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團子與麻糍
發(fā)布時間:2018-06-2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麻糍最純正的吃法,就是將其置于平底鍋上,不必添油,兩面烙成焦黃,蘸紅糖吃。扯上一塊兒塞進口里,滑溜溜、軟綿綿的,糯米的甜味、松花與艾草的清香,那一種久違的、熟悉的清明記憶,就在腦海里那么一點一點地彌漫開來。
飲食的節(jié)令之美,帶著充滿儀式感的詩意,如同吳儂軟語一樣,玄妙得令人著迷。
時至清明的江南,下過幾場綿密的小雨,桃花笑春風(fēng),天地之間由陰轉(zhuǎn)陽,一夜之間春和景明,萬物皆潤,尋常百姓都擺起了“清明羹飯”。這種清明祭祖的習(xí)俗一直沿襲至今。此時,山中的春筍、河里的螺螄、溪頭的大白鵝等時令食材入饌祭祖最合時宜,但其中有兩道點心必不可缺——麻糍與青團。
蘇州、上海、杭州、寧波……一到清明前后,各色青團子紛沓而來。浙東寧波,除了艾青團子,還有青麻糍。常言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先前,寧波各地宗族都有清明節(jié)分麻糍的習(xí)俗。一塊塊不起眼的青麻糍也因此與百姓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大宗族把幾十畝的田地租給佃農(nóng)耕種的同時,立下規(guī)定,清明租戶要提供麻糍祭祖,還要向族內(nèi)男丁分麻糍若干,麻糍的大小和厚薄都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不合乎標(biāo)準(zhǔn)者,就要收回租田。為此,那些勢單力薄的佃農(nóng),過清明就像是過第二個年關(guān),節(jié)日未到就愁腸百結(jié),不得不全家老小起早貪黑,從早搡到夜半,連搡幾天后方能湊齊麻糍數(shù)目。
“清明麻糍立夏團!睍r至今時,寧波本地農(nóng)家依舊保留清明搡麻糍的習(xí)俗,麻糍中的艾葉、松花粉,都是春天的應(yīng)景之物。雨水之后,多年生草本的艾草又開始萌芽,它葉片互生,羽狀深裂,表面呈綠色,葉背則密生白絨毛,莖葉均有特殊香氣!侗静菥V目》載:艾葉性溫味苦,具有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但在清明時節(jié)它更是搡麻糍、做青團的必備原料。田埂、山坡、溪頭都有它的身影,輕輕一掐,不一會兒就堆滿了籃子,散發(fā)著一股藥香。
搡青麻糍的熱烈場面,不亞于過年搗年糕。在搡麻糍的日子里,巧婦們一大早就把灶膛燒得旺旺的,將采摘的艾葉清洗后加水煮開,撈出剁碎,然后把泡過后的糯米上鍋蒸熟。
搡麻糍是個力氣活兒,又講究技巧,更需要多人配合。不一會兒,灶頭上翻騰起縷縷熱氣,左鄰右舍聞香而動,齊齊上陣。巧婦們直接把飯倒扣在石臼里,加入水焯過的艾青,男人們輪番上陣搡麻糍,一人用木槌搡,一人幫忙用手翻……
添了艾青之后,白色的糯米、粳米就變成了青色,直搡到不見米粒后,把搡好的糯米團放到面板上撒上松花,用面杖搟成薄餅狀,待到半干后用刀切成一塊塊的,即成青麻糍。麻糍最純正的吃法,就是將其置于平底鍋上,不必添油,兩面烙成焦黃,蘸紅糖吃。扯上一塊兒塞進口里,滑溜溜、軟綿綿的,糯米的甜味、松花與艾草的清香,那一種久違的、熟悉的清明記憶,就在腦海里那么一點一點地彌漫開來。
搡好的麻糍,趁熱包上餡料,就是艾青團了。寧波人裹艾青團,餡子的花色繁雜,可甜可咸:甜的有豬油芝麻餡、豆沙餡;咸的有雪里蕻菜炒筍片肉絲、馬蘭或薺菜炒香干。由于皮子揉得細膩,餡子放得適中,包得光滑,因而艾青團綠瑩瑩,亮晶晶,玲瓏剔透,仿佛一件件翡翠寶石雕塑的工藝品,散發(fā)著芬芳清潤的香味。狠狠地咬上一口,“韌結(jié)結(jié)”的,很少有人不吃第二只的。
艾青團子與麻糍,吃的是時令之美,是歲歲年年的約定俗成,它們仿佛天生擁有召喚的力量,人們篤守的平淡生活,由此變得意味深長。在溫情脈脈的時光里,烙一盤墨綠的麻糍,裹一屜艾青團,一咬一個春天,如同身在田野……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