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安仁_今時今日說三國
發(fā)布時間:2020-03-31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新版《三國》在開播之初就引發(fā)諸多爭議。嚴肅者批評其顛覆歷史、漏洞百出、把史詩拍成了戲說;八卦者則在意貂蟬不夠美,小喬不夠年輕,桃園三結義鏡頭只給10秒,跑死了好幾匹馬,劇情和臺詞“雷得人爬不起來”,有些人甚至認為那些“雷點”和“漏洞”是《三國》主創(chuàng)有意制造的,為了炒作。
多數(shù)人心目中的三國史實,其實和正史不怎么相干,而更多來源于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以及民間戲曲中的人物形象,并經(jīng)歷了一輪簡化。
從一些文獻我們可以獲知,在隋唐時期三國人物的傳奇成為各種民間說唱曲藝的題材。宋代,很多文獻記錄其時已經(jīng)有了專攻“三分”(即三國故事)的說書藝人,這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在14世紀下半葉,羅貫中完成了他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這是使三國故事日后深入人心的決定性事件。說《三國演義》“七分實事,三分虛構”是言過其實了。小說中直接以正史原文為基礎的詞句借用只限于少數(shù)片段,其中有一些眾所周知的名言,如許劭對曹操的預言式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或劉備對諸葛亮的臨終囑托:“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羅貫中并不介意從半正半野的歷史文獻、稗官外史乃至民間傳說取材!度龂萘x》對材料的取舍和使用并不嚴格。
與此同時,盡管《三國演義》已經(jīng)大大簡化歷史人物的復雜性,但細讀小說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還是要比你印象中復雜許多。作者對他們的態(tài)度并不能用“尊劉抑曹”一言蔽之,而毋寧是矛盾的。劉備的“仁”和“偽”、諸葛亮的“智”和“詐”(火燒藤甲兵一役極為殘忍)、曹操的“奸”與“雄”,并不是一邊倒的。
這種復雜性為后世的重新品評留下空間,例如曹操在不同歷史時期獲得的評價就很不相同。也許這正是《三國演義》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之一,因為基于小說的解讀可以有很多歧異,在不同時代可以有不同解釋。據(jù)說莎士比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戲劇有豐富的可闡釋性。但更多人愿意接受簡化的“好人”、“壞人”、“忠義”,愛憎分明。他們關心的,還是人物輝煌的業(yè)績和鮮明的性情,這些才是茶余飯后的談資,才是應和或者辯論的素材。
無意為新版《三國》辯護,也無意去還原三國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我們感興趣的是這部95集的電視劇是如何拍出來的,其間經(jīng)歷了怎樣的期待、努力和失落、絕望。這些又如何使《三國》成為現(xiàn)在這部并不完美卻贏得商業(yè)成功的電視劇。
另一個讓人好奇的謎是三國這段本身不到100年的歷史(從公元220年魏最初建立到280年吳最后滅亡只有60年,但三國正式建立前的階段也應被納入)在其后1700多年中如何能維持魅力而不墜,以至于今天仍有不斷翻新的商業(yè)價值,曹操墓發(fā)掘、劉備墓之爭引發(fā)的商業(yè)考慮,只是最近的例證。
我們試著解答這兩個問題。
相關熱詞搜索:今日 說三 今時今日說三國 今時今日 今日今時
熱點文章閱讀