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美術課程改革的初探_少兒美術課程內容
發(fā)布時間:2020-02-25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要: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huán)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發(fā)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關鍵詞:實施;把握;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G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9-0029-01
我國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確立了現代美術教育的課程總目標:“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huán)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發(fā)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苯逃龖撌侵塾谖磥,著眼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著眼于青少年的內在素質的提高與綜合品質的養(yǎng)成,現實存在的眾多短期功利的,狹隘的思想與行為必將給我們的青少年和我們的社會發(fā)展帶來長期的危害,我們身處一線直接面對青少年的高中美術教師們尤其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力爭改變現狀。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或是某一個群體就能解決的,它涉及到許多深層次的矛盾,需要我們國家和全社會人民來共同努力。
一、 實施正確的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確定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它導引課程改革的方向,并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課程改革的可接受程度和成敗。有學者提出,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目標必須體現基礎性學力、發(fā)展性學力和創(chuàng)造性學力的統(tǒng)一,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統(tǒng)一,基本要求和個性發(fā)展的統(tǒng)一,國際性與民族性的統(tǒng)一,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的統(tǒng)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統(tǒng)一,自主意識和責任意識的統(tǒng)一。當代世界課程改革的追求,正在更多地著眼于人類自身,關注人的發(fā)展。一方面,既要立足現實,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又要著眼未來,有效地影響社會發(fā)展;另一方面,既要考慮人發(fā)展的共性,又要考慮人發(fā)展的個性。
但現代社會各種相互沖突的需求和多元教育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到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的實施。我國當代高中美術教育對課程標準的實踐的偏差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類,短期功利性十分突出。這一類是指當今十分火熱的高中美術專業(yè)班,幾乎沒有素質教育的概念可言,他們將考上高等美術院校作為唯一的目的。只重視對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是完全的應試教育模式。第二類,對美術學科的不重視。這一類主要是指當前的許多高中非美術特長班并不重視美術學科的教育,甚至有的學校根本就不開設美術課。極少的課量使高中階段的素質教育在美術及音樂等藝術學科方面嚴重缺失。這兩中情況前者的方向的迷失,后者是極端的忽視,它們嚴重的違背了當前課程改革的主流,影響了整個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把握正確的教學方法
對教育目標實施的偏差直接導致教學方法的不合理,短期功利性直接催生了應試教育的盛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既純粹的授受關系。高考考什么我們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學生不需要創(chuàng)新意識,甚至不允許創(chuàng)新,我們也不需要去啟發(fā)他們創(chuàng)新。除了學得一點手頭技巧外幾乎很難形成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和思維品質,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意義喪失殆盡。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從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講,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換句話說,要構建旨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
三、優(yōu)化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的現代化要處理好基礎與層次、世界與民族、綜合與分科、繼承與創(chuàng)新等諸種關系,使得課程內容及其結構體現基礎性、民族性、綜合性、結構性、發(fā)展性的完整統(tǒng)一。
如何處理好基礎知識與現代科學知識之間的關系是課程內容改革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有學者認為,基礎知識是指學科中那些最具有遷移性、適應性、概括性和對了解與掌握一門學科所必需的知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基礎知識的內涵也在發(fā)生變化,新的先進的知識進入基礎知識結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基礎知識結構不斷同化和順應新知識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在課程改革實踐中,嚴格篩選需要進入學校教育內容的新知識,切實把握其特性,以便做出相應的處理。為迎接21世紀的挑戰(zhàn),中小學課程內容改革,應普遍突出三個方面:加強道德教育,重視人格培養(yǎng);始終抓住基礎,及時更新內容;發(fā)展智力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如何使課程內容現代化成為各國課程改革研究者所首要考慮的問題。從國外近30年來的課程改革來看,雖然由于指導思想、改革方案不同,改革內容和幅度也不相同,但這些國家在吸收科技新成果,使課程內容現代化上是相同的。將科技新成果納人傳統(tǒng)的學科體系中,是作局部性的改良,還是必須對傳統(tǒng)學科體系進行徹底的改造。從國外關于課程內容現代化所采取的方式上看,主要表現為兩種觀點:其一,壓縮舊有的課程內容;其二,徹底改造舊有課程。從我國國情出發(fā),我國課程內容現代化應該根據現代科學觀點增加基礎理論知識的比重,通過充實基礎學科或改組基礎學科來實現課程內容現代化。
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guī)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相關熱詞搜索:初探 新課程 課程改革 新課程背景下美術課程改革的初探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 新課程改革背景分析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