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何懷宏:建設公民道德的可行之路

發(fā)布時間:2020-06-05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道德也是一種“公共資源”

  

  由于我國向現代社會的迅速轉型,新社會的要求以及這種變化過程中傳統(tǒng)道德基礎的崩裂,人們常常會對目前社會的道德狀況感到不滿。但作為個人來說又常常感到相當無力或信心不足。那么,道德建設的動力何在?我們的信心又建立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我們必須是覺得它很有必要。道德并不像衣食那樣須臾不可離,它不能當飯吃,當衣穿,但是,如果社會沒有道德——主要是一套規(guī)則并加上對規(guī)則的尊重——我們的飯也會吃不好,甚至根本吃不著。所以,道德是一種巨大的“公共財產”。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和發(fā)展這一“公共財產”。另外,從個人來說,一般而言,一個遵循了基本道德的人比做了虧心事的人感覺要好,心地會比較平安。我們不要小看這“心地平安”,它是許多幸?鞓返幕A。

  換句話說,道德建設的初始力量,其實正好是從人們對道德狀況的不滿和不安表現出來的。這種不滿和不安其實是因為我們的“良心”說了話,即便我們還不能做到完全遵循它的聲音行動,但人們已經意識到這樣的狀態(tài)不是很好:無論是一個社會還是一個人,如果僅僅是繁榮和富裕,有很多錢,有很多眩人眼目的東西,聲色犬馬,卻沒有什么精神的東西,沒有什么道德的東西,那么這樣的狀況主觀上感覺并不會很好,客觀上也不能持久。如果說社會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維系,那是因為我們還有前人或他人積累的倫理“資源”,但如果人人都只是使用這筆“公共資源”而不補充它,讓這種“資源”持續(xù)“虧空”下去,那么,就會有社會“破產”的一天。

  所以說,道德的根本力量其實就來自道德本身,來自基本的“良知”:來自在所有人那里都以某種方式存在著的最起碼的惻隱之心和最基本的是非觀念。良心的聲音常常是微弱的,我們聽不到它的聲音,這有時是因為我們平常沒有觸及它的底線,我們大量的行為還沒有涉及最緊要的道德;
有時則是整個社會的風氣出了問題。良心是容易放失或蒙上塵埃的,所以古人常說要“勤拭塵!保扒笃浞判摹。而從正面來說,社會道德的力量還來自榜樣的力量,來自許多人的“相濡以沫”和互相感染。

  

  道德建設要從公民道德著手

  

  不過,我們在強調道德意義的同時,也要說明我們現在社會的道德應當是平等和適度的道德。也就是說,道德建設的信心是來自我們所要建設的道德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不是要所有人都成為圣人的道德,而優(yōu)先的應該是公民的道德。公民道德不是人們追求盡善盡美的那種道德,而是每個人作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都應該履行的義務。這種現代社會的道德主要用來防止壞的行為,而不是用來塑造優(yōu)美高尚的人格。覺得道德無用常常與把道德理解得過高聯系在一起。一些人過分的憤世嫉俗或者無力感有時正是來自這里,來自我們對道德有太高的理解——這種太高的理解是傳統(tǒng)社會的理解。在過去,道德是少數精英的道德,目的是致力于“成圣成賢”,在多數人那里實際只是受其影響的風俗。而在現代平等多元的社會里,道德不能不面向所有人,所要求的也只是所有人都遵循基本的道德規(guī)則。越過此線,則是要進入一種個人精神信仰努力的領域。

  所以,道德建設要從公民道德入手,從基本義務著手。人的善端是超過惡端的。但我們的確又不敢夸大這種向善的力量。人是有限的,是應當超越自己的,人僅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他還需要一種超越的力量。然而,這種精神力量在各人那里的表現形態(tài)可能又相當不同。所以,支持人們履行基本的道德義務和引領他們進入更高道德境界的精神動力也會是相當不同的。而我們對現代人的道德信心尤其需要建立在一個恰如其分的基礎之上,這種基礎乍看起來也許比較“低弱”,但卻比任何“高蹈”的道德都更為堅固和持久。

  

  現代社會的公民道德有著鮮明特點

  

  今天的道德現狀,的確是存在著一些沖擊到道德底線規(guī)范的“亂相”,而且,比這“亂相”更嚴重的是潛伏著一些更深的價值和信仰危機。比如說權力的腐敗、機會主義價值觀的流行、職業(yè)道德水準的下降,以及對精神信仰的漠不關心等。甚至有人面對落水的兒童先開口討價還價;
當有輕生者欲跳樓時,還有人拿著望遠鏡看熱鬧,并發(fā)出“快跳,我們等不急了”的催命呼叫。有些時候,道德精神的嚴重缺失甚至使人有“末世”之感,與社會經濟的“盛世”形成了強烈對照。

  20世紀發(fā)展到“文革”的激烈動蕩把原來很多東西都毀了,比如原來的鄉(xiāng)村自治、自然的親緣組織。除了體制上的破壞外,還有觀念上的毀壞,破四舊、批林批孔,把傳統(tǒng)文化極度丑化。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有著既定的信仰、有著固定的規(guī)則,但這種信仰和規(guī)則被簡單粗暴地視為“陳舊”、“迂腐”、“僵化”,甚至是“以禮殺人”。

  從文革結束至今30多年,中國社會又一次發(fā)生了巨變,倫理道德也概莫能外。倫理道德的這種巨變自然和社會經濟、尤其是和政治的巨變密切相關的,甚至常常是受到它們的支配性影響?偟膩碚f,對這30年的道德變遷,從倫理道德的基本形態(tài)來看,我認為是從一種“動員式道德”走向一種“復員式道德”,也就是從一種強調斗爭的、相當政治化乃至軍事化的、緊張的、運動的、一元的、高蹈的道德形態(tài),走向一種強調和解的、相當平民化乃至市民化的、放松的、日常的、多元的、低限的道德形態(tài)!皠訂T”(mobilization)和“復員”(demobilization)兩個概念最早都是軍事術語。從“動員式道德”走向“非動員式道德”,也意味著從一種非常時期的道德走向一種正常時期的道德,從一種要求高蹈的道德走向一種堅守低限的道德,從一種由價值到規(guī)范統(tǒng)一的道德走向一種區(qū)分價值和規(guī)范的道德。目前我們也許只能說,取其諧音,感覺它是一種“復原”--即向比較正常而非亢奮的狀態(tài)的一種恢復,也是向傳統(tǒng)的某種復歸;
同時它也是一種“復元”--雖然人們在基本規(guī)范需要尋求共識,但在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方面卻無可避免地多元化了。人的精神源泉是多樣的,個人信仰的對象和喜歡的生活方式也趨于多樣,但是應當在基本道德行為上尋求共識。在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上,要求大家只追求同一個目標,這是不太可能的,就好比要求大家都去爬一座山,只能走一條路,或者城里只允許開一家餐館,大家都只許吃“麥當勞”,這都是人性上不可能、道德上也不妥當的。因為有的人喜歡陡峭的山,有的人喜歡平緩的山,有的人根本就不喜歡爬山。只要他不去傷害別人,就都是可以的。所以我們不妨在嚴重影響他人和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上求同,而在個人的生活追求和趣味上存異。

  所以說,公民道德是繼承、又是創(chuàng)新。從求同的一面來說,它實際是過去社會基本道德的一個重申。而從存異的一面來說,它又帶有現代社會劃分公私領域的鮮明特點。

  

  底線倫理是建設公民道德的可行之路

  

  今年教師節(jié)前夕,溫家寶總理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學生,勉勵大家要堅守道德底線。底線倫理其實是“卑之無甚高論”的,它不是高深的學問,玄妙的推理。其中所說的道德“底線”或基本規(guī)范,主要是相對于較高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來講的,是說不管人們追求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或價值目標,都有一些基本的規(guī)則不能違反,有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例如不能強迫他人,不能殺人越貨、不能坑蒙拐騙等,即把人當人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君子愛財”,也應“取之有道”等等。

  底線倫理首先在應用上就有一個范圍,即它主要用于公共領域,用于那些會嚴重影響到他人和社會的行為;
其次在對個人的要求上也是不涉及“分外有功的行為”,而主要是指必須履行與公民權利相稱的公民義務。這樣,底線倫理就和現代社會的公民道德產生一種對象和內容上的耦合。而且,它鮮明地揭示出公民道德的性質是一種現代政治社會所有成員的基本倫理。當然,完整的底線倫理還包括社會制度的正義,而公民道德主要講社會成員的道德。

  我們可以將“道德底線”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所有人最基本的自然義務,人之為人的義務,比方說不傷害和侮辱生命、不欺詐他人,這也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第二個層次是與制度、法律密切相關的公民義務,比如說奉公守法,捍衛(wèi)法治、抵制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同時也履行自己的公民義務;
第三則是各種行業(yè)的職責或特殊行為領域內的道德,比如說官員道德、教師道德、生命倫理、環(huán)境倫理、網絡倫理等等。

  以上三個方面,自然越是前者越為根本,后者一般是從前者引申而來,是其引申和具體化,但也因為有領域和行業(yè)的特殊情況和權益而往往有外加的責任,所以往往也就顯得較高。比如掌握權力的官員,除了履行一般的自然、社會義務和公民義務,還需要擔負起與其權力相稱的職責。這種職責的高低輕重是和權力或影響力成正比的,權力越大,其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越大,責任也就越重。

  第一類自然的義務不受基本制度的影響,是我們在任何社會里都應該履行的。而第二類狹義的社會義務則對制度有要求。比方說,原則上社會義務都是要求各人應安于其分,履行其職責,但這“分”是不是安排得公正合理,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各人的職責是否合理,是否能夠順利履行。所以,在這方面,社會制度的正義將優(yōu)先于個人的政治義務。

  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社會體系中各安其分,各敬其業(yè),但是,我們更有必要通過社會制度創(chuàng)造出一個能夠使每個人各得其所,各盡所能的基本條件,即創(chuàng)造出一個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也就是說,大家都要守本分,以盡職盡責的精神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政府也要守本分,確定自己恰當的權力范圍,保障各階層、各個人的正當權利和利益不受到侵犯。所以,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中把社會公正與個人義務并提,把權利論與德性論視為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并且優(yōu)先討論權利論等等,這些都是發(fā)人深省的。但是,無論如何,制度的不公正即使有時有可能勾銷一個人的政治職責,卻仍然不能夠勾銷一個人的自然義務?傊,只要你是一個社會的成員,你就必須履行某些義務。不管你是什么信仰、追求什么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不管你多有權、多有錢或多有名,有一些基本的東西你是不能丟的。你生活在一個復雜和轉型的現代社會中,可能要遇到很多麻煩,可能要作出妥協和退讓,但某種做人的底線你是不能退的。你不能因為達不到最高,就把最低的也放棄了。我們在道德上要摒棄一種“要么全部、要么全不”的思維,不能因為成不了圣徒、英雄,就索性作一個壞人。不能因為社會不是太理想、或者別人做得不是太完美,就給自己的行為放行綠燈,即不能“既然你也不是太好,你也有一點私心,那么我就什么都可以做,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對底線倫理的理由有一個通俗的說法是:你不想被偷、被騙、被搶、被殺、被強制和被傷害,那么,你也不能對別人做這些事。也就是說,把他人視為和自己平等的人、同樣有尊嚴的人,以人為本,決不把人僅僅作為手段對待。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它的規(guī)范是可以普遍化的,是能夠獲得一種為大家承認的共識的,也是充分考慮到基于人性的可行性的。作為一種社會倫理,底線倫理首先要考慮可行性,考慮“應當意味著能夠”,這種可行性是針對社會的絕大多數人,而不是少數道德精英而言的。所以,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倫理,它并不提出很高的道德要求,比如說成為圣賢或英雄,而是希望人們能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好人。底線倫理依據的動力之源是一種在所有人那里都潛存的普遍的惻隱之心和向善之心。

  道德是可以分層次的。每個社會里都有一些人有著很高的道德追求,如西方歷史上的斯多亞派,中國古代儒家的一些人以道德高尚、品格完美、成為圣賢作為他們人生的最高乃至唯一的精神追求。對他們來說,自然是絕對不會以底線倫理為滿足的。但現在隨著社會的平等化,大家的價值追求也可以多樣化了。比如許多人沒有很高的道德追求,不想做圣人,但也不去害人,只求一生本本分分賺錢,平平安安度日,這也是無可非議的。

  底線倫理的道理似乎很簡單,但要使人信服地說明和論證這些基本規(guī)范卻也并不容易。因為在它之前的“傳統(tǒng)社會的倫理”,是一種要求人們成為“圣賢”的“高蹈倫理”,與這種“高蹈倫理”并行及隨后又常常流行一種道德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高蹈倫理”自然富有不可小視的意義,因為它曾鼓舞人們創(chuàng)造出璀璨的道德景觀。但無論如何,一種基本的道德秩序是我們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礎性平臺。任何社會、任何個人都必須立足于此。損壞了這一基本平臺,其他一切高處的東西、一切燦爛和輝煌最后都無法維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欲求,但人必須先滿足一種道德底線,然后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嚴守道德底線需要得到人生理想的支持,而去實現任何人生理想也要受到道德底線的限制。當然,道德底線的大致確定和具體闡述是需要通過所有相關人、所有各方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和討論來達到的。而現在優(yōu)先的問題是需要如此闡述一種底線倫理,以使它得到不是僅僅一種人生理想與價值體系的獨斷的支持和闡釋,而是得到持有各種合理的人生理想與價值體系的人們的共同支持,F時代正使我們面臨這樣一種處境:最小范圍內的道德規(guī)范需要最大范圍內的人們的同意和共識;
最低限度的道德約束呼喚著最高精神的支持。所以說,強調道德底線與基本義務、提倡人生理想與超越精神又是緊密聯系、完全可以互補的。

相關熱詞搜索:之路 可行 公民道德 建設 何懷宏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