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書激起軒然大波
發(fā)布時間:2020-05-21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沒有經(jīng)歷過“文革”的人怎么也難以想象,一個人的一句話,一個舉動,都可能因犯某種“革命忌諱”而遭打擊和批斗,更別說是有案可查、出版了一本“反動”的書,它引起一連串的緊張、惶恐,那是毫不奇怪的。這里講一個“一匹馬”與“翻案風”的故事,可以見其一斑。
1965年底,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記錄當時農(nóng)民高尚情操的報刊通訊作品集——《一匹馬的故事》,以“反映農(nóng)村四清后的成果,歌頌貧下中農(nóng)的好風尚”。然而,在起伏不定的時代風浪中,許多事情的發(fā)生,往往出人意料。
此書收錄了多篇贊頌新風尚的文章,其中,“主打”文章是一篇《一匹馬的故事》。故事講的是河北省撫寧縣渤海公社的桑園第二生產(chǎn)隊,從相距20公里的榆關(guān)公社某生產(chǎn)隊買進一匹高大的“菊花青”馬。該馬雖然看上去膘肥體壯,但沒過多久便生了病。賣馬的生產(chǎn)隊感覺這樣做損人利己,便提出退款,將馬拉回。而桑園生產(chǎn)隊不僅不肯換回,還另派人帶牲口去支援對方的春耕。其后,病馬死了,賣馬的生產(chǎn)隊又執(zhí)意要嘗還錢并另賠一匹新買的白馬,而桑園隊堅持不肯收……當時《河北日報》、《人民日報》均對這一高風尚的事情作過報道。1966年初,山西省《火花》戲劇?發(fā)表過根據(jù)通訊改編的大型晉劇《三下桃園》。
當年天津人民出版社正陸續(xù)出版一套“新人物新風尚”小叢書,編輯崔玉華將選好的文章申報出書選題時,主管領(lǐng)導孫五川審讀后,在“賣馬的故事”文章后連提了“好、好、好”,囑咐盡快出書。還批示附上評論文章《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由編輯部主任陳礫執(zhí)筆,署名“童素華”(意為通俗話)。
“文革”開始后,新出版的圖書品種單一,與人民群眾對“精神食糧”的迫切需求形成很大反差,因而從1970年起,天津人民出版社用3年多時間對“文革” 前出版的圖書進行全面審查,挑出沒有“政治問題”的圖書100余種,于1973年9月通知新華書店列入“開放書目”,其中包括《一匹馬的故事》。此書在審查過程中,出版社做過調(diào)查,賣馬的生產(chǎn)隊回信說:“書中個別人有一般歷史問題,其他人物無問題!倍I馬的桑園生產(chǎn)隊因受過批判“桃園經(jīng)驗”的影響,一直未給出版社回信?紤]到此書系歌頌新人新風,不至于有什么“政治問題”,出版社便將它重新出版了。
然而事情哪有這么簡單?說你有問題你就有問題,沒有問題也有問題。這不,此書撞到了隨后而來的政治運動“槍口”上。
1972年2月28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初瀾”的殺氣騰騰的文章:《評晉劇〈三上桃峰〉》,批判當時華北地區(qū)文藝調(diào)演中《三上桃峰》的嚴重“罪惡”,稱它是1966年已被批倒的《三下桃園》的新翻版,是要為劉少奇“翻案”,是“隊級斗爭、路線斗爭在文藝上的反映”。由于《三上桃峰》故事的藍本取自《一匹馬的故事》,因而天津人民出版社那時節(jié)重印該書,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一批“革命群眾”厲聲斥責:有人牽出“一匹馬”來“為王光美涂脂抹粉,為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和他導演的‘桃園經(jīng)驗’翻案”,這不是“大毒草”是什么?
此事驚動上級有關(guān)部門,他們也要求深究:該收在1965年是怎樣出籠的?當時的責任編輯和有關(guān)負責人為此都干了什么?在“文化大革命”“形勢大好”的時期為什么又把這株“大毒草”列入公開發(fā)行的圖書目錄?……雷霆萬鈞,一時出版社內(nèi)雞犬不寧。
出版社原黨委委員康敏回憶:“一匹馬的故事講的是‘四清’時期王光美蹲點的村里的事。那時編加部主任陳礫負責此書的三審;
‘文革’中我分管編輯工作,同意此書重印,因而一追究責任,我們倆都挨批了。”
原責任編輯崔玉華談起此事,至今猶感慨萬端——批判聲一響,凡有牽連者,人人自危:“那時,有關(guān)方面恨不得從出版社揪出一個與王光美‘黑線’掛上鉤的 ‘大家伙’。當時大字報撲天蓋地,可把我嚇壞了。孫五川要我起草一篇檢查,我說要我寫可以,但不能讓我負什么責任。五川說責任由他來負。但在那樣的形勢下,他后來實際上也是自身難保,擔不起那‘責任’!
經(jīng)過一連串的內(nèi)查外調(diào),在狠批了有關(guān)“責任人”犯下的“路線錯誤”后,也查實:此書確無任何駭人的背景,與所謂王光美“黑線”根本沾不上邊。這對于某些試圖捉條“黑線”上的大魚以邀功的人來說終究是一大憾事。而出版社黨委為了從這“污水”中洗清自己,也以最快速度向上級有關(guān)部門做出“深刻”檢查:承認這是一個嚴重的路線錯誤,說明“路線覺悟不高,階級斗爭觀念不強,沒有做好審查工作”,今后一定痛改前非云云。
批判《三上桃峰》運動一興起,于會泳在國務(wù)院文化組批林批孔大會上就說過:
“《三上桃峰》為劉少奇翻案并非無意,而是有人支持、有人批準、精心策劃出來的……有人企圖利用一些人的糊涂思想,作為自己的護身符,趕忙檢查說:‘在政治上麻木不仁,對這樣的劇目審查把關(guān)不嚴!@騙得了誰呢?”(1974年3月30日于會泳“在文化組批林批孔大會上的講話”記錄稿)
可見在這個所謂“大是大非”問題上,一般性做做檢查是難以過關(guān)的。于會泳談話中就很有針對性地引證說:
“‘三上’被揭露了,還會不會搞‘四上’、‘五上’早就存在。階級斗爭,一抓就靈。自從批了‘三上’,果然,‘四上’、‘五上’也被群眾揭出來了。黑龍江省有個毒草話劇名叫《松濤曲》,也是為劉少奇翻案的……有個湖南花鼓戲,叫《還!罚歉鶕(jù)1966年1月27日《人民日報》上的通訊《兩頭風格!穼懙摹.敃r的《人民日報》對這篇通訊也加了編者按,說:‘一匹馬’的精神(按:指《人民日報》在1965年發(fā)表的歌頌‘桃園經(jīng)驗’的通訊《一匹馬》)在各地發(fā)展起來了……1972年2月,有人又把它搬了出來,改為花鼓戲,取名《還牛》!!埠茫婉R’也好,都是為劉少奇、王光美歌功頌德的一類貨色!
幸好圖書的影響不及戲劇大,而且,《一匹馬的故事》只是剛列上新華書店圖書目錄,確定公開發(fā)行而尚未重新面世,“問題”即被“揭發(fā)”出來,因而得以免于被于會泳點名。即便如此,在當時形勢下,這一“錯誤”在政治上的“嚴重性”仍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出版社除向上級作“深刻” 檢查外,內(nèi)部也深入開展了揭發(fā)批判運動,以提高全社職工的“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覺悟”;
同時,通知新華書店,將《一匹馬的故事》一書全部報廢處理;
還停止開放“文革”前書目,重新一一甄別……
不難看出,在那個年代,出版工作者與其他文化工作者一樣,即使朝乾夕惕,慎之又慎,也難保不出“政治問題”。借用《詩經(jīng)》的話說,每出一本書,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焉。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