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自然科學文獻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論析]

發(fā)布時間:2020-03-07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要]論述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是地區(qū)建設的核心基礎資料,是地方文獻的重要一翼,但理論界和實踐界對其關注嚴重缺失。在總結前人關于“自然科學”和“地方文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首次提出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概念,指出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是記錄有某一地域自然科學知識的一切載體,并從特征、范圍等方面對其內涵和外延作了進一步的界定。
  [關鍵詞]地方文獻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概念
  [分類號]G255.9
  
  地方文獻是關于某一地域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類群體活動的歷史記錄,是一個地區(qū)長期的文化和歷史積淀。作為人類社會文獻資源體系和國家戰(zhàn)略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的地方文獻資源,記錄和反映的內容非常廣泛,縱涉古今、橫跨百科,天文、地理無所不包,體現了很強的綜合性;但作為個體地方文獻而言,按其論述的學科內容,則分別屬于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生物、醫(yī)學等各學科,如果將這些文獻按學科門類劃分,至少可分為社會科學地方文獻、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和綜合性地方文獻三大類。
  幾十年來,我國關于地方文獻的宏觀研究一直停留在“整體地方文獻”的層面上,在地方文獻的實際工作方面也主要集中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按學科進行地方文獻的宏觀分類研究至今無人涉足,特別是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重要性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挖掘、利用等工作開展得也十分有限。加強地方文獻的學科分類研究,客觀、正確地認識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特殊價值與社會功能,對于促進地區(qū)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推動地方文獻工作的縱深發(fā)展以及完善地方文獻學的學科體系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1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概念
  
  1.1 自然科學概述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tài)、結構、性質和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自然科學的起源同人類歷史一樣悠久,從古代人類開始使用工具起,自然科學便隨著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實踐的不斷深入而逐步發(fā)展成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進入到現代時期,其主要標志是,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不僅在宏觀、低速領域更加全面和深刻,而且深入到微觀、高速和宙觀領域,在更深、更廣的范圍內揭示自然界的本來面目及其規(guī)律性。認識自然規(guī)律是自然科學的直接目的,而促使自然規(guī)律實際應用于人類的利益,是自然科學的終極目的。
  現代自然科學一般分為基礎理論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三個層次,三者各有分工又相互促進;A科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質的結構和物質運動的科學,擔負著探索新領域、發(fā)現新元素、創(chuàng)造新化合物、發(fā)展新原理等重大任務;A科學是理論層次,包括數學、力學、生物學等。技術科學是將基礎科學知識向實踐應用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研究技術理論的科學,它的目的是把認識自然的理論轉化為改造自然的能力。大部分綜合科學都屬于技術科學范疇,如按基礎科學的應用劃分有應用數學、應用生物學等,按工程技術的通用理論劃分有材料科學、農業(yè)科學等。應用科學研究的足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理論在生產過程中的具體運用,提供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直接用于改造自然。應用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具體技術原理、結構、工藝等,如生物工程學、土壤改良學等。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縱深發(fā)展,現代科學既不斷分化又廣泛綜合,各門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融合,聯結成一個統(tǒng)一的發(fā)展著的整體。一方面是自然科學內部各學科的融合交叉;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互補,表現為橫斷學科、綜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大量涌現與蓬勃發(fā)展,使得自然科學學科領域不斷擴張,而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日益密切。
  
  1.2 地方文獻概述
  地力。文獻的產生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有文獻認為,“地方文獻古而有之,在文獻出現之始即有地方文獻產生……地方文獻應該是人類社會所有文獻的濫觴”。幾千年來,地方文獻在促進地區(qū)社會經濟建設,繁榮科學文化事業(yè)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57年,我國著名圖書館學家杜定友先生在《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與使用》中,第一次對地方文獻的基本理論及工作內容作了全面論述。杜定友先生關于地方文獻的定義不但揭示了地方文獻空間“區(qū)域性”的本質特征,而日,還表述了地方文獻載體“多樣性”和價值“史料性”的基本特點。按照杜定友先生當時的認識,地方文獻包括的范圍主要有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與著述、地方出版物三個部分。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地方文獻研究引起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地方文獻概念更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大焦點。其中以駱偉、鄒華享為代表的學者將文獻內容是否具有地方特征作為地方文獻劃分的唯一標準,即地方文獻是指內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區(qū)域性文獻,這就將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出版物中主要內容與本地方無涉者排斥在地方文獻的范圍之外,于是,這種“內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限定,就形成后來人們稱之為地方文獻的“狹義概念”,與之相對應,先前杜定友先生的理論則被稱為地方文獻的“廣義概念”。換言之,狹義的地方文獻專指內容與該地區(qū)有關的文獻;廣義的地方文獻泛指與地方有關的一切文獻,其中包括所有本地區(qū)的地方人物著述和地方出版物。
  目前,地方文獻領域“廣義”和“狹義”兩大學派雖然尚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但隨著討論的深入,業(yè)界大部分學者認為,如果將全部地方人物著述和地方出版物都作為地方文獻,地方文獻的范圍就太過龐雜了。因為任何文獻都是由作者撰寫或出版機構出版的,而作者和出版機構都是有地域歸屬的,勢必造成所有文獻(不管其內容如何)都是非此地即彼地的地方文獻,從而增加了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難度,弱化了地方文獻的應有作用,客觀上降低了地方文獻在地區(qū)建設中的地位和功能。因此,“狹義”學派已明顯占據主導地位并愈來愈被業(yè)界所認同和接受。
  1999年,黃俊貴先生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對“文獻”概念的界定加以延伸,把地方文獻定義為“記錄有某一地域知識的一切載體”。這一定義,既與國家標準關于“文獻”的定義相協(xié)調,言簡意賅、容易理解、便于記憶,又將地方文獻內容的地域性和載體的多樣性涵蓋無遺,較為準確地揭示了地方文獻的基本特征。應該說,黃俊貴先生關于地方文獻概念的描述,是目前較好的一個有關地方文獻的定義。
  
  1.3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概念
  根據黃俊貴先生關于地方文獻的定義,結合自然科學的學科界定,筆者給自然科學地方文獻下這樣的定義: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是記錄有某一地域自然科學知識的一切載體。其中,“記錄有某一地域知識”是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地域屬性,指文獻內容上帶有地方特征;“自然科學”是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學科范圍限定,指文獻記錄的內容屬自然科學知識;“一切載體”是對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記錄和傳播介質的概括,泛指文獻載體的多樣性。換言之,凡以各種載體形態(tài)記錄 和反映自然科學領域里內容與地域有關的所有文獻信息均屬于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范疇。
  為了準確把握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涵義,我們有必要對其主要特征作進一步分析。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屬地方文獻范疇,同樣具有地方文獻的空間區(qū)域性、價值史料性、載體多樣性和內容廣泛性等基本特征,除此之外,自然科學地方文獻還具有如下主要特征:①自然科學屬性,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記載的內容僅限于自然科學知識,它與空間區(qū)域性共同構成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最本質特征;②客觀真實性,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形式為研究對象,更加注重能夠真實地反映自然界的客觀實在,所記錄的事實、數據一般是實地觀察紀實或科學實驗結果,是最原始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很強的客觀真實性;③實用性,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大都真實地反映了當地的生態(tài)條件、土特產品、特有工藝和傳統(tǒng)產業(yè),記錄了當地人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漫長歷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這些文獻以其特有的客觀真實性和很強的實踐性,對本地區(qū)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fā)展可起到直接的借鑒及參考作用,甚至有些成功的事例和經驗可以拿來即用,立竿見影,實用價值很高。
  
  2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范圍
  
  杜定友先生在談及地方文獻的范圍時指出,地方文獻由“史料、人物、出版”三個部分組成。時隔30年后,駱偉教授再度論述地方文獻的范圍時,認為地方文獻“應包括下列三個方面:區(qū)域事物,區(qū)域人物,區(qū)域出版物”。兩者字面表現上頗為相近,由此,業(yè)界有不少人認為駱偉教授和杜定友先生的觀點一致,均為“廣義”論者。其實,兩位先生的觀點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其一,杜的“史料:關于本地方的一切情況的記載”,駱的“區(qū)域事物,主要指在特定區(qū)域內所存在、發(fā)生的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兩位所指基本同義,這也是“廣義”和“狹義”論者沒有爭議的部分。其二,杜的“人物:關于本地方知名人士、勞模、烈士以及對于本地方建設有關的各地方重要人士(寓賢),他們的照片、著作、手跡、傳記、紀念文字等都在收藏之列”,駱的“區(qū)域人物……對表述他們一生的事跡的傳記、傳略、評傳、年譜等,無疑是研究一個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文獻。因此,有關一個地區(qū)的歷史與現代的重要人物,包括社會活動等,都屬于地方文獻……至于地區(qū)人物的著述,是否可收入地方文獻?我認為應以是否反映該地區(qū)的事物作為劃分的標準”,顯然,兩者有明顯的區(qū)別,一方包括地方人物的全部著述;另一方僅限于反映該地區(qū)事物的地方人物著述,這正是“廣義”和“狹義”淪者論爭的焦點之一。其三,杜的“出版:從本地方出版物可以看到本地方的出版情況、思想內容、制作方向,對本地方刻的古書,更應注意收藏,版片也要整理”,駱的“區(qū)域出版物……一切出版物相對地可分為三類:①內容完全涉及這個或那個地區(qū)的出版物;②內容部分涉及一個地區(qū)的出版物;③內容僅是一般性問題或科學理論的出版物。我認為地方文獻只能包括第一類和部分第二類的出版物……把所有地方出版物都作為地方文獻,顯然是不恰當的”。不難看出,兩者的含義截然不同,一方指本地區(qū)的所有出版物;另一方則僅指內容涉及該地區(qū)的地方出版物,這又是“廣義”和“狹義”論者爭議的第二個焦點。以上分析可知,駱偉教授和杜定友先生關于地方文獻的范圍有著很大的分歧,如果將杜定友先生看成是“廣義”學派的倡導者的話,那么駱偉教授則應是“狹義”學派的杰出代表和先驅。認為駱偉教授和杜定友先生一樣,同為“廣義”論者,是對駱偉教授關于地方文獻學術思想的莫大誤解。
  至于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范圍,顯然要比地方文獻的范圍小。首先,記錄和論述的內容僅限于自然科學知識,不包括人文社會科學文獻在內;其次,上義述及的地方文獻的三個組成部分中的“人物”(或“區(qū)域人物”)和“出版”(或“區(qū)域出版物”)兩部分內容也不必單列出來分析。因為:“地方人物評介”屬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地方人物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僅指“內容涉及該地區(qū)”的部分,這也正是“地方史料”所論及的內容,因此,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只有自然科學的“地方史料”一項內容。那么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范圍該如何認識呢?拙文擬從下列幾個角度多方位進行分析。
  
  2.1 從學科內容看
  自然科學含基礎理論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三個部分;A理論科學一般是通用理論,含各種原理、定理、定義、公式、自然規(guī)律等,它不具有地域特征,因此,其文獻不屬于地方文獻;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基礎理論與通用技術部分也同樣不屬于地方文獻討論的范疇,只有那些與地區(qū)密切相關的特有技術、特有工藝、特有自然現象和事件以及反映地區(qū)科技發(fā)展狀況的研究成果、改造自然的具體實踐等的記錄是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范圍,包括:關于本地區(qū)的自然資源、自然生態(tài)、水文氣象、地質地貌等自然環(huán)境的原始記錄,關于本地區(qū)的旱澇災害、冰雪災害、地震災害及其人們抗災減災的經驗教訓以及改造自然的各項活動等自然事件的真實記錄,關于本地區(qū)的工農業(yè)生產變化、醫(yī)藥衛(wèi)生發(fā)展、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等自然變遷的動態(tài)記錄等?傊矁热萆暇哂械胤教卣,忠實地記錄了本地區(qū)社會發(fā)展和時代變遷歷程,對后人有借鑒、啟迪作用的科技文獻均為自然科學地方文獻。
  
  2.2 從文獻類型看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有科技圖書(含科技類方志、年鑒、手冊、百科全書、學術專著等)、科技期刊和報紙、科技報告、科技會議文獻、專利文獻、技術標準與規(guī)范、政府科技出版物、自然科學學位論文、產品樣本和說明書、技術檔案、自然資源和自然地理圖譜、文物科技資料、科研手稿、筆記、信札等內容。其中,各類文獻中既有公開出版發(fā)行的“白色文獻”,也有大量非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獻”,如內部書刊、政府出版物、會議資料、技術檔案、手稿、筆記、信札等,這部分文獻專指性、地域性強,動態(tài)性、時效性好,信息含量大、使用價值高,倍受學術界青睞,理應成為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收藏重點。
  
  2.3 從載體形態(tài)看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既包括傳統(tǒng)的原始材料載體,如甲骨、皮革、金石、簡牘等,紙質材料載體,如印刷品、手抄本、復印件等,也包括現代的磁性材料、影視傳媒、網絡媒體等載體;既有各種靜態(tài)性實體文獻如:實物型、印刷型、機讀型、聲像型等,也有通過現代網絡傳播的動態(tài)性虛擬文獻如:網上數據庫、網絡科技信息、多媒體資料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絕大多數文獻機構由于多少年來習慣于紙質文獻的收集、整理工作,而對新興的影視傳媒及網絡媒體文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影視和網絡傳媒以其信息含量大、社會影響力廣、傳播超越時空等優(yōu)勢,已成為自然科學地方文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
  
  2.4 從出版年代看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依年代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文獻。各時代文獻的時代界限并不十分明顯,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方文獻工作的不斷發(fā)展演進,其關系處于一種交互變化的狀態(tài)。今日的古、近代文獻是昔日的當代文獻,今日的現、當代文獻又是未來的古代文獻,是未來研究今天的寶貴資料。歷史的經驗證明,即時性地收集現、當代地方文獻的力度愈大,未來地方文獻的體系就愈強,其作用與價值也就愈大。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史料性”特征,不單單體現在古代文獻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能全面反映歷史發(fā)展變遷的、包括現、當代文獻在內的整體文獻集合之中。
  
  3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重要價值
  
  地方文獻歷來就有“存史、資政、勵志”的重要作用,也有文獻將其歸納為“服務政治建設、提供決策參考、振興地方經濟、深化科學研究、弘揚地方文化、提高教育水平、保護文化遺產、增進民族團結、加強國防建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十大社會功能。自然科學地方文獻以其內容豐富、數量龐大、分布廣泛、數據客觀精確、科技含量高、實用性強等特點,對地區(qū)生產、科研、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3.1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是地方建設的重要基礎資料
  一個地區(qū)的建設和發(fā)展,必然受到該地區(qū)特定的自然條件與科技發(fā)展水平的制約和影響。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全面記錄了有關本地區(qū)自然資源、自然生態(tài)、水文氣象、地質環(huán)境、科研成果以及工農業(yè)生產發(fā)展變化等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大量基礎資料和統(tǒng)計數據,凝結了幾千年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華,是區(qū)域性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的系統(tǒng)史料來源和決策依據,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在青藏鐵路的建設中,科學家利用大量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在綜合研究多年氣候、生態(tài)、地質、地理環(huán)境等資料后,制定出凍土挖方段、風沙地段、長江源頭區(qū)的不同施工方法,合理布設施工便道,并在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qū)設置動物通道與動物信息系統(tǒng)中轉站等方案,使得青藏鐵路建設沿線的環(huán)境得到有效保護,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山東棗莊市齊村區(qū)北慶鄉(xiāng)過去生長一種能“咬人”的怪樹,被視為“不祥之物”,砍伐殆盡,1981年,當地政府從地方文獻中得知這是當地自古就有的一種優(yōu)質漆樹,經過精心培育,現已發(fā)展到20多萬株,成為當地發(fā)展的重要經濟來源。大量事實證明,領導機關在借鑒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提供的基礎資料和經驗教訓規(guī)劃本地區(qū)總體建設與經濟發(fā)展時,能夠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造福鄉(xiāng)里;廣大人民群眾利用這些原始資料,可以脫貧致富,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3.2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是地方文獻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地方文獻學是研究地方文獻產生和發(fā)展、征集、整序和開發(fā)利用的一門科學”。由于不同學科的地方文獻其產生、發(fā)展、征集、整序和開發(fā)利用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按學科進行的地方文獻分類研究,必將成為地方文獻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任何忽視地方文獻的學科分類研究,都將嚴重制約地方文獻學學科體系的完善和學科建設的縱深發(fā)展。作為地方文獻學主要研究對象之一的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與人文社會科學地方文獻和綜合性地方文獻共同構成地方文獻學的研究對象和分支學科,加強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研究,不僅能夠提高人們對自然科學地方文獻重要性的認識,規(guī)范自然科學地方文獻的各項業(yè)務工作,而且可以進一步豐富地方文獻學的研究內容,推動地方文獻學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化?梢栽O想,隨著地方文獻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必將成為未來學術界關注的重點。
   3.3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是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從地方文獻產生以來就一直是其天然的“半壁江山”,與人文社會科學地方文獻同屬于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由于其記錄事實、數據客觀精確,提供方法、措施科學適用,使用價值更高。
  從數量來看,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在地方文獻總量中也占有較大比例。據有關調查統(tǒng)計顯示,非歷史文獻、非文史資料和非正式出版物已經占到每年征集地方文獻總量的60%-70%以上,并且還會隨著地方各項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所占比例不斷增加。一些地方文獻工作開展得好的圖書館也收藏相當比例的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如甘肅省圖書館所藏14 265種西北地方文獻中有圖書12 513種,其中哲學、社會科學類圖155 329種,占42.58%,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類圖書7 11 8種,占56.88%,所占比例明顯高于社會科學文獻。
  地方文獻資源是地方文獻信息服務的基礎。建設系統(tǒng)、完整的地方文獻資源體系,是開展高質量、深層次的地方文獻信息服務和當代地方文獻事業(yè)發(fā)展的現實要求。實踐證明,只有將具有區(qū)域性特征的自然科學地方文獻和社會科學地方文獻同等對待、同時收集,才能使館藏地方文獻形成完整體系,為讀者提供良好的地方文獻信息服務,真正發(fā)揮地方文獻“存史、資政、勵志”的強大社會功能。

相關熱詞搜索:自然科學 文獻 地方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論析 國家自然科學文獻中心 自然科學類文獻綜述范文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