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錢志熙:湖畔的思念

發(fā)布時間:2020-05-26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恩師陳貽焮先生走后,轉(zhuǎn)眼之間,已經(jīng)七個多月,世事茫茫,生者碌碌,沒有想到在不能忘卻的思念和追懷中,時間照樣是過得這樣的快。海內(nèi)外的學者名流、恩師的戚友、門徒,都紛紛寄來紀念文章,贊頌他的文章道德,講述他留在人間的遺愛。讓我一次次重新沐浴在他那陽光般溫暖、明朗的人格光輝中。我發(fā)現(xiàn),雖然他那樣的愛護我,我也曾經(jīng)十年間追隨他、陪伴他,但是我對于他仍然是懂得很少很少。我的同學朱君總說恩師是一個奇人,我也同意他的這種說法。不過,恩師之奇,不是阮嗣宗、徐文長之奇,而是近乎陶公、蘇公之奇,一切都是在平凡中顯示著奇特。比如對孩子的愛,對老人的敬,應(yīng)該是最平凡的一種行為了吧?但熟悉恩師的人都知道,很少能有人象他那樣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及他的其他一切行為,如敦睦親友、愛護生徒、獎掖后進乃至接待外賓,也無不是平凡中體現(xiàn)出極不平凡來。恩師做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一種風格或說是韻致,但那不是造作的,而是從他那極為善良的、溫情的、爽朗的心地里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我們經(jīng)?吹剑簧偃顺闪艘粋學者、成了一個詩人之后,就失去一個普通人的行為方式和形象,或者說從一個普通的人,變成了一個詩人、一個學者。而恩師卻在成就了詩人和學者的業(yè)績之后,仍然保持著普通人的形象和行為方式。這難道是容易做到的嗎?袁行霈先生挽恩師的一句聯(lián)語說:"千古真淳映海山",我覺得恩師的人格中,確實有著與高山和大海相類的品質(zhì)。

  

  二

  

  回想我第一次拜聞恩師的大名,是在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對門宿舍的同學不知從那里得到了一本新出版的《唐詩論叢》。我當時的印象是他的神情是十分珍秘的,而我因為他居然能擁有那樣一本書而不得不刮目相看,何況他還知道這樣的事情:說設(shè)計封面的葛曉音,就是此書作者陳貽焮的研究生。我很想借他的這本書讀一下,可是他說他自己還沒有讀,并且那神情是顯然不愿意與人分享的,F(xiàn)在想起來,還是遺憾不已。如果那時堅持將這本書借來好好地學習一下,那對于當時無知的我是多大的補益!且不說后來我與這本書的作者有這樣的因緣。等到我真正學習恩師的著作,則是在溫州教書的時候,那時已經(jīng)決定要報考恩師的博士生,從溫州新華書店買到了《杜甫評傳》上卷?墒且驗橐獪蕚淇疾矝]有從頭到尾的細細拜讀。

  在考博之前,我先是給恩師寄去了發(fā)表的兩篇論文和一篇碩士論文,后來又寄去了一些舊體詩的習作,算是溫卷。恩師的復信是熱情的,但也是很嚴肅謹慎,只介紹了考試科目,關(guān)于如何復習應(yīng)考,是只字不提的,F(xiàn)在當有人來信、來電詢問考博士生、碩士生的情況時,我也是完全按照恩師當年的做法。八七年五月份的一天,我行李蕭蕭、衣衫落拓地來到北京應(yīng)考,心態(tài)陳舊得象一百多年前的舉子一樣。還好,北京的古都風味跟我想象的相差不太,尤其是當我從北大小南門進來時,發(fā)現(xiàn)門外的街道冷清清的、門內(nèi)的學生宿舍也并不豪華,甚至顯得有點陳舊。這些都很契合了我的心境。在一位已經(jīng)考上北大的校友那里借到床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鏡春園82號拜訪恩師。那時他們家里也還沒有電話,也多虧沒有電話,我可以沒得到同意就擅自造訪。對于我的來訪,恩師當時神情如何,我現(xiàn)在記不清了。好象多少有點感到突然,但還是很熱情的。我原本的想象中,他是很瀟灑的,顧盼生姿的那樣一種名教授的風度,有些才子氣。見面后,發(fā)現(xiàn)那種預(yù)想沒有全錯,但卻不是我想象的那一種;

高大、淳樸如父老的印象,則是出于意想之外。師母正端著針線筐,好象在縫補衣服。小院又是那樣的雅致古樸,修竹瀟瀟、余花未謝。這一切都是那樣的和諧,優(yōu)美。與北大的大環(huán)境也是渾然一體的。也許是看到我有點拘謹,師母很平淡地、象是久已認識地說:"這幾天都在說你的詩呢!"而恩師則不象后來那樣熱情應(yīng)和,大概是不太想向還沒有經(jīng)過考試的我透露這一信息吧。由此可見恩師之真率、和易而又深諳一切事情的分際。但是恩師畢竟是恩師,他有他無法按捺的熱情、無法按捺的對學生的關(guān)懷。第二天,當圖書館大天井兩百多應(yīng)考士子入座已定,考場一片寧靜之際,戴著一頂布帽的恩師從考場門外輕輕地進來,卻并不和他的三位考生說話,只是隔著好幾排座位迎著我們驚喜的目光輕輕地點點頭。三場考過,我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另外的導師來過考場。

  

  三

  

  跟隨恩師讀博士的三年,是我求學生涯中最燦爛的一段。經(jīng)過前面幾個學習階段,我在學問上已經(jīng)有了一點積累,粗知治學之道。恩師針對我的這一特點,指導時從大處入手,講他自己的治學經(jīng)驗,尤其強調(diào)他在治學上是有一種拚博的勁頭的,用此來激勵我。他喜歡用鮑照《侍郎報滿辭閣疏》中"幼性猖狂,因頑慕勇,釋擔學書,廢耕學文"來形容自己的治學態(tài)度。這使我感到十分的親切,因為我也是一個來自農(nóng)村、挑過擔、耕過地的人。我想恩師跟我說這些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由此可見他對學生的鼓勵,是那樣的體貼、溫煦。他指點我們做學問的話,都是心得之語,但說出來十分樸素。比如,他常說,做學問選擇課題很重要,要先好好地探探礦藏,弄清楚這是一個貧礦還是一個富礦。又說,我們家鄉(xiāng)人說,要摸著石頭過河,做學問也一定要這樣。這些話,好象理論性不強,但指導的效果是很好的。我跟恩師學詩,也是那樣,他也從不說那一套詩歌理論,用的仍是舊時寫詩人的評點式的語言。比如說,要反復烹煉詩句,作出來的詩句,要給人瀟灑的韻致,不能沉滯、拘板。大體上說,對于我寫的詩,恩師很少改動,總是以鼓勵為主。但偶而指點一二字,令人難以忘懷。比如一年暑假,我在鄉(xiāng)下寫了幾首詩,拿回北京給他看,其中一首《游淡溪水庫遇雨》是這樣寫的,"云光嵐色碧氤氳,一抹垂虹界水痕。行行稍覺襟袖冷,空山靈雨過前村。"恩師說"稍覺"干脆改為"不覺",韻致更覺瀟灑。寫詩不必這樣老實,非得按當時的感覺來寫不可。這真是深諳詩道之語。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低調(diào)的、凡事自信心不太強、并且生性比較敏感的人。知道我的這種個性的人,除了父母之外,大概就是恩師了。他對我總是以鼓勵、肯定為主。我想這不是我做得都那樣合他的意,而是和他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有關(guān),他一旦從大節(jié)上肯定了那個人,對于他的一些還算是小節(jié)的錯誤或不足,往往是一并的包容了。這是儒家所說的忠恕,但那時還有點年少氣盛的我,卻私下覺得恩師有些地方太過于溫情。但是一個自覺的人,當意識到自己在受到這樣一種忠恕的包容后,會顯得更加的惕勵,生怕終竟有一日因為自己的實在不太象樣而終于失去這樣的厚遇。讀博的上半段,按照恩師的要求,我和同學朱君,每月交一篇讀書報告。恩師總是在我的報告上圈好多圈,中間隨手寫幾個字,最后就是一個有時讀了會讓人心花怒放的好評。受到了這樣的鼓勵,我在恩師的指導下做資格考試、平時做論文、一直到最后做畢業(yè)論文,都不敢稍存懈怠之心。結(jié)果當然是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huán)。在恩師為我創(chuàng)造的這種學習環(huán)境中,我這樣一個不算很聰明的人,居然也常常有才華橫溢的感覺。我覺得我的那點創(chuàng)造力,是恩師激發(fā)出來的。

  恩師走了,我失去了那一雙熱烈的鼓勵、期望著我的眼睛。這對于我來說,是多么巨大的損失呀!

  

  四

  

  恩師走后的那段時間,有時候我經(jīng)常到未名湖邊走走。到底有多少次我經(jīng)過這湖邊,帶著與湖光山色一樣明朗的心情,走向先是在鏡春園、后來又搬到朗潤園的恩師的家。又有多少次恩師送我出來,從鏡春園或朗潤園直送過半個未名湖,在博雅塔下才揮手告別。他一邊與我說話,一邊跟碰到的熟人打招呼,他認識的人真多,老幼中青都有,招呼也打得極其熱情。完全是鄉(xiāng)村的老人在他的村落中行走的那種光景,讓人覺得極其有人情味。所以,現(xiàn)在每當我走到湖邊,就會有他的音容笑貌浮現(xiàn)在湖波塔影之中。

  北大之美,有一半來自于未名湖,北大人對于母校的感情,我想也是"一半勾留是此湖"吧!恩師數(shù)十年與湖山朝夕相伴,其愛湖之情,更是非常人可比。他對燕園和未名湖,是獲得一種家園的歸宿感的。一九七九年夏天的一個傍晚,他在湖邊納涼,寫了這樣一首詩:

  驕陽三日如火焚,喜得長風清暑氛。一星半點開天雨,東鱗西爪渡湖云。小兒古柳覓蟬蛻,淺瀨跳波驚纖鱗。葵扇招涼月初上,荷蓋傾露聲時聞。

  ──《未名湖畔納涼作,是夕月園,詩不律不古》

  在這首詩中,作者顯然暫時脫開了未名湖的特定的人文的背景,而寫了它純粹屬于自然的一種美。在這里,未名湖成了一個鄉(xiāng)園。就詩而論,格調(diào)極高,意境得王孟詩之神髓。

  未名湖畔留下的有關(guān)恩師的回憶,每每令人難以忘懷。在我讀博士生的第二年,一天傍晚,恩師到我們的宿舍,通知我們有關(guān)資格考試的事情。朱琦沒有在,我一個人在宿舍。也許是看到那段時間我們準備資格考試太緊張了。恩師在宿舍坐了一小會兒后,就說我們出去走走吧!出了宿舍后,我們一路聊天,到了老圖書館前的廣場上時,話題已經(jīng)由資格考試轉(zhuǎn)到寫詩的事情上來。我在讀博期間,因為學習任務(wù)重,所以平常在學校,很少寫詩,也沒有那個興致。恩師說,寫詩與寫論文,用的是兩個腦子,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他說自己也是遇到出去開會、旅游時寫得比較多。又說四川射洪要開陳子昂學術(shù)討論會,邀請他去。因為時間安排不開,去不成,但寫了一首《伯玉歌》寄給他們了。說著就朗朗地吟誦這首詩,"子昂讀書臺,千古仰崔嵬。上有蔚藍天,下有水縈回。此間郁佳氣,陳氏多英才??"一邊講讀著,一邊笑著問我:"你覺得怎么樣?你可是詩人呀!"我趕緊否認自己是詩人,但還是談了膚淺的看法。他聽了很高興,又談了別的一些話。天色已經(jīng)黑下來了,他邊說著"回去吧!"邊從蹲坐的鐵蘺芭上站起來。我說要送他到湖邊,他也沒有堅持不要我送。于是穿過文史樓,慢慢地走下湖邊,過花神廟,在擺有五供的那個嶺腳下分手。他沿湖走向鏡春園,我上了坡路。在我走上半坡時,他還邊走邊大聲說:"沒有關(guān)系的,不要那么緊張!"那是指資格考試。聲音很高很朗,在林梢和湖岸久久地回蕩。

  

  五

  

  畢業(yè)留校后,我去恩師家去得更勤了,我得承認,無論恩師還是我,我們之間有一種近乎父子的依戀之情,十天半月不見面,就覺得已經(jīng)隔了很久。聽師母說,恩師臥病時,有時一覺醒來,會問師母:"志熙呢?"無形之間,這十多年中,我的性情、行事,受恩師的薰染其實是很大的。就象子路入了孔夫子門庭之后那樣。我有時候想,為什么在陳門高足輩出之后,我這個遲到的學生,既非高才,在處世行事上更可說是愚鈍,卻仍然能得到恩師的寵愛,以至十多年間到處逢人說項。大概只能用恩師常說那句話來解釋,"我們之間是有緣份的"。但是我卻抱著連恩師也不會知道的深深的遺憾,我為什么這么晚才來到他身邊,他又為什么這么早就離開了人世?時至今日,從感覺上說,我仍不能相信,這一輩子,我竟不能再和他說一句話。我竟不能再一次聽到這句話:"志熙,最近作詩了沒有"。而這一句話,卻是在他腦病已深,常常處于昏睡狀態(tài)時,仍要說的。但在我聽來,真正如天外的綸音!那么飄忽,忽然已杳,他又進入華胥之鄉(xiāng)。可是每當這時,侍立旁邊的我,還是當恩師昏睡時和我說話的師母,我們都會比中了頭彩還要高興。

也許是因為恩師還健康時,我經(jīng)常陪恩師在燕園散步,所以即在他臥病難起時,我走在校園中,每想到往日的歡欣時,就會感到一種寂寞。我還清楚記得有這樣一次。恩師來到24樓,在樓下高聲喊著我的名字,我趕緊朝樓門外答應(yīng)了一聲,就跑下樓來迎接他。他說是替劉寧傳個話,她家里來電話有事告訴她,但不知道她的宿舍。"你去替我告訴她吧,我不去了。"又說:"我們出去走走,別整天坐著寫文章。"于是我們往五四操場走去。他說剛才在路上碰到系里的一位先生,(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問他要不要到國外去一趟,賺點養(yǎng)老的湯水費。他說他很感謝那位先生的好意,可人老了,那里都不想去,只想呆在這北大校園中。我靜靜聽他說這些話,覺得多少帶點感嘆!但那情緒也很快就過去了,走進體育館附近時,他高聲地說:"我們陳家的人都很豪放。陳毅就很豪放,說起來他還是我侄兒一輩的呢!我父親也很豪放。"說著念了太老師的幾句詩,我現(xiàn)在只記得這么兩句,一句是"江山無恙我重來!",另一句是"高臥吾家百尺樓"。我說,這真是只有你們陳家人能寫的詩句。他說:"是呀!其實他(指太老師)也是借這種豪語自我陶醉而已。"于是他又吟道:"葡萄美酒數(shù)汾陽,仔細開瓶仔細嘗。一醉陶然天欲曙,枕邊猶帶杏花香",那是太老師一首絕句。恩師經(jīng)常說,這首詩看似豪逸,其實正是所謂苦悶的象征。說話之際,他已領(lǐng)我登上五四操場的看臺。這天刮著一點風,沙塵微囂,操場上沒什么人,一百多米外跑道邊那一排高大的白楊樹蕭蕭作響。恩師的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大聲朗誦道:"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連夕起秋聲??"當此之際,他的神情是那樣的豪邁,瀟灑,我不知道是李白在寫詩,還是恩師在寫詩。吟后,他倏地站起來,大聲地說:"走!"

  恩師真的走了,這湖邊,這校園,對于我來講,留下了永難填補的一片空曠。我知道這空曠只在我的心中。而燕園永遠是那樣的生龍活虎,名湖依舊是風月無邊。

  

  六

  

  恩師是在一個雪夜走的。走前的三天,正是他的生日,我們在京的眾弟子,在葛老師的帶領(lǐng)下,到朗潤園十二公寓給他祝生日。往年當此夕,他總是很高興的,他總會一再地說,還是當老師好,還是當老師好。說得我們都不好意思了,可心里是熱熱的。我們都是有家有小的大人了,并且自己也早已為人師,但在他面前,我都愿意讓自己當一個孩子,愿意聽到他的表揚?墒悄且惶焱砩,恩師卻幾乎沒有說話。其實許多時候,他并不是認不得人,更不是不想說話,而是說起來太困難了。大家都想讓他說話,那怕是吐幾個字,于是經(jīng)常會問"您認得我嗎?"這樣話。現(xiàn)在想來,這是多么不好的問法呀!那天晚上,我仍然半俯在床邊這樣問,他極其費力地說"當──然-──認??認??得??",我不禁淚欲潸然。這是恩師與我說的最后一句話,又象從天外傳來最后一片綸音。我不知道是應(yīng)該慶幸還是應(yīng)該后悔,我的確不應(yīng)該這樣問。難道連我也懷疑他真的失去了清醒了嗎?我可是從來不相信,恩師真的會失去那一片靈明。每回看了他回來后,我總是跟妻子說:"先生其實是很清楚的,只是記憶難以連貫,說話困難。"我甚至幻想,也許某天他腦子里那個瘤會突然萎縮,被壓迫住的一切重又得到解放。恩師仍然是那個滔滔雄談的恩師。所以我對于他的這樣快就走了,是沒有任何的思想準備。我總覺象他這樣根基深厚的人,那會那么容易說走就走呢!甘肅袁第銳先生得知恩師臥病后,寫信慰問,說是"自古詩人享大年",我看到后,覺得心里特別安慰,F(xiàn)在想來,也許我到底還是年輕、健康,對生老病死之事,畢竟是十分的陌生。

  我真想問一下造化之主,為何將人的生死之事,處理得這樣的輕率,讓來就要來,讓走就要走。試問蕓蕓眾生,有幾個人習慣被這樣輕率地支配著生死來去之事?陶公所說的"達人解其會",所解的又是怎樣的一種奧義呢?恩師又是怎樣想呢?從來崇拜陶公的他,是不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中"解其會"了呢?自從得知自己患病之后,五六年中,他從來沒有和我們談過他的病,也幾乎沒有談到他的后事。他難道真的已經(jīng)對自我生命失去一種體驗和判斷了嗎?事實上,偶而有一兩次,他會說到那個字,但態(tài)度也是十分自然。從知道自己得病到意識尚屬清醒之時,恩師的性情、心態(tài),與健康時仍然亳無變化,仍是樂觀、愉快的。我在恩師那里,永遠是那樣的如沐春風的,永遠是在承蒙教誨。這一回他將如何處生死之際的絕大學問教給了我,但我還需要慢慢地去體悟。恩師常說我有點悟性,也許我能悟出來。

  張子《西銘》有云"存,吾順事;
沒,吾寧也"。恩師在生死之際,達到了最和諧的大順,他的歸去,也是一種大安寧。這是一種無法象征的大安寧,淵明曾以"托體于山阿"這樣五個字來象征這種境界,使后世無數(shù)人獲得了心靈的撫慰。在恩師骨灰安葬儀式上,我模仿淵明的意思,草擬了這樣一付聯(lián)語:

  蘭室青山千古秀,佳城曉日一輪明

  格調(diào)有點舊,象舊時鄉(xiāng)間墳塋上的碑聯(lián)。但我思來想去,也只有用這十四個字來象征那無法象征的我?guī)煹拇蟀矊帯?/p>

  釋家云:"佛滅度后,以戒為師"。恩師走了,但他的人格、學術(shù)仍在施我以無言之教。未名湖畔,思念悠悠?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湖畔 思念 錢志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