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畫像變遷始末_
發(fā)布時間:2020-03-06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王朝魅影 當八年抗戰(zhàn)在1945年得以完結后,中國戰(zhàn)區(qū)的蔣介石之個人威望亦無可爭議地到達歷史頂峰,包括蔣的巨幅領袖照也登上了象征最高權力的天安門城樓。 1912年中國最后一個王朝垮臺后,天安門的防衛(wèi)功能和象征功能都不復存在。它靜靜的矗立在那里,成為矛盾重重的近代中國的見證人。它的后面,是退位皇帝的腐敗朝廷,高墻環(huán)繞、晨昏不辨、紙醉金迷,在強橫的軍閥統(tǒng)治下茍延殘喘;它的前面,成為政治活動家、學生和工人們集會游行的場所。
最后一個帝國主義日本從中國撤離,天安門城樓拿掉了日據時代遺留的“建設東亞新秩序”標語,但除此之外,此刻蔣像的目光所及,依舊是一副保留祖制的帝國衰相:正對面中華門承襲自明代的大明門、清代的大清門,隨政權更迭而更名;中華門兩側,明清大臣辦公所在的千步回廊組成T字形宮廷廣場健在;天安門往南,從崇文門到宣武門的南順城一線,堆積著自明代以來的垃圾,抗戰(zhàn)期間疏于管理,這些有400年歷史的陳年舊物堆得比城墻還高,仿佛王朝的魅影。
兩年后的1948年各處修繕工程才陸續(xù)開工,天安門上的蔣像也更換了新版本,其間的蔣像見證了北平學生“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反迫害”的示威游行通過天安門前的大街――此時它已更名為中山街。
煥然一新的廣場
1949年1月23日,即傅作義公布和平解決北平問題文告的第二天,一支解放軍部隊已經通過天安門,開始接替北平防務。國民黨在城樓所留下的“發(fā)揚民權,實施憲政”的八字標語還未來得及撤下,蔣像早已消失。
半年后在由中國共產黨組織的“七七抗日戰(zhàn)爭十二周年大會”上,天安門城樓正中央懸掛出一顆紅心,一左一右分別是朱德與毛澤東的畫像。到這年10月1日,毛澤東開始成為城樓上唯一的角色。
1949年10月1日,周恩來在凌晨最后檢查天安門裝飾工作時,發(fā)現毛像下方寫著“毛澤東”三個黑體字。原來此畫是畫家們根據從新華書店買來的一張毛澤東的宣傳畫臨摹而來,他們照本宣科地將宣傳畫中的字也一同描摹了過來。面對這個全無必要的“配圖說明”,百慮無一疏的周恩來讓工作人員趕緊想辦法。
此時離慶典活動還有幾個小時,要想把巨幅畫框取下來再作處理已無可能,畫家們爬上腳手架,用灰藍色顏料把畫像下面的白邊連同黑色的字體涂成中山裝的顏色,又在延長的身體部位的服裝上加了一個扣子。
這就是開國大典以來天安門所懸掛的第一幅毛像。此時的天安門廣場,煥然一新。
畫像變遷史
依成例,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像每年國慶節(jié)前要更換一次,畫像至今已換版四次。第一版即為1949年開國大典所懸掛的頭戴八角帽的毛像;1950年至1952年的毛像,為正面短發(fā)穿綠呢上衣;1953年至1968年懸掛的是毛側面像第三版;1969年至今則是第四版毛主席正面像。
1994年前的毛主席畫像板是由21塊五合板和鋁板制成,不僅易變形翹角,且影響畫像整體效果。1994年國慶45周年時,毛像畫板進行了更換。更換后的畫像板為一整塊,采用平面玻璃鋼材料,彌補了以前的不足,增強了畫像效果,使毛像更加動人。
五十年代,每逢“五一”、“十一”節(jié)日時,城樓正中懸掛毛主席畫像,廣場東側豎立馬克思、恩格斯畫像,西側豎立列寧、斯大林畫像!笆弧眹鴳c節(jié)與“五一”勞動節(jié)不同的是在紀念碑北側增設孫中山畫像,與城樓正中毛主席畫像相對,掛像時間為節(jié)日前后一周。文化大革命期間,天安門南、北兩面及端門南北兩面均掛有毛主席像。1975年將天安門北面和端門南北面毛主席畫像撤除。
1980年,根據中央“關于堅持少宣傳個人的幾個問題”的指示,天安門廣場只保留了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畫像,今后在必要的時候才懸掛馬、恩、列、斯等導師的畫像。1989年4月,中央決定對節(jié)日禮儀活動進行改革。此后,“五一”勞動節(jié)和國慶節(jié)期間,除了毛澤東畫像外,天安門廣場只豎立孫中山先生畫像,不再豎立馬、恩、列、斯等導師畫像。中央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節(jié)日期間主要都是懸掛本國民族英雄的畫像。孫中山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先驅,而毛澤東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相關熱詞搜索:天安門 始末 畫像 天安門畫像變遷始末 天安門簡筆畫像 天安門毛主席畫像尺寸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