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經(jīng)典愛情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經(jīng)典小說相對于現(xiàn)代小說,一般要好讀一些,尤其是批判現(xiàn)實主義模式的小說,因為對于寫實性的追求,所呈現(xiàn)的藝術(shù)世界,往往與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有著驚人的相似,理解起來很容易,也往往會生出莫名的親切感。
愛情是文學中不朽的主題,我們今天所能夠遇見和預見的愛情故事,往往在經(jīng)典小說中多有展現(xiàn)。有時,對比這種藝術(shù)與現(xiàn)實的的距離,可以使我們對生活產(chǎn)生新的感觸。比如今天我們往往會在生活中看到愛情雙方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貧富差距,他們的愛情會是怎樣的呢?
美國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德萊塞的名作《珍妮姑娘》,所寫的就是這樣一種巨大的貧富差距背景下的愛情。出身貧寒的珍妮姑娘,先后與參議員布蘭德和富商萊斯特由愛生情。分析一下德萊塞筆下的這種愛情,對于理解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也許會有幫助。珍妮相對于布蘭德首先是存在巨大的年齡差距,相對于萊斯特則更體現(xiàn)出巨大的地位差距,而與他們共同的差距是財富上的差距。而珍妮,按照德萊賽的描寫,是個有著某種詩意的貧家姑娘。在德萊賽筆下,她也獲得了布蘭德和萊斯特的真正的愛情?上У氖牵继m德不幸去世,而萊斯特則因為家族的壓力和內(nèi)心的自私而始終不與珍妮成婚,最后還拋棄了珍妮而與富孀萊蒂結(jié)婚。
珍妮的愛情悲劇,似乎并不在于缺少愛情,不在于愛情是財富或金錢的奴隸而非真誠的愛情,而是因為命運的捉弄和社會意識的壓力。
談到社會意識的壓力,我們不能不提到托翁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托翁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悲劇,似乎也可歸因于壓迫性的社會意識的壓力使得愛情悲劇的主角無法獲得自由的愛情。
這就涉及到對于愛情的認識。按照托爾斯泰的看法,愛情并不能帶來自由和幸福,雖然它比純粹的情欲要來得高尚和美好,但托爾斯泰通過安娜的悲劇所欲昭示的仍然是一條愛情的窮途,因為安娜的不獨立,也因為伏倫斯基的過于獨立,因為安娜的世界的過于狹窄,也由于伏倫斯基的世界的過于寬廣。這種男性與女性對于愛情的不同態(tài)度,決定了安娜的愛情的脆弱和危險。她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了一個籃子里。
托爾斯泰對此給出的道路是列文的道路,即宗教的道路。不是為了個人的欲望活著,而是為上帝活著,是為了信仰活著。這是列文在經(jīng)過痛苦的思想掙扎后最終尋找到的人生意義。這當然是偉大的真理,并且是因為托翁的身體力行而顯得沉重的一條真理。但是,它有多么確實,在今天是有疑問的。
安娜的愛情悲劇,今天可能會被闡釋為男性眼中的女性悲劇,因為在這里的講述者是托爾斯泰。今天看來,他所具有的強烈的男性視角是值得審視的。托翁從自己的青年經(jīng)歷出發(fā),在宗教的基礎上,對于情欲的罪惡進行了強烈的譴責,但是同時又將女性作為引發(fā)情欲的罪魁。這種從男性立場出發(fā)的觀念,今天看來具有太過強烈的男權(quán)色彩,甚至要被視為男性的偏見。托翁對于安娜與伏倫斯基的愛情的演變的剖析,固然反映了父權(quán)社會和男權(quán)社會中的男性強勢對女性的禁錮和迫害,但同時也流露出他的宗教道德觀的不公正。這種宗教道德觀念對于女性的權(quán)利的漠視和壓制,在中西方則都是共同的現(xiàn)象。這種社會意識與男權(quán)社會、夫權(quán)社會中男性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強勢與女性在這些方面的弱勢和依附地位是一致的。
當然,托翁是偉大的藝術(shù)家,而藝術(shù)家忠實于真實的本性使得托翁還是超越了他的男性道德偏見。這就是他還是成功的塑造了安娜這個美好而的悲劇形象。這個在上流社會中臭名昭著的蕩婦,在處在愛情中時,敢于宣稱自己得到了幸福。這種向整個上流社會挑戰(zhàn)的生活姿態(tài),映照出那個社會的腐朽的病態(tài),展示出真正值得過的生活可能。安娜的幸福,是對俄羅斯上流社會的虛偽蒼白的人生的批判。托翁在這里擺脫了一個道德家的限制,為美好的真實的人性唱出了贊歌,雖然這首贊歌最終是以挽歌結(jié)束的。
我們是喜歡一個道德家的托爾斯泰,還是喜歡一個藝術(shù)家的托爾斯泰?是希望在這位導師那里找到我們賴以支撐人生的精神信念,還是在他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世界中感受藝術(shù)的精純魅力?托翁當然會以道德家為己任,因為正如他感同身受的那樣,如同無根浮萍的人生,的確需要我們?yōu)樗鼘ふ乙稽c點意義。不解決這個問題,人生的確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今天重讀托翁,在能夠理解他的時候,所欲向他請益的也仍然是道德上的難題,人生意義上的困惑。以托翁之艱苦卓絕的精神探索為榜樣,我們或許能夠在浮生若寄的痛苦漂流中觸及到一點堅實的地面。當然,這個基礎是否堅實,今天仍然需要審視。但有向善之心與無向善之意,對于我們的人生,的確是完全不同的。
文學中所寫的往往是理想的愛情和理想的女性,但又往往是生活中的愛情和女性的寫照。幾個大作家筆下的女性可以說都是詩意的,都帶有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好。德萊塞筆下的珍妮,哈代筆下的苔絲,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狄更斯筆下的露西,都是這種作家理想中的女性美的化身。除了狄更斯筆下的露西顯得有些單薄以外,其余幾個女性形象都是作家著力刻畫的典型形象,也是文學史上的不朽形象。這種男性視角下的女性形象,在十九世紀的西方文學中是再自然不過的女性形象,并且源自一個悠久的文學傳統(tǒng),可以上溯到荷馬筆下的海倫、索?死账构P下的美狄亞、但丁筆下的貝亞特麗齊、彼特拉克筆下的勞拉,歌德筆下的綠蒂和甘淚卿。這個文學傳統(tǒng)中來自女作家的創(chuàng)造的形象太少,女權(quán)主義的分析家們在這里可以大有用武之地了。直到奧斯丁、勃朗特姐妹和喬治桑作品問世,才出現(xiàn)了女性眼中的愛情與女性。這種寫作視角上的轉(zhuǎn)換也是饒有趣味的。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