾個小伙伴,有個周末幫堂叔進山砍柴,闖進封山育林區(qū),被護林員逮住了,堂叔費盡周折賠禮說情,才把鎖在茅屋過夜的我們“救”出來。

燒瓦點火前夕,有個儀式稱作“打瓦祭”。堂叔從灶前點亮油燈火,一路護送到窯前,燒著松毛引燃干柴。之后,朝窯前正門宰殺一條狗崽,狗血滴入泥土,祈禱燒瓦吉利,不出紅顏色的“次瓦”。

堂叔在村民中享有的威望,在眾多門類的手藝人之間排得上號。蓋新房子的最后一槽收尾瓦,主人要請?zhí)檬逵H自交疊鋪設(shè),寓意堂叔的技藝源遠流長,新房的隔熱,防雨漏效果千秋如故。辦“下水”宴時,堂叔被請到首席桌上坐,帶頭喝下第一杯敬酒,即興拉開“華廈落成”的慶賀序幕。

我年幼時常去瓦窯坊玩耍,撿拾零散的殘瓦當鍋爐,摘些樹葉、野菜之類的東西,玩起“炒小菜”的兒童游戲。有次偷偷動了真,用磚頭架起瓦片,搭成灶臺模樣,燒火煨烤紅薯,一陣風吹得火苗四濺,把旁邊一堆喂牛的稻草燒個精光。那一回,我飽受了奶奶一頓鞭條抽打的皮肉疼痛。

不知何時起,我看見村前屋后聳立的松、杉、樟、榕等樹種跟前,繁星般插上了裹緊紅布條的瓦片。放置了紅布瓦片的樹,統(tǒng)稱“社官”樹,沒人敢去砍樹移瓦。每年大年初二,村民們端齋飯、放鞭炮膜拜“社官”,然后增添新瓦新布,以求“十年樹木”長存,風調(diào)雨順。多少年來,古樹星羅棋布濃蔭匝地,與青灰瓦片交相輝映。

我鄉(xiāng)下的老屋,早已不居住了,那些祖上用過的磙子、礱磨、風車和蓑衣、斗笠等農(nóng)具,靜靜地擺滿老屋的各個角落。前些年,堂叔家拆土屋建樓房,他把曾經(jīng)相依為命的整套做瓦工具,統(tǒng)統(tǒng)收拾過來存放,還挑了一籮陳年舊瓦,他說,衣服穿破了,可以縫塊補丁,老屋漏雨,再找青瓦添上可難了。上次,一位年逾八旬,半個世紀前移居陜西的至親爺爺,攜子孫三代回老家祭祖,沿村子四周轉(zhuǎn)了一大圈,努力喚醒消逝的記憶。面對蕩然無存的瓦窯地變成花木觀賞園,他講起最早發(fā)掘的瓦窯遺址,如陜西的岐山和鳳翔秦雍城均有完好遺存。他提議在這里立塊碑石,記載瓦窯的流年軼事。家族的后生們圍在老人身邊拍照合影,定格了意味深長的瞬間。

若干年以后,倘或聊起(來自:www.newchangjing.com 蒲公英文 摘:江西散文)瓦事的話題,我想人們照樣津津樂道。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江西 散文 愛情散文 名家散文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