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孔子“有教無類”的本義及其教育學思考

發(fā)布時間:2019-08-09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 要 重新辨析“有教無類”的詞義,孔子本是由此肯定了教育的塑造作用,并引出了對教育活動的三個點(教育基點、教育起點、教育終點)和三組矛盾關系的認識。
  關鍵詞 孔子 有教無類 塑造作用 教育活動
  一、“有教無類”的兩個解讀方向
  “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后學者有不同的解讀。其中的“教”,通常理解為“教育”,也有人說是“教化”,趙紀彬認為是“軍事訓練和政治教化”。古書中 “教育”與“教化”不分是常有之事,但本文只關注學校教育這一層面。后人的爭論主要聚焦于“類”的含義上,有兩個解讀方向:一則把“無類”作為“有教”的前提,一則把“無類”作為“有教”的結果。
  前者堅持好的教育應該“無類”。認為“無類”即不管出身,何晏注“無有貴賤種類也”,皇侃疏“人乃有貴賤,宜同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或者認為“無類”即無論善惡,朱熹《論語集注》“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 或者說“有教無類”, 就是“人不論聰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和“人不論年齡大小,不論是否有了職業(yè),都可以接受教育”。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將“無類”擺在“有教”之前,實行沒有歧視的教育,重視教育機會的公平。
  后者強調(diào)“有教”和“無類”之間的因果關系。例如有人認為教育能使人們的思想品行趨于一致,不再有善惡之分,強調(diào)教育在消除人的差異上的作用;還有主張“無類”指教育的效果因人而異的,換句俗話來說,便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二、“有教無類”詞義再辨
  再來辨析一下“有教無類”的詞義。
  首先,句中“有教”、“無類”對舉。在先秦典籍中,“有”可以作為“無”的相對義出現(xiàn),如《論語·泰伯》“有若無、實若虛”,《詩經(jīng)·小雅·車攻》“有聞無聲”,《周書·泰誓》“有罪無罪唯我在”,《商書·說命中》“有備無患”。既然“有”與“無”相對,那“教”與“類”也對立。就是說在未有“教”之前,人是“類”的,而施教之后,人便可“無類”了。
  再看 “類”的繁體字寫作“類”,有“相似”的意思,例如《左傳莊公八年》“殺孟陽于床,曰:‘非君也,不類’”,照此理解,“有教無類”就是說“教”能使人不相同。但“類”又可以通“纇”,意思是“不平、偏頗”。例如《老子》“夷道若類”,“類”與“夷”對,意思是“不平”,與前義剛好相反,指的是“教”能去除差異。教育是消除人的差異性,還是增大人的差異性?因“類”的不同字義可以產(chǎn)生出截然不同的理解。
  可見,“有教無類”表明教育具有塑造作用,但往哪個方向塑造是不確定的。胡適在演講稿中不止一次將“有教無類”解釋為“有了教育就沒有階級,沒有界限”,認為這一思想與后來的科舉制度,都體現(xiàn)了“教育的平等”,這其實也認同教育的塑造作用。
  三、“有教無類”的教育學思考
  透過“有教無類”,我們還可以引發(fā)一連串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概括為“三個點”和“三組矛盾關系”!叭齻點”分別是教育基點、教育起點、教育終點,對應“三組矛盾關系”, 即個人與社會的矛盾、先天與后天的矛盾,趨同與求異的矛盾。
 。ㄒ唬┙逃c及其個體與社會的矛盾
  教育基點回答的是教育活動有無存在必要的問題,“有教無類”肯定了教育活動的價值。
  不論是消除差異還是造成差異,都承認教育擁有改變?nèi)说牧α,能夠通過某種方式塑造人。也可以說,教育活動之所以有獨立存在的必要,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其對于人性巨大的塑造作用;教育活動有存在的必要,教育研究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
  西方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認為,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康德指出,人降生于世時,處于未完成狀態(tài),“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其為人,人純粹是教育的產(chǎn)物”,“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存在”;教育人類學者博爾諾夫認為,人是未完成的動物,可教育性是人的本質(zhì)。這些說法和幾千年前的孔子可謂異曲同工。
  正如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指出的那樣,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教育過程就是個體逐步了解并接受社會規(guī)范的過程,學校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向學生強行灌輸社會價值,其間必定充斥著矛盾。
 。ǘ┙逃瘘c及其先天與后天的矛盾
  教育起點回答的是受教育者的初始狀態(tài)的問題,在“有教”之前或者說在踏入學校門檻的那一刻的人是什么樣。
  《論語》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即人生下來具有相似的本性,但人性的起點卻不等同于受教育的起點,何況學校教育又在家庭教育之后,學校教育者面對的通常是已經(jīng)“習相遠”的人。唐代的韓愈進一步提出“性”與“情”的區(qū)分,“性”是與生俱來的,“情”是接于物而生的,其實就是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F(xiàn)代心理學認為,人身心的差異實際是生物遺傳差異跟社會環(huán)境與個體活動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完全由先天決定,更多的是后天養(yǎng)成?鬃拥牡茏佣嘁殉赡辏挲g參差、經(jīng)歷不同、脾性趣味各異,情況千差萬別。
  “有教無類”承認了人的差異性,有差異才要“因材施教”。教育的起點是有差異的個體,那教育的作用就是減少甚至消除這些差異,而在人的成長以及教育的過程中,又始終面臨著人的先天遺傳性和后天可塑性之間的矛盾。(下轉第133頁)(上接第130頁)從《論語》的記載來看,孔子認為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困而不學者,他也并不認為所有人都可教,“上智”與“下愚”難以改變,“中人”以上方能涉足上層的學問,對領悟能力實在差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育并非萬能,教育的可以消弭的差異,是要在人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
 。ㄈ┙逃K點及其趨同與求異的矛盾
  教育終點回答的是教育將人帶向何處的問題,孔子認為教育的終點是“無類”。從哲學上,教育將不同的人引向一個共同的終點——道;從政治上,教育使天下歸于大同;從文化上,教育可以化民成俗,夷狄之無君,楚越之左衽,是由于沒有接受中原文明;在教育實踐中,要用“仁”“禮”“義”等規(guī)則來要求弟子,剔除不良品性,提高受教育者的修養(yǎng),使之趨近理想人格的狀態(tài)。如此種種,可謂百慮一致,殊途同歸。
  但教育的塑造作用是雙向的,即它在消除某些差異時,又會擴大另一些差異,而這種差異并不是由教育不公平造成,有的甚至是通過教育有意為之。從社會的角度,教育促進個人的社會化,使人群形成近似的觀念,作為相對和諧統(tǒng)一社會的基礎。從個體的立場,通過教育彌合某些方面的差異,造成與人“趨同”的效果,但同時也將拉大基于天賦的差距,主動趨向“求異”的發(fā)展。教育者必須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正如王陽明說的“隨才成就”,既尊重個性,也滿足社會對行業(yè)分工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趙紀彬.趙紀彬文集〔第一卷) [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273.
  [2]何晏.論語集解[M].中華書局,1990:233.
  [3]皇侃.論語義疏[M].中華書局,1986:190.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1983:175.
  [5]楊樹森.有教無類”新考—孔子在教育對象方面的素質(zhì)教育思想[J].松遼學刊(教育科學版),2001(4).
  [6]張松輝.關于‘有教無類’的另一種解釋[J].齊魯學刊,1989(6).
  [7]吳光正.也談“有教無類’之真義[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1(2)
  [8]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中華書局,2000:1650,1651.
  [9]胡適.寬容與自由:胡適演講集[M].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111.
  [10]康德.康德論教育[M].商務印書館,1926.
  [11]博爾諾夫著,李其龍譯.教育人類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相關熱詞搜索:有教無類 孔子 本義 教育學 思考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