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高全喜:世界的中國焦慮,抑或中國的世界焦慮?

發(fā)布時間:2020-06-10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中國目前的道德敗壞、文化墮落, 并不在于文化本身,我們5000 年來的文化傳承賡續(xù),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現(xiàn)在為什么墮落了?不單單是因為文化本身腐壞了,恰恰是因為制度所造成的,這種制度導致、促成了低劣的文化和庸俗的道德, 所以,我們只能夠通過制度重建來催生我們曾經有過的生機勃勃的文明和文化。

  

  《文化縱橫》雜志創(chuàng)刊號的封面選題是“世界的中國焦慮”。我覺得這里有一個前提預設,即中國人把自己的問題放到一個世界的圖景中加以夸大。因為是否存在著某種世界性的中國焦慮,是有很大疑義的。當然,也不能說它完全不存在,但這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 是中國人自己的關于世界的理論預設在起作用。

  其實,焦慮是當今世界的一種普遍狀況。20 世紀以來,現(xiàn)代性問題凸顯,人類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嚴峻挑戰(zhàn),如環(huán)境問題、能源問題、核擴散問題、種族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等,任何一個都足以構成世界性的焦慮。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說,人類生存危機本身就是一種世界性的現(xiàn)代性焦慮。對于這種焦慮,西方現(xiàn)代文明早就有過深刻的反思,從西方沒落論,到文明沖突論,再到歷史終結論,都是這種世界性焦慮的西方版理論表述。在我看來, 所謂世界的“中國焦慮” 問題,所折射出來的無非是一個日漸強大的中國在現(xiàn)有世界格局中的位置以及未來走向問題,因此,與其說“世界的中國焦慮”,不如說“中國的世界焦慮”,這兩個問題在我看來是同一個問題的正反兩個方面。因此,本文的思路是從兩個方面看問題,并且主要從中國的世界焦慮這個視角,來回應所謂世界的中國焦慮。

  

  世界的中國焦慮:想象中的“他們的”問題

  

  客觀地說, 中國30 年改革開放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確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廣泛重視,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戰(zhàn)略家們開始把中國視為一個正在成長的大國予以認真對待,相關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各種各樣的研究報告和學術會議也逐漸增多、日趨頻繁。透過這些具體的研究,從思想層面考察,西方關于中國如何面對世界的焦慮的研究大致有三種思想模式在起著主導性的引擎作用。

  第一是偏激的保守主義政治理論。美國主流思想意識形態(tài)中,有一個淵源流長的保守主義傳統(tǒng),這在小布什執(zhí)政時期表現(xiàn)得日漸偏激,它以不同文明價值的敵友對抗論來構建有關世界格局的圖景。依照這種思想觀念,中國作為一種異質性的文明,隨著它成長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對西方的文明秩序構成了某種挑戰(zhàn)。因此,遏制東方中國對于西方價值的顛覆,就構成了這派保守主義的基本戰(zhàn)略。當然, 按照這套理論,不單中國對西方構成危險,甚至主要不是中國,他們還有另外一個更強大、更持久的敵人, 那就是伊斯蘭文明,以及由此產生的現(xiàn)代恐怖主義。盡管如此,中國作為一種異質文明也已然構成了某種挑戰(zhàn),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興起引起了他們的思想焦慮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是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政治理論,F(xiàn)實主義在西方世界尤其是在英美,是占據(jù)官方外交的主導性地位的。這派理論并不以文明價值之爭為中心,也不以意識形態(tài)分野為要點,而是強調國際關系中的權力結構,尤其是關注國家權力之間的對抗性本質,從國家利益的視角來看待世界格局的未來發(fā)展圖景。例如以米爾斯海默為代表的極端現(xiàn)實主義,就把中國視為未來美國的一個強大對手,他們認為中國的發(fā)展很可能使得中國成為一個與美國并列的超級大國。因此,對中國采取遏制甚至對抗的戰(zhàn)略是有利于美國國家利益的, 也是有利于美國主導的世界格局的。顯然, 這派現(xiàn)實主義屬于一種科學理性的國際戰(zhàn)略理論, 很少有所謂思想的焦慮雜糅其中。

  第三是自由民主主義的政治理論。自由民主是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在這派理論看來,世界未來的基本走向是民主自由的和平發(fā)展愿景,是康德意義上的世界永久和平,因此,他們寄希望于中國的和平演變,以促進未來的世界主義自由民主。中國30 年的變革以及當今的大國地位,在他們看來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為中國進入當今世界的自由民主格局提供了一個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基礎條件,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尚沒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法治和民主秩序,使得這種未來的前景是不確定的,甚至是充滿著風險的。因此,如何防范中國的風險,推進中國的顏色革命,就成為這派理論的中心內容。如果說他們對于中國的認識有某種焦慮的話,其焦慮的癥結還是在于這種不確定性上,至于國家間的關系,以及政治、經濟、貿易、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摩擦乃至沖突等,在他們看來,都是可以在自由主義的國際架構下,通過法律機制和商談探討的辦法得到妥協(xié)性的解決, 并不構成實質性的對抗。

  上述三種理論是從抽象的思想層面初步勾勒的西方,尤其是美國看待中國問題的大致路徑,其實這三大理論譜系并不是直接針對中國而產生的,他們的基本思想在西方古已有之,在近現(xiàn)代也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演變,其中關于中國的不同看法不過是這些理論在針對現(xiàn)實時的具體運用。站在一個較為客觀的角度來說,西方對中國問題的認識,或者說世界性的中國問題從來就不是完整一塊,也從來就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聲音和統(tǒng)一的理論占主導。至于中國是否形成了他們的所謂世界性的“焦慮”,就更要大大的存疑了。這里的“焦慮” 到底指什么,是一種生活的感性認識,來自經濟商貿、科技軍事、文化觀念之間的正常的交往摩擦,還是一種影響到他們生活方式的哲學觀念,抑或有關國家利益的核心價值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政治?

  在我看來,關于世界性的中國焦慮問題,在西方或美國并不存在理論上的體系論證,也并非如此強烈和如此重要,我們沒有必要給予過高的重視,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他們的核心問題,只是我們想象中的“他們的” 問題。當然,關于中國, 在西方世界總會有各種觀點,中國的興起也會令他們震驚, 甚至會有某種憂慮,但是, 應該看到,西方世界所面臨的更主要是西方自身的問題,是他們自以為是的人類文明的終結問題。雖然這些問題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并不完全是純粹西方自身的,它們難以擺脫中國、印度、拉美等其他后發(fā)國家的影響, 有些在特定時間或特別問題上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但就總的方面來說,它們是西方世界自身的問題,中國到目前為止所引發(fā)的問題還難以構成所謂的世界性的核心問題。我們應該警惕中外媒體中的夸夸其談,不要動不動就把中國放大到一個世界性的、決定性的位置來看待,中國還處在一個發(fā)展的初級階段,需要冷靜地看待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尤其是冷靜地看待自身。

  

  中國的世界焦慮:不必要的心態(tài)

  

  在我看來,如果有“世界的中國焦慮”問題, 實際上反映的主要還是中國自身的焦慮,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在自己國家的發(fā)展過程中,在中國與西方的交流和碰撞, 甚至在曾經經歷過的挫折與失敗中,所生發(fā)出來的問題。中國與世界或者說中國與西方, 對于中國人而言,至少就150 年來的民族精神和心靈歷程來說,一直貫穿著一種激烈的憂慮在其中。

  中國的世界性憂慮,是在如何融入當今世界格局并恢復傳統(tǒng)文明大國在東亞乃至世界的應有地位,這個問題上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由于歷史的慘痛記憶,在中國的整個知識界,甚至在老百姓的意識中, 他們對于面向世界的開放,總是充滿著對不確定性的憂慮,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激進、劇烈的拒斥和批判。這種情緒是有待反省的,我們應該理性看待百年來激蕩的憂憤、焦慮情結,回歸千年中國歷史中的中庸和合之道,用大歷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來舒緩小歷史的民族創(chuàng)傷,由此理性、明智地構建我們的國家。至于這個國家在當今乃至未來的世界格局中占有怎樣的位置,是否到了足夠引起西方世界的高度重視,甚至引起他們的焦慮和恐懼,那是他們的問題, 而對我們來說, 目前所要做的只是改良自己的政體制度,維系傳統(tǒng)自有的文明價值,保持多元健康的經濟發(fā)展,實現(xiàn)公正自由的內部秩序, 這才是一個民族政治成熟的關鍵所在。

  因此,在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問題上, 要克服那種二元對抗的敵友政治論。關于敵友政治的說辭很多,對于中國來說,這種敵友政治論大致來自下面三種理論形態(tài):第一是歷史的敵友政治論。中西對抗是一個近現(xiàn)代史的事實,但并不是問題的全部。中國150年來的現(xiàn)代社會確實是在西方殖民主義的槍炮下被激發(fā)出來的,尤其是我們曾經經歷過那段屈辱的歷史。所以,中國強大了就要一個對歷史的說法,這里隱含著一種復仇論的歷史宿命。這樣一種從歷史恩怨來看待中國與西方的心態(tài), 是不理性的,也是不明智的,雖然它具有一定的道義性。我們在今天大可不必糾纏于中國與西方的基于歷史的敵友政治論,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中國未來發(fā)展的不確定性,甚至導致自己的災難。西方固然有罪惡的一面,但同樣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普世性的東西,這些普世性的價值與我們的文明和生活方式并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為我們所共享的,接受它們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投降, 而是借著西方人的手使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了真實的自己。

  第二是基于意識形態(tài)的敵友政治論。這套理論對于當今中國已經不具有多少現(xiàn)實意義了,因為基于階級斗爭的中西敵友政治論在中國已經沒有了現(xiàn)實基礎。隨著前蘇聯(lián)的解體,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敵友政治, 顯然已不再具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與此同時, 西方有關這種政治話語的“歷史終結論”,也在短暫的熱鬧之后迅速退場。所以, 在中國除了極少數(shù)激進左派之外,已經沒有人熱衷于這種世界主義的階級斗爭。

  但是,另外一種(第三種)敵友政治論, 即基于文明的、宗教的和文化的敵友沖突論, 在西方卻甚囂塵上,成為極端保守主義的核心理論,對此前文已有論述。這種理論實際上也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極端政治。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首先要看到這在西方世界并不是絕對主導性的理論,只是一派觀點而已。西方還有各種和平與友好的民主理論和文化理論,文化多元、友好共處、商談交流的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在西方思想中也是源遠流長的。其次,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中國的國家利益和文明傳統(tǒng)出發(fā)來應對這個問題。中國在發(fā)展和融入世界的過程中,并不想與人為敵, 自設溝壑,我們的傳統(tǒng)歷來崇尚求同存異、禮尚往來、多元共榮。因此, 文明沖突、價值對立、敵友政治,并不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中國應該向世界貢獻自己的禮儀之道與和諧精神,促進世界的和解、和平與共同繁榮。我們承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文明價值、宗教信仰、地緣格局等等是不同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相互之間一定要在你死我活的決戰(zhàn)之中尋求最終的勝負。我們沒有必要把西方的那套理論轉化為我們的理論。不管西方的極端保守主義如何考慮,這對于我們來說是極其不明智的,甚至是墜入其轂中。

  我們要克服自己的世界性焦慮, 應該看到, 隨著世界性的廣泛交流的增強,中國與世界的矛盾、沖突會日益廣泛和深刻,由此產生的焦慮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必然的。但是,問題在于如何看待和應對這種焦慮。試圖通過某種最后的革命或敵友決戰(zhàn)來一次性或者終極性解決的想法,是一種看上去美妙實質上罪惡的政治浪漫主義,是一種想當然的根本不具有任何可行性的幻想。我們難以想象出一個絕對美好的世界,那里沒有任何矛盾, 沒有任何摩擦,除非這里的人全是天使。所以, 經濟的問題, 資源的問題,貿易的問題, 地緣政治的問題,生活方式的問題, 各種各樣的觀念紛爭的問題,等等,這一切都需要在有限的范圍內通過商議、談判的方式予以妥協(xié)性的解決。當然,任何解決都是局部的,暫時的,新的問題又會出現(xiàn),于是在新的條件下再尋求新的有限性的解決。人類的合作事務就是這樣一種漸進的、重復的、妥協(xié)的交往過程, 世界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人類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法律秩序、民主政治、共和商談等制度設施也就產生出來,審慎的理性成為這類政治、法律和經濟的人性基礎。從上述意義上來看待中國30 年的發(fā)展以及大國戰(zhàn)略,就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中國的世界性焦慮是多么的不必要, 至少對于我們來說, 其消極意義遠大于積極意義。

  

  通過審慎的理性塑造民族的政治成熟

  

  如果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待中國與世界,尋求一種未來中國良性發(fā)展的前景,我們應該采取一種審慎的理性的態(tài)度來看待中國與世界。這樣的一種審慎的理性,大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第一,它意味著一種溫和的保守主義的主張。站在中國的角度看世界, 說的具體一點,站在中國150 年尤其是30 年改革開放的角度看世界,我們首先要克服和舒緩那種有著強烈屈辱感的被壓迫者心態(tài),并抵御由此塑造出來的某種激進而囂張的狂熱主義。我們要回到2000 年的傳統(tǒng)中,(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尋求中國自己的政治理性和文化風范。所謂保守主義,所保守的乃是中國文明的活的傳統(tǒng),是一種敢于對外開放的宏闊的氣量和融匯萬物的能力。2000 年來,我們面臨的異質文明的侵入也不是一次兩次了,當時的世界性問題也并非不深刻激烈,但是我們總能化敵為友。中華民族自古就蘊含著自己應對外部刺激的文化哲學和政治智慧,正是這樣一種多元共存的仁愛哲學和求同存異的無為政治,保持了我們近2000 年的文明延續(xù),即便受到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如此強悍的沖擊,這樣的一種傳統(tǒng)文明也還沒有斷絕, 而且隨著30 年來的國家發(fā)展, 又出現(xiàn)了一種重新復興的可能。

  所以,我們應該有這樣一種保守主義的雅量, 持守我們傳統(tǒng)中的開放的精神和求和的技藝, 以此來化解150 年來的民族情感的激憤和焦慮。當然,回歸傳統(tǒng), 我所說的是那種活的大傳統(tǒng), 而不是一些死的傳統(tǒng)。在這個問題上,我對當下偏激的復古主義政治儒學是有不同看法的,中國的現(xiàn)代新儒學缺乏從偉大的傳統(tǒng)中開發(fā)和塑造出民族政治智慧的卓越能力。

  第二,它意味著一種真正的自由主義或普世主義。在中國現(xiàn)代這樣一個歷史的巨變時代,我們應該理解真正的自由主義對于我們的建設性意義。這種自由主義在我看來是一種“厚” 的自由主義,是一種能夠把自己的特殊的民族利益轉化為一種普世性的價值,并與世界人民共享人類共有文明的理論能力。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摒棄那種固守自己的獨特價值,以獨特性和民族性拒斥普世主義的片面理論和偏激主張。這種片面性的中國文化特殊論,看上去是在維護中國的傳統(tǒng),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維護文明的價值,實際上是在從根基上毀壞我們民族未來發(fā)展的前景,而且在理論上也屬于一種低級的技藝。任何一個民族在他的發(fā)展時期和壯大時期,都不會愚蠢到只是鼓吹自己的獨特性價值,并以此向世界宣示。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與人為敵,只能是引起世界各種特殊價值之間的相互戰(zhàn)爭、相互仇視。我們應該學習西方那些老牌民族國家的政治經驗和智慧,應該看看英國和美國這兩個在當今世界依然占據(jù)主導性力量的民族,是如何把他們的民族特殊性和普世性的自由主義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的特殊論是包裹在世界主義、普世主義這樣一些自由主義的理論范式中向世界宣示的,進而塑造出一個全球性的世界秩序。事實和時間已經證明了這條保守的自由主義之路是可以走得通的,甚至是一個大國走向世界的唯一走得通的正確道路。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自己的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但是它在面向一個世界開放的生長時期,應該有足夠的自信、雅量和能力去容納其他各個民族的特殊性,并把他們打造在一個自己倡導的普世主義的世界性的范式之中。可以說這種普世主義的范式只是一個表面的花招,背后隱藏的是他們自己的特殊利益,這里也確實有著一種政治技藝或者欺騙性的因素。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正是這樣的一種把特殊性容納到普遍性里的政治智慧,成就了當今的現(xiàn)代世界秩序, 構建了一個全球性的多元共識圖景。而且,我們也要承認這樣一種人性的真實, 那就是人作為人,畢竟有普遍共通的本性, 有共同承認的價值, 有共同的生活方式,有共同的關于人的文明的人格、自由與尊嚴。在這一點上,是不分古今、中西之差別不分膚色、種族或其他特殊性的, 所以,這個普遍價值,又不能僅僅說是一種欺騙。因此,從上述兩個方面回到如何看待中國與世界的問題上, 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學界所謂以特殊論為核心價值的愚蠢主張,帶給我們的只能是災難性的后果。為什么不能夠強化我們的普遍論, 強化我們的普世主義價值,把自己的特殊性裝納到普遍性的共享價值之中,由此而構建我們與世界的關系,構筑我們可以與世界其他各個民族所共享的生活方式呢?而這恰恰是我所理解的保守的自由主義的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第三,無論是“世界的中國焦慮” 還是“中國的世界焦慮”, 在當前的思想語境下, 實際上還有一個更加關鍵性的現(xiàn)實問題,就是中國30 年的發(fā)展變革所造就的大國地位, 隱含著某種不確定性的因素。這個不確定性不但會對中國自身產生重大的影響,還會對世界產生重大的影響,正是基于對這種不確定性的警惕, 才會導致所謂世界的中國焦慮。

  如何理解這個不確定性呢?眾所周知,中國近現(xiàn)代的社會發(fā)展, 尤其是30 年來的經濟變革和社會變革,使得中國現(xiàn)有的社會機制已經無法承載日益嚴峻的社會矛盾和沖突。這種不確定性的根源,最根本的在于我們沒有建立起一個真正公平正義的、有效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因此沒有一套理性的制度來逐漸地有效解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甚至國際問題,因此誘發(fā)了激進主義的狂潮。關鍵的問題是在上述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思想背景下,致力于憲政和法制的建設,致力于制度的改良和優(yōu)化,建立一種優(yōu)良的政體制度, 通過這種政體制度來建設性地解決積累了150 年尤其是30 年的諸多問題,從而消化這種不確定性。

  此外,當今的思想界還有另外一種聲音,那就是過于看重文化問題, 用文化政治來取代憲政和法制,用文化主體性來替代憲政建設、民主建設和法制建設,對此我們應該抱有足夠的警惕。首先,在前面所論述的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法治主義的框架內, 我們并不是不要文化,不要文化主體性,我們也目睹道德淪喪、文化墮落是中國目前存在的普遍問題,也呼喚一種德性政治和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也希望在世界中建立起中國的文明主體性。但是, 我認為只有在憲政、法治、民主的大框架內,中國的道德問題、文化問題、主體性問題才能夠從根本上得以解決,而不是僅僅憑借種種空談和議論就可以了。其次,為什么我們一直認為對這個問題要保持足夠的警惕,要低調處理, 因為我們看到了問題的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很多人在那里浪漫性地、想當然地過分強化文化、道德的作用,甚至有用提倡文明復興和傳統(tǒng)主體性的建設,用文化政治來替代甚至取消制度建設、憲政建設、法制建設。他們以為通過重新煥發(fā)民族的文化認同就能夠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在世界上就能夠確立中國的大國地位,就能夠推行中國的生活方式, 并贏得真實的尊重。

  中國目前的道德敗壞、文化墮落, 并不在于文化本身,我們5000 年來的文化傳承賡續(xù),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現(xiàn)在為什么墮落了?不單單是因為文化本身腐壞了,恰恰是因為制度所造成的,這種制度導致、促成了低劣的文化和庸俗的道德, 所以,我們只能夠通過制度重建來催生我們曾經有過的生機勃勃的文明和文化。

  我絕不是制度決定主義,而僅僅是在特定歷史時期, 對我們所面臨的時代問題的理性認識和審慎把握的結果。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制度優(yōu)良了,日常政治成為運轉良性的制度, 那么, 文化道德問題的表彰就會凸顯起來,它們的風范神儀就會展現(xiàn)出來,那時制度問題就會退在幕后。當一個制度退隱幕后的時候,恰恰才是這個制度真正給它的人民帶來福祉的時候。但中國現(xiàn)在根本還不是這樣的一個時期。如果像某些人那樣忽視甚至排斥制度建設,企圖用文化來化約政治,最后導致的只能是文化的空泛說辭以及激進主義的叛逆, 這樣的情況顯然使我們根本無法成就一個大國, 步入中國與世界的良性共融之中。在與世界的競爭中求得和平共處與共同繁榮, 在特殊性中發(fā)揚普世主義價值,才是一個民族的政治成熟,才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果實。但是,在當今的中國思想界, 卻缺乏這樣一種審慎的理性態(tài)度,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來源:《文化縱橫》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焦慮 世界 高全喜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