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類中藥材“形、色、嗅、味”特征初步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9-08-28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要] 目的:探討溫熱類中藥材的“形、色、嗅、味”等形態(tài)學特征。方法:選取114味溫熱藥作為研究對象,應用EpiData 3.02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在形狀方面,以圓柱體最多,25例,占21.9%;片狀12例,占10.5%;圓球狀11例,占9.6%;卵狀和塊狀各9例,分別占7.9%;橢圓形8例,占7.0%;其余形狀分布較為分散。在顏色方面,以紅色最多,45例,占39.5%;黃色29例,占25.4%;黑色16例,占14.1%;綠色15例,占13.2%;白色9例,占8.9%。在氣味方面,以香氣為主,62例(包含微香),占54.4%;氣微28例,占24.6%;無臭13例,占11.4%;特異7例,占6.1%;微腥4例,占3.5%。味道以辛(包括微辛)最多,36例,占31.6%;苦(包含微苦)35例,占30.7%;甘(包含微甘)19例,占16.6%;咸(包含微咸)5例,占4.5%;酸(包含微酸)4例,占3.5%;淡11例,占9.6%;澀3例,占2.6%;麻1例,占0.9%。在質地方面,硬(包括較硬,堅實)占39.4%;脆占24.6%;體輕占12.3%;體重占3.5%;松占2.6%;韌占5.3%。結論:溫熱中藥的形態(tài)學特征具有一定規(guī)律,以圓柱形、紅色、氣香、味辛、質地堅硬者為多,適合進一步挖掘整理。
[關鍵詞]: 溫熱中藥;形態(tài)學特征;藥性
[稿件編號] 20120806006
[基金項目]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12M510346);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02097)
[通信作者] *王燕平,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醫(yī)藥管理、養(yǎng)生保健理論與方法研究,E-mail:wang4816@yahoo.com.cn
中藥理論的形成與藥物的形態(tài)學特征密切相關。藥之為物,各有形、性、氣、質[1]。中藥功用由其形狀、顏色、氣味、質地、所生之地、所成之時等自然特征決定,古人多從“天人相應”整體觀出發(fā),以“法象藥理”解釋藥性與自然環(huán)境的相關性。本文旨在分析溫熱類中藥材的“形、色、嗅、味”形態(tài)學特征,探討溫熱藥性與其外在形態(tài)的相關性。
1 數(shù)據(jù)收集與整理
1.1 數(shù)據(jù)的收集 選擇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藥學》[2-3]中的溫熱藥,根據(jù)2010年版《中國藥典》關于中藥材形態(tài)學的記載,將其中具有明顯形態(tài)學特征的114種常見中藥統(tǒng)計歸納[4]。包括麻黃、桂枝、紫蘇、生姜、香薷、荊芥、防風、羌活、藁本、白芷、細辛、蒼耳子、辛夷、蔥白、芫花、巴豆、獨活、川烏、丁公藤、馬錢子、徐長卿、威靈仙、木瓜、伸筋草、海風藤、五加皮、狗脊、千年健、廣藿香、蒼術、厚樸、砂仁、香加皮、附子、肉桂、干姜、吳茱萸、丁香、小茴香、花椒、高良姜、蓽茇、蓽澄茄、山柰、陳皮、青皮、木香、檀香、荔枝核、佛手、香櫞、玫瑰花、薤白、大腹皮、甘松、九香蟲、山楂、神曲、使君子、檳榔、三七、降香、艾葉、炮姜、川芎、延胡索、姜黃、乳香、紅花、雞血藤、莪術、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莢、旋覆花、白前、苦杏仁、百部、款冬花、遠志、蜈蚣、麝香、人參、黃芪、刺五加、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補骨脂、菟絲子、沙苑子、杜仲、續(xù)斷、陽起石、當歸、熟地黃、制何首烏、山茱萸、海螵蛸、雄黃、硫磺、蛇床子、砒石。
1.2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以EpiData 3.02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包括每味中藥的藥性(性、味、歸經(jīng)、主要功效)及其形態(tài)學特征(形、色、氣、質)等,所有數(shù)據(jù)以專人“雙份”錄入及核查。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分別以溫熱藥的形、色、氣、味、質與四氣、五味、歸經(jīng)為研究對象,進行相關性研究。
2 結果
2.1 溫熱類中藥形狀分布 溫熱類中藥形狀共包括14類,其中以圓柱體最多,為25例,占21.9%;片狀12例,占10.5%;圓球狀11例,占9.6%;卵狀和塊狀各9例,分別占7.9%;橢圓形8例,占7.0%;其余形狀不到5%,分布較為分散(表1)。
2.2 溫熱類中藥顏色分布 溫熱類中藥以紅、綠、黃、白、黑為主色,其中紅色45例,占39.5%;黃色29例,占25.4%;黑色16例,占14.1%;綠色15例,占13.2%;白色9例,占8.9%(表2)。
2.3 溫熱類中藥味道分布 口嘗味共7種,其中辛(含微辛)36例,占31.6%;苦(含微苦)35例,占30.7%;甘(含微甘)19例,占16.6%;咸(含微咸)5例,占4.5%;酸(含微酸)4例,占3.5%;淡11例,占9.6%;澀3例,占2.6%;麻1例,占0.9%(表3)。
表1 溫熱類中藥形狀特點
表2 溫熱類中藥顏色特點
2.4 溫熱類中藥氣味分布 溫熱類中藥的氣味類型分為6類。以香氣為主,為62例(含微香),占54.4%;氣微28例,占24.6%;無臭13例,占11.4%;特異7例,占6.1%;微腥4例,占3.5%(表4)。
2.5 溫熱類中藥質地分布 常見溫熱類中藥質地可分為8類,硬(包括較硬,堅實)占39.4%、脆占24.6%、體輕占12.3%、體重占3.5%、韌占5.3%、松占2.6%(表5)。
表3 溫熱類中藥味道特點
表4 溫熱類中藥氣味特點
表5 溫熱類中藥質地特點
3 討論
中藥形態(tài)學特征尚缺乏系統(tǒng)整理,探尋溫熱類中藥材“形、色、嗅、味”等外在要素與藥性的相關性,便于從外在的“象”更生動地闡釋中藥藥性。雖然多數(shù)中藥寒熱藥性屬性是對中藥功能屬性的歸納,但是經(jīng)典中藥藥性理論中也存在通過中藥性狀來分析界定其寒熱屬性的情況,其間或許存在某些共性特征[5-7]。
本次研究初步發(fā)現(xiàn),在統(tǒng)計的114種溫熱藥中,以圓柱形、紅色、氣香、味辛、質地堅硬者為多?趪L味與五味的匹配度較高。有毒、大毒、小毒藥多以紅、綠色為主,顏色比較鮮艷。無毒藥也以紅色為主。因而并不能單純以外觀色決定中藥材有無毒性,但是有毒及大毒和小毒中藥材顏色一般以鮮艷色為主。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