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從“自由”、“自繇”到“群己”
發(fā)布時間:2020-06-15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中國自由主義自嚴復始,它始自1903年由嚴復翻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自由主義經(jīng)典《論自由》。嚴復對此書的翻譯很審慎,這從書名及用字即可看出。在翻譯的手稿上,嚴復的原名是《自繇釋義》,待出版,又一變成《群己權界論》。然而,在前此的《原富》翻譯中,嚴復的用字照例是“自由”。由此可見,在自由主義的初始傳播上,嚴復的語用有過從自由、自繇到群己的演變,這個變化反映了嚴復本人深睿的用心。
自由,借胡適的解釋是“由于自己”,這是漢語語境中的自由本義。在通常的理解下,它不過是由著自己去作為,帶有自主之義。嚴復初用無礙。但,面對密爾的《論自由》,嚴復有兩重擔心,一是擔心守舊者視自由為洪水猛獸,畢竟皇權制度,奴性深重,因而有大倡自由之必要,這也是嚴復譯書的初衷。但嚴復分明更擔心,喜新者以為自由即自己想干什么都可以,以至無所不為而“恣肆泛濫”。出于對英倫自由主義的精準把握,即人的自由不獨“個己”而是“群己”,在群己關系中,你的自由不能妨害他人。因此,嚴復在《論自由》的翻譯中,棄“自由”不用而用“自繇”,書名亦稱《自繇釋義》。
由繇二字,古代通用。嚴復以繇代由,他自己有所解釋,但頗含糊;
這里筆者越俎,權充一次解人。繇的右邊是“系”,《說文》曰“系,繫也”,又曰“繫,約束也”。因此,“自繇”既具自由之涵,又別具約束之義。前者強調由于自己,后者表示不妨他人。可以參證的是,嚴復曾把自由解釋為儒家《大學》中的“絜矩”,此正約束規(guī)范之意(絜,用繩圍量,引為約束)。從自由到自繇,可見嚴復用字精審,他曾自謂“一名之立,旬月踟躕”,按此果然如是。然而,事情并非到此為止,1903年該書出版,封面上已然沒有“自繇”二字,代替它的卻是“群己”。書名從直譯到意譯,是嚴復的刻意,與其強調自由,不若強調自由的語境。自由主義的自由,不是一個人的自由,而是每個人的自由。每個人的自由不免犯沖,以至互侵,因而它在群己關系中的表達,即“人得自繇,而必以他人之自繇為界”,此即自由之“絜矩”。書名由此易作《群己權界論》,旨在強調自由作為權利的界限。
嚴復的用心并非多余,而且極有預見。國人兩極,要則一任奴役而無自由,反之則放任一切而無節(jié)度。嚴復晚年,正逢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如果從自由主義角度,這個運動恰是嚴復的擔心和倒退。新文化運動亦張自由,但它更多圍繞個性自由、意志自由而展開。這兩種形態(tài)的自由,追求的是解放,沖決一切羅網(wǎng),很難顧及嚴復的群己。比如魯迅,對嚴的書名就不以為然“后來不知怎地又改稱為《權界》,連書名也很費解了”。魯迅的自由觀形成于嚴復之后和新文化之前,在他那里,自由只有己,沒有群!拔┯写宋,本屬自由”。“其思想行為,必以己為中樞,亦以己為終極:即立我性為絕對之自由者也。”絕對自由,分明是讓自由脫群裸奔。因此,魯迅的自由,是嚴復的反面,是反自由主義的自由。
新文化運動中,嚴復守舊,是落伍人物,幾無影響;
影響巨大的是魯迅,而且不止一代人。因此,魯迅(包括新文化中的陳獨秀、李大釗等)對年輕人影響越大,則年輕人離自由主義越遠。這是否可以部分解釋,20世紀上半葉,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道路為何與自由主義無緣。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