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房寧:現(xiàn)代世襲制:西方資本主義假民主的真相

發(fā)布時間:2020-06-19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選舉,在西方的政治生活是一件大事,是周而復始的政治節(jié)日。資產階級的政治學家們高度評價選舉,稱其為:人民的選擇。熊彼特是西方現(xiàn)代民主思想的理論大師,他所倡導的“精英民主論”,將民主看作是:政治精英競取社會權力,人民大眾選擇政治領導的過程,而選舉將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因此,選舉就是民主的精髓,是西方政治民主的最集中的體現(xiàn)。

  選舉是人民的選擇嗎?從表面上看的確如此。西方國家的政客們,上至總統(tǒng)、首相,下至議員、地方長官都是由公民投票選舉產生,執(zhí)政黨當然也在選舉中產生。在法律上對選舉和被選舉資格幾乎沒有什么特殊限制,現(xiàn)代西方國家中的絕大多數(shù)成年人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美國,早期只有男性白人中擁有一定數(shù)量財產的人才有選舉權,當時有選舉權的公民僅占全體公民的10%,后來選舉權逐步擴大,南北戰(zhàn)爭前男性白人公民基本上都擁有了選舉權。南北戰(zhàn)爭后,黑奴得到解放,1870年憲法第15條修正案通過,廢除選舉權上的種族限制;
1920年通過憲法第19條修正案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婦女選舉權;
1964年通過的憲法第24條修正案取消了以交納人頭稅作為選舉資格的規(guī)定。1971年的《選舉權法》,進一步將選舉權范圍擴大,選民年齡下限從21歲降為18歲,并取消了進行“文化測驗”等限制。1980年美國有選舉權的公民達1.6億人以上。對于被選舉權也沒有什么特殊限制,美國總統(tǒng)的候選人基本資格是:
(1)必須在出生時是美國公民;
(2)必須在美國居住14年以上;
(3)必須年滿35歲。比較保守的英國,對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也沒有什么特殊限制。英國對選民資格規(guī)定主要有:年滿18歲、居住在本選區(qū)、英國或愛爾蘭共和國公民和非重刑罪犯等?傊F(xiàn)代西方國家的政權的合法性是由公民在沒有特殊的法律、政治限制下進行投票選舉而獲得的。

  但是,如果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選舉是一種通過人民的自由投票產生由資產階級權勢集團確定的政治領導人的方式,F(xiàn)代資本主義選舉是一個現(xiàn)代西方社會中的奇觀,它是一項規(guī)模巨大而精密準確的社會控制工程,它使得無數(shù)公眾的分散、無序的個體行為,經過一個受控的政治過程,準確地達到一個既定的政治目標。在這種選舉中,表面上看是公眾用選票來選擇政治領導人,而實質上是權勢集團用鈔票來確定政治代理人?梢哉f,現(xiàn)代資本主義選舉是一種精心裝飾的“現(xiàn)代世襲制”,是經過高度發(fā)展的現(xiàn)代資本主義民主所能達到的最精巧、最高級的形式。那么權勢集團的意志與“人民的選擇”之間是怎樣保持可靠的一致性,或者說,權勢集團手中的鈔票是怎樣決定選民手中的選票的呢?這就需要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選舉機制進行具體而深入的分析。我認為: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選舉存在著一種篩除機制,正是這種機制產生了上述結果。

  

  雙向篩除法

  

  現(xiàn)代資本主義選舉中具有的篩除機制是一種雙向的篩除,即“候選者篩除”和“選舉人篩除”,可謂為:“雙向篩除法”。這種機制不是事先確定選舉對象,然后操縱選民去投票選舉既定的當選者。直接操縱選民的“賄選”的方法,在早期的資本主義選舉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現(xiàn)在已不多見。雙向篩除法,這種現(xiàn)代的作法要比早期的“賄選”高明得多。這種方法與“賄選”在程序上是相反的,它預先確定了當選者之后,在競選過程中逐步淘汰其它競爭者,使“幸存者”當選。雙向篩除的法則是:幸存者當選。這樣做使金錢操縱選舉變得間接而隱蔽;
另外,使得選舉中競爭更加激烈、更具戲劇性,給公眾一種更為“費厄潑賴”(Fair play)的印象。下面以美國大選,這個典型的現(xiàn)代資本主義選舉為例,分析雙向篩除的選舉機制。

  “候選人篩除”是雙向篩除的一個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在美國的大選中,篩除競爭者,保留“幸存者”主要靠兩種具體的辦法,即:政黨操縱和信息控制。

  美國大選,即總統(tǒng)選舉按時間順序和內容可分為三大階段:提名總統(tǒng)候選人;
候選人競選;
投票?偨y(tǒng)候選人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提名推舉,政黨是全國性的政治組織,因而政黨提名總統(tǒng)候選人是美國傳統(tǒng)的作法。這種慣例開始于1831年,從1840年起,美國兩大主要資產階級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歷次的大選中,都采用了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最終確定推選本黨總統(tǒng)候選人的作法。從而開始了美國歷史上的四年一度的“驢”、“象”之爭的傳統(tǒng)。事實上,從那時起,美國歷屆總統(tǒng)均出自這兩黨推舉的候選人之中。這表明美國大選是由兩大資產階級政黨壟斷、包辦候選人的,這也就從大選一開始就排除掉了非兩黨提名外的潛在的競爭對手。當然,政黨操縱并不是絕對的,也有可能采取某些方法沖破兩大政黨的壟斷。

  最近一次美國大選,即1992年大選中,就出現(xiàn)了獨立候選人沖破兩大政黨操縱,獲得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正式參加競選的事例。美國億萬富翁佩羅,個人出世資、“自費”參選。因候選人要在全國范圍內提名產生,而佩羅又無全國性政治組織支持,所以,他斥巨款在全國直接征集了上百萬人的簽名,而獲得了候選人資格。然而,花費了巨大代價沖破政黨操縱,還僅僅是闖過了篩除機制的第一關,更嚴峻的淘汰機制還在后面。

  信息控制,是選舉篩除機制中最復雜、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所謂“信息控制”就是新聞傳播媒介在選民中對候選人的宣傳和輿論評價,這也是競選的主要內容。雖然候選人是由政黨提名,但仍有兩黨候選人競爭的問題;
而在兩黨提名之前,兩黨內部首先要由多人競爭本黨提名,即所謂的“初選”。此外,還有可能出現(xiàn)獨立的競選人。這樣“初選“和最后的投票的全部過程加在一起,每次參加競選的大約共有10人左右。在這十余個競爭者中間,誰能最后獲勝,主要看他們在宣傳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關鍵要看是否能夠有效地影響和控制新聞媒介,向公從盡可能多地傳遞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他人的信息,樹立良好的形象。

  從理論上講,選舉中有效的信息控制的前提是,選民是否在很大程度上為新聞傳播媒介所制造的輿論所左右。對于這個問題,現(xiàn)代西方政治學進行大量的、極其深入細致的研究。[21]經過對選舉心理和事實的大量、反復的調查、研究,西方政治學界得出了比較一致的結論,認為選民是易受新聞傳播媒介的影響和控制的。[22]據(jù)美國一些著名的調研機構和學者的研究,他們認為:只有極少數(shù)的選民是具有某種思想體系,根據(jù)某種政治信仰或觀點而做出理性的政治選擇的。他們把這類選民稱為“理論家”和“準理論家”,大約占選民總數(shù)的3%和10%(見圖4-2)。一般說來,這部分人不受大眾傳媒的左右,而其它大多數(shù)選民則處于盲目狀態(tài),信息不靈,而且不會對社會問題及有關的已得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形成自己的觀念,他們一般為新聞媒介制造的輿論所左右。

  從對實際情況的調查統(tǒng)計來看,基本上可以證實政治學家們對選民心理與新聞媒介輿論關系的分析結論。通過對戰(zhàn)后美國歷次大選中新聞輿論對候選人的支持與候選人當選的相關分析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為大多數(shù)新聞傳播媒體所支持的候選人最終當選。如果僅從報紙對候選人的支持情況看,戰(zhàn)后從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年中,美國進行了10次大選,這10次大選中,報紙支持率最高的候選人有8次最終當選。

  在上述10次大選中,只有1960年和1976年兩次大選報紙支持率低的一方獲勝,而高的一方敗北,這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1960年大選時,美國正處于一場嚴重經濟危機之中,這對當時已任8年副總統(tǒng)尼克松十分不利,而肯尼迪利用社會的求變心理獨占鰲頭。1976年大選前,現(xiàn)代總統(tǒng)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下臺,共和黨聲名狼藉,福特以副總統(tǒng)身份接任,本身就是“替補隊員”,是個過渡性人物,實在是難以勝任繼續(xù)留在總統(tǒng)的寶座上?傊,在美國的大選中,通過輿論來影響和控制選民的心理和投票意向是致勝的關鍵。

  雙向篩除的另一方面,是選舉人的篩除。這對于權勢集團所確定的代理人最終當選,減少選舉中各種偶然性和干擾也相當重要。選舉人篩除的具體機制有兩個:一是低投票率;
二是“選舉人團制”。這兩條對權勢集團操縱選舉的另外兩道“保險”。

  

  衙門里誰真正掌權?

  

  根據(jù)美國有關法律,大選中候選人只要獲得參加投票的選民的簡單多數(shù)支持,即算獲勝。這條法律對選舉結果具有重大影響。1993年俄羅斯舉行全民公決時,總統(tǒng)與議會就公決的計票方法和程序等問題發(fā)生激烈爭執(zhí)與對抗,其中實質性分歧就在于:以全體選民半數(shù)以上還是以投票選民的半數(shù)以上的支持率,作為獲勝標準。很明顯這兩條標準意味著兩種結果。因為根據(jù)選舉心理,社會上的消極選民,指對現(xiàn)行政治體制持消極、甚至是否定態(tài)度的公民,一般傾向于不參加選舉,或者說,沒有投票的選民中大多數(shù)是這部分公民。在資本主義國家中這部分消極選民主要是下層勞動群眾。而積極選民,大多是現(xiàn)行社會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比較關心政治,總是要參加選舉的。在資本主義國家中,這部分積極選民主要是社會中、上層人士。所以,如果以其它標準計票,比如以全體人民的支持,即選民的絕對多數(shù)作為獲勝標準,那就意味著要動員更多的消極選民參選。這樣必然給選舉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干擾既定當選者的順利當選。

  由于上述法律和其它一些因素的作用,美國投票率歷來不高。進入本世紀后一直在50%-60%之間徘徊。[23]進入80年代以來則進入本世紀后則進一步降低,最近幾次大選中投票率均未超過50%。如此之低的投票率,加之計票方法就意味著,只要有25%左右的選民支持,即可百分之百地當上總統(tǒng)。

  再從投票選民的分類統(tǒng)計看,完全可以證實美國選舉對社會下層勞動階級群眾的排除機制。(見表4-3)

  從1988年的選民分類統(tǒng)計中,可以看到明顯的規(guī)律性,經濟收入低下、受教育程度差從事體力勞動的、少數(shù)民族選民投票率顯著地低于經濟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職業(yè)地位高的白人選民。前者明顯地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選舉過程之外,從而加強了選舉過程可控性。

  “選舉人團制”,(an electoral college)是選民人篩除的又一道保險機制。美國法律規(guī)定,大選投票日選民投票選舉“選舉人團”,然后由事先承諾支持某位候選人的“選舉人團”成員再投票最后確定當選者。即以州為單位,獲得某一州相對多數(shù)選民的支持即是該州全部選舉人票。由于各州選舉人票不等,如:加利福尼亞州和紐約州兩州的選舉人票共為86張,幾乎占了當選總統(tǒng)所需270票的三分之一。這種方法意味著在全美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qū)中,只要在10個左右的大州獲勝即可穩(wěn)坐總統(tǒng)寶座。在美國歷史上就兩度出現(xiàn)過在全部選票中得少數(shù)票的候選人,因在大州獲勝多得了選舉人票,結果當選的情況。從實質的意義上講,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州選舉的意義,使候選人專注于大州的競選,只要在主要地區(qū)獲勝即可當選,這樣又減少了選舉過程中的偶然因素、減少了可能的干擾。

  通過雙向篩除法的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選舉,這種精巧的現(xiàn)代世襲制的金錢政治的實質。雙向篩除的動力機制就是金錢的操縱,無論是政黨的壟斷還是信息的控制都需要資金的競爭,一般說,誰的資金、誰就在黨內和宣傳輿論中居主導地位。因此,一般說,只有權勢集團中的成員把金錢投向自己中意的候選人,籌得資金最多、實力最雄厚的候選人最有把握當選。在這個意義上,選舉表面上是選民用選票選舉,而實際上是權勢集團的大亨們用鈔票選舉。美國的一位選舉官員就曾坦率地說:“金錢是政治的母乳!碑敶Y本主義國家中的選舉日益變得更像一場花錢競賽。戰(zhàn)后初期,競選總統(tǒng)大約需要花費數(shù)以百萬計的美元,60年代上升為數(shù)以千萬計,80年代后期大選經費直線上升,1988年大選幾位主要候選人共花費五六億美元,進入90年代有增無減。我國美國問題專家張海濤同志根據(jù)美國政治家赫伯特?亞歷山大研究美國選舉的有關資料,對從1860年到1976年的美國30次大選的候選人籌款和花費情況進行研究,證明了金錢與選舉結果的高度相關性。在這30次選舉中,有23次是競選中開支超過對手的一方獲勝。相反的結果僅有7次,而這7次中有4次發(fā)生在30年代至40年代連任的羅斯?偨y(tǒng)身上,為30年代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特殊歷史環(huán)境所致。其余3次也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傊,金錢操縱選舉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但是,能不能因為現(xiàn)代西方的選舉是由金錢控制的政治過程,就可以認為這是毫無意義的富人的游戲呢?事情恰恰不是這樣簡單。我們說現(xiàn)代資本主義選舉是一種“現(xiàn)代世襲制”是就其本質而言;
而在形式上、現(xiàn)象上,西方的選舉是自由、公正、公開的競爭。這種形式的功能與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政治學家默里?埃德爾曼認為:選舉是一種有助于民眾歸順既定秩序的象征性形式。它有助于“撫慰在具體政治行為方面產生的不滿和疑慮,增加對本制度合理性和民主性的認識,進而培養(yǎng)順從未來的行為習慣!边@位美國政治學家的分析很有見地,自由選舉的形式是對社會的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是對社會的整合,使政治參與化為對現(xiàn)行制度的肯定力量,使資本主義制度具有合法性與穩(wěn)定性。

  從現(xiàn)代資本主義選舉中體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代資本主義政治過程中的形式與內容、現(xiàn)象與本質的既相分享、對立,又相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使現(xiàn)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適應性、復雜性、自立性和凝聚性得到了加強,它使得資本主義制度在不改變其本質的前提下,在形式上有所改革,從而使整個制度得到了鞏固。資產階級早期的思想家們就曾為資本主義的政治統(tǒng)治確定過目標,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指出:一個統(tǒng)治者必須把強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其統(tǒng)治才能穩(wěn)固,其政權才能長治久安。經過漫長的發(fā)展,今天在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中,資產階級基本上把他們的統(tǒng)治調整到了盧梭所期待的狀態(tài)。

  

相關熱詞搜索:世襲 資本主義 民主 真相 房寧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