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我國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歷史回望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日前,筆者在《政治體制改革:超越歷史》一文中,曾提到我國近三十年來有過的三次思想大解放。確實,在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三次大解放都起到撥亂反正的作用,都注定成為改革開放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我感到,在今天,回望這三次思想大解放,對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革大討論定有裨益。
一、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兩個凡是”神話,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拉開序幕
1977年7月,在黨內元老葉建英、李先念等同志的多次提議下,73歲的鄧小平同志第三次復出,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等職務。當時,我國結束十年動亂不到一年,由于思想領域人們受極“左”思潮影響時間太長,所以盡管粉碎了“四人幫”,但陰霾仍未散凈。這年2月,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還聯(lián)合發(fā)表社論《學好文件抓住綱》,繼續(xù)以教條主義的態(tài)度向社會宣揚個人迷信和極“左”思想。社論向全國明確發(fā)出號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逾地遵循!彪S后,全國所有報紙都以通欄大字標題的規(guī)格隆重轉載。在當時,兩報一刊具有與中央文件相同甚至更大的政治威攝力。這樣,“兩個凡是”不脛而走,立刻就成為全社會判斷政治是非、行為對錯的基本標準。
可見,鄧小平同志復出時,正是舉國上下積重難返、百廢待興的時候,如何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盡快擺脫極“左”影響,解決“文革”遺留問題,把全黨中心轉移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這是鄧小平同志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作為杰出的政治家,鄧小平的過人之處就是能夠以他的非凡膽略,一方面積極聯(lián)合一批政治元老與時任黨中央主席的華國鋒巧妙周旋,解決了一批冤假錯案,使一些老同志重回領導崗位,另一方面,在時任中組部長、中央黨校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胡耀邦的輔佐下,積極在思想領域謀劃怎樣撥亂反正。1977年8月,中央黨校內部理論刊物《理論動態(tài)》發(fā)表《理論工作必須恢復和發(fā)揚實事求是的作風》一文,批評了有些人“對待是非不以客觀實際為準”,而是以“權威意見為準,以報紙刊物上的提法為準”。1978年1月,人民日報《文風和認識路線》一文提出:“檢驗工作好壞、水平高低的標準是看實踐,還是去看別的東西?”同年3月,人民日報在《標準只有一個》的文章中進一步提出:“真理的標準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除了社會實踐,不可能再有其他檢驗真理的標準!
客觀地講,上述文章并沒在當時引起太大社會反響,但它卻如一場思想“熱身賽”,給封閉多年的我國社會在精神上注入了活力,為日后更大范圍、更大規(guī)模的理論討論奠定了輿論基礎,也促使理論工作者對實踐標準問題去做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1978年5月10日,有多名理論工作者參與寫作修改,由胡耀邦同志親自審定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理論動態(tài)》第60期全文發(fā)表;
第二天,光明日報全文轉發(fā);
第三天,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全文轉載,新華社向全國發(fā)通稿,該文幾天之間,傳遍神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七千多字,全文分四個部分: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
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革命導師是堅持用實踐檢驗真理的榜樣;
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從學術角度來說,該文闡述的不過是最基本的哲學道理,并無理論新意,但是,由于它恰好點到我國在真理問題上的教條主義“死穴”,觸及到人們對待“兩個凡是”的不同態(tài)度,因而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文章甫出,舉國震驚,一場圍繞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由此在黨內外公開展開。這場討論與其說是理論爭論,不如說是思想斗爭,因為真理標準直指“兩個凡是”,而人們在“兩個凡是”上的不同思想立場,自然就構成兩種不同的政治態(tài)度。過程無需贅言,這場討論與斗爭最后以極“左”派失敗、華國鋒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出檢查、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而結束。尤其是三中全會,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批判了“兩個凡是”,高度評價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號召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fā)展!笔粚萌腥珪,我國社會空前活躍,改革開放穩(wěn)步推進。在經(jīng)濟領域,“小崗村改革”轟動全國,人民公社悄然解體,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在文化領域,小說詩歌佳作不斷,美術戲劇新潮迭起,各類思想碰撞不已。一場思想大解放,給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帶來全方位的大解放和大發(fā)展。
二、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觸動姓“社”姓“資”,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深入人心
或許受政府對那場學生運動態(tài)度的影響,1989年下半年以后,國內政治氣氛陡然緊張起來,各種傳言、議論四起,以為改革開放要收、階級斗爭要抓的疑問不僅在社會,在黨內也大有存在。蟄伏多年的“左”傾思想這下子有了抬頭空間,于是抓住機會又冒了出來。1990年2月,一篇《關于反對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的文章在北京某報發(fā)表,該文提出一個帶根本性的質問:“是推行資本主義化的改革,還是推行社會主義改革?”也是這個年份,《當代思潮》雜志第一期發(fā)表的《用四項基本原則指導和規(guī)范改革開放》一文指出,私營經(jīng)濟和個體經(jīng)濟“如果任其自由發(fā)展,就會沖擊社會主義經(jīng)濟!蓖7月,北京某報發(fā)表《誰說社會主義“講不清”》的文章,把矛頭直接對準當時頗為流行的“摸著石頭過河”和“黑貓白貓”理論。還有一篇署名“聞迪”的《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洋洋灑灑四萬字,在某大報居然連載幾天。
就這樣,在姓“社”姓“資”的爭論上,“左”傾勢力一度甚囂塵上。思想上的混亂必然帶來生產(chǎn)上的停滯和經(jīng)濟上的下滑,在當時,我國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一直在5%上下徘徊,出現(xiàn)較大的滑坡勢頭。不過,輿論界也有頂著逆流而上的情況。1991年春節(jié)第一天,上海解放日報就發(fā)表了轟動全國的《做改革開放的“帶頭羊”》的評論文章(當年是農歷羊年)。這篇評論以犀利的語言沖破壓抑,以極大的激情去歌唱改革、鼓動改革,“何以解憂,唯有改革”,就是本文貫徹始終的中心思想。隨后,該報一鼓作氣又接連發(fā)表《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改革開放需要大批德才兼?zhèn)涞母刹俊啡恼,形成掀動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系列評論。自然,黃埔江畔的聲音很快遭到來自黨內外各種持否定態(tài)度者的反對和批判,一些大報大刊紛紛發(fā)表文章,譴責之聲不絕于耳,譴責的焦點,從《改革開放可以不問姓“社”姓“資”嗎?》、《庸俗生產(chǎn)力觀點是十分有害的》等文章標題上就可看出。其中最為突出的是,1991年12月,一篇集各種“左”傾思想之大成的文章《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改革觀的七個問題》在北京一家刊物出現(xiàn),該文從改革的目的、標準、任務、方向等方面進行全面反擊,把這場“左”、“右”之爭推向了高潮。
在這種形勢下,1992年1月,鄧小平同志以88歲的高齡一路南下,到武昌、到深圳、到珠海,就改革開放中的問題沿途發(fā)表談話。鄧小平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薄叭齻有利于”震動全國,它沖破禁錮人們多年的理論禁區(qū),解決了困惑中國多年的改革難題,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徑!皷|方風來滿園春”,當時,全國幾乎所有黨委機關報都轉發(fā)了以此為標題,詳細記述鄧小平在深圳特區(qū)視察情況的長篇通訊。鄧小平南巡談話后,我國市場經(jīng)濟開始建立,股票這個十分陌生的東西開始在深圳發(fā)行,沿海、沿江、沿邊開放的經(jīng)濟格局逐步形成,內陸地區(qū)以省會城市為中心的多層次、全方位對外開放也逐步建立,整個中國經(jīng)濟呈現(xiàn)高速增長、浪潮迭起的生動局面。
當然,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那次南巡在政治運作和組織構架內似乎也有商榷之處。一位離職三年的老人,他為什么會繞開中央就工作獨自南巡?而且,他的聲音為什么會變成黨中央的聲音?如果拋開這些歷史迷霧,事實求是地講,鄧小平這次南巡對我國思想解放所起到的作用,其他任何人還難以企及。
三、1997年,江澤民為“公”、“私”定論,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悄然進行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以后,我國經(jīng)濟進入高速發(fā)展的快車道。隨著姓“社”姓“資”問題的解決,國家所有制結構發(fā)生巨大變動,私有制經(jīng)濟得到迅速發(fā)展,到1994年,我國已有雇工八人以上的注冊私營企業(yè)主30多萬戶,在一些沿海省份,有的私企甚至雇工超千人。不過據(jù)權威部門調查,這其實還是一個十分保守的統(tǒng)計,當時,私營企業(yè)主的實際數(shù)量比注冊數(shù)還要多出一倍。這樣,我國政治語言中的一個敏感詞匯——私營,在不經(jīng)意間就出現(xiàn)了。
顯然,中國經(jīng)濟在改革開放中“摸著石頭過河”,越摸越深,所有制問題無可回避地擺在了改革面前。據(jù)未曾公開的消息報道,在這個問題上,思想理論界1995—1997年初曾先后有過四份“萬言書”,分別從國家安全、反和平演變、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反對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等方面,對私有化及價值取向進行全面圍攻。媒體輿論上,圍繞“公”“私”之爭,理論交鋒也沒停止,連人民日報、經(jīng)濟日報等黨內大報也先后加入其中。部門報紙如經(jīng)濟參考報、中國經(jīng)濟時報,地方報紙如上海的解放日報、深圳的深圳特區(qū)報等等,也都紛紛加入討論之中。
在這種紛爭不斷的情形下,1997年5月29日,時任黨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yè)典禮上,發(fā)表了他準備良久的講話。江澤民說:“旗幟問題至關重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我們說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就是高舉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旗幟不動搖。在鄧小平同志逝世之后,我們全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在這個問題上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敝v話全文有兩個要義,一是高舉鄧小平旗幟,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雖然沒有直接涉及姓“公”姓“私”的爭論,但針對“左”的批評顯而易見。“5.29”講話后,國內政治情勢上在一段時間并沒把該講話直接與“第三次思想解放”相聯(lián)系,直到8月12日,中國經(jīng)濟時報一篇《第三次思想解放:沖破姓“公”姓“私”的思想疑惑——訪中宣部理論局副局長、研究員李君如》,以及十五大召開當天,還是中國經(jīng)濟時報在9月12日頭版,以《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為題,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幾次思想碰撞進行總結概括,江澤民的“5.29”講話這才正式同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一起見諸于媒體表述之中。
我們無從了解當時國內這種宣傳上的策略出于何種考慮,甚至,在《江澤民文選》中至今也無法找到這篇講話原文,但這次“靜悄悄”的思想大解放,我們已從十五大報告關于所有制結構的論述中明顯感受到。報告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jīng)濟制度!笔宕笠院螅瑖蟾母铩白ゴ蠓判 睂嵤⿷(zhàn)略性改組,股份制、合作制、租賃承包等所有制形式先后出現(xiàn),民營、私營企業(yè)比重逐年上升,醫(yī)療、住房、教育等改革也隨后跟進,市場經(jīng)濟步伐在全國明顯加快。
當然,歷史發(fā)展到今天以后,也有學者對當年的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提出質疑,其主要爭論點是說,在內容上,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所解決的問題,是第二次大解放后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延伸,它們屬同一層面。還有人提出,現(xiàn)在社會對住房、醫(yī)療、教育改革反映較多、意見較大,如把它們納入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之中,會不會形成對這次大解放的否定?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學術問題,第二、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有無必要分開完全可以討論,但它們在當時確實對人們解放思想起到了作用,對深化經(jīng)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jīng)濟起到了作用,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至于住房、醫(yī)療、教育改革存在不足,它不屬于改革本身的問題,換句話說,不是應不應改革,而是怎么改、改什么,有問題也是改革進程中所發(fā)生的偏差,屬另一層面的話題,與思想解放本身是兩回事。
四、對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比較和思考
回望我國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三次大解放都在執(zhí)政黨的領導下進行,都貫穿一條反“左”主線;
三次大解放都使干部群眾打破了精神枷鎖,帶來思想的躍進;
三次大解放都主要圍繞經(jīng)濟體制改革進行,都促進了生產(chǎn)力大發(fā)展。但是,在側重點上,三次大解放各有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從哲學理念上突破,它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打破個人崇拜,屬思想觀念的轉變更新。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在經(jīng)濟領域突破,它沖破姓“社”姓“資”的束縛,打破的是計劃經(jīng)濟崇拜,以生產(chǎn)發(fā)展為中心。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也在經(jīng)濟領域,但重點在體制創(chuàng)新,它沖破的是姓“公”姓“私”的束縛,打破了所有制問題上的公有制崇拜,是第二次解放基礎上更深層次的改革。
另外,在輿論反應上,第一、二次媒體跟進很強,社會輿論反響突出。第三次重在引導探索,“左”“右”之爭的激烈程度與前兩次相比,有波瀾,但不驚。在時間間隔上,從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中間相隔14年,第二次到第三次間隔較短,只有5年時間。
總結分析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歷程我們可以感到,在我們這種文化封閉、經(jīng)濟落后的國家里,人們的早期改革訴求大都著眼于衣食住行、溫飽富裕這些經(jīng)濟層面的東西,而且,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原有問題的解決,經(jīng)濟領域更深層次的問題又暴露出來,社會的改革要求也由此更加迫切。這一點十分符合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相互關系的原理,是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生動再現(xiàn),F(xiàn)在的問題是,當我們的經(jīng)濟體制改革走向深入,與經(jīng)濟領域的政治因素發(fā)生碰撞,當經(jīng)濟之外的其它社會因素與改革中的經(jīng)濟體制產(chǎn)生摩擦,當經(jīng)濟體制改革漸行漸遠,與現(xiàn)今巋然不動的政治體制產(chǎn)生距離不便匹配耦和時,我們是否思考過再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如果有必要,這次大解放的突破點,應該選擇在哪里呢?
這,確實是我們回望過后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注:本文寫作中曾參考以下書目:
《共和國重大事件紀實》楊先財主編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出版
《交鋒》 馬立誠 凌志軍著 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出版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